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05|回复: 58

小沈阳现象与文化迷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1 19: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沈阳现象与文化迷失

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凭借这本山大叔的大力推捧,以及央视的巨大影响力,小沈阳“牛”年一炮走红,成为当下最为耀眼的明星。紧接着,小沈阳更是马不停蹄,先是前后在5家重量级地方媒体春节联欢晚会登台献艺,再次引起轰动性效应,同时,小沈阳在新浪,网易,搜狐等主流媒体纷纷开博,加强与广大喜欢自己节目的观众交流,这更让全中国刮起了一场“娱乐风暴”,点燃了国人近年来的娱乐热情,而小沈阳的名台词“这是为什么呢”,“PIAPIA的~~~”,“人的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眼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哦~~;眼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哦~~~”早已成为了社会的时髦词语被广为流传。小沈阳还以其男扮女装的幽默形象,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久久没有创新的中国相声小品界的希望,在备受诟病的春晚上成为了一道靓丽的“幽默大餐”。
然而,随着小沈阳的蹿红,有关小沈阳的各种言论又开始在网上流传,并且逐渐形成了相关的舆论话题,这就包括了“小沈阳男扮女装娘娘腔是否真正是艺术”“小沈阳表演的低俗与否”,等等一系列的争论,一时间,小沈阳这样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顿时成为了舆论焦点热点,备受关注。
我们今天讨论的却并不单单是小沈阳其人其事,而是来讨论一个近期出现的舆论现象,这个舆论现象由小沈阳而起,因此,我们统称为“小沈阳现象”。那么,什么是小沈阳现象呢?到底“小沈阳现象”有何值得我们去讨论和思考的地方呢?
“小沈阳现象”
关键词
小沈阳 二人转 低俗 文化 迷失 城市转型 春晚 品牌 赵本山 高低端文化 二人转演员经历 本色演出 文化土壤 观众喜好 传统文化衰落 春节文化 山寨文化 男扮女装 中性化 文化歧视
请看这些关键词,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词都会想些什么,貌似零零碎碎,毫无联系的一些词语,却构成了整个“小沈阳现象”的舆论内容,其实,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明确的给“小沈阳现象”做一个定义,这既是个人理论能力之所不及,也是由于“小沈阳现象”所以引发,所包含的内容复杂,繁多,涉及了很多目前中国社会的矛盾与真实现状。
我们目前只能这么说,小沈阳现象,就是由小沈阳这个人物的出现所引发的,人们对于中国当下文化现状的一些思考,反省和讨论。
这关键词都是涉及这一舆论现象,有先有后,我们先挑几个最前端的词汇来了解下“小沈阳现象”。
小沈阳 二人转 男扮女装 低俗。
最早关于小沈阳的网上讨论大致都在这三个关键词汇上,首先引起争议的是小沈阳惹得大家捧腹大笑的男扮女装的搞笑形象。
众所周知,小沈阳是二人转演员出身,他这种男扮女装的形象也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二人转这种东北的特色艺术形式。(二人转来源于民间,史料上有关二人转的记载,可追溯到清康熙、雍正年间。近300年间,东北二人转逐渐形成了“南浪、北唱、西板头、东耍棒”四个流派。人们喜欢二人转,是因为它的通俗易懂,是因为它逗人的演唱,是因为更接近平民生活)。
随着这些年中国传统的相声,小品在创作和人才上的衰退,以本山大叔为代表的东北演员开始逐步成为了中国娱乐业的新宠,这从近些年的央视春晚中可以大概做了了解。其中,好多东北演员都出身于二人转,这就把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带入关,带上台面提供了条件。
然而,二人转毕竟是来源于民间,其艺术形式,艺术语言中不免夹杂着一些低俗的内容,比如,一直受人诟病的爆粗口,黄段子,娘娘腔等等。随着二人转越来越流行,这种指责也越来越多,所引起的争论也是逐渐升级,近日就有爆料,小沈阳在参加江苏卫视的一档名为“小沈阳来了”的节目时,随意起兴对主持人说了句“臭不要脸的”,结果主持人当场发怒,甚至不顾台面扬长而去,所造成的不仅仅是节目的尴尬,更是舆论对于“低俗艺术”的打讨论,从而也引发了网络关于“小沈阳到底是不是低俗?”的争论。
而网上的争论也大致分为两派,一派的意见是以小沈阳为代表的类似二人转能给人们巨大的欢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是好的,应该支持的。而另一派的意见则是二人转这种民间低俗艺术形式过于低俗,在传播中会对社会,教育,价值观等产生错误的引导,不值得提倡。
可以说这种争论是从小沈阳一炮成名后才开始逐步公开化,广泛的在网络上被人们争论,双方各持观点。甚至连最近召开的两会代表们也在讨论,例如,就有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再芬公开表示“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并指出会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误导;而与此同时,姜昆等老一辈艺术家则表示,“希望大家以包容的态度面对大众娱乐,不要一上来就‘灭’。如果觉得有问题,可以引领,促使其进步提高”。

中性化 山寨文化 高低端文化 文化歧视 文化土壤
随着对小沈阳,以及二人转的争论的深入,一些从中拓展出来的话题,论点开始出现,并为人们所进一步的讨论。例如,从小沈阳男扮女装上,有些论点开始关注当下“中性化”的趋势,在过去,娘娘腔是会被人鄙视和不齿了,但现在,似乎出现了一种中性化的趋势,男孩子可以长的秀美一些,女孩子同样也可以有豪气一些,这种中性化的趋势反而为人们所慢慢接受;
同样,有人还从二人转目前所受到了指责上讨论目前的山寨文化,可以说山寨文化是广受人民喜爱的,从山寨版的明星,到山寨版的产品,甚至到年前吵得红红火火的山寨春晚。山寨是如此的和广大老百姓接近,但它就是因为过于民间,而不被主流文化所容纳。
从小沈阳,二人转,山寨,又有人分析到文化的高低端差异,有人就曾经撰写文章指出,文化本身由于其地域性和受众的不同,会有一个高低的差异,但我们不能因为它高端就一个劲的鼓励,它低端就一个劲的打压,例如京剧是国粹,但你也不能否认人家二人转是就不是艺术。还有人指出,目前的这种高低文化间的矛盾正是深刻的反映出了点我国文化的层次混乱性,没有一个标准来划分不同的艺术,去满足不同的受众的需要。美国做的比较好,它既有百老汇,歌舞剧这样的高雅艺术,同时也有肥皂剧,纯商业演出这样的低俗文化。
更有人指出,小沈阳身上所反映的是一种文化歧视,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土壤出不同的文化果实,没有理由对不同土壤里出来的果实在同一标准上评个一二三四。
迷失 春节文化 观众喜好 传统文化衰落
经过以上阶段的讨论,从小沈阳开始到山寨,到高低端文化的各种现象,我们可以统统归结入我们之前提到的“小沈阳现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小沈阳现象已经在舆论的逐步讨论中升级为一类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并且开始从更高的层次分析和讨论了。
这一阶段我们所搜到了关键词有这些。重点是迷失这个词上。在舆论讨论中,小沈阳现象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其实就是中国在物质文化逐步发达中所产生的文化迷失,例如,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感觉越来越淡薄,我们对主流文化的情感越来越稀疏,曾经引以为国粹的武术,书法,酒文化等到现在连我们自己都迷迷糊糊,似乎迷失在了里面。
偌大的一台春节晚会,为什么观众就记住了一个小沈阳呢?他的节目才占4个小时的春晚的几分之几?
综上所述,在结合我们舆论学的知识,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其实就是一个舆论的发生发展过程。
小沈阳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它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有一个社会需求在里面,只有人们在需要某个东西的时候才会去自觉的寻找它,进而讨论它,了解它。
其实,这个问题正是现阶段有关此现象正在讨论的问题,而我更感兴趣的是“文化迷失“这样的一个概念,说的通俗一点,其实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好了,但我们在精神却不知道要些什么了。
首先,关于小沈阳和二人转表演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说的,作为一个艺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去尊重他的存在和付出。不光针对小沈阳,哪怕就是日本早已公开化,社会化的AV文化,泰国的人妖文化,等等之类,其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形式,追根溯源还文化的问题。
其次,关于文化迷失,我在脑海里一直有几件事情在漂浮,这包括了韩国准备申请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某传言李白竟然生于俄罗斯的库页岛,应该算是俄罗斯人,更有甚着则是诸如韩国人是蚩尤的后代等等,通过这些早已公开化的国际文化之争,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了中国人在捍卫自己文化时的软弱性和无助性,我们甚至对诸如此类的事件连一个像样的反驳理由都提不出,曾经就有日韩学者提出,中国只要谈及文化,历史必然扯到LONGLONG AGO,但在当下,在现实中却什么也提不出来。就在我们还沉浸在古文“曲水流觞”的美妙意境中,把它当做早已逝去的古老文人游戏时,日本人却完完整整的保留了这套真正的“曲水流觞”的形式和文化本质,至今仍是日本流行的文化形式之一。
再次,抛开这些牢骚,看看现实,有人提出当下中国的文化状况是“文化消费主义”盛行,何谓消费主义,就是“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在这种状况下,学术,高校,文化研究也似乎陷入了消费主义当中,大家一味的为了文化而文化,为了消费而消费,这样虽然满足了我们一时的需要,但是但凡我们冷静下来,就会感到文化迷失的迷茫和无助,物质的充裕之后,我们都在问,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
所谓的小沈阳现象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问题和争论么?在小沈阳博得大家一乐的同时,迷茫的人们开始讨论,笑完了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于是就有了小沈阳低俗与否的争论,高低端文化问题的思考,以及最终的文化迷失的反思。
最后,在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值得一提,那就是“消费文化”,何谓消费文化,就是“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居民的整体素质等都对消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有人在关于文化迷失的舆论讨论中就提出了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要积极的完善建立前者而合理的引导后者,而当下中国目前的文化现状则就是消费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消费的混乱迷失,也因此才引得众多的反思。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从小沈阳到小沈阳现象,再到文化迷失,再到所谓的消费文化,都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舆论过程,只不过大多数舆论讨论,媒体研究目前仍然停留在小沈阳本人及二人转等问题上,或许我们不能强求广大的老百姓能从小沈阳看出文化的种种,但至少作为我们来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会看得更深一些,更远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09-3-21 19: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正好对这些比较感兴趣,所以趁兴写了篇,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
发表于 2009-3-21 21: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 。既然是娱乐,
那就包容的态度对待吧。
发表于 2009-3-21 23: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其实还是很挺小沈阳的。我觉得小沈阳是很可爱的,他所代表的我认为是一种艺术。不论小沈阳本人,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文化已经开始淡去,已经开始淡忘在充满洋物的现实中。
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什么?举个例子。就拿我们女生买衣服说,我买了一件比较中式的衣服,大家不啻嗤之以鼻,而且往往要冷眼望一下,责备一句“你怎么买这样的衣服?!”而对于其他西洋样式的衣服,大家就十分看好。
其实我个人觉得,我挺不喜欢一句话的。叫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句话本身是没错的。但是放在文化上面就显得过于不服责任。什么叫做“优胜劣汰”?或许这是我们文革留下的弊病:“凡是旧的都是不好的”“越旧越反动”等等。但是我们现在看来,我们国家那么多的“旧”东西都是不好的么?都是反动的么?没有吧。。。京剧旧不旧?你照样用于样板戏?筷子旧不旧?几千年来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算旧了吧?但是现在不也拿它吃饭……
中国的文化在消失,其实我觉得还有另外几个原因。最大的莫过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莫过于“形象工程”。今天我去了橘子洲头,这样的感受就特别明显。偌大的橘子洲头,虽然现在变得整洁漂亮,但是以前的老房子、老建筑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复古风格的建筑。我就觉得可笑,既然要复古风,既然要营造那种老式、怀念的园林,那又为什么把真正的古董拆掉,把真正能唤起人们回忆的东西拆掉,换成假么假事的复制品,或者还不是复制品的假玩意摆在那里,堂而皇之地贴上“XXX故居”?规划者脑残么?他们不知道应该保护什么,应该怎么保护?什么才是能让人们为之一动的?之前听说更有甚者,建造假古董的时候居然将一栋房子建出了四开间?!古人都是以单数开间建造房屋,哪儿有四开间的先例?我估计斯人当时是在想,反正也都是假的了,那就一假到底吧!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老百姓们已经忘却了自己的文化。从春节上看,我们现在剩下了什么?除了大吃一顿以外,我们又还有什么?我们的文化、讲究早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大河飘向远方,逐渐的消失在云雾之中了。
发表于 2009-3-22 11: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长。

我也不是很喜欢小沈阳。

可是他确实挺逗的。

文化,其实应该是丰富多彩海纳百川的吧。

只是期待更多优秀的有内涵的出现。
发表于 2009-3-22 13: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沈阳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二人转演员而已,在东北这样的演员多了去了,只不过在春晚露了一脸,就被炒得象火一样,真搞不明白?他的水平说穿了就是模仿秀,别的都在装模作样,那些段子听起来都是很老套抄袭别人的,一句话,他的真正水平跟现在的知名度根本不配。真不知道现在的中国怎么了。
发表于 2009-3-22 13: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二妮子形象能赢得这么样的吹捧,其实应归功于无良媒体的炒作。本来小沈阳的表演反对者甚多,但是经过媒体的铺天盖地吹捧,竟然成了他受欢迎的凭据了?
二妮子有市场同时反应了国内主流文化的迷失,整个中国都处在无思想状态,既然主流文化道德思想不存在,这样的人的出现是必然,也是中国的悲剧
发表于 2009-3-22 14: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一个喜剧演员,说什么意识形态主流思想,明显是驴踢派的做法,不稀奇,非常的不稀奇,至于说什么传统文化就更没谱了,老赵手下的二人转绝不是传统的东西,改良太多了

不过还是不喜欢,老赵其实我挺喜欢的,虽然粗糙,但是还有点喜剧天赋,早两年的小品伏笔笑料浑然天成,又有针砭时弊的地方,值得一看
但这个东北二傻的话,只是简简单单否了老相声里的一句话,您不笑,我总不能下去胳肢您啊,小沈阳的笑料说白了就是硬胳肢,模仿秀之类,离幽默或者喜剧的境界太远了
胳肢笑了是人之常情,可是笑完了还有这么多人喜欢,就是另一回事了,说明列位的审美观实在是有问题
郭德纲的是戏谑,虽然也粗俗,但是有看头,这或许也是他无法为春晚所接受的原因,春晚宁愿胳肢人,也不愿听到坏笑吧
更喜欢听台湾的相声瓦舍,虽然相声技法有很多缺陷,但是有思考,有想法,而且如果真要说传统的话,他们对于传统更加忠诚,而不是国内很多人装模作样的忠诚
发表于 2009-3-22 19: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沈阳和二人转他们本身是没有什么可讨论的,这就和自由市场一样的,有人喜欢看,看了觉得自己可以开怀一笑,那就是一个乐;有人就不喜欢,觉得这样那样。这些都无可厚非的,但我就对一句话比较有感触“偌大一个春节晚会,四个多小时,为什么观众就记住一个小沈阳了呢”,其他的那么长时间,又唱又跳,搞得那么热闹,为什么下来就是没人记得几个片段呢。
有人会把这种现象归结到春晚的种种,这当然有有春晚的问题。但楼主也说了,我们不要总停留在小沈阳上,往深看看,小沈阳不过是个浪花,一闪而过,但从小沈阳引出的思考却是无限的,尤其是关于文化,关于中国文化的迷失,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讨论的。
(PS,建议大家从头到尾看完了帖子再说话,可能这样会更全面些)
发表于 2009-3-22 20: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品钦于2009-03-21 18:56发表的:
对于一个喜剧演员,说什么意识形态主流思想,明显是驴踢派的做法,不稀奇,非常的不稀奇,至于说什么传统文化就更没谱了,老赵手下的二人转绝不是传统的东西,改良太多了

不过还是不喜欢,老赵其实我挺喜欢的,虽然粗糙,但是还有点喜剧天赋,早两年的小品伏笔笑料浑然天成,又有针砭时弊的地方,值得一看
但这个东北二傻的话,只是简简单单否了老相声里的一句话,您不笑,我总不能下去胳肢您啊,小沈阳的笑料说白了就是硬胳肢,模仿秀之类,离幽默或者喜剧的境界太远了
胳肢笑了是人之常情,可是笑完了还有这么多人喜欢,就是另一回事了,说明列位的审美观实在是有问题
.......
第一次顶你,总算有脑子了。
发表于 2009-3-22 20: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小豹无敌于2009-03-21 23:16发表的:
小沈阳和二人转他们本身是没有什么可讨论的,这就和自由市场一样的,有人喜欢看,看了觉得自己可以开怀一笑,那就是一个乐;有人就不喜欢,觉得这样那样。这些都无可厚非的,但我就对一句话比较有感触“偌大一个春节晚会,四个多小时,为什么观众就记住一个小沈阳了呢”,其他的那么长时间,又唱又跳,搞得那么热闹,为什么下来就是没人记得几个片段呢。
有人会把这种现象归结到春晚的种种,这当然有有春晚的问题。但楼主也说了,我们不要总停留在小沈阳上,往深看看,小沈阳不过是个浪花,一闪而过,但从小沈阳引出的思考却是无限的,尤其是关于文化,关于中国文化的迷失,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讨论的。
(PS,建议大家从头到尾看完了帖子再说话,可能这样会更全面些)
呵呵为社么就记住小沈阳?就是因为他那套是纯北方的玩意,而且占据了赵本山和央视两个优势,最强的媒体都在北京,而且北京大多数的艺人都是东北人,捧红他 毫不奇怪,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太常见了
发表于 2009-3-22 20: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晚那个是挺精彩的……可是看多了他的其他节目,觉得都是大同小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2 23:10 , Processed in 0.25010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