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1|回复: 19

中国围棋史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6 11: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尧舜以棋教子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注一)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注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注三)
  
    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乌曹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更不足为信。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到围棋了。
  
    也是一种推测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
  
    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广大的劳动群众。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围棋的故乡是中国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围棋三百年史》的“发端“一篇中说:“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
  
    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众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从弈到围棋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弈,围棋也。从丌、亦声。“
  
    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
  
    “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
  
    “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
  
    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注四)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出现了围棋高手的春秋、战国时期
  
  
    “鼻祖“弈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盂于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注一)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己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举棋不定不得胜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呜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甚至能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
  
    “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注五)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
  
    “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都在我。“(注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
  
    “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明代张拟(一说张靖)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注一)《孟子》
    (注二)《新论·专学篇》
    (注三)《论语》
    (注四)《孟子》
    (注五)《孟子》
    (注六)《关尹子》
    (注七)《尹文子》
    (注八)《左传》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围棋大发展的两汉三国时期(上)
  
  
    “天下第一名手“
  
    汉朝时,围棋发展还较缓慢。目前见于史籍的棋手,都是西汉时期的。
  
    据说,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艺高强,好棋如命。有人讥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精通了围棋之道,可以弥补孔夫子之不足。“一个封建大大夫,竟敢说这样的话,可见他确实是把围棋当作一种艺术,当作一门不在儒家经典之下的学问来研究的。而且,杜夫子看来还是位有胆气的汉子。(注一)
  
    西汉时,以棋扬名的还有刘去和陈逐。传说,陈逐因陪汉宣帝下棋,讨得天子欢心,后来还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职。(注二)
  
    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注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月四日下围棋成了汉宫中的风俗,晋人干宝在其《搜神记》中说,这天下棋,赢家可以终年有福,输家可能遭疾病之灾,要免除灾难,只能取一缕发丝,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赐予长命百岁,给这一风俗涂上了神秘色彩。但不管怎么说,汉代朝野皆下围棋是有据可查的事实。(注四)
  
    善诈的曹操也善弈
  
    围棋到了三国时,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
  
    曹操是三国时众所周知的政治家、军事家,计谋多端。据《三国志·太祖纪》记载,曹操的棋力也不弱。他与当时魏国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都交过手,棋术即使不在其上,也堪称对手,旗鼓相当。
  
    《三国志》中还提道,孔桂棋力也很强,他被推荐给曹操,曹操见他通晓围棋之道,很是喜爱。以后孔桂常伴在曹操左右,随从出入。
  
    魏国还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乱了,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复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揭开罩布,两下一对,不错一子。(注五)王粲因此为《弈旦评》誉为“弈中神人“。
  
    围棋在魏国还掩饰了一个政治阴谋,一桩人命案子。此事也发生在曹氏门中。曹操的第三子曹彰骁勇善战,随军北伐时,曾独自率领百余人追赶敌寇,喜得曹操连声说:“我儿真是有用之材啊!“后曹丕当了皇帝,对刚勇的弟弟总存有戒心。为消除后患,一日,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棋边吃着枣儿,兄弟情义融融。其实,曹丕早已在一些枣儿里下了毒,自己拣好的吃,曹彰却识不出好坏。不多会,曹彰中毒。卞太后见状惊恐万分,赶紧喊人弄一罐水来。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水罐。一时太后宫中乱作一团,太后不知如何保住爱子性命,赤足奔至井边,然而无法汲水,曹彰终于暴死在卞太后怀中,黑白分明的围棋盘沾上了一滴鲜红的血迹。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围棋大发展的两汉三国时期(中)
  
  “一灯明暗复吴图“
  
    三国之中,蜀国下围棋的人相对少些,但也不无名家。《三国志费炜传》中说,费炜很喜欢下围棋。后主延熙七年间,魏军大举侵犯蜀国,费炜率兵抵挡。当时,形势很紧张,敌人大兵压境,蜀军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费炜却指挥若定,稳坐军帐之中,与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志地下围棋很有大将风度。据说,在这战乱之秋,费炜常下围棋,劳逸结合,从不影响战事。
  
    在吴国,围棋流行的程度不亚于魏国,甚至还出现“棋圣“、“弈圣“。
  
    严子卿、马绥明是吴国最有名的棋手也就是被称为“棋圣“(注六)、“弈圣“(注七)的人物。可以说在当时是天下无敌了。相比之下严子卿的棋力可能更强一些。据《吴录》说,他名叫严武,当时棋手中没有他的对手,他和书法家皇象、画家戴不兴等人被人称为吴国“八绝“。
  
    吴国上层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孙策、吕范、诸葛谨、陆逊等都是围棋好手。
  
    《三国志吕范传》上讲了这么件事:吕范攻打山越回来,准备向孙策汇报战绩。孙策并不让吕范站着干讲,两人是一边下围棋一边谈论战事的。
  
    诸葛谨和陆逊这两位棋迷则一急一温,性情差异很大。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吴嘉乐五年时,孙权令陆逊和诸葛瑾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阳。因军情泄露,形势严峻。诸葛瑾有些紧张了,坐卧不安,更无心对弈。陆逊则不然,依旧不慌不忙地下棋。
  
    围棋在吴国风行,最后竟使孙权的儿子孙和紧张起来。因为,他的幕僚如蔡颖一班人都喜欢围棋,常因下棋耽误公事。为此,孙和特地找来一个叫韦曜的文人,命他写了篇《博弈论》,批评这些下棋误事的人。文章说,当时的人大多不讲究孔孟之道,却喜欢围棋,荒废了事业,忘记了饮食休息。为在棋局上争一雄雌,搅尽脑汁,甚至可以夜以继日,弄得身心废瘁,事业放着不管,客人搁着不招待。虽有美味佳肴,优雅音乐,都无暇顾及。文章说,这不符合孙吴的治军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为人之道。
  
    围棋风行到这种程度,名手自然越来越多,精彩的对局也随之出现。以后,好的对局慢慢被人收集起来合成集子,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在隋唐之前的敦煌本《棋经》中,曾两次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指的就是吴国流传下来的棋谱。在后代大诗人杜牧诗中,尚有“一灯明暗复吴图“的优美诗句,可见吴国棋谱影响之深远。
  
    声东击西,应此攻彼
  
    前面已提到,汉、三国期间,社会贤达中喜欢围棋的不少,“高品“也不乏其人。他们对围棋的造诣很深,加上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们对围棋的论述,其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影响面,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著。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其部分段落散于《艺文英聚》、《古文苑》和《太平御览》之中,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棋理论文章。班固对围棋作了细致、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个好棋手要有雄才大略有“苏(秦)、张(仪)之姿,固本自广“,方能使“敌人恐惧“。此外,要有全局观念,计划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势“。否则,“一孔有阙(打破缺口)坏败不振。“在对局中,作者提出了声东击西,应此攻彼的战术,提出“曹(刿)子之威,作伏设诈,实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偿“。在自己棋势比较孤弱时,应取守势,这样,“既有过失,能量强弱,巡逻需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之。“
  
    班固的学生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解更加深刻,当时马融的名声已很大了,门徒千人。朝廷的要官马日碲、卢植,经学大师郑玄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围棋的见解,博得好评。
  
    马融说,围棋的胜负策略,犹如头发那样细微;黑白双方的布局,则象麻那样错综复杂。他认为,攻守各有法则,守要坚固,攻则应前后呼应,上下联络,不能“唐突“。否则敌军将深入自方,杀子占地,自己的棋子就会处于上下离异、四面隔绝,围包不住、梗咽不畅的状态之中,这就很危险了。
  
    与马融同时的李尤,也著有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的短文《围棋铭》,短短三十二个字,就使围棋对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铭中写道:
  
    “诗人幽忆,感物则思,忘之空闲,玩弄游意,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径纬,方错列张。“
  
    精通棋艺棋理的黄宪,曾撰有《机论》,专门论述围棋的虚实形势。他所说的“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局,那时黄宪已提出,布局要着重解决虚实问题,布局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胜。这一理论为我国围棋布局的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
  
    “建安七子“中的应扬也写过围棋专著,他的《弈势》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论述的围棋临局争斗时的得失,很有见地。
  
    汉魏三国时,也有一些反对围棋的议论。这些议论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人贾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他觉得封建等级制和帝王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当时围棋风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围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礼“。因而他认为围棋是迷乱风气之物,不足取。
  
    还有一种看法,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围棋太浪费时间,如果用下棋的时间去读书求学问,“闻者必广矣。“
  
    由于围棋本身的魅力,只要下得适度,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能够启发智力,磨砺思维,加强人们彼此间的情感,那些反对的言论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围棋大发展的两汉三国时期(下)
    十九条线棋盘问世
  
    围棋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棋艺的提高,一是棋盘的改进,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棋艺提高了,就要求进一步改进棋盘,棋盘改进后,又对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围棋纵横十六道线的棋盘保持了相当长时间,汉魏三国时,围棋呈现出发展趋势,围棋高手,很可能不满足十六道棋盘。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棋盘出现于何时,尚无定论。
  
    《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日: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来之,即得。“问题是,《孙子算经》作于何时,历来看法有分歧。清朱彝尊认为是春秋时孙武所著。清阮元则认为是周朝时的著作。但因《汉书·艺文志》未录,至《隋书·经籍志》上才有记载,也有人就认为是两晋南北朝的著作。近人又考据论证,它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如果此推断不错,那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已是纵横十九道了。
  
    东汉人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有“棋锥“、“五岳“的提法,对这些布局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才可能形成。这再次说明这种棋盘是东汉时问世的。
  
    但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着,“棋局纵横各十六道,自黑棋各五十枚。“而且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中,人们发现初唐时彩色围棋仕女图,画的围棋盘是十六道。
  
    与此相关联的是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问题。这一棋局见于来人李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多少年来影响很大,但因为这局棋是在纵横十九道的棋盘上展开的,和三国时邯郸淳的记载相违,从清朝人钱大昕开始,对它的真实性发生了疑问,百余年来争论不休。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局棋。
  
    我们认为,棋盘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可,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新形式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间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这么设想,纵横十九道围棋盘,最早出现于东汉,完成于隋唐,而纵横十六道围棋盘,到初唐时尚未完全消失,还在部分地区流行。如果这个设想得到证实,那么《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就不难分辨了。
  
    围棋盘由纵横十七道二百八十九路,改为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路,在围棋发展史上是一飞跃性的变化,从此以后的全部围棋史都将证明这个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注一)《西京杂记》
    (注二)《前汉书·陈遵传》
    (注三)《西京杂记》
    (注四)《搜神记》
    (注五)《三国志·王粲传》
    (注六)晋·葛洪《抱朴子》
    (注七)《弈旦评》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围棋风靡一时的晋朝时期(上)
  
  
    还是下棋要紧
  
    晋武帝的秘书丞张华棋术高明,常被皇上召去对弈。一次正下着棋时,老将军杜预给皇上送来奏请伐吴的表章。张华见此情况,马上站了起来,把下到一半的棋盘推开,侃侃而谈,劝说晋武帝伐吴武帝真还听了这位棋友的意见,决兴师伐吴。
  
    这是下棋而不忘国事的故事。史书上还记载着不少西晋棋迷不顾家国荣辱,醉心围棋的事。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喜好清谈,行为放荡,不拘礼制,他们也都很喜欢下围棋,阮籍是“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上说阮籍母亲死的时候,他正在下棋。对手表示可以暂缓一下,待阮籍料理完老母后事再继续,阮籍不干,一定要马上决一胜负。(注一)
  
    王戎也是“七贤“中的名士之一。据说,他小时候下围棋就已有了点名气,在任豫州刺史时,母亲死了,他和阮籍一样,不拘礼制,仍在家中看别人下棋。
  
    还有比阮籍、王戎更痴心于围棋的,下棋下到了不计荣辱的地步。《晋书·裴遐传》就记载了这么件事。说的是裴遐在平东将军周馥家与人下棋,有人问裴遐敬酒。裴遐正专心于棋局,没有马上喝。这时那人已醉醺醺的,见裴遐竟敢不喝他敬的酒,勃然大怒,一把抓住裴遐,将他推倒在地。只见裴遐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神色没丝毫变化,接着下他的棋。(注二)
  
    本节开头说了晋武帝听了张华之言,放下围棋讨伐吴国的故事。讨伐胜利后,武帝又重操棋子,这回他可非下过瘾不行了。这次是与王武子对局,投降过来的吴主孙皓就站在一旁观看。下了一会儿,晋武帝忽然问孙皓,“你为什么喜欢拨人皮?“(吴国刑法严酷,“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孙皓回答:“对君主无礼的人就该剥皮。“王武子怒斥孙皓就是无礼的人,晋武帝却说,“还是下棋要紧。“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围棋风靡一时的晋朝时期(下)
  
  性情各异的东晋棋手
  
    东晋会下棋的人很多,开国元勋丞相王导精通棋艺。他曾与长子王悦对弈,认为这里面有无穷乐趣。他的次子王恬多才多艺,其中围棋最好,是东晋初年最有名的棋手之一,与王恬齐名的,还有江霖,他也有多方面的才能。
  
    围棋是陶冶人的性情的,下棋的布局、着法、时间、节奏,乃至对输赢的态度,很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情。我们从《晋书》中摘取几段东晋棋手的小故事,读者可以从这些小故事中看到东晋棋手迥然不同的性情和修养程度。
  
    谢安是当时著名的围棋爱好者。符坚率军侵犯晋国,打到淮肥时,京师震动。晋帝当即提升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前方战局吃紧,谢安的侄子、将军谢玄前来请示退敌的办法。谢安面无俱色,不以为然,说是自有办法。让谢玄随他与亲友一道去山中别墅游玩。到了山中,谢安摆开棋盘邀侄儿对局。谢玄原本棋高一筹,这时因为紧张,糊里糊涂败给了谢安。谢安很高兴,晚上回家后,开始指示如何对敌作战的方案。这一仗把入侵的符坚打得溃不成军。捷报传来,又碰上谢安在下棋。谢安扫了一眼捷报。顺手放在床上,声色未动,继续下棋。客人们忍不住手纷纷间他仗打得怎么样。他这才缓缓他说:“仗打胜了。“谢安临危不乱,坚定沉着,风度令人叹服。
  
    狙纳也是东晋时代的围棋好手。他的弟弟祖逖在北伐中因孤立无援而告失败,为这事他很悲伤,终日下棋。朋友王隐劝他爱惜时间,不要全部花费在下棋上,祖纳回答:“我是借围棋来使自己忘记忧愁。“王隐说:“你可以通过建树功勋或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何必借围棋来忘记忧愁呢?“祖纳喃喃道:“你的话我同意,可我没有那种力量。“祖纳的隐忍、自知,由此可见一斑。
  
    谢弘微和朋友下棋时,友人西南角上的棋势不妙,有被吃掉的危险。友人未看出来,旁边一位观棋人忍不住冲口说了句:“西南风紧得很,恐怕有翻船的危险。“友人顿时醒悟了,挽回了危局。谢弘微是当时的名棋手,败在友人手里实在不甘心。他大发脾气,把棋盘棋子都扔在了地上。
  
    此外,当时还有袁羌、颜延之、潘茂、卢循、王虞等目前有据可查的棋手。《高逸沙门传》上说卢循与谢安、王义之,王坦之等棋界名流交往甚密。《山堂肆考》中,则讲了一段颇能反映出潘茂风趣、幽默性格的事。一天潘茂上山,遇见两位道士在下棋,潘茂在旁站着看了很久。一道士见他这样,问他是否喜欢下围棋,潘茂答道:“入尤蛇窦(即蛇洞),出似雁行。“道士听了,含笑表示同意这个说法。
  
    史书上能记载这么些棋手的名字,甚至还能让后人了解到这些棋手的性格秉性,说明当时这些棋手就很受人关注,他们的事经常被人谈论。
  
    (注一)《晋书·阮籍传》
    (注二)《晋书·裴楷传》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一)
  
  
    下棋能当官也难免一死
  
    南朝的一些皇帝都十分喜欢围棋,如宋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明帝刘域、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绩、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陈武帝陈霸先,还有后主陈叔宝等,他们有的设置官暑管理棋手和围棋活动;有的举行围棋等级赛(甚至自己也参加这种比赛,有的组织编辑棋谱(甚至自己就是撰写人)……所有这些作为,对南朝围棋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宋朝就有人因下围棋而得官的。据《宋书·羊玄保传》记载,羊玄保棋下得不错,“棋品第三“。宋武帝与他下棋时,与他打赌,如果他赢了,武帝给他个大官,史书上称之为“赌郡戏“。最后,羊玄保果然胜了,武帝亦不食言,真的给了他一个宣城太守的官。
  
    皇帝究竟是皇帝,他对棋手并不总那么宽厚。诸胤是宋朝弈林强手。六岁时已身手不凡,长大后更是天下无敌,是当时最好的棋手。宋文帝时,他是天下五绝之一。可惜叔叔犯了罪,全家遭株连。何尚之上书皇帝,说诸胤棋艺高超,在前人之上。为使围棋不致失传,请求皇上赦免他。谁知皇帝无动于衷,仍将他杀了,一代棋宗陨落,棋手们异常痛惜。
  
    还有棋手王域是被宋朝皇帝“赐死“的。他得罪了皇帝,一天皇帝派人送给他一瓶毒酒,一道令,“赐“他自尽。这时,王正在家中与一位客人下棋。他看完圣旨,面不改容,如没事一般继续下棋,直到打完劫,终了局,把棋子放回盒子里后,他才把圣旨给客人看,告诉客人皇帝要他死。然后,他把毒酒倒人杯中,对客人说:“这酒就不劝你喝了。“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毒酒。(注一)
  
    于是,和皇上下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南史·虞愿传》上讲,宋明帝刘域喜爱围棋,但水平不怎么样。下棋时要在棋盘上“去格七八道“,即用小棋盘。可他偏要和当时最好的棋手王抗对局。王抗诚惶诚恐,除了让子之外,还不时地吹捧皇上:“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宋明帝居然就信以为真了,自以为天下第一,对围棋更着迷了,还特别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专门的官署,叫做:“围棋州邑“。《南史·王湛传》中是这么记载的:“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湛与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庾硅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正,朝请褚思庄、傅楚之为清定访问。“这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第一次为围棋手们设立的官署,客观上起了推动围棋发展的作用,从此以后,人们不但对围棋的看法有所改变,而且有更多的人把围棋当作一种学问和技艺加以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二)
  
  女子下棋却扮成男儿样
  
    史书在写到齐朝棋手时,己能概括出他们的棋风特色了,比如王抗,他的棋力在当时属于第一品,冯元仲在《弈旦评》中评论他下棋的特色是“速思取势“。
  
    褚思庄是在宋朝已经出名的棋手。《南齐书·肖惠基传》说他棋力属于第二品,从前面引录的《南史·王湛传》里可以得知,他在“围棋州邑“里还任过“清定访问“的官职。他与王抗不同,他下棋思考的时间比较长,但善于进攻。有一回齐高帝命褚思庄与王抗赛棋,两人早上开始下,到了晚上才下完一盘,观棋的高帝已经疲惫不堪了,便命王褚二人先休息,待五更时再来决战,王抗得此命令后,一头倒在棋盘边,呼呼大睡。褚思庄却坐在棋盘边没有合眼,整整思考了一夜。这盘棋谁胜谁负不得而知,史官记录这件事大概用意不在评论两人的棋力,但两人不同的棋风,倒是在这里活生生地反映出来。
  
    顺便提一下,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一份记谱复盘,便是褚思庄记下的。那是宋文帝时,著名棋手羊玄保在会稽任太守,文帝心血来潮,命思庄去会稽与玄保下棋。迢迢千里,褚思庄一路风尘,如此辛苦,回去后总要对皇帝有个交待,褚恩庄下完棋后,就把棋谱给记下了。然后带回京都在文帝面前复盘,算是了结了这趟皇差。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记谱复盘。(注二)
  
    齐朝时,棋风与王抗相近的还有夏赤松。《南齐书·肖惠基传》中说他的棋力也是二品,还说:“赤松思速,善于大行。“就是说,他思路敏捷,棋风迅猛。
  
    齐高帝第五个儿子肖晔,着棋也很是勇猛,不肯让人。据说他从小喜爱围棋,没有棋盘,他用草棍摆成纵横网格,潜心研究。后来终于成了高手。一次在武帝面前与竟陵王肖子良对局,肖晔手下无情,把肖子良杀得惨败。事后有人对肖晔说:“你该让他一点才好。“肖晔答道:“我有生以来不曾做过虚伪的事。“(注三)
  
    围棋如此兴盛,连闺阁里的女子,也对围棋发生了兴趣。齐朝东阳地方,有一个名叫娄逞的女子,知书识礼,有点文才。据《南齐书·谢论传》中说,她粗略地懂点围棋。可在当时,女子下棋没有对手。娄逞如同木兰一般,便女扮男装与达官贵人交往。此举足以说明这女子不是平庸之辈。果然,娄逞的才能被发现,她被任命为扬州议曹从事。可惜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位从事大人是位乔装打扮的女子。宋明帝一道圣旨,将其遣送还乡。娄逞换上女装上路了,一路上叹息不已:“我虽有这样的本事,却依然要作老妇打扮,真是太可惜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学棋十分不易,娄逞是勇敢的,她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三)
  
  围棋九品制
  
    梁武帝肖衍是个棋迷,据说他常常通宵下棋,能奉陪到底的不多,陈庆之是其中之一。《梁书·陈庆之传》记载他从小就跟随梁武帝,陪梁武帝通宵下棋不困。武帝很喜欢他。
  
    到溉也是常陪武帝下通宵棋的棋手。《南史·到溉传》说他棋力为第六品,但记忆甚好。有一回到溉在武帝面前,和当时棋力上品的棋界名手朱异等人赛棋。赛完后到溉复盘,不错一子,因而得到梁武帝的特别赏识。
  
    受到梁武帝青睐的棋手还有王瞻。武帝常称赞他有“三术“,即下棋、射箭和喝酒。
  
    梁武帝不仅喜欢棋手,还主持棋事。他曾令大棋家柳恽和陆云公主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围棋大赛,规模宏大,轰动一时。比赛后,由柳陆二人主持给棋手们定品级。据《南史·柳恽传》上记载,当时能评上品级的棋手就有二百七十八人,可见参加的人很多,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一次全国性围棋比赛。
  
    当时评定棋手有九个品级。这种棋品制,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了。《说郭》上曾引魏国邯郸淳的《艺经》,上有:“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复云。“
  
    在《棋经十三篇》上,也有相同的记载,明人许仲冶在《石室仙机》中作过这样的解释:一品入神,是指:“变化不测,而能先知,精义入神,不战而屈人之棋,无与之敌者,这算上上。二品坐照,是指:“入神饶半先,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至虚善应“的本领。这算上中。三品具体,是指:“入神饶一先,临局之际,造形则悟,具入神之体而微者也“。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两先,临局之际,见形阻能善应变,或战或否,意在通幽。这算中上。五品用智,是指:“受饶三子,未能通幽,战则用智以到其功“。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饶四子,不务远图,好施小巧“,这算中下。七品斗力,是指:“受饶五子,动则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专斗力“。这算下上。至于下中和下下,《石室仙机》未作解释。但我们已可看出,这九品中品与品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这种品级制,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棋手九段制奠定了基础。
  
    梁朝之后的陈朝,棋事不及梁朝那么纷繁,可以查找到资料的下棋者,仅二人。一是司马申,他十四岁时已有棋名,后来梁州刺史阳子春曾请他下棋,名手朱异当时也在场,局中,司马申有不少巧思妙手,使得在旁观看的朱异都惊叹不已。
  
    另一位叫陆琼。《陈韦·陆琼传》上说,陆琼八岁时便能观棋不忘,复盘一子不差。京城人都称他为神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四)
  
   “局上有劫亦甚急“
  
    北朝的官吏爱好围棋者甚多,曾“独步当时“的是罗腾。他对围棋很有研究,深得妙处。在他之后出现的乐抄,棋艺提高很快,不久便与罗腾齐名。
  
    范宁儿看来是当时颇有争议的一位棋手。《魏书》上说,高祖在位时,范宁儿已是有名的棋手,他曾与李彪奉命南下去见齐武帝肖赜。肖赜得知范宁儿棋力不弱,便把江南名手,棋力一品的王抗叫来,让他们两人比试一下。结果范宁儿得胜。对范宁儿的胜利,众说不一。《宛委余编博物志》说范宁儿一战而胜王抗,说明他的棋力早已达到一品了。王世贞在《弈问》中也承认范宁儿确实胜了王抗,但他认为:“抗重而宁微也,宁儿以有心待王抗,而抗以无心待宁儿“,所以范宁儿胜了。他还指出,这不过是一盘棋而已,究竟谁高谁低,尚不可定。这段公案现已无法澄清,看来两位棋手造诣都不低。
  
    官吏们喜欢围棋常与公差相抵触,适可而止是棋者应循之规,不过这分寸似乎不容易把握。北朝时倒是有些把握得好的人。《北史·魏收传》上说,前军将军魏子建官运不佳,十年不曾升官。魏子建并不着急,闲暇时,便与吏部尚书李韶和李韶的弟弟李延下棋。当时,人们都以为他下棋入了迷,不再旁顾其他,其实谁也不知他的心。魏子建后来说:“围棋可以加深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况且我现在不受重用,没有什么事,下下围棋不碍事。“以后,魏子建被调到边境上打仗,这一去,竟有五年没动一粒棋子。
  
    象魏子建这么做,实在是不容易的。爱下棋的人一坐下,常常再不肯撒手了。甄琛喜欢围棋可以通夜下棋不止。《北史·张烈传》记载,张僧皓喜欢围棋,不管碰上谁,都愿意与之对弈,以至被世人讥讽。更有甚者,能够亵渎公职,令人哭笑不得。
  
    《水经注·陈留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朝开封令阮简深爱棋艺,精雕细刻,对棋艺的关心胜于他的职务。一次县里有人抢劫,县城一片混乱,阮简手下人不知如何是好,慌慌忙忙来到阮简舍下。当时阮简正在与人对弈,大概是正下到关键之处,外面的动静一点没听见。县吏急忙向阮简报告道:“劫急。“阮简神态也很紧张,似乎也很着急,但他对官吏说:“局上有劫亦甚急。“碰上这么个糊涂官,老百姓当然是要倒霉了。
  
    当然,也有“改邪归正“的,《隋书·皇甫绩传》记载,隋朝棋手黄甫绩是个孤儿,从小随外祖父。他很喜欢下围棋,常与几位表兄对弈,对学业不怎么用心,外祖父恨铁不成钢,狠狠打了外孙三十大板。从此,皇甫绩“精心好业“,“略涉经史“。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1: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五)
  
  棋谱的出现
  
    前面我们提到“一灯明暗复吴图“的诗句,其实,在吴图之前尚有汉图。汉图可能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棋谱。到了晋朝,棋谱集得更多一些了,据《隋书·艺文志》载,司马伦、马朗曾合著《围棋势》二十九卷。
  
    不过,棋谱的大量出现,在围棋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具有影响力的大事,是在南北朝时期,这与围棋的盛行,当时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以及纸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
  
    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著不下二十种,其中“棋势“、“棋图“是对局的记录,“棋品“可能是对棋手的品评。
  
    据史书记载,当时对棋谱的编写是很认真负责的,例如褚思庄与羊玄保对弈,“因制局图,还于帝(宋文帝)前复之“。梁武帝时,特邀三品棋手柳恽“品定棋谱“,著名棋手到溉则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复局不差一道。“
  
    这些编撰成集的棋谱无疑都是当时名棋手对局中的精华。这些棋局能汇集成册,便于流传和推广,对围棋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棋谱的产生,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有了棋谱才有可能总结围棋的实战经验;才有依据去研究围棋的经验。
  
    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记录已全部失传了,这使我们失去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史料。虽然如此,南北朝时众多的围棋谱对后来围棋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近期发现的敦煌写本《棋经》,也是南北朝时的一部重要围棋著作。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南北朝时的围棋理论,在东汉班固《弈旨》和《围棋赋》等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书共有七篇,是一本较完整的论著。
  
    南北朝时围棋史上出现的大飞跃,是以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以后几百年围棋发展史的新开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1 11:44 , Processed in 1.18822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