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9|回复: 1

电机工程专家   高景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6 14: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景德


   高景德,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系统地发展了电机复数分量理论和电机动态过程理论,并参与开辟了电力系统线性与非线性最优控制的研究领域;发展了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创造性地研究了串联电容引起交流电动机自激问题。坚持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与科研事业上作出了贡献。




  高景德1922年2月5日,出生在陕西省佳县神泉堡村。
  高景德的父亲高继容是个爱学习的人,想通过学习来提高做人的素质,完善人格,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人生。无奈,他的父亲和哥哥早逝,高景德念到简易师范就停止学习。
  高景德七岁开始在本村上学,在那里学了四年的语义、算术。
  有一次,乡里举行语文、算术比赛。高景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比赛,没想到却考了个第一。自此,乡里人格外看重他,他自已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他父亲格外高兴,送他到佳县城关小学住校读书。
  他在县城小学读书时,有位算术老师张可法。此人要求学生十分严格,不少学生挨过他的处罚,但这位老师却特别喜欢高景德这个生性憨厚而又睿智过人的学生。这位张老师常常对人称赞起他的这个学生的数学才能。
  每次,这位老师把学生做题的石板收上去,总是对的放一边,错的放另一边,有一次做对的这一边只有一块石板,就是高景德的那一块。张老师看看这个天赋聪颖的学生,赞许地微笑了。这一来,又大大提高了高景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除了天分以外,在学习上他还有一种倔犟脾气,有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遇到难题时,他轻易不问别人,宁愿自己反复思考,求得解答。这种韧性精神,成为一条红线,贯穿在他整个事业的进程中。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使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独立见解,在科研中,有独特发现。在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起了良好的作用。
  1935年夏小学毕业以后,13岁的高景德离开佳县,成了本省榆林中学的住校生。后转至陕西武功西北农学院附属高中。在这段日子里,他阅读了许多教科书以外的书籍,培养了对于理工科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高景德,从小儿就表现出对于数理课程的热爱。这种热爱,成为一种生命的动力,推动着他,不断地设计自己,在自己择定的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938年秋天,当他读初中三年级时,正是日寇侵华,大片国土沦陷之时,整个中国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儿了。象榆林这样的小地方也遭到了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不少地方都只剩下断壁、残垣、瓦砾和灰烬。
  学校里一片恐怖和混乱,同学们纷纷逃往他乡。他也只好回到乡下避难。
  后来人心渐渐安定下来,第二个学期他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中间耽误了半年的功课,他凭着很好的悟性,只经过几周的自学,成绩就恢复到位居班上前列的位置。
  他初中毕业后,又一次面临选择了。
  当时有的同学去西安一带上高中,来信讲起那里的高要求,高水平。
  想到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学习英语,他便下定决心用自学的方式突击学习了英语,一学期下来,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些自学的实践,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认识到了,学习不仅可以是被动的,还可以是主动的。由于接触了外地的同学和大环境,更使他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增进知识,研究问题的新途径。
  1939年夏,高景德读完高中一年级后,决心转学西安。由于交通不便,他到那里时,所有的学校都已开学了。闭塞少知的乡下娃,真是一筹莫展,走投无路了。这时恰好初中教过他数学的老师白书元也到西安,出于对他学习能力的赞赏,这位白老师为他多方奔走,他终于转至陕西武功西北农学院附属高中学习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于1941年夏被保送进西北工学院。
  自此以后,他的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一片拳拳赤子之心,决心通过科学来报效祖国。
  西北工学院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北洋大学、北平大学、东北大学及焦作工学院内迁陕西后合并而成。校址设于城固县的占路坝,地处山区,人烟稀少,交通很不方便。学校里图书设备极为匮乏。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作习题几乎就是当时这所学校的唯一学习方式。
  高景德在这所学院里主攻电机工程,但没有条件做电机和电路的实验,只能晚上在麻油灯下复习教师白天在黑板上画的电路和电机。这种缺乏实践环节的学习生活使他相当苦恼。
  工学院毕业时,他23岁了。带着增加实际生产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的迫切心情,放弃了留校当助教的机会走进了西安西京发电厂。
  抗战胜利了,西北工学院来自北平的余谦六教授回北平后,即电邀他去北平任教。
  1947年春,他离开了待遇较好的西京发电厂,担任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曾名北洋大学北平分部)电机系助教,在这里工作了四年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他热血沸腾。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标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展现在他的面前。他决心为新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1951年夏,我国选派第一批赴苏留学生。他被派到列宁格勒加里宁多科性工学院电机系读研究生,1956年5月获苏联技术科学博士学位。
  他在赴苏以前,没学过俄语。但仅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就可借助字典阅读俄文专业书刊了。
  他在苏联学习期间,全部身心都投入了学习中,列宁格勒的一些风景胜地他都无暇问津。
  他的导师苏联科学院院士柯斯秦科(M.П.Kocшенко)了解到他的学术背景并考虑到中国国土辽阔,远距离输电技术十分重要,有远见地确定他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在学位课考试前所写的学术报告,经苏联科学院通信院士聂孟(A.P.HеиманMаH)阅后,认为他的学术造诣已经接近或达到苏联副博士的水平了,并把这个看法通知了他的导师柯斯秦科院士。

这位导师在指导高景德的过程中,对这名中国研究生的独立钻研精神、科研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已甚为欣赏。聂孟教授送来的这个信息促使他作出了一个决定。
  一天,这位院士慎重地问他的这位中国留学生,是否愿意多花一些时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这个突然的问题使高景德和其他中国留学生都感胶苷穹埽
发表于 2005-3-27 11: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历真是多啊,所谓经历就是财富!牛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21:22 , Processed in 0.26974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