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5|回复: 0

《包身工》已经退出了最新版的中学课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 22: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提交者:标本虫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无情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上一世纪的文艺家们,有的已逐渐被历史所遗忘,而有的却从历史的长河里跳了出来,以自己的卓越贡献和成就证明他的价值,并且越来越发出艺术的金闪闪的光亮。夏衍就是属于后者,这也是我们如今纪念他的原因。    
  尽管纪念夏衍先生诞辰百年的活动在浙江举行了不少,但是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却稍显平静,夏公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已经退出了最新版的中学课本。

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日本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
  一个包身工进厂后约有三个月的学习期,工厂每月补贴膳宿费6元,,学成后每天工资0.38元,全部为包工头所有,三年期满后……为包工头白做三月。”专家认为:旧中国包身工问题的实质是黑社会渗入工人的培养和管理,与其说是日本资本家的残忍,毋宁说是政府无能,没有好好取缔、打击压迫工人的黑社会帮派势力.当代日资企业的“包身工”
  现代企业为了使员工具有危机感,提高企业效率,所签劳动合同期限都不会很长,多则三载,少则一年,但日资企业却特立独行,动辄一签3年5载,甚至8年、10年。
  分析:日企老板的聪明表现在,他们选走的都是我们国内十几年培养出来的优秀生力军。表面上日企的工资稍高于内企,但日企的工作量却绝对不低于任何一家外企从《包身工》时代发端的这个文体的人民性、对弱者的同情、对进步的鼓吹,是她的生存之本、她的情感力量,她的文学煽动性是别的文体代替不了的

中学语文一进一出:《曼哈顿街头夜景》VS《包身工》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不再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认为这样做是对
的,因为这篇文不合时宜了。像《包身工》这样的文章,控诉\"万恶的旧社会\"、
\"忆苦思甜\"的好教材,\"通过了解包身工们在旧社会的悲惨生活,使同学们更加热
爱我们今天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由而富足的幸福生活\"。

  那么,为什么不合时宜了?因为它上面的教学目的,对这样的一个质问:拿
现在的农民工与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就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薪酬福利等各方面来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会怎么样呢?现在,在恶劣的工作
、生活环境中累死的民工已屡见不鲜,我就不说了。

  《曼哈顿街头夜景》却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描写万恶旧社会的《包身工》退出中学课本?是不是因爲当代社会有的打工者的命运与此吻合?

最轻的是取消《XX市外来人员就业证》,最重的“依法[注:不知依什麽法?]追究刑事责任”)。私有制企业是改革的动力,应当受到严格的保护,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得到推进。改革以前,是国家在养活工人,现在不同了,工人要学会自己养活自己(连佛里德曼这样极端的自由主义者,都强调资本与劳务各有其贡献,我们的改革者却在弹著什麽“养活工人”的陈词滥调,真有点讽刺意味。)。 因此,日工作10——16小时,每月0——2个休息日的“满负荷”劳动是必须的。什麽?你想要休息,至少要支付“延时工资”?做梦!倘若那样企业怎麽生存?没有企业,工人哪里有饭吃(这决不是资本家的一厢情愿,其背後更有著各级官员的鼎力支援——我曾经亲耳听到某新兴开放城市的劳动局长说过这样的话:“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发展嘛,《劳动法》规定的每周44小时工作制怎麽不能突破?”该市人大法制委主任更是语出惊人:“《劳动法》没有规定可以适用於私有制企业,它应当仅适用於国有企业,那儿是国家养的,私营企业是自负盈亏的,不应当受到约束。”)?“培训”期间是没有工资的,老子出钱、出地盘、出材料还负责培训,没有收学费就不错了,你还想要钱? 企业纪律必须要有保证,不然怎麽正常经营——每年请假(包括法定节假日在内)时间不得超过3天,否则视爲矿工;每天上厕所不得超过3次,每次不得超过5分钟,事先必须报告,否则视爲旷工;不得迟到,累计迟到3次视爲一次旷工,一次超过15分钟视爲旷工(迟到、请假、旷工当然不是温情脉脉地挂在口边, 这些资本家比“经济决定论”者更爲谙熟经济基础的作用)...... 童工也是必要的,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谁让他们的家长没本事(在一家全国驰名商标企业,我就发现了20多名入厂时未满16周岁的童工——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0%,其中最小的年仅11岁)?

山林注:爲什麽有人争著进打工、争著被资本家剥削?

答:49年前,国民党当政时,穷人卖儿卖女,富人还要挑著买咧。你问问自己,儿女都是心头肉,爲什麽穷人还要卖儿女呢?穷人那时愁的是没人买。现在也是机灵的、身强力壮的、吃苦耐劳的才出来打工的,留下老弱病残在家务农。揭露万恶旧社会的文章离现实到底是远还是近?


这是不是真的?很多年前,矛盾的《春蚕》已经从课本里删除,想不到如今《包身工》也不让学了。再过几年,《粜米》、《故乡》……会不会都消失?我至今还记得几十年前读小学时学的契科夫的《凡卡》:“亲爱的爷爷康斯坦丁.玛卡里奇……”也许以后这些好文章,我们的下一代都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学到,只能由我们教给他们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2-20 15:35 , Processed in 0.52002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