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0|回复: 0

[转贴]书院教育不名一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4 11: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道授业解惑”的古代书院与“设坛论道,经邦济民”的现代论坛,是最为相似的文化载体,他们均充当了本土文化自救载体的角色。
书院是中国的最早的,也是最为成熟的民办教育组织。在中国书院是唐代末年,是一种由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书院制度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书院教育有四大特征:
一、尊重人文本性。中国传统主张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和谐相处。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由于战争频繁,官学衰落,士子失学。人为的破坏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节律。宁为和平犬,不为战乱人。官学衰废,一些士大夫选择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研究学问,聚徒讲学,使人的身体能够寄居于自然,使人的精神能与宇宙互动相连。在青山绿水间感悟天地之灵秀,于白云蓝天中通融宇宙之奥妙,这就是我们中国祖先的聪明所在。
二、传承文化本能。一个国家“国统衰败,民不聊生”,往往就是源于民族教育的失败。当下我们之所以呼吁人文教育的回归,并不是要一味恢复古代的教育模式,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祖先比我们现代人聪明一万倍——“事以人为本,人以文为本”。教育人实质上就是从“文”为切入点,探求人要生存的基本要素,总结人要生活的基本要件,推崇人们生产的基本法则,进而在保证人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基本意义。中华民族的族民已有一套成熟的文化密码存放在人的文化基因里,即“时间上与宇宙的节律和谐共振,空间上与万物利益的和善共处,心间上与万欲的追求和气共存,人间中与万人的个性和平共生。”我们如果仔细琢磨和研究中国的大文化历史,如春秋战国的诸子坐坛论道;两汉之始的宗教布道;唐朝之后的书院授道还有当代的设坛行道,都能够发现中国的文化已经相当的成熟,近乎成熟到已经密存民族的文化的本能之中。
三、张扬民间本色。
教育讲求的是“因材施教”。最好的“因材施教”,就是“一个老师对应一个学生”(当然不现实)。但从中国的教育史来分析,官办教育并非主流。中国古代政府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由盛转衰,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相互征伐,战争不断,严重地危害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官学日趋衰落,士子失学的状况。为此,一些笃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藏书授书,聚徒讲学。正如朱熹在《 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所记述的那样:“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说明书院的产生确实与唐末五代社会动乱、官学衰微,士子失学有直接关系。
我们不能忽视的宗教布道也是教育的及其重要的形式。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极盛。到了唐代,佛教的重要派别禅宗广为流行。佛教徒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禅林精舍,从事于坐禅和讲授佛经。佛教这种注重自然环境的选择、公开讲经、注重修养的讲学制度,对书院的影响很大。宋代的许多儒者虽然排斥佛教,捍卫儒学,但是在办学形式和讲学制度等方面,却吸收了禅林的有益影响。这可以说是书院兴起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私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秦后历代,私学一直蓬勃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与官学相并行,不仅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教育管理上形成了许多独具的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代之后,私学遍布中国城乡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社会动荡,发展更为迅速。可以说,中国渊远流长的私学传统对书院产生了直接影响。因为书院之始,就具有私人讲学的性质,后来逐渐嬗变为私办官助 、半官半私和完全官办的学校。
唐末五代以后,书院创设之初,纯属私人讲学的性质,宋王朝为了把书院掌握在政府手中,加强朝廷对书院的影响和控制,也只是采用“赐匾”、“赐书”、“赐学田”等手段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而已。
四、发挥“大家”本事。
我们知道当下“大家(great master 大师)”是坛友的主要主体之一。中国古代书院往往是名家的讲坛。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宋的著名学者,如胡瑗、孙复 等多在官学任教;而南宋的著名学者却多在书院讲学,这就为书院在南宋的勃兴奠定了基础。名师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教学质量,扩大了书院的影响,不仅使旧有的书院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而且诱发了新书院的萌生。
在漫长的岁月里,只有秦朝暂禁私学,奉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最终被历史所淘汰。教育的意义就在教育本身。教育不仅仅是政府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手段,它同时也是受教育者自身愿望和需求,甚至是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其为事业的最根本关键所在。所以,只有大家与“大家”在一起探讨“安身立命”学问与本事,才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出路。
www.3721con.com(中国论坛文化研究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11:32 , Processed in 0.12503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