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2|回复: 15

鸢夜影评系列一------《孔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7 21: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雀》

     两个月没见的朋友看到我第一句话就是“看了孔雀没”,我摇摇头,自觉可惜。这不是第一个强烈推荐的人了。《孔雀》的DVD还得段时日才能见到,要看就必须去电影院,还是有些心疼钱。
     三月四号上午,一下火车,妈妈要我去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她,医院对面是杭州生意很好的“庆春电影城”,并且就在公车站旁边。电子屏显示:孔雀,9:30,早场15元。我迟疑了两分钟,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要去看电影,两个小时后再去找她。
     此时电影已经开始20分钟,工作人员好心提醒我,可我还是买票进场。于我这般的影迷,是很看重电影的开头的,“一个好开头预示一部好电影”——刚说过的话,但好奇心终究打败了原则。
    黑的场,有半年没进电影院,上一次是9月份生日时一个人去看《哈利•波特》。说实话,打开厚重的门时,有些激动和兴奋,还有幸福。此时《南方周末》假如来采访我的幸福值,我大概会打120分。呵呵。
    坐下后就遇电视上老在放且勾起我最大兴趣的场景:姐姐自制了降落伞,缚在自行车后座,她飞快地骑车,淡蓝色的降落伞被风鼓起,张开了大大的弧度,好像孔雀开屏,姐姐就是那美丽而骄傲的孔雀。俄罗斯味道的音乐适时响起,浅色的画面,美丽至极的镜头!姐姐是个倔傲的女子,心气很高,她叛逆不羁。这样的事在那个年代那个小城可真是了不得的举动。所以在我的心跟她一起飞翔起来时音乐戛然而止,她的妈妈死死拖住了车后座,她跌倒了。愤愤地看妈妈一眼,她毫不迟疑地跑掉,好像要跑出这个逼仄的世界,再也不回头。
    接着,我让自己沉浸到电影里,关掉手机,忘掉旅途,抛开睡意,完整地投入顾长卫的记忆中。
    人说处女作容易给人慌乱的感觉,因为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会不可避免地急于塞进一个口袋里,把它撑地满满的。但大家都说顾长卫的处女作很静,细长,成熟。我抱着最美好的期待。
     电影院里时有笑声,但更多是沉默。的确不乏一些令人莞而的片断,比如姐姐故意在手腕上抓出伤痕,然后对会拉手风琴的慈祥的叔叔说“这是家里人抓的,家里人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我认恁做干爸。”接着她在电影院里得意地对弟弟说“反正咱爸咱妈不喜欢咱,只对老大好,总有人对咱们好。”她孩子气的成熟给人淘气的好笑。还有弟弟穿着一身港台味十足的衣服出现在家人面前介绍说“这是我对象,……这是她儿子。”当时真的忍不住嘴角上扬。片子里很多类似的细节,总能惹人笑,却又都不是痛快的笑。有些像生活里的自嘲,带着些心疼,好似他们都是我身边的亲人,心柔软得紧。
      很多人在这部片子里找到六七十年代的气息,当然了,它是以那个年代为背景的。但在我看来,三姐妹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个年代的,如今还是一样。生活的本质总是相同的,顾长卫要讲述的恐怕不是生活场景,而是生活的内涵。所以我这个80年代的人照旧看得揪心惆怅。
     有一些很残酷的镜头被拍地不动声色。姐姐“干爸”的子女认为她是狐狸精勾引他,赶到她的工厂对她拳打脚踢;弟弟在大雨滂沱中将伞狠狠扎向“让他丢脸”的哥哥,口中喊着“他不是我哥哥”;妈妈发现弟弟预将哥哥毒死的第二天,在一家人吃饭时,她把鹅灌下放了老鼠药的水眼睁睁看它抽搐直到断气。顾长卫没有加上音乐去煽动,长镜头让事件自我发言。每次,我都会猛抽口气,下意识地将手捂住嘴。太残忍了,生活的形态。不是时代给予的,是人本性的结果。正因为它们有可能发生在我明天的现实里,才不忍心目睹。是害怕和不堪。
     灯亮起,结束了。我走出影院,外面是早春三月的明媚阳光,心里头怪怪的感觉。挺好一片子。可以被质疑与置噱的地方也不少,但不太想去破坏一份完整的酸涩。我看到站在马路对面的妈妈,觉得生命里诸多无奈痛苦总还是有地方收留的。
      我是看惯长片的人,但也新奇,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在公映的影片中实属罕见。似乎说《孔雀》的票房不算突出,不太明白个中缘由。它确实是又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代表作”,可是宣传并不少,是什么阻碍人们的脚步?150分钟?没有明星?没有英雄?没有拯救?还没有什么?噢,天知道!
发表于 2005-3-8 17: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很想去看孔雀,但是~~~居然说中年人半价,这让我很不爽......我觉得我的年轻令人恶心的贬值了~~~
这种恶心影响了我观看此电影的胃口
 楼主| 发表于 2005-3-9 00: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电影院有这种优惠?可以让父母看啊,有他们的回忆的。
发表于 2005-3-9 00: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就是长沙的院线
 楼主| 发表于 2005-3-9 01: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说一句话,电影就是电影,何必把它与影院对待你的态度联系起来?也许是我对待电影的态度和诸君不同。凡事单纯点好。
发表于 2005-3-9 12: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这个片子很久了,于是很早就下载了dvdrip格式的;

但是一直没有看,星期天的下午很空闲,心情也很是适合,稍稍有点忧郁;

70年代的事情,看起来很遥远了;但是变化的只是人的衣着和谈吐;

但是内在的是不会变化的;

    里面的三兄弟,老大胖子,有点傻傻的,但是内心还是明白的;真的,世上即使是傻子都

很精明的,永远不要认为别人傻;老二是女的,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顾牺牲一切,可以为了工

作而轻易结婚,为了拿回降落伞而愿意付出自己的贞操;但是她忘了:当你轻易就失去你所拥

有的时候,那么拥有的也就不值钱了;老三,瘦小懦弱,放在现在似乎可以称为“小资”,喜欢

一个人静静看电影,然后流泪;看过资料介绍,本来老三是这部片子的“肉核”,但是在国内公

映的时候,由于尺度限制,太多被删除了,所以很多显得很突兀和表现无力;他虚伪而忧郁,

但是这只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

    这部片子中她的母亲倒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映象,爱不曾用很多的言语来表达过,但是却在

那里尽力维持着这个家;她的三个子女可以说没有一个可以让她依靠的,老大只能希望没事就

好;老二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似乎是自取;老三的虚伪和柔弱,是不会愿意帮助这个在

风雨中无力的家的;可以说是这个片子的人性暖点,母爱啊!

片子的最后比较俗套,但是那个孔雀还真的蛮有意思的。开屏了,哈哈~镜头却是从后面开始

拍的,光秃秃的屁股,很丑陋;虽然最后转过来的羽毛很漂亮;

很多人也在开屏。
发表于 2005-3-16 23: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子我也是下载看的。感觉时代背景和贾璋珂的《站台》差不多,但是没有《站台》那么有震撼力,对时代语境的表现也没有《站台》那么切合。到底是顾的处女作,呵呵。不过摄影倒是一流的,毕竟顾是国内一流的摄影师嘛:)

看简介知道鸢夜mm喜欢电影,也写影评,怎么没把《来信》也给写写?
 楼主| 发表于 2005-3-17 01: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呢,呵呵,对电影院始终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节约点钱。我对什么支持正版没兴趣,我热爱盗版。而且总归是先看了茨威格的原作,通常用电影电视来诠释文字总是失败多。
碟出来了肯定是要去看的,不急。
发表于 2005-3-17 19: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样说起来,我比你彻底多了,我连盗版都不支持,直接下载了:)
发表于 2005-3-17 20: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个许纪霖和刘擎评《孔雀》的给妹子瞧瞧,看人家公共知识分子是怎么写影评的:)

人性的炬狱——我看《孔雀》


当孔雀缓缓地展开美丽的尾翼,影片终于到达终点时,在黑暗中煎熬了二个小时又一刻钟的观众们,竟然没有一个起座离去。时光已迫近午夜,大家似乎忘却了时间和空间,默默地注视着片尾的演职员表,依然沉浸在影片的语境之中,仿佛无法从这场人性的炼狱中自拔。

  这是《孔雀》柏林电影节得奖消息传来的那天午夜,在上海永华影院的一幕场景。作为一位先睹为快的观众,与其说冲着那块银熊奖而去,还不如说还自己一个小小的心愿。还是在春节前夕,当我在凤凰台的《名人面对面》节目中,看到《孔雀》的几段片花,特别是那段女主角骑着自行车,像孔雀一般绽放出篮色的降落伞,穿过古老的县城、熙攘的人群和诧异的目光时,我的直觉就告诉自己:这是一部期盼许久的片子。

  其实,我早已不再是影迷,我已经两年没有跨进电影院。然而,《孔雀》却有一种莫名的魔力,让我三秒种之内,一见钟情。

  在我看来,电影应该是一种考究的艺术,它所呈现的一切,应该是颇具匠心的、独一无二的。我们曾经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里面,领略过电影的考究,曾经在许多欧洲电影大师的作品中,享受过视觉的大餐。然而,这些年来,过多的程式化好莱坞影片、快餐式贺岁片败坏了我们的视觉胃口,渐渐地,我们还以为电影原本就是这样的,像可乐、汉堡和肯德基一样,按照大众的口味调制出来的。

  说起视觉大餐,票房一枝独秀的张艺谋当然是头号烹调大师。不过,无论是《英雄》,还是《十面埋伏》,画面美则美矣,却过于形式化,犹如一个面无表情的冰美人,华丽的外表背后一片惨白,没有丝毫的情感气息和生命内涵。老谋子辨白说:自己是摄影师出身,长于视觉,拙于叙事。这话只能相信一半,毕竟他拍过《活着》、《秋菊打官司》这些叙述还不错的影片。我们只能说,老谋子的市场视觉的确不凡,只有他洞察到当今中国影院的主流消费群喜欢什么。张氏电影风格不多不少,恰恰是都市白领文化的视觉象征。

  这一次,为张艺谋掌镜多年的顾长卫,以自己的处女作《孔雀》,扎扎实实地为自己的老同学上了一课。这不是一道讨好白领的甜点,而是一席为真正的电影人准备的盛宴。入道半辈子的顾长卫,对电影的本质有着比他人更深刻的理解。虽然在好莱坞浸润多年,却似乎对欧洲电影更情有独钟。不要看欧洲电影在全球市场上全面溃败,但嘎纳、柏林和威尼斯的电影人,比奥斯卡的明星们,更懂得电影之所以为电影。电影不是电视剧,不是供大众娱乐的消费文化,电影是精神贵族的事业,是为电影自身而存在的。

  顾长卫,是难得的中国电影人中一个,他像姜文、贾樟柯一样,对电影有着纯粹的、非功利的热爱。同样是处女作,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洋溢着青春的激情,贾樟柯的《小伍》充满着初生牛犊般的纯朴,而顾长卫的《孔雀》,却有着与处女作不相称的老道和深沉。

  长达2小时15分钟的电影,几乎每一个镜头的角度、布局和用光,都是非常考究的。这种考究不是商业化的炫耀,远没有张艺谋那般华美。后者的视觉感虽然一流,却多是广告般的形式美,与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而《孔雀》的镜头所展现的,是以人的命运为中心,那些少男少女们所生活的特定环境。用21世纪的眼光返观70年代末那个安阳古城,常常会给人一种不堪回首之感,但在顾长卫的视线里面,却洋溢着淡淡的历史沧桑,有一种残破的美。我特别喜欢影片中多次出现过的深邃的小巷和斑驳的石墙,这些充满质感的历史空间,让人依稀感觉到李欧梵教授所说的“鬼魂”的浮现,而鬼魂的背后,正是一幕幕真实的历史故事。

  好的电影总是要有好的故事。《孔雀》的故事说起来是那样平常,似乎就是你的邻家男孩和女孩的往事,你曾经与他们在一条走廊里面吃饭,每天与他们擦肩而过。他们的故事普通到了令人熟视无睹,但在顾长卫看似平静的叙述里面,却具有那样的震撼力。姐弟三个在那个封闭的、压抑的小县城里,青春男女们美丽的梦想是如何被家庭、单位和周边非人性的环境一点点、一点点碾碎的,最后与生活一起沉沦,堕入平庸。这样的经历本是多数青年人的写照,只是许多人在经受各种挫折之后变得麻木、迟钝,不再有痛的感觉,不复有乌托邦的想象。

  然而,顾长卫却不露声色地将愈合了的伤口重新撕开,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正视自我,勾起消失已久的往事与记忆,重温青春的沉沦和梦想幻灭的残酷过程。当姐姐看到象征天空、自由和降落伞的梦中情人,已变得那样地俗不可耐时,她内心最后一道乌托邦的精神城墙轰然倒塌,她那张因痛哭而扭曲的脸,与挑拣西红柿的机械动作一起,构成了无以名状的悲剧。那是多数青年人经历过的境况,从此我们变得平庸,变得麻木,变得像我们的父辈一样,安于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沉浮,放弃了抵抗,放弃了梦想。

  平凡的悲剧,令人震撼的悲剧。是谁之罪?倘若放在过去的叙述脉络里面,会诉诸于时代、诉诸于政治,诉诸于一两个握有权柄的恶人。仿佛生活的魔鬼、青春的敌人永远在外部,只要改变时代、改变政治,或者好人当道,一切都会变得重新光明起来。然而,顾长卫故意淡化时代的背景,也不刻意强调政治的因素,甚至不屑于打造一个恶人。当他将这一切都隐去、放到后台之后,所突出的只是一个更强烈的人性批判:在中国,伤害弱势群体的、掐灭青春梦想的,与其说是政治,不如说是人性,是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内的庸众。魔鬼不在我们的外部,而是深藏于人心之中。

  影片中最震撼心灵的戏,莫过去白鹅之死。纯洁的、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扭动着脖子和身躯,痛苦地死了。在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当中,白鹅垂危中的挣扎,演绎得如此美丽,仿佛一曲《天鹅之死》的芭蕾。残忍的美,美得残忍,看得我们如同傻子哥哥一般,惊愕得张大了嘴巴,说不出话。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会出现滥杀无辜的马加爵,为什么小思怡会在人性的普遍冷漠中活活饿死。

  《孔雀》是沉重的,但沉重得就像它的电影语言一样,非常节制、含蓄、干净。顾长卫摒弃了所有的外部渲染和煽情,将情感内敛到无声无言之中。顾长卫说,他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观众的眼泪在眼眶里面转,但掉不下来。他做到了。这就是电影,这就是电影区别于电视剧的魅力所在。

  影片得奖之后,我读了许多关于顾长卫的采访。我对这个人发生了一点兴趣。这个男人看起来有点木讷,焉焉的,其实感觉非常细腻、内心非常丰富、想法非常有厚度。这是一个有力量的男人。这一切,多少来自他冲淡平和的心态,来自对电影的谦卑、虔诚之心。中国的电影界,不乏比他更聪明、更有才华的人,然而,多少英雄豪杰,一旦成名之后,便失去了那份电影人的平常心,目光紧紧盯着奥斯卡、金棕榈、金鸡等各种小金像,而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贫乏。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诱惑,只有从名利场中超度出来,才能像顾长卫那样,奉献出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生命之泉。

  不开屏的孔雀只是一只平常的小鸟,只有当它遇见心仪之物时,才会淀开璀璨的尾翼。孔雀开屏,决非向世俗的献媚,而是对神圣的敬意,那是孔雀的生命之花,是激情、青春和虔诚的见证。

  (原载《新民周刊》2005.3.17.)



一个幽暗时代的墓志铭
刘擎


这是顾长卫作为导演的处女之作,但顾长卫不是一般的“处女”,二十年来他“染指”了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电影制作——从《红高粱》,到《霸王别姬》和《鬼子来了》。于是,他才可以置潮流和模式于不顾,有了今天的《孔雀》——处子之心,大师手笔。

  从电影院里出来,我们很沉默,然后还是沉默。几个小时之后开始滔滔不绝,却语无伦次、言不及义。

  曾经看过田壮壮的《蓝风筝》、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贾樟柯的《站台》和陆学长的《长大成人》,这些都是探索我们历史记忆的电影杰作,但没有任何一部像《孔雀》这样给我如此深切而难以名状的感受(唯一类似的经验大约是阅读哈金的小说《等待》)。这样的电影会使那些执迷于类型概念的评论说辞苍白可笑。比如,按代际身份去揣摩它的“第几代”风格,或者,用小津安二郎作模板,杜撰顾长卫和他承传关系然后去一分高低。相比许多煞有介事却不着边际的影评人,还是姜文看得明白,他说这部电影“浑然天成”却很难形容。

  但也许这只是姜文或者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偏见”而已,也许《孔雀》并不具有伟大作品的普适主义力量,而只是成长于1970年代那一代人的“私人收藏”而已。戴锦华教授曾在一篇序文中引用我的一首《第八个石铜像》指证这一代人的“尴尬”处境。是的,“某些日子上下两代都很难理解,这种感觉使我们孤立而团结,有点像当年的北京和地拉那。”

  1970年代是历史记忆中的幽暗岁月。文革政治狂飙的疾风暴雨已经开始平息,而将至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还未来临。这似乎只是一个“过渡的时期”,一段太过平谈而可以被忘却的日子。同样平凡的是故事的地点和人物,一个内地省份的小城市,不繁华也不贫瘠;一个极为寻常的五口之家,不富裕却也可以维持生计。

  影片从弟弟的旁白开始,带入一种悠远回忆的气氛,摄影在整体上的青灰底色透露着荒凉的基调。但电影不是在诉说苦难,这里没有文革的武斗厮杀或者残酷的政治迫害,也没有饥寒交迫的生存挣扎——这使《孔雀》区别于所有“忆苦思甜”的“史诗性”电影。《孔雀》更多的是言说平凡生命的“可怜”:在想象力泯灭的世界里,一个不甘平庸的少女(姐姐)执着于一点梦想;在同情心匮乏的社会中,一个被歧视的傻子(哥哥)要一点“友谊”来获得承认;在无视人格尊严的环境下,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弟弟)要守护一点自尊。

  全世界都有做梦的少女。张静初饰演的“姐姐”,让人想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特丽莎,这个读《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服务员向往着一个更开阔的世界,她要逃离令人窒息的偏僻小镇。而姐姐也一直预谋着对庸碌生活的叛逃。这是一个心在别处的女子,可以全然不理会一旁炉子上煮沸的开水而专注于自己手风琴的练习。于是,姐姐遇到空中降落的伞兵教官,正如特丽莎邂逅了来自布拉格的外科医生托马斯。他们不只是英俊的白马王子,他们还代表着一个远方的世界(北京或者布拉格),暗示着一种脱离眼前平庸的诱惑,他们是逃离的寄托。姐姐和特丽莎可能同样为了梦想奋不顾身,但中国不是捷克。特丽莎可以带着行李直奔托马斯的住所,但姐姐不能。可能不只是道德风俗的禁忌限制,她一定还有更大的户口问题,她能借助的全部想象都是“中国的”和“时代的”——通过“体制化途径”(参军)及其辅助方式“送礼”(当时的中国还没有“高考”,也没有今天的“北漂”运动)。征兵落选之后,自制的“降落伞”成为她梦想的替代物。这是象征手法,也是可信的现实主义。

  其实,姐姐的命运并不算悲惨。以那个年代的标准,她的衣着体面,食宿无忧,而且父母对她不可理喻的“怪癖”已经十分包容。但她仍然是可怜的,因为她心有不甘,却找不到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境遇,这几乎令她绝望。无论是自认一个“干爹”,还是归咎于父母对哥哥的偏袒,都是她绝望的写照。她后来选择了改变命运的方式——嫁人而附带一个工作调动的条件——依然是时代的和中国的。最后,她在菜场上捏着西红柿无声恸哭,不是因为遇见昔日的梦中情人,而是看到所有的想象都归于破灭,所有的人都无可逃脱地平庸。

  是她的梦想过于奢华吗?或者,那个时代有一种无处不在的囚禁力量使生命不得不忍耐可怜而卑微的境遇?宽银幕的朝鲜电影是当时最好看的“进口大片”,《卖花姑娘》主题音乐是那个时代最抒情的旋律。没有经历这样的岁月,也许会感到《孔雀》十分隔膜。但这样的日子里,也有一代人的青春生命,有无数家庭最为独特而典型的“中国经验”。姐姐的命运,她的降落伞和手风琴;哥哥送给“朋友”的烧鸡、向日葵,还有收藏的香烟;以及弟弟的悲观落魄,都不是在刻画苦难和悲壮。这算不上是“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因为仅有的美好事物不过是一点想象、一点尊严、一点承认,却难以生长、无所依托。但人们仍然活着,成长着,仍然心存渺茫的寄托。

  顾长卫有着处子般的真诚,他几乎是怀着某种柔情来悲悯这样一些纯真而可怜的生命,来缅怀一个幽暗与荒凉的年代。但导演具有惊人的节制力,许多可能的戏剧性高潮都被割舍,处处细节留白,余韵缭绕。而直接呈现的几处戏剧紧张也完全在电影化的静默之中实现(比如,鹅中毒至死的场面)。这种饱满而节制的力量构成了作品彻骨的冷静,与其含蓄的悲悯柔情一起,抵达了大师的境界。

  《孔雀》是一部“很中国的”电影,但它呈现的日常世界鲜明地区别于那种悲壮的“大叙事”,又因为客观冷静切入的视角而区别于那些内视性的主观“私人叙事”。就个人的感受而言,没有哪一部电影作品对中国经验的历史性与日常性的把握能够达到《孔雀》一般的浑然天成。这部电影,或者毋宁说是一个被漠视的幽暗时代的碑文,一段墓志铭,让人百感交集却欲哭无泪。

  (原载《南风窗》2004.3)
 楼主| 发表于 2005-3-17 22: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下面是引用姐姐于2005-03-17 20:50发表的:
贴个许纪霖和刘擎评《孔雀》的给妹子瞧瞧,看人家公共知识分子是怎么写影评的:)

说实话,这句话让我很不舒服。首先不喜欢“妹子”这个称呼,我不太喜欢长沙的一些方言,这种对女孩子的称谓很吊儿郎当。其次,什么叫“人家公共知识分子”?要给我上影评指导课吗?言词间甚是不以为然呢;我不是知识分子,没有符合你的期望,大概是我的错了。不过,打一开始就坦白我的影评只是个人情绪的抒发,喜爱与痴迷也是自己的私事。喜不喜欢这种风格都与我无关。我欢迎大家来评论电影,无论何种方式,但不要对他人擅自置喙。
如果是转贴,我有比这好得多的影评可以让大家分享,但既然湘江评论是鼓励原创,我希望尽量少转贴,不管好坏起码是自己写的。(并且,我对自己的影评还是有点信心。)
希望可以看到原创的影评。

也许是我太敏感了,假如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请见谅。所谓不打不相识。
发表于 2005-3-18 00: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鸢夜误会了,我没有恶意的:)
丝毫没有看不起你的意思,相反我非常佩服你写的那个《玫瑰之名》的书评,不是恭维是真佩服。艾柯、卡尔维诺、博尔赫斯都是我很敬佩的小说家(虽然老实说他们的作品我读得并不多),他们的东西不好懂,你能把书评写到这个程度非常了不起。
至于那个称呼,如果让你感觉到任何不愉快我都愿意道歉,请相信那不是我的本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22:39 , Processed in 0.07537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