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9|回复: 0

[舞文弄墨] 由刘禹锡开始八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3 0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平广记 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记:宾客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时事稍异,旦夕有腾趠之势。知一僧术数极精,寓直日,邀之致省。方欲问命,报韦秀才在门。公不得已且见,令僧坐帘下。韦秀才献卷已,略省之,意气殊旷。韦觉之,乃去。却与僧语,僧不得已,吁叹良久,乃曰:“某欲言,员外必不惬,如何?”公曰:“但言之。”僧曰:“员外后迁,乃本行正郎也。然须待适来韦秀才知印处置。”公大怒,揖出之。不旬日贬官。韦秀才乃处厚相也,后二十余年,在中书,为转屯田郎中。

我第一次读到这段时曾经大吃一惊,确实没想到这位被后世称许为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为第一的刘禹锡竟是这样的人。后来再看到《新唐书 刘禹锡传》说他“自负有才,孤傲清高,心地狭窄,心中常怀怨恨”就不再觉得奇怪了。想起永贞革新期间刘禹锡的所作所为,终归也没脱出一己之私的范围。其实,从相面这件小事上就已经可以看出其胸怀气度了。

说到相面,不由得想起欧阳修。据《明道杂志》记载:余所闻相工之验固多,其尤异非常,法所到者有三事。其一,欧阳文忠公应举时,常避京师浴室,院有一僧视公,公因问之曰:“吾师能相人乎?”僧曰:“然,足下贵人也。然有二事:耳白于面,当名满天下;须不掩齿,一生常遭人谤骂。”其后公以文章名世,而屡为言者中以阴事,然卒践二府。。。

这段故事在《东坡志林》也提到过:欧阳文忠(修)公尝言:“少时有僧相我:耳白于面,名满天下;唇不著齿,无事得谤。”其言颇验。“耳白于面”,则众所共见。“唇不著齿”,余亦不敢问,不知其何如也。虽有些许不同,但大体不错。而苏东坡自己也有类似故事。《瑞桂堂暇录》:东坡自谪海南归,人有问其迁谪艰苦者。坡答曰:“此乃骨相所招。少时入京师,有相者云: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异日文章虽当知名,然有迁徙不测之祸。”

比起欧阳修和苏东坡的洒脱,刘禹锡可真是相差甚远。

以上说的都是相术,《清稗类抄·方伎类》里面记载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有些蛮有意思,录几则我感兴趣的:

道、咸间,长沙某甲研究麻衣柳庄之法,垂十余年。一日,忽语人曰:“比年以来,所见村夫牧竖,多文武大吏状貌,安得如许官职位置若辈?”遂自疑其术,举所有书籍,付之一炬。未几,粤寇乱起,楚军、湘军兴,荐剡累累,三湘子弟居其十九,人始知其术不尽谬也。

这个因为写到湘军,遥想当年家乡景象,不由得一笑。

《清稗类抄·方伎类·吴三桂》记载:吴三桂久蓄异志,居常郁郁不乐。羽士某相术为滇中冠,尝至省,三桂使人召之,不至,乃微服诣之。某熟视良久,谓之曰:“君状贵不可言,然颊下有纹,主后不昌,殆无嗣乎?”三桂大恚。既而使觇某,将杀之,则行矣。自是,三桂每日必揽镜视纹,深自怨愤。或慰之,且力言某之妄,三桂始释然,而异谋日亟矣。

嘻嘻,不知某位对平西王别有兴趣的朋友看了作何感想。

《清稗类抄·方伎类·史瞎子揣骨听声》记载:年遐龄有二子,曰希尧、羹尧。希尧,嫡出也。某岁,遐龄以内擢都统入觐,闻史适在都,因召之入邸,令相希尧。曰:“一品官也。”时羹尧方就抚于遐龄之仆,已为史所见,即告遐龄曰:“顷在门房相一儿,他日当位极人臣也。”遐龄大诧,即呼阍人入,诘之,以某仆之养子对。立召之至,询何来,仆乃备述始末。盖遐龄之夫人妒而无子,希尧未生时,遐龄通于婢而生。夫人觉,逐婢弃儿,儿遂为仆所养。至是,遐龄见其状甚雄伟,乃告之夫人,抚为子。其后果掌大将军印,如史言。

一直对年羹尧感兴趣,关于他出生的这种说法倒是头一次见到。不知各位清史专家有何见教?

说到年羹尧,再多提几句。康熙六十年六月初九日四川陕西总督年羹尧奏折云:“臣年羹尧再奏:臣陛辞之日,奉旨令臣到京着罗瞎子推算钦此,臣到京后,闻知其人在京招摇,且现今抱病,臣是以未见伊,理合附奏,非臣敢于违旨也,臣不胜战栗之至。”而康熙的硃批是:“此人原有些不老诚,但占得还算他好!”可见即使到了晚年,康熙对星卜者言仍是笃信不衰。而雍正二年正月初二,雍正爷给年羹尧的朱谕是:“岳钟琪的八字写来看!岳钟琪此番如何?再你的真八字不可使众知之,著实慎密好,番僧中镇压之事实不能侵正人,虽属荒唐,然亦说不得全无,未免令人心彰些。”看来雍正也很注重廷臣的八字。

既然从年羹尧说到了雍正,又不得不就此二人再说几句。《坡仙集外纪》说:“神宗读至‘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苏东坡此词作于密州(1076),而“量移汝州”(1084)则是在谪黄州后,由此可知古代信息传递的速度何其慢也,神宗当于东坡居士谪黄州时才读到此词。但不管怎么说,神宗皇帝也还不失为一个雅人。同一首词,换作雍正帝可就演绎出不同的味道来了。

雍正待年羹尧可谓大力笼络,有朱批年羹尧奏折为证:“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好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是矣。”何其好听的言辞。但就在雍正二年的中秋节前,雍正亲书苏轼中秋词一幅以赐羹尧,另附朱谕说:“。。。中秋届节,将数种食物与你,但愿人常好,千里共婵娟之句以寄意。”其实细品下来,这词句乃对年羹尧的警告,一个“但愿”的“但”字,将杀气隐藏在了风花雪月之下。可惜年羹尧未能领悟其中真意,终令君臣二人演出了一幕极富戏剧性的“悲欢离合”。数百年之后,读书读到此处,不免拍案长叹:此事,古难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10:28 , Processed in 0.19491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