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0|回复: 3

从汉朝二十四帝的谥号看谥法的演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2 17: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联合光子

  汉朝二十四帝谥号的意义(根据《汉书》《后汉书》注)

      

  西汉:

      

  高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

  惠帝——谥法『柔质慈民曰惠』

  文帝——谥法『慈惠爱民曰文』

  景帝——谥法『布义行刚曰景』

  武帝——谥法『威强叡德曰武』

  昭帝——谥法『圣闻周达曰昭』

  宣帝——谥法『圣善周闻曰宣』

  元帝——谥法『行义悦民曰元』

  成帝——谥法『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谥法『布纲治纪曰平』

    

  东汉:

      

  光武帝——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明帝——谥法:“照临四方曰明”

  章帝——谥法:“温克令仪曰章”

  和帝——谥法:“不刚不柔曰和”

  殇帝——谥法:“短折不成曰殇”

  安帝——谥法:“宽容和平曰安”

  顺帝——谥法:“慈和篃服曰顺”

  冲帝——谥法:“幼少在位曰冲”

  质帝——谥法:“忠正无邪曰质”

  桓帝——谥法:“克敌服远曰桓”

  灵帝——谥法:“乱而不损曰灵”

  献帝——谥法:“聪明睿智曰献”

      

    

  从这里分析汉朝帝王谥号的几个特点:

      

  1、出现了多个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谥号,其中“高”肯定是汉朝的首创。而“光”“明”“和”“顺”“冲”“质”这几个谥号也前所未见,很可能也是东汉王朝的首创。

      

  2、美谥占的比例非常大,除了“灵”是恶谥,“哀”“殇”“冲”算是平谥外,其余都是美谥。有些美谥简直和帝王本人的生平挂不上钩,如元帝任用佞幸,导致朝政日益腐败,谥号却是“行义悦民曰元”,其实从史书上根本找不到元帝“行义悦民”的记录。成帝本来是一介荒淫之主,死的更是极不光彩,谥号却是“安民立政曰成”,与周成王、楚成王这样的一代雄主并列,实在难以服人。桓帝消灭外戚势力,也算是能够杀伐决断,但他统治时期并没有大规模边境战争,所谓“克敌服远曰桓”不知从何说起。虽然谥号的溢美现象从周朝开始就代代相传,但从来没有像汉朝这样司空见惯,整个朝代只出现一次恶谥,简直是前所未有。这样的恶习被后人继承,谥号的“褒善惩恶”就成了一纸空文。

      

  3、多义谥号的使用值得注意。最典型的例子——“文”的意义繁多,最高的是“经天纬地曰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可以称为“文”。汉文帝的“文”,并不是周文王的“经天纬地”,而是“慈惠爱民”,与惠帝异曲同工,但“文”明显比“惠”高一个档次。“武”的意义也比较多,汉武帝是“威强叡德曰武”,光武帝则是“克定祸乱曰武”,因为武帝的武功主要是“外事四夷”,光武帝的武功则主要是“削平大难”,这样意义变化也是理所当然。

      

  4、某些谥号的意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汉昭帝的“昭”,名义上是“圣闻周达”,在实际使用中却类似于平谥,表达一种怜悯之义,但又没有“哀”“怀”“闵”的感情色彩那么强烈。在汉朝之前,谥号为“昭”的君主著名的有周昭王、楚昭王、秦昭王、魏昭王等,其中周昭王、楚昭王都是死于军中,“昭”字在这里可能也有一点怜悯的意义,但秦昭王的“昭”则可以肯定是褒义。到了汉朝以后,情况完全变化,如北齐昭帝、唐昭宗、唐昭宣帝等,都属于可悲可怜的君主,“昭”字意义的转折就是从汉朝开始的。

  明帝的“照临四方曰明”也有点可疑,在汉朝之前只见过“显”这个谥号,“明”有可能是汉朝创造出来代替“显”的。明帝的庙号为“显宗”,可见“明”“显”意义相近,至于为什么要用“明”代替“显”,就不得而知了,需要再深入探讨。

      

      

  5、东汉帝王短折者多,所以平谥经常出现。短折帝王的美谥也多带有同情之义。典型的平谥如“短折不成曰殇”“幼少在位曰冲”,而“宽容和平曰安”“慈和篃服曰顺”也带有一些同情、哀悼意味。值得说明的是,“不刚不柔曰和”看起来也是平谥,但其暗指和帝符合“不刚不柔”的“中和之道”,实在也是美谥无疑。

  质帝的“忠正无邪曰质”比较有意思,质帝是因为看不惯大将军梁冀的跋扈才被鸩杀,他面对梁冀的那句“跋扈将军”的名言也渗透着孩子的天真无邪。这个谥号估计不满于梁冀的礼官所为,梁冀自己未必知道其意义,否则他是一定不会允许这种谥号存在的。

      

  6、汉之传谥常用“孝”,除了高帝和光武帝两个开基之祖,其余皇帝都有“孝”字,因此汉朝除了高帝的所有帝王都是两字谥号。大将军霍光废黜昌邑王时的理由之一就是“汉之传谥常用孝”,如此不孝的帝王将来怎么承担的起这个谥号。两字甚至三字谥号早在春秋就已出现,战国时更是流行,如周威烈王、周贞定王、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楚考烈王等。当时出现这么多两字谥号,原因之一可能是当时的诸侯传世都已经有数十代,大部分谥号都已经使用,如周已有烈王、定王,秦已有惠公、襄公,此后再想用这些谥号,就不能不花样翻新,创造出两字谥号。但是当时并没有“传谥”一说,更没有几十代王侯都使用同一谥号的惯例,两字谥号虽然流行,但并没有规章可循。

  汉朝的情况大大不同,“传谥用孝”是一以贯之的政策,体现了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主张。西汉前期儒学尚不盛行,犹有以孝传谥者;武帝之后儒学日益兴旺,以孝传谥更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巩固汉家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
发表于 2005-4-22 23: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逻辑很混乱
汉朝以前只有一个秦,当然很多都可以是汉朝独创或者改变用法,没意义
研究明或者清的演变还差不多
不过光子也就这个水平
发表于 2005-4-23 02: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到这个突然觉得光子MM和小河MM很有些相似
 楼主| 发表于 2005-4-23 12: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listen于2005-04-23 02:28发表的:
呵呵,看到这个突然觉得光子MM和小河MM很有些相似

listen大叔太抬举我了啊~北大的MM都是强人,偶自愧不如啊

还有哦,再说明下,我在杂谈发的那几个“谣言”帖子并不代表本人立场,因为并非原创,况且各大论坛都有这些文章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5:35 , Processed in 0.20887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