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6|回复: 1

萨特的创作与生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9 17: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萨特,J.-P.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法国作家、哲学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一岁多时去世。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使儿童时代的萨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知识。1915年,他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他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1924年于1928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此后的岁月中,波伏娃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与战友,是萨特后50年生活和思想历程中的见证人。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一切从人、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但当时萨特关注的“人”仅仅局限在学术研究中。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次年在洛林地区被德军俘虏,随后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战争与现实使萨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开始用文学干预生活。1941年获释后他继续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40年代是萨特创作的黄金时期,有大量作品问世。1945年与他人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评论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从此成为职业作家。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数万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为他送葬,表达深切的悼念之情。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他在政治上倾向进步与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思想上,肯定人的价值,努力探索人在荒诞世界里的出路与归宿,主张人道主义思想。萨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中篇小说《一个头目的童年》,以讽刺的笔法描写了一个法西斯头子幼年时代的邪恶无耻行径,揭露某些上层人物的丑恶的灵魂。在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马蒂厄在政治和道德方面日益觉醒的描写,说明一个人处在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求正义与寻求个人自由和幸福是一致的。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肮脏的手》(1948)一剧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东欧国家共产党内两个派别斗争的情节,宣扬政治斗争的实质是个人的意志冲突。《死无葬身之地》(1946)刻画了一群反对维希卖国政府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作者企图说明烈士们为了一个政治目标而自由选择,牺牲自己。
  《恭顺的妓女》(1947)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残酷迫害,并对反压迫、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这个剧本是萨特所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的体现。萨特的作品还有未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已发表《理性的年代》(1945)、《缓期执行》(1945)、《心如死灰》(1949)等 3卷。剧本还有《恶魔与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阿尔托纳的幽禁者》(1960)等。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文学论著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波德莱尔》、《什么是文学?》(1947)、《境遇》 1至10集(1947~1976)、回忆录《字句》(1964)。
  1955年,萨特和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曾访问中国。萨特的剧本《恭顺的妓女》已有中文译本。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以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他于1980年 4月15日逝世。
发表于 2005-5-9 18: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萨特的贴不顶对不起自己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5 02:49 , Processed in 0.05834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