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5|回复: 4

八个罗伯特,很多罗伯特 (很长知识的一个统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4 01: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郝岩冰
发表日期: 2005-05-10 12:02:38     
发于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

罗伯特·维内(Robert Wiene)
  
  罗伯特·维内就是《卡里加里博士》的导演。我不得不强调这个事实。多年以来,人们都习惯于将这部电影和它的编剧联系在一起,《卡里加里博士》似乎就是捷克人汉斯·雅诺维支和奥地利人卡尔梅育的作品,而导演罗伯特·维内则被掩盖了,遗忘了,然后在凄凉的晚景中死去了。
  
  与同时代的弗立茨·朗格和茂瑙相比,罗伯特·维内的才华可能的确要逊色一些。他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才进入电影界,在奥斯科普公司担任编剧,两年之后才第一次独立地掌镜执导,完成了一部名为《他左,她右》的影片。《卡里加里博士》则是罗伯特·维内最为重要的作品。这部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电影理论家潘诺夫斯基、诗人艾兹拉·庞德和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持激烈的批评意见,爱森斯坦甚至以“野蛮人的狂欢”来做出评价。喜欢这部影片的人却认为这是重要的一次尝试,是用电影这种新媒介来表现创造性思想的努力。关于《卡里加里博士》的争执、讨论和思考甚至比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还要多。这些嘈杂的声音很快就将罗伯特·维内的名字淹没了。
  
  这部电影给他带来的痛苦远甚于荣誉。人们觉得这个没有天分的人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他在《卡里加里博士》之后所拍摄的那些电影,包括1923年拍摄的《奥克拉的手》和《基督的一生》,以及1925拍摄的《拉斯科尼科夫》,也都是些涂鸦之作而已。这样武断的判断对于维内来说,无疑都是冷酷的伤害。
  
  孤独的维内,诚实的维内,满怀凄凉地在1930年离开德国,远赴法兰西。有人说他心灰意冷,意志消沉;有人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些传闻又能有什么意义。1938年,苍老的罗伯特·维内在异国死去。
  
  重要作品:《卡里加里博士》
  
  
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
  
  如果没有这个罗伯特,很可能就没有“纪录片”这个词语。1926年2月8日,约翰·格里尔逊在纽约《太阳报》撰文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纪录片”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英语世界中。如果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片之父”的地位没有夸张的话,那么他的老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就可以被称作“纪录片之祖父”了。这个称呼对于罗伯特·弗拉哈迪来说一点都不过分。在我们今天谈论纪录片的时候,都以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作为光辉起点——纪录电影从《北方的纳努克》开始。
  
  这个探险家的儿子在六年之内四次出征,两次跨越北极——如果罗伯特·弗拉哈迪不是作为电影人而名传百世的话,那么一定是探险家的身份让他的名字变得不朽。这个喜欢烟草的男人,在疏忽大意之下烧毁了自己拍摄的第一卷七万英尺的胶片,结果一直等到他三十六岁的时候,才有机会再一次落实自己的拍摄计划。
  
  为了拍摄《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北极生活了十六个月。几乎所有拍摄电影的条件都无法在那冰天雪地里实现,是友好的爱斯基摩人与坚韧的弗拉哈迪一起克服了困难。从拍摄场地回来的弗拉哈迪,甚至还从他的朋友们那里学会了如何建造那种叫做“伊格鲁”的冰屋。
  
  据说弗拉哈迪在回家之前,曾指着河床里的石子,对依依不舍的纳努克说,会有像石子一样数不清的人来看你的电影。影片的上映颇费了一番周折,但是1922年在美国的首映就引起了轰动。兴奋的评论家们用古希腊悲剧来与《北方的纳努克》相提并论。当初拒绝发行影片的派拉蒙公司后悔莫及,愿意提供资金让弗拉哈迪去自由地拍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由此诞生。其后又由高蒙公司出资拍摄了《亚兰岛人》。这两部作品都没有达到《北方的纳努克》那样的高度。
  原因很简单。《北方的纳努克》是在拍摄朋友的生活,而《摩阿纳》和《亚兰岛人》是在记录演员的表演。
  
  重要作品:《北方的纳努克》
  
  
罗伯特·罗西里尼(Robert Rossellini)
  
  英格丽·褒曼竟然与那个意大利胖子私奔了。参议员爱德温·约翰先生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在美国国会上破口大骂了一个小时,将这个银幕圣女贬斥为“一股巨大的邪恶影响力”。好莱坞片场也将打到褒曼身上的聚光灯熄灭。而那个意大利的花花公子却依然保持着他昂扬的姿态——人们叫他罗伯特·罗西里尼。
  
  如果没有电影,罗伯特·罗西里尼也许真的就成了纨绔子弟。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建筑师,丰厚的家庭收入足以让罗西里尼去寻找任何兴趣。幸亏他在高中毕业之后放弃了机械,而选择了电影,我们才得以看到这颗“意大利的良心”。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火焰锻造了这颗心。联军解放了罗马之后,罗西里尼在材料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开始拍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影片用粗糙而朴素的画面展现了意大利人抗击纳粹的事迹。那些痛切的苦难和脆弱的希望成为电影的荣光。影片摘走了第一届戛纳影展的大奖,并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编剧。也正是这部电影打动了褒曼的芳心,只身远赴意大利。在褒曼到来之前,罗西里尼已经完成了《游击队》和《德意志零年》两部作品。在拍摄前一部影片时,罗西里尼几乎放弃了剧本,拒绝使用摄影棚。影片的真实和深刻又一次成就了罗西里尼,萨杜尔称它超越了记事的范畴而达到了史诗的高度。《德意志零年》是一部更为沉痛的作品。在影片片头的那一行字幕中我们知道,那个描述少年内心困境的故事,是罗西里尼献给儿子马可洛马诺的。数月之前,这个年仅十岁的孩子死在了西班牙。
  
  不知道是不是爱情销蚀了事业,罗西里尼与褒曼婚后所拍摄的那些影片都未取得什么成功,比如由两人合作的《斯特隆波里火山》、《欧洲1951年》、《意大利游记》和《胆战心惊》等。1959年拍摄的《德拉·罗维莱尔将军》让罗西里尼的雄风再现。这部由著名导演德·西卡担任主角的影片获得了第二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大奖。
  
  1977年,六十一岁的罗西里尼应邀出任了第三十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数月之后,安然而逝。
  
  重要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德拉·罗维莱尔将军》
  
  
罗伯特·阿尔德里奇(Robert Aldnich)
  
  这个罗伯特经常是以雷诺阿或齐纳曼的助手的身份被人提及的。这是他早期的经历。到了1954年的时候,阿尔德里奇在一年之内就拿出了《流氓布隆柯》和《韦腊克鲁斯港》两部电影。第二年又拍摄了两部,《死命地吻我》和《大刀记》。在阿尔德里奇那些稍显凝滞呆板的作品中,《死命的吻我》是具有别样风格的一部作品。萨杜尔觉得这部电影的讽刺力度之激烈足以与一百三十年前的“黑色小说”相比。影片表现了由于钚的分裂扩散,导致了人类闪电般的自我毁灭。
  在此之后,截止于1971年,罗伯特·阿尔德里奇总共执导了九部影片,都是典型的好莱坞影片,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只是在重复那些冗长的对白和夸张的效果。
  
  重要作品:《死命地吻我》
  
  
罗伯特·阿尔特曼
  
  很显然,并不是所有导演的所有作品都能受到关注,罗伯特·阿尔德里奇是这样,罗伯特·阿尔特曼也是这样。在阿尔特曼用半个世纪拍摄的九十六部电影中,为人瞩目的不过十部。当然,即使如此,他也要比罗伯特·阿尔德里奇幸运得多。
  
  当他凭借《高斯弗庄园》一片获得第59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之后,我曾翻阅资料,细数了这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半生的荣誉。1970年,他以一部《陆军野战医院》捧走了戛纳的金棕榈;《纳什维尔》又为他赢得了1976年的全美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导演奖,在同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又以《巴法洛·比尔与印第安人》一片夺得了金熊奖。1985年的柏林电影节则以《秘密荣誉》的名义授予他FIPRESCI奖。《大玩家》则在1992年为阿尔特曼捧回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一年之后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又因他的《短片集》而为他颁发了金狮奖。1994年,罗伯特·阿尔特曼又获得了一个终身成就奖,颁奖的机构是美国导演协会……就在他捧走金球奖最佳导演奖之前,他还夺得了全美电影评论协会(NSFC)和美国电影工业协会(AFI)双料最佳导演奖。
  如果奖项不能说明什么的话,我们还可以用电影评论家的话以引证。莫里斯·迪克斯坦曾撰文褒奖阿尔特曼, “如果说科波拉或斯科西斯是我们美国的特吕弗,热血沸腾、多情善感;德·帕尔玛是我们的夏布罗尔;那么罗伯特·阿尔特曼从1970年拍了《陆军野战医院》以来的十几部片子,使他成为这个时代的戈达尔。”在这里和阿尔特曼相比的人物全都是与好莱坞格格不入的导演。实际上,阿尔特曼与好莱坞的关系也非常微妙。
  
  在20世纪70年代,阿尔特曼曾是“新好莱坞电影”的主将。他自编自导的《陆军野战医院》与《午夜牛郎》、《教父》等影片一起共同构成好莱坞转型的经典。在这部影片中,阿尔特曼的嬉笑怒骂是针对美国军人而来,1992年的《大玩家》中的那场闹剧则明显地是冲着好莱坞去的。这个曾经的主力终于变成了尖锐的异端,在造梦工厂的边缘尖刻地插科打诨。
  
  重要作品:《陆军野战医院》、《这些盗贼是同我们一样的人》、《纳什维尔》、《大玩家》、《短片集》《高斯弗庄园》
  
  
罗伯特·本顿(Robert Benton)
  
  罗伯特·本顿进入电影界的时间要比罗伯特·阿尔特曼稍晚一些,也没有罗伯特·阿尔特曼那样大的名气——我说的是他本人的名气,而不是他的作品的名气。如果我说罗伯特·本顿就是《邦妮与克莱德》的编剧,同时也是《克莱默夫妇》的编剧兼导演,我们在2003年看到的《人性污点》也出自罗伯特·本顿之手——如果我这样说,你就会发现情况有所改变。
  
  在编写《邦妮与克莱德》的剧本之前,罗伯特·本顿在纽约一家杂志社里工作。他在那里认识了大卫·纽曼,两人合作,遂有了后来被当作时代经典的故事蓝本。五年之后,罗伯特·本顿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西部片《坏伙伴》,但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真正让罗伯特·本顿露出颜色的电影是1979年的《克莱默夫妇》。这部温和细致的电影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1984年的《我心深处》又给罗伯特·本顿带来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的殊荣,还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该片的主演萨莉·菲尔德也戴上了影后的桂冠。
  
  罗伯特·本顿同时身兼编剧和导演二职的影片还有《末期的表演》、《碧玉惊魂夜》、《防弹爱情》、《大智若愚》和《黎明时分》。多是低成本的小制作,导演的态度平和,影片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尖锐的突破。但是从主流电影的角度来看,罗伯特·本顿虽然没有先锋的姿态和凌厉的气势,那种谨小慎微的温和却也是一种别样的风格。
  
  重要作品:《克莱默夫妇》、《我心深处》
  
  
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
  
  关于罗伯特·怀斯的最大的新闻大概应该叫做丑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院长罗伯特·怀斯为《纽约黑帮》拉选票,弄巧成拙,激起众怒”,这是我看到的新闻标题。这是2002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我一直将罗伯特·怀斯看作是一名导演,或者说是不错的导演,与拉选票的前院长无关。
  
  我们甚至可以用“贡献”这个词来代替“工作”这种说法,以记述有声电影早期的罗伯特·怀斯。在奥逊·威尔斯制作《公民凯恩》时,是由罗伯特·怀斯来担任剪辑师的。该片的景深、仰拍和阴影逆光拍摄堪称经典,影片的剪辑同样,或者更加高超。罗伯特·怀斯用了近一周的时间来剪辑凯恩第一次婚姻破裂的那个段落,他表现出的“快速蒙太奇”技巧令人惊叹。如果说移动摄影是该片叙事空间变化的根本原因,那么怀斯的剪辑则是形成整部影片绝妙风格的根本原因。
  
  作为导演的罗伯特·怀斯同剪辑师罗伯特·怀斯一样出色。最好的证明就是他在1965年拍摄的《音乐之声》。该片一举包揽了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剪辑和最佳录音五项大奖。长久以来,这部电影都被当作好莱坞电影经典之中的经典,是电影史上传诵最广的音乐片。还有人说该片达到了艺术与娱乐的完美结合,是怀斯的神来之笔和人类的永恒佳作。这些评价不无溢美,但谁都无法否认《音乐之声》那持久的魅力。影片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和插曲《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等,被所有热爱电影和音乐的人们珍藏之今。
  
  除了《音乐之声》拿到了奥斯卡的诸项大奖之外,《出卖皮肉的人》为罗伯特·怀斯赢得了第3届英国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第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科幻片《地球停转之日》则获得了第9届金球奖最佳影片奖。被提名第2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沙漠之鼠》则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战争片。
  
  罗伯特·怀斯在后来成了奥斯卡的当家人。虽然我们习惯于将奥斯卡排除在艺术电影之外,但如果好莱坞与奥斯卡的强势让我们无法回避的话,罗伯特·怀斯无疑是成功的——至少对于电影工业来说是这样的。
  
  重要作品:《音乐之声》、《出卖皮肉的人》、《地球停转之日》、《沙漠之鼠》
  
  
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因为少数性爱镜头,罗伯特·雷德福的《重返荣耀》被定为PG-13级。但是令我感兴趣的是影片对人生的含蓄隐喻,这符合罗伯特·雷德福的一贯风格,比如《大河之恋》和《马语者》。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喜剧之王》中尹天仇的这句台词对罗伯特·雷德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当罗伯特·雷德福在1921年阳光灿烂的加州遇到美女罗拉之后,就放弃了让自己成为画家的千秋大梦,两人相约去了纽约。雷德福开始在百老汇的一些戏剧中跑龙套,一直到他30岁的时候都没有成名。是西部片《虎豹小霸王》中的“太阳舞小子”这一角色给他带来了机会,一举成名。
  
  罗伯特·雷德福个人的星光大道从此铺开。1973年,因主演《骗中骗》而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1976年则领衔主演了反映“水门事件”的影片《总统班底》。1979年出演的影片则是《电光骑士》与《布鲁贝克》。198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走出非洲》也是由罗伯特·雷德福担任主演的。
  
  其实,他还是一个导演。在《走出非洲》获奖的五年前,他自己执导的《普通人》一片就给他带去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桂冠。199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并同时提名最佳编剧和最佳音乐奖的《大河之恋》更是一部上乘之作。影片中悠然闲适,安宁静谧的美给观众留下悠长的回味。与此相比,《马语者》一片则少了一些柔美,而多了几分坚韧,在含蓄之中能体察到命运的滋味。香港地区的译名是《情深说话未曾讲》,从这个名字中,似乎更能感觉到影片安详细腻的品格。
  
  有人很适合做演员,也有人很适合做导演,当然去担任制片也可能会很在行,假如必须让一个人同时在这些行当中自由穿行的话,除了罗伯特·雷德福之外,我不知道我还能想到谁?何况他还是圣丹斯电影节的创办者。
  
  重要作品:《普通人》、《大河之恋》、《马语者》、《重返荣耀》
  
  
很多罗伯特
  
  和电影有关的罗伯特绝不仅仅有上述这几位,在我的观影印象中,这个熟悉的名字让我眼花缭乱,他们出现的几率如此频繁,乃至于我觉得Robert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是电影,而不是别的什么。这么说似乎有些夸张,但如果将下列名字排列开来的话,可能你会有很我一样的感觉。他们是——
  
  《牙买加旅馆》的导演罗伯特·汉默;《当代奸雄》的导演罗伯特·罗森;《三步杀人曲》的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斯;《简爱》的导演罗伯特·史蒂文生;《不一样的童年》的导演罗伯特·德尼罗;《美丽人生》的导演罗伯特·贝尼尼以及《回到未来》三部曲、《谁陷害了兔子罗杰》、《阿甘正传》、《荒岛余生》、《超时空接触》、《飞越长生》、《极地特外》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
发表于 2005-5-14 10: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哥们有考证癖吧 !阿哈哈!
发表于 2005-5-22 23: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郝岩冰经常在天涯活动,给我感觉文笔其实一般,不过看过的碟确实不少。
发表于 2005-5-29 00: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乱弹~
而且也不是很长知识的一个统计`
郝的文章印象挺深的就是那个孔雀的粗糙的成人典礼了,写得很不错,但和文笔无关`
 楼主| 发表于 2005-5-29 22: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般是在后窗看到他的很频繁的影评。还好,我不挑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5 10:49 , Processed in 0.13332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