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略有删节
www.huash.com 2004-05-25 20:08:51 来源:华商论坛
该剧曾由中央电视台于4月12日(萨斯瘟疫爆发高峰期)在\"弘扬主旋律\"的黄金时段隆重推出.不知何故,后期加速播映,每晚连播两到三集,以至于不到一个月,全剧即播映完毕.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部巨片的深刻寓意之后,突然传来北京全面禁播该剧的消息.
该剧激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对该剧的艺术性,历史逼真感,和观赏价值,观众都一致予以肯定和赞赏.但涉及其寓意,则看法两极.一种看法认为:该剧重塑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反角\",是为他们翻案,或为当今权贵背书,比如,以李鸿章的\"卖国\"合法,喻他的\"卖国\"合法;或为当权者的\"稳定\"论寻找依据和说词.另一种看法认为:电视剧以一幅生动的近代史画卷,含蓄推崇孙中山等民主先贤所主导的共和革命,讴歌民主,自由,与宪政,讽古喻今.
的确,这部长达59集的大型电视巨作,涉及几乎所有的近代重要历史人物.而且,该剧\"大胆\"修改了近代历史上的人物定位.剧中对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和孙中山等关键角色,都有全新的造型.
试看剧中的若干镜头:
北京清宫,御宴.一百多道精美佳肴被唱着名摆上来,慈禧却叹了口气:就这么点儿菜,真没办法下筷了!
镜头切换,东京皇室.为了筹集海军军费,一再从内库(私库)中拨出款项的日本天皇,又宣布:从今日开始,朕每日只食一餐!
东京皇室.天皇听完首相有关甲午海战的战报(日方大获全胜,中方全军覆没),缓缓回转身来,含泪微笑道:朕饿了!首相于是大喊:快摆宴席,陛下饿了!天皇扬手制止.旋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来,是已经啃过一半的面状食物.天皇笑着,一边淌着热泪,一边大口啃食着那半截面食.
镜头切换,北京清宫,御宴.慈禧与光绪坐在膳台上,面前摆满了山珍海味,却不能下咽(因为打了败仗).光绪劝道:亲爸爸,您吃点儿吧!所有的大臣都齐刷刷地跪下来,泣劝:太后,您就吃一点儿吧!
除却细节之外,还有两国总气象的对照:
东京皇室:天皇自律勤勉,国会激烈辩论,国民众志成城......
北京清宫:太后高高在上,群臣跪拜,口称\"奴才\".或勾心斗角,相互告状,或诚惶诚恐,自煽耳光......
这类寓意深长的对照或暗示镜头,在剧中比比皆是.明白人以为:这是对慈禧等人的褒呢?还是贬呢?
其实,以笔者观之,无所谓褒,无所谓贬.客观主义,才是该剧奉行的原则.将史实与场景客观地呈现于你面前,由你自己,带着你的智慧,去鉴别,去评判,其中的是非曲折,其中的谬误真理.毕竟,现实是复杂的,不论好人还是坏人,都不会在额头上刻下好或坏的标签.相形之下,那些脸谱化的所谓历史剧(如《雍正王朝》),大可以休矣!
其实,大凡对中国近代史有一点概念的人,都非常清楚:晚清与它,这两个相距百年的专制王朝,从本质到形式,都有惊人的相似. 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历史常识.《走向共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为这两段具有惊人相似的历史做进一步形象的背书和诠释.
经济上,闭关自守达二百多年的满清专制王朝,正受到当时来自境外海上贸易(全球通商)的冲击;而上世纪末,闭关锁国达三十年的政权,也同样面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一体化浪潮的挑战.政治上,一个面对国内外立宪或共和变革的压力;另一个则受制于海内外民主改革的呼声.
其间的许多口号,事件,与人物,甚至完全可以划上等号:
晚清主导的\"洋务运动\",等于\";
晚清国策\"祖宗之法不可变\",等于\";
晚清主张\"富国强兵\"和\"船坚炮利\",等于它口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军事现代化\";
晚清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于
外交上,晚清有\"外须和戎\",故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它有\"韬光养晦\",故签;
2 《走向共和》逝世一周年(zt)
晚清首创\"十里洋场\"上海,VS\"经济特区\"深圳;
晚清声称\"千年未有之变局\",VS\"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事业\";
如今的\",正是当年的\"八旗子弟\";
至于官场腐败,百年后与百年前,不仅酷似,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当初满人入关后,华夏实际上已经亡国丧国,至少要承认,满清是一个外来政权;值得留意的是,在整个《走向共和》的电视剧中,没有\"中国\"之称,只有\"清国\"或\"大清\"之谓.不可小觑,编导之良苦用心.
说得宽一些,百年前后的历史相识性,已经到了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当代任何一类中国人,都很容易在电视剧中找到自己的面目,识别自己的\"前生\".不论你是在朝的当权派,在野的反对派,\"体制内\"者,\"体制外\"者,还是事不关己的平头百姓.
该电视剧展现了大量警钟与寓言式的历史画卷.
臂如:剧中用相当篇幅,展示了百年前中日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比(这一竞争和对比迄今仍在进行).当时,中国海军(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结果,却在与相对弱小的日本海军决战中,全军覆没.船坚炮利(硬件)何益?只要制度与人心(软件)未变,表面上的富强俨然贫弱的面具.海军走私,假弹演习,情形何其相类? 剧本因此昭示:不应该仅仅是富强,富强未必救中国.这是历史一再留给中国人的警训.毕竟,历史上,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到\"康乾之治\",中国的富强不止一次;今天的所谓\"繁荣\",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今天的所谓\"繁荣\"程度,更远非\"空前绝后\".(仅二十世纪10至30年代,那段被公认为\"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经济就一直保持了平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长.) 富强,为救国的必要条件,却绝非充分条件.
这个道理,即便是那些负笈海外,\"光宗耀祖\"的留学生们,也多数没有明白过来,百年前如此,百年后依然如此.比如,大名鼎鼎的严复,彼时,是留洋海外,学有所成的代表人物,回国后,不仅没有为中国的彻底改造鼓与呼,反而与杨度等守旧势力同流合污,组成所谓\"筹安会\",力主袁世凯称帝.其所学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其所为矣,助纣为虐,遗祸千古.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令人痛心的是,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就在今天,就在全美,全加,乃至全世界\"汹涌澎湃\"的中国留学生大军中.据说,一些人当了\"海龟\"后,对封锁互联网贡献甚巨,闻之令人欷嘘!受了文明的教育,却改不了对抗文明的\"反骨\".中国人啊,死性的中国人!
眼下,在中国御用知识界(甚至其对立阵营),又在流行一种说法:如果不是孙中山闹革命,满清通过\"洋务运动\",将缓慢走向\"君主立宪\",进而实现中国不流血的变革,早已迎来共和与民主.此论意在责备孙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乱了中国\".同时暗示,任由下去,只要经济发达了,民主自然而来.此论不管是出于理想主义还是一厢情愿,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产生,每每源于。。。。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国内的历史教科书中,把近代\"西方列强\"的照会,一律斥为\"强权\",\"勒索\".可电视剧中,只要仔细倾听那些如实展示的照会内容,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许多照会有利于中国!
诸如:
义和团暴乱骤起,锋芒所向,不仅捣毁外国使领馆(严重违反基本的国际准则),而且,任何与西方文明相关的人与物,均遭涂炭,比如,不准使用\"洋产品\",于是扒铁路,毁电线,甚至连那些身上仅带有一只铅笔的国人,都惨遭格杀.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几年前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及其极端宗教狂热.
3 《走向共和》逝世一周年(zt)
针对义和团,\"西方列强\"一再以照会奉劝清政府,要求他们主动采取行动,制止义和团杀害传教士和无辜百姓,停止围攻外国驻华使领馆.但清政府中的强硬派,却另有算盘,企图利用义和团的\"极端民族主义\",来对抗外国,巩固政权.径置各国照会于罔闻,结果,八国联军齐发,大清迅速落败,割地赔款.
战后,八国要求惩办战犯,清政府中的主战派人物,包括慈禧太后,全部榜上有名.慈禧一方面对义和团改抚为剿,另一方面派员求情,她自己最终被免除于死亡名单.但除慈禧之外,其他174名大清重臣,均被处死或勒令自裁,且由清廷自己执行.这群专制官吏,非贪即歹,祸国殃民,更兼脑后垂挂一条\"猪尾巴\",几代人当了汉奸,犹不自知自省,虽万死尚有余辜.\"洋人\"逼令杀之,实为国人解恨.只是遗憾没能借\"洋人\"之手,杀了慈禧.否则,中国历史改写,后景何其光明.
针对戊戌事变,\"西方列强\"照会:要求解除对光绪皇帝的软禁,与中国外交,只认光绪,不认慈禧.意思就是,鼓励中国的改革(戊戌变法),推崇改革派(光绪),排斥保守派(慈禧).
针对袁世凯称帝,\"西方列强\"照会:要求袁立即取消帝制,不承认复辟后的\"洪宪\"政权.意思就是,反对中国倒退,鼓励中国走向文明与进步.
......
所有这些照会,动机何在?害怕中国强大吗?希望中国动乱吗?听任中国野蛮吗?恰恰相反,\"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地发出信息:希望中国安定,希望中国进步,希望中国跨入世界主流文明的行列.百年后的今天,文明程度已经翻了几番的\"西方列强\",他们的忠告(\"干涉\"),何尝更加不是如此?
如果早一些,更早一些,国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国可以少走多少弯路?须知道,日本,正是在虚心听取了西方的忠告之后,最终成为与西方并驾齐驱的一员.从1898年\"戊戌变法\"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如此一再耽误,错过了多少\"东方快车\"?怎能不一再落后?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的话,我们不妨依次检视:假设戊戌变法成功;假设晚清较早实现货真价实的君主立宪;假设袁世凯没有称帝;假设孙中山在有生之年巩固了民国;五千年的华夏,何其不幸至此!可怜我中山先生,头像被人高举,主义却遭。。九泉之下,何曾安寝?
有意思的是,当电视剧被禁之后(毫无疑问,这一封杀令,只能来自于保守派的总代表,),那些戴着官帽的御用文人随即弹跳起来,对电视剧指手画脚,大喊\"偏离了正确方向\",\"荒唐\".显然,《走向共和》触到了某些人的痛脚.但有趣的是,就在媒体刊载的各种评论中,无知是自相矛盾还是有心之失,竟也出现了\"。。。。
另一段御用评语:\"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角,对中国现代化的最初起步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而在对待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上,他始终坚守'力保和局',奉行'外须和戎'.李鸿章的贪婪聚敛是有名的,当时甚至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在'自强'旗号下一手训练起来的,用洋枪洋炮武装的淮军,腐败不堪,只能用于对内镇压,在对付日本侵略时几乎一触即溃. \"
以这段评语,分别对应的,莫非是:李鸿章的\"力保和局\",与他的;李鸿章等大清官吏的聚敛,与官僚的贪婪;(洋枪洋炮武装的)淮军的腐败,对内镇压和对外无力,与。。。看来,\"把话说过了头\"的御用文人们,也堵死了以《走向共和》为当今圆场,找台阶下的通道.
毫无疑问,《走向共和》,充满了对真民主真共和的由衷渴望,同时提醒未来民主中国诞生之初,可能经受的\"乱局\"与阵痛,彼时,国人的理解与耐心尤其重要.但不管怎样,民主与共和,是人类的必然方向,是中国走向真正富强,和谐,清明,长治久安之不可替代的良方.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该剧实为宣扬民主与自由的活教材,绝佳教材!
当然,全剧并非毫无缺陷,最大的败笔,是关于杨度.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变色龙\",居然被塑造成了一个\"大义凛然\"的\"正人君子\".其八面玲珑的本色,居然被涂改成\"坚持原则\".正是这个杨度,组成\"六君子\"\"筹安会\",与袁家长子袁克定合流,不惜以假签名假报纸,蒙骗并劝进犹豫不决的袁世凯称帝,既害死了袁氏,也葬送了共和.史上,临终的袁世凯曾痛苦地大叫:\"杨度杨度,误我误我!\"
杨度,严复等人,是\"国情论\"的始作俑者和抬轿人.其表演,活生生,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人\"这个群体典型的\"劣根性\":\"皇帝不急太监急\";以当奴才为快事;以忠君为\"爱国\";宁误国弃民而尽愚忠......
也正是这个杨度,最后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从此\"走红\".此君在这部电视剧中坐享\"重大包庇\",可能因为该剧编导多具湖南背景,而杨度是湖南人士;或者,顾忌其身份.
败笔难免,不一而足.然而,瑕不掩瑜.《走向共和》,这部逼真而恢宏的巨作,成为中国荧屏上的一道异彩,一座丰碑,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观看。
以鉴照,以沉思,以深省.(作者: 救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