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结的中石化:为何陷入挣钱越多挨骂越多窘境 2011年07月18日 03:26 新京报
作为一家具有垄断色彩的国有石油企业,成立28年以来,中石化的规模滚雪球一样壮大。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节节攀升,以及近年来爆发的“天价吊灯”、“天价酒”事件,让中石化饱受非议。为什么它每年要上缴近千亿元利税,也换不来公众舆论的认可?为什么当它一名员工犯错时,会受到铺天盖地的挞伐?本文梳理中石化的公司成长史,力图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石化。
●十余年来飞速发展的同时问题浮现,陷入“挣钱越多挨骂越多”的窘境
●国企的社会责任与上市公司的逐利本能,让中石化陷入两种角色冲突之中
美国《财富》杂志近期披露了最新世界(10.34,-0.11,-1.05%)500强企业榜单,中石化集团以273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居第五,创下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的最高座次。但在该条新闻的留言板上,它却没有获得多少掌声。有网友留言:“这与老百姓有何干?”“依靠垄断才获取那么高的利润,不值得骄傲。”
作为一家具有垄断色彩的国企,成立28年以来,中石化的规模滚雪球一样壮大。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节节攀升,近年接连爆发的“天价吊灯”、“天价酒”、“乱发奖金”事件,让中石化饱受非议。
为什么当它在世界舞台上风光无限之时,却在自己的国家遭遇公众质疑?为什么它每年要上缴近千亿元利税,也换不来公众舆论的认可?本文梳理中石化的公司成长史,力图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石化。
公司形象落差
中石化员工称收入不高,没车没房,但外人不信。公众心中的中石化形象与员工感受落差巨大。
中石化集团新总部,位于北京朝阳门附近,这里天天人流如织。
每个工作日,80后的小李都坐地铁来这里上班。石油专业毕业,年纪轻轻就进入中石化工作,他每天出入的这座豪华大楼,在不少人的想象里,就是那个“天价吊灯”的所在地。
总部大楼外,还经常会有不同肤色穿着考究的老外拍照留影。能够成为中石化的合作伙伴,跟中石化做生意是他们不远万里来访的理由。在他们眼里,这里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炼油商。
小李年龄不大,但不乏基层工作经历。他远到大西北找过油,认为每一滴油都来之不易,“真的,我要是在外地看到中石化的加油站,都不自觉地有一种自豪感。”
不过,近两年来中石化连续遭遇的“天价吊灯”、“天价酒”事件以及油品质量问题让公司形象受损。再加上国内成品油价格一路上涨,中石化时常成为网民挞伐的对象。
亏损喊补贴、打压民营企业、油价高、腐化、高薪是常被加在中石化头上的“罪名”。公众心中的那个中石化与小李认识的越来越不一样。
6月中旬,中石化旗下最大的油田———胜利油田成立50周年,在集团总部举行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听到胜利油田伊朗项目部经理李进龙带病工作,最后在手术台上客死他乡的事迹,不少人感动落泪。
小李说,自己刚工作时就在沙漠和戈壁找油,知道石油人的艰辛。“我在新疆搞勘探开发,经常在野外,一出去就是10天半个月,去的都是山丘、沙漠、戈壁滩。有一次路过塔城一个哈萨克乡,听到大喇叭放《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们车上的人都哭了。”
小李认为,中石化员工的总体收入并不高,也没有房子分,自己也没房没车,但这样的事情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不想了解或者不愿意相信。
“其实国有石油公司一直都是在默默奉献的,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轻松又高薪。”小李说,每当看到公司在网上被骂,心里都不是滋味,当自己尝试去解释时,却发现根本没有人听得进去。
对此小李认为,中石化只是公众对诸多社会现象发泄不满的替罪羊。
28年发展三部曲
1983年,数十家企业合并组成中石化总公司;1998年重组为中石化集团公司;两年后成立股份公司成功上市。
10多年前,中石化并不像今天这样吸引公众眼球,公司的规模也没有今天这么庞大。那时候国际油价低迷,长期在每桶十几美元徘徊,石油公司时常面临亏损。
1998年,国务院正式宣布重组三大石油公司,分别成立中国石油(10.68,-0.01,-0.09%)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和中国海油石油总公司(中海油)。中石化把长城以北的炼厂划给了中石油,中石油把黄河以南的油田划入中石化,这样双方都有了油田和炼厂。各地方的省销售公司按照区域划分给两大集团,自此中石化集团成为一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集团公司。
追溯中石化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中石化总公司。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原油产量首次突破了1亿吨,成为全球10个拥有1亿吨原油产量的国家。
当时这1亿吨原油归属3个部门、20个省市自治区分头管理,各取所需。为了更好的用好这1亿吨油,让其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1983年中央决定在原有抚顺石化、金陵石化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组建中国石化(8.00,-0.03,-0.37%)总公司。并将3个部门(石油部、化工部和纺织部)分管的39家企业统一划给中石化总公司。
成立中石化总公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财政收入。当时石油部规划小组测算,若综合利用好这1亿吨油,国家财政收入可增加115亿元,相当于整个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中石化总公司的首任总经理陈锦华在《国事忆述》中曾总结,中石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83-1998年,成立中石化总公司,实行投入产出承包;第二阶段1998-2000年,成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实现国际化运营;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成立中石化股份公司,在纽约、伦敦、香港、上海四地上市,做大做强。
高速发展问题浮现
中石化快速发展,成为上下游通吃的巨无霸,与此同时,被爆出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遭遇非议和批评。
2000年,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海外上市(次年在国内上交所上市),中石化开始转变为一家公众公司,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发展壮大,回报股东成为中石化又一项新使命。
上市之后,中石化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规模迅速扩大,最明显的例子即是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中石化开始通过收购、控股、参股和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疯狂收购民营加油站,其销售网络也快速遍及20多个省份,加油站数量从1998年的8000座增加到目前的3万座,中石化真正成为上下游通吃的巨无霸。
也正是在这一快速发展的时期,中石化开始遭遇此前从未有过的非议和批评。
矛盾最集中体现在2008年,国际油价达到了历史高点,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也不断创出新高,突破了6元每升,与此同时中石化炼油出现超过千亿元的亏损。国内出现“油荒”,加油站排起了长龙。
一时间,垄断导致油荒的说法甚嚣尘上,民营油商抱怨自己没有油炼,指责国有石油公司“船大难掉头”,仅是按计划生产,并不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计划,而民营企业却苦于没有油源,无米下锅。
“如果是逼迫国家涨价,中石化就该让炼厂关门,加油站惜售,造成紧张,但实际的情况是,越是油荒的时候,中石化的炼厂负荷开得越满,还超负荷,我们还花钱请民营炼油厂帮我们代炼油。”中石化一位管理人士对记者表示,只有国有石油公司和有社会责任的公司才能这样做。
在福建,中石化与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有合资炼化项目。据上述人士透露,在2008年“油荒”最严重时,合资公司曾召开董事会,会上有外方董事会成员提出,目前炼油亏损严重,为保证公司利益,必须要减少炼油负荷,但中石化方面坚持即使亏损也要保供。
此后因国内成品油价格高于其出口价格,“贱卖成品油”之说又再度袭来,紧接着又是“裸油价”说,“天价吊灯”直至今年的“天价酒”以及中石化云南分公司乱发奖金事件,中石化一次次成为舆论攻击的焦点。
尽管中石化试着在各种场合解释自己的委屈,并陆续邀请媒体走进企业了解情况,但形势并未好转。今年4月份“天价酒”事件时,美国的一家媒体报道称,当国际石油公司都在关注国际油价时,他们的中国伙伴中石化却在“研究茅台酒问题”。
炼油亏损悖论
2008年,国际油价越高,中石化炼油亏损越多,当年获政府补贴350亿元。公众对此感到不解和不满。
是什么原因让中石化遭遇如今的尴尬和不堪?
“其实最纠结的问题就在于油价,如果现在国内油价是4元钱一升肯定不会有人骂中石化。老百姓搞不清楚现在这么高的价格是怎么来的,其实价格是发改委定的,但老百姓就认为原因在于中石化,所以你喝茅台就有人关注了,并会紧盯着不放。”长期研究能源问题的学者、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
回顾中石化从1983年成立至今的近30年间,国内外的能源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司成立之初,国内原油总产量1亿吨,其中500万吨拿来出口创汇。到了1993年,我国首度成为石油进口国,对外石油进口依存度从1993年的6%一路攀升,到2009年突破50%的警戒线。
1998年,国际油价每桶15美元左右,当时国内汽油价格不到3元每升,汽车对于不少人而言还是奢侈品。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数据,1998年全国汽车销量160万辆。
十多年过去,93#汽油价格接近8元每升,国际油价频繁波动如坐过山车,2008年曾达到历史高点每桶147美元。
与此同时,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中。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0年中国全年汽车销量为1806万辆,已是全球第一。
此外,国内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也经历了数次更替。从最早由政府调控到与国际成品油市场联动,直至2009年开始实施的“22天+4%”的定价机制。但因国际油价的快速上涨,定价机制显得十分“不调和”,呈现出只涨不跌的态势,涨百姓叹,不涨炼油企业又喊亏。
中石化有7成以上的原油依赖外部供应。只要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不涨,其炼油企业利润就要减少甚至亏损,需要靠其他业务弥补部分亏损。
2008年国际油价冲上巅峰,中石化的年报显示,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45万亿元,净利润296.89亿元,同比下滑47.5%,是自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净利倒退。其中炼油亏损达到1020亿元,是2007年炼油亏损额的7.5倍。为此,2008年政府补贴中石化350亿元。
公众的逻辑是,它哪有亏啊,炼油亏损了之后,政府不是补贴了吗?外加中石化时不时再出点“问题”,公众情绪上对于中石化的不满与日俱增。
盈利能力遭质疑
中石化称炼油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分析师认为,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中石化赚钱能力还相差很多。
北京一位车主的抱怨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国内油价天天往上涨,天天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这是一个国有石油公司的作为吗?他们的人怎么天天就能喝茅台,钱不都是咱老百姓的吗?”
“这里面恐怕是成本问题在作怪,此外还有定价机制的公开透明。如果说国际油价很高,需要从国外购买,那么中石化自己仍有三成的自产原油,是不是可以弥补海外进口的高油价,公司的炼油成本是否有政府的监控,在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下,如果缺乏监管,公众确实可以质疑企业有故意做大成本的嫌疑。”林伯强表示。
关于成本问题,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黄文生对记者表示,目前中石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