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8|回复: 1

[唐风宋韵·奇人异地][在线收听]探访朱熹在武夷山的文化遗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3 10: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访朱熹在武夷山的文化遗存



   采 访 报 道: 郑钦 杨瑞荣 杨明
  普通话节目主持:刘季
  闽南话节目主持:郑英
  图 片 摄 影:郑钦


普通话录音下载地址:
rtsp://202.101.139.129:554/tfsy/200212/tfsy20041012.rm

闽南话录音下载地址:
rtsp://202.101.139.129:554/tfsy/200212/tfsym20041012.rm


[rm]rtsp://202.101.139.129:554/tfsy/200212/tfsy20041012.rm[/rm]


位于中国福建南部山区的武夷山国家旅游风景区闻名遐迩。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授予《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山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树一帜的风光美景,武夷山所蕴涵的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样名扬四海,给海内外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期的《唐风宋韵》就请您和东南广播公司记者一道,走进武夷山,去探访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唐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武夷山的文化遗存。





    夏秋时节,武夷山的山山水水依然郁郁葱葱,记者来到了距离武夷山风景区40多里处的武夷山市五夫镇。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的五夫镇方圆170多平方公里。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山村小镇早在宋代就已经十分鼎盛,是名人学者云集之地。特别让人惊奇的是,800多年前,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就是在五夫苦读成名,并在这里著书办学,生活了40多年。今天,五夫镇还保留着记载朱熹当年的生活经历的紫阳楼遗址、屏山书院遗址和五夫社仓等许多珍贵文物。
    一位名叫姜立煌的五夫镇村民陪同记者参观采访,他叙说了朱熹的生平及在五夫的生活经历:\"朱熹的祖籍在江西的徽州婺源,出生在三明的尤溪,14岁时,他的父亲病得非常严重,临终把朱熹托孤给五夫的胡、刘两家,这胡、刘两家当时都是名门望族,像胡宪是宰辅,刘勉之也是进士,刘子翚更是一个对易经和儒学很有造诣的学者,所以,朱熹的父亲朱松很信得过五夫的胡、刘两家。在朱熹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胡、刘两家做了最大贡献,刘子翚教他学易经,教他学儒学,做他师傅,胡宪也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三大老师之一。朱熹14岁到五夫,63岁因为庆元党禁种种原因,不得意,离开了五夫到建阳的考亭。他17岁在这里考上举人,19岁考上进士,48岁整个朱子理学就已经成熟了,所以这里是他朱子理学发扬的大本营。当然这50年时间要除去一生当官漂泊9年多,当皇帝的老师46天,除去这些时间43年左右。朱熹的思想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800年,他著作有很多,比如《四书五经》、《楚辞集注》、《周易图说解》。\"
    姜立煌和今天的五夫人一样,为五夫出了朱熹这位\"乡贤\"而十分自豪。的确,武夷山的五夫哺育了一代理学大师朱熹,朱熹也使五夫出了名。古语说:北有曲阜,南有五夫。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蔡尚思先生也在一首诗中写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姜立煌介绍说:\"朱熹一生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去参拜过孔庙,他写了一首诗叫《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想像着他的灵魂飘到了曲阜,参拜了孔庙,然后风和日丽,气象万千的情景写照。\"





    在绿树婆娑的五夫屏山脚下,一座五开间的院落格外古朴典雅,这就是朱熹的故居紫阳楼。1144年,朱熹母子来到五夫,朱熹父亲在五夫的好友特地为他们建造了这座房子,朱熹一直在紫阳楼居住到了晚年。紫阳楼是朱熹以祖籍地江西婺源的紫阳山命名。它在历史上经过三次修复,最近的一次是1998年,修复后的紫阳楼,素砖素瓦,一楼二进,十分清雅。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楼内除了布局十分灵巧以外,给人的最大感受是浓郁的文化气息。走进楼内,四处可见悬挂的\"朱子四大家训\"、\"慎终追远\"等匾额及\"正气\"、\"四季读书诗\"等真迹拓片,这些都是朱熹当年手书留传下来的,它们有的气势恢弘,有的悠然洒脱,但是字里行间既反映出朱熹治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也表达了朱熹达观积极的人生追求。楼内还挂有一幅朱熹画像,是朱熹晚年对着镜子给自己画的像,虽然年代久远,但笔墨线条至今依然十分清晰。而对后人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紫阳楼正厅墙壁上悬挂着的四幅条屏。四条屏是朱子四大家训: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
    紫阳楼四周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有一方荷花池塘,相传朱熹那首著名的《观书有感》就是在池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距离紫阳楼不远处的五夫兴贤古街,有一座8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书院--兴贤书院,史书记载兴贤书院建于南宋孝宗年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经在这里讲授理学。兴贤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二进为书院,正进为文昌阁。书院厅堂及高墙上有朱熹手书笔力苍劲的\"继往开来\"、\"登高衔远\"等匾额。姜立煌介绍说,当年这个书院里学生最多时达到数百人。





    朱子巷是记载了朱熹在五夫的又一独特生活轨迹。这是一条现仅存138米的小巷子,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两侧都是古屋高墙。相传朱熹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到书院讲学,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五夫的居民,对朱子怀有特殊的敬仰之情,世代精心保护着这条小巷,使它保持完整原貌。他们说,每每走在这条小巷,耳边仿佛都能听到朱熹的走路声。
    漫步在五夫镇凤凰巷,可以观赏到一处朱熹于1171年为赈济灾民创建的粮仓--朱子社仓。这座粮仓记载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朱子社仓是朱熹带头创办的中国自隋唐以后第一所州县级以下的官办粮仓。当时的官办粮仓只有县级府级以上才设,乡镇没有设置粮仓,闹起灾荒,远水难解近火,因为当时交通是非常不便利的,当时武夷山到五夫要一天半的时间,每每粮食还没运到,老百姓就已经饿死差不多了,要么灾民就起来造反,引来很多不安定因素。朱熹当时很有威望,就写了一封信给建宁府知府,叫他分发了6百石的粮食,缓解了灾情。然后把这些粮食收回来的就囤积在五夫社仓里,青黄不接时接济老百姓,闹灾荒时又可以安抚灾民,有备无患。当时老夫子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诗:\"度粮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劝戒仓管员要爱惜这里粮食。当时朱老夫子的消防意识就很强,特地在粮仓边上开了一口井--观仓井。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一生著述极为丰富,由他编纂、注释、校勘的作品有近800卷之多,可以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山清水秀的五夫哺育了一代理学大师朱熹,但在世世代代的五夫百姓眼中,朱熹是他们的教书先生,他创办的书院使这里书声朗朗;在《朱子家训》的熏陶下,这里的人们朴实、勤劳。近年,五夫还成立了朱子学校,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以外,增加朱子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让朱熹故乡的孩子了解朱熹,从小接受中国古代先进文化的熏陶。
    朱熹在武夷山近50年的生涯中,有8年光阴是在武夷山的五曲隐屏峰下度过的。朱熹曾经多次带领门生弟子到九曲溪畅游,早就看中了五曲这个地方。尽管他在这里感到了一种归隐田园般跳出官场、\"爰得我所\"的欣慰,但他并不想做一个田园诗人或者隐士,而是要成为一个以倡道为己任的\"夫子\"、\"圣人\"。南宋淳熙10年,也就是公元1183年,54岁的朱熹辞官回到武夷山,在山中五曲隐屏峰下,带领他的弟子荷锄挑担、搬瓦垒石,在五曲边的一片平旷之地上营建了一座被称为\"武夷之巨观\"的书院--武夷精舍。朱熹在这里继续进行著述、讲学活动。





    武夷精舍建成时,设有房屋三间,中间是供讲学用的仁智堂,左右边分别设有供休息的隐求室和接待亲友的止倡寮。武夷精舍虽然并不宽敞,但在当年的武夷山堪称一大建筑。武夷精舍落成后,各地的求学者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了武夷山。朱熹在武夷精舍8年,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在朱熹的学生中包括了三教九流中人,既有布衣寒士,也有富家子弟,还有很多人抛弃了功名、家业,千里迢迢地来到武夷精舍学习。当时有一个福州闽县的士子叫黄干,早年为了求学于朱熹,曾冒着大雪在五夫苦等了两个月。武夷精舍落成后,他就在精舍中刻苦攻读,经常衣不解带,通宵达旦,最终成为朱熹的四大传人之一。
    朱熹逝世之后,武夷精舍备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修建。南宋末年,经扩建后称为紫阳书院。
    2002年,武夷山景区管委会投资500多万元人民币重建紫阳书院,并于2003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紫阳书院建筑雄伟壮观,但不改精舍原有的风格面貌。在紫阳书院里还精心保留着两堵20多米长的土墙,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说,这两堵墙是清朝康熙年间最后一次修缮的,1717年,到现在有将近2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书院建成了以后经过元明清历代都在不停地修缮。
    当年朱熹弘讲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的紫阳书院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参观过程都会饶有兴致地坐在一间模拟形式设置的书坛,感受古代先生授课的情景。书坛正厅上方挂的就是孔子的像,'万世宗师'就是朱熹对孔子的评价。书坛有几张空出来的桌子是为了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参与,桌上有两个按钮,一个红的一个绿的,绿色的按钮按下去,那个老先生开始授课,他授的就是朱熹他的论语其中一部分的内容。工作人员介绍说,有许多西方游客特别对参与这种形式的活动有兴趣,他们端坐课桌前,写字、听课,就象当年学生那样虔诚。





    朱熹的影响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武夷山,越过了朱熹生活的年代。199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授予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时评价说:武夷山地区为唐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自11世纪以来,理教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文化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今天,当游客们在九曲溪乘着竹筏顺流而下的时候,耳边会传来竹筏工人唱着朱熹当年在武夷山创作的优美诗篇《九曲棹歌》:\"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发表于 2005-6-13 18: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又长见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12:21 , Processed in 0.78606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