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4|回复: 6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2 18: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平/姚远                          一

春秋时期的“冶城”和“越城”,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垣。前333年,楚国建金陵邑,即石头城。南京“石城”之名,便渊源于此。自东吴开始,南京从地方性城邑一跃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历过历史上三次重要的城址变迁和多次的战火洗礼,南京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历史面貌。


   第一个城址是六朝建康城(公元22911—589年)。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定都建业,此后的东晋、宋、齐、梁、陈共六朝先后定都于此,故南京又名“六朝古都”。建康城 “周二十里十九步,在覆舟山南,淮水北五里”,是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康在隋灭陈后全部平毁,至今其确切的城址仍然是一个历史之谜。


   第二个城址是南唐宋元金陵城(公元914—1366年)。南唐烈祖李晟于公元914年依照府城规制重建金陵城,并作为南唐的首都。金陵城“跨水立城,周围25里,凡八门”,设有子城、罗城二重城,范围四至为北门桥、中华门、大中桥、水西门,基本包入了隋平南朝后秦淮河沿岸继续发展的商业居民区,成为明南京城的基础。


   第三个城址是明清南京城(公元1366~1911年)。作为大一统的全国性帝国的京师,明代应天府的营建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依据“高筑墙、广积粮”的思路,南京城墙历时21年才全部合龙竣工,可谓高甲天下。它筑有四重城墙,即外郭、内城、皇城、宫城,其中宫城和皇城依据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成为北京宫殿的范本。南京城不规则的形态突破传统的矩形都城模式,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在前代金陵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对城市予以功能分区:以钟鼓楼为连接点,分为三个有机统一的区域:即商业居民区(城南的旧金陵城)、政治区(城东的皇城和宫城)、军事区(钟鼓楼以北)。


   明南京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城垣、宫廷、陵寝,还是官衙、寺庙、街市,都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迁都北京后,应天府作为南都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并一度成为南明的首都。清代改江宁府,驻两江总督,是东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太平天国战争对江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诸多名胜古迹毁于战火,可谓“东南文物,尽付劫灰”。以至今天我们只能从《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窥见盛时南京的繁华。


   清军攻克江宁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如总督署、布政使司、鼓楼、文庙、武庙等一些重要建筑得以恢复,又新建了一些近代建筑,如汇文书院、咨议局等。1912年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设于清末的两江总督署内。民国定都南京后,开始了首都计划,修筑中山路等通衢大道,兴建了数量可观的民族形式建筑和其他标志性建筑,如以行政院、外交部、考试院为代表的政治建筑和以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中央美术陈列馆为代表的文教设施。


   从上文对南京城市史的简要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南京城,实际上是复兴于南唐(公元914年),盛于明初(1368),又颓于太平天国(1853—1864),再兴于民国(1927—1949),由多重历史沉积构成的城市。南唐、明初、民国的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的骨架,而历经近150年来战乱,劫后余生或重修的历史建筑构成了城市的血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在我们探讨南京历史名城的保护之前,首先应当思考的是:2500年的城市史究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一笔遗产?


   从宏观上看,南京有独特的城市格局。河道(六朝以来)——城墙(南唐—明)——宫殿遗址(六朝、南唐、明)——街巷(南唐—明)四大要素形成了南京的城市格局。外秦淮河、杨吴城濠、运读等河道都是各个朝代城墙或宫城的界限,与现存明城墙一道,勾勒出南京不规则的城市轮廓。城市历史中轴线的今中华路、御道街,与民国的中山大道,则是南京都城历史的重要标志。


   从微观上看,南京有多元的历史建筑遗存。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明代皇家、公共建筑遗迹:包括明城墙、城门,明故宫、鼓楼、孝陵砖石遗址。2,明清传统商业住宅区:包括了城南地区的明清民居、园林、祠庙、会馆、行会等民间建筑和部分清代衙署。3,近代住宅建筑:主要有上海石库门式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山路、太平路沿线)和公馆(如颐和路公馆区、梅园新村等)。4,民国大型公共建筑(群):它们或飞檐斗拱,或中西合璧,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


                        二


   面对这些丰厚的历史遗产,我们应当如何保护我们的古城呢?国际文献和西方国家保护历史名城的宝贵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在于保护历史街区,延续历史风貌。


   一、国际文献。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通过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和宪章,如1931年保护文物古迹、古建筑群和古遗址的《历史性纪念物修复雅典宪章》(简称《雅典宪章》)、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它们有力 地推进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文献对南京保护古城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二、西方国家的保护经验。欧洲保护历史城市也经过了曲折的认识过程。60年代后,随着战后大规模的住宅重建和新建,欧洲城市中的大量历史建筑迅速消失。70年代后,欧洲逐渐意识到过去对待历史建筑态度的错误,开始着手全面保护城市中的旧城区。1975年欧洲议会发起“欧洲建筑遗产年”,通过的《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特别强调建筑遗产是“人类记忆”的重要部分,城镇历史地区具有历史的、艺术的、实用的价值,应该受到特殊的对待。西方国家历史城市的保护措施首先是在古城内划定历史街区为历史保护区,同时从总体规划上另开辟新区、完整保护古城。对于历史性城镇,古城整体的风貌不应随意改变。英国1967年的《城市宜人环境法》,日本1975年的《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66年的《国家历史保护法》,都通过立法来保护历史城市。南京也有必要借鉴欧洲经验,对名城保护加强立法。


   我们不妨做一个对比。在欧洲,历史城市的总体保护措施是保护历史街区,另建新城,力求保持城市亘古不变的历史风貌。而在我们国家,不少古城的领导却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作为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当我们在罗马、佛罗伦萨等欧洲古城,站在河岸或高处观赏古城优美的天际线,为那千年不变的神韵流连忘返时,中国有的古城正掀起一轮轮“旧城改造”的“城建高潮”。


                        三


   南京是世界罕见拥有2500年建城史,1700年跨度都城史,持续1000年繁华历史的古都,我们有历史责任把南京古城保护好,发展好。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要从家乡的自豪感开始。南京既曾是一座体现中国儒家礼制精神的都城,又是一座繁华的江南都市和秀美的山水城市,更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明清的南京城,她有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城南的十里秦淮,兼有北京的巍峨宫殿——城东的明故宫,又有杭州的湖光山色——钟山玄武的绮丽风光,若说她是当时中国最美丽的城市,最适宜人居的城市,是毫不夸张的。凭着这种对古城生于斯长于斯的深厚感情,是我们保护历史名城最为持久也最为强烈的动力。


   第一、关于都城意识——关键在于突出都城的历史格局。南京是十朝都会,都城体现在哪里?和北京不同,南京作为都城标志的宫殿、坛庙、王府大多已经消失。留下的建筑遗迹、街道遗迹、河道遗迹是仅存的帝都标志,应得到妥善的保护。作为古代都城,在保护明代都城的最后遗迹如城墙、鼓楼和故宫、陵寝外,保存那些缺乏法律保护的历史街道和历史水系更显得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民国首都建筑已经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主要应当注重其周边历史风貌的延续。这个“都城意识”应当在四个方面得到体现:1,古都格局:严格保护中轴线及其T字型街,尽量恢复历史风貌。可以在南唐午门、明代承天门的相应位置设立城门标志。2,历史街巷:保护城市历史街巷,尤其是城南地区历经南唐宋元明清民国千年历史的古街巷,不应随意改变历史风貌。3,历史水系:保护历史水系的完整,不得随意填埋古河道(包括地下水系),保持河道的历史风貌(如古桥、河房),有条件的话全部或局部贯通明护城河。4,民国特色:民国是南京历史上最后一次作为首都的时期,民国的城市规划和历史建筑,乃至于数千株民国法桐,都对今天的南京具有尤为深远的意义。彰显民国特色的核心在于保护民国建筑及其周边历史环境,并保护民国街道的历史格局和历史风貌。


   第二、关于江南特色——关键在于保护城南历史核心区。众所周知,保护历史名城绝不仅是保护重要文物,它的核心之一是保护历史街区。在南京民国别墅区已经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与南京古城地位不相称的是,城南的历史街区仍然面临迅速拆除的困境。早在六朝时期,城南的秦淮河、朱雀桥、乌衣巷,就有王谢世族居住;而南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千年城南,更以画船箫鼓的秦淮河闻名于世。城南的明清民居是一派精致素雅的江南风格,那些精致的门楼里、高耸的马头墙下,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院落,这里甘洌的古井、先人亲植的古树、班驳的青苔、精致的砖雕木雕与青石小路,联结的是南京的民俗、南京的文化,更联结着南京人的记忆和情感。早在1992年,南京划定了门东、门西、大百花巷、金沙井、南捕厅5处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街区予以保护,但遗憾的是,到2002年已有三处遭严重破坏,有的甚至基本消失,大量历史建筑被拆除,古树名木被砍伐。而2002年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则仅有明代聚宝门门东、门西两片传统民居群划作保护片区,面积还不到明南京城的几十分之一。这样的保护范围和力度,是与南京历史名城的地位远远不相称的。


   当务之急是,必须迅速的对历史建筑进行全面详细的普查,不仅要对民国建筑继续普查,尤其注意对城南历史建筑予以甄别,扩大城南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具体的设想是:一、进行文物点、历史街区、老城整体性三个层面的保护。保护历史名城必须拒绝大拆大改,推倒重建的旧城改造。历代都城遗址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严格按照法律予以保护,违法必究;划定历史街区为历史保护区,不得擅自拆除、改建,更严禁进行推倒重建的“旧城改造”;尽可能实现老城整体保护,对明代城垣范围内着重强调明代皇城宫城遗址的保护,强调历史风貌的延续,对城南南唐城垣范围内,可以将城南——南唐宋元金陵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城市予以整体性保护。在观念上,要摆脱保护历史名城仅仅是保护名胜古迹的误区,也反对将重建已经消失的历史建筑视作是保护历史名城的做法。


   二、加强名城保护的立法与规划。要借鉴西方国家立法经验,借鉴相关国际文献,尽快拟定南京历史街区的保护条例,严格执行名城保护条例,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加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缩小与北京、苏州、丽江等城市名城保护规划的差距。不能将保护性规划偏颇的理解为与“历史风貌”协调的对新建筑的控制,而根本上违背了保护历史建筑、历史地段的任务。


   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城南民居基础设施建设,理顺产权关系,进行人口疏散,可以效法法国马尔罗法,一些非文物建筑可以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的前提下,由政府资助和指导下,房屋所有者自己进行现代化改造,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机更新。


   我们要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古城的保护要尊重历史原貌,修复要“修旧如故”,并处理好古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间的关系,提高城市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切忌在“现代化”的名义下丧失城市的个性。
发表于 2005-6-25 23: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古城的保护要尊重历史原貌,修复要“修旧如故”,并处理好古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间的关系,提高城市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切忌在“现代化”的名义下丧失城市的个性。
    这个论文应该是比较早的了吧,在建筑设计领域“修旧如故”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以前比较流行“修旧如故”,但现在对历史的保护更多的是修新如新的做法,这样更能清楚哪是历史,那是现代的.
    建筑作为一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本应承载其文化的延续,但刻意做一个假的古董去欺骗后人,还不如把历史还原,现代化的城市有着现代的文明和技术,体现在建筑上,应该把我们现代文明与技术留给我们的后代才行.现代的城市是趋于一个大同的世界,需要寻找的是一种能被国人处理的建筑形式和处理方式而已
发表于 2005-6-26 23: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少古城的领导却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作为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当我们在罗马、佛罗伦萨等欧洲古城,站在河岸或高处观赏古城优美的天际线,为那千年不变的神韵流连忘返时,中国有的古城正掀起一轮轮“旧城改造”的“城建高潮”。
>>>>>>>>>>>>>>>>>>>>>>>>>>>>>>>>>>>>>>>>
另建新城牵涉到投资,搬迁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对古城实施理想改造的要求.有些东西确实是想得到,但是办不到的
发表于 2005-6-27 09: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不仅仅是南京,我国的大部分文化古城都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
1、就我所知,浙江绍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完整的越文化的突出代表!
   但现在却受到大拆大改,出现了一系列的庞大的现代建筑!
2、“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大明湖因为周围楼柱四起,已丧失了诗情画意。
以上的事例,其共同点可以认为是:对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的近乎无知与糟蹋以及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而实质上是全球化与地域文化激烈碰撞的反映!
不知楼猪和楼上的是否同意!
发表于 2005-6-27 1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南京,别的啥也不说,先把秦淮河整理干净吧
发表于 2005-6-27 19: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对于古城的改造,关键问题不是文化取向上的无知或混乱,关键的是经济利益.旧城区往往人口密集,商贾云集,商业地产存在巨大的可能利润空间.商人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政府也不愿意放过这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机会.
发表于 2005-6-28 20: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确实啊~~~
月光真的很有职业敏锐性啊~~~
感叹的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2-21 20:43 , Processed in 0.06911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