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Jul 6 09:18:34 2005), 站内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5-02/03/content_2541848.htm
2002年10月-2003年7月,两个英国青年李爱德和马普安完成了惊人之举:用双脚重
新丈量中央红军走过的长征路。这本《两个人的长征》(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就是他们“新长征”的实录。在艰辛的旅途和深入边远村寨的寻访中,他们试图理
解当年红军走长征的感受,验证历史真相,并对长征者充满敬意。“长征是一首壮丽
的史诗,英勇、牺牲和忍耐贯穿它的主旋律。”
历史高于传奇
7月27日是我们“飞夺泸定桥”的第一天,黄昏时我们爬上了田湾上方的万岗山
。我们没有仗可打,没有临时搭桥,也不用背着沉甸甸的步枪、子弹或者手榴弹什么
的,但我们还是累得精疲力尽。
从田湾到上田坝还有78公里。红军第一方面军先遣部队一口气赶到那里,中途没
有休息。
第二天到达磨面的时候,我们比计划晚四个小时,太阳已经西斜。爱德问一个当
地人往泸定去的路。
“红军走过的路?”他转了转眼睛,“全都冲没了,没人再走了。你们必须走另
外一边的路。”
爱德又向友谊旅馆的老板打听情况。“没有问题。”他说,一边用手指着磨杠岭
山上的断崖,那断崖将磨西与大渡河谷割裂开来。“红军走的是那条路,你们沿着它
一直走就可以到泸定。”
天色逐渐阴沉下来,磨杠岭上的景物影影绰绰。谁说的话可信呢?我们更愿意相
信旅馆老板,但我们能在黑暗中找到路吗?这时,一场巨大的暴风雨帮助犹犹豫豫的
我们打定了主意——吃完饭便去睡觉!和杨成武一比高低的计划泡汤了。
第三天早上有了阳光,这让我们很高兴。旅店老板完全正确。从磨杠岭山顶走到
泸定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前提是40多公里的路程对你来说不算什么。我们晚上9点才
到上田坝,晚了大约13个小时。
历史书没有夸张。书上说“飞夺泸定桥”战役全程经过120公里,跟我们的测量
差不多。我们还多走了1公里,那就是7月29日从泸定县城境内的大渡河到我们住处之
间的距离。从田湾到上田坝,杨成武的军队共走了73至78公里,用了25个小时。
泸定桥中间的人行道有1米宽,木板铺得很密。当农民挑着担子从爱德身边一颠
一颠经过时,爱德必须紧紧抓住最上面的铁链来保持平衡。
但是我们还是情不自禁地感到失望,因为在我们的想象中,一座铁桥悬在高高的
两山之间,离河面至少有100米高,下面的水流湍急汹涌,桥上几乎没有木板。实际
上,这桥距水面最多只有5米的距离。
当年红军先遣队到达泸定的时候,桥上的木板已经全被拆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
铁链。
杨成武在他的文集里对“泸定桥传奇”有这样的描写:“一片喊杀之声犹如惊涛
裂岸,山摇地动。这时,22名经过精选的突击队员,包括从三连抽调来的支部书记刘
金山、刘梓华,他们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在队长廖大珠同志
的率领下,如飞箭离弦,冒着对岸射来的枪弹,扶着桥边的栏杆,踩着摇晃的铁索,
向敌人冲去。”
“……廖大珠同志突然一跃而起,在同志们的口号声中,带头冲进火海。”
在杨成武的描述中,22名红军突击队员都活了下来。但根据桥上纪念匾的官方记
载,只有18个人成功冲破了封锁线,另外4个牺牲了。
“我跑到后面的山上。”86岁的李国秀站在桥上指着西边说,“他们早上8点开
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我们躲在山头,看见22个红军过桥,前面带路的七八个老百
姓都被国民党枪毙了,几个被击中的老百姓掉进了河里。”
爱德问她:“红军有22个过泸定桥,你看到他们怎么过的了吗?”
“看到了。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他们不知道怎么过桥,桥上没有
木板,只挂着铁链。过了河的老百姓都被枪毙了。”
李国秀就住在大渡河的西岸,一直没有搬过家。现在的房子已经整修过,是砖和
水泥结构。1935年时她家的房子全是木头做的,但拆下很多木板给红军做新的桥板。
假如李国秀的回忆没有失实,“飞夺泸定桥”这一事件就少了些传奇色彩——在
当时的环境下,红军伤亡如此之少的确令人难以置信。历史书籍和电影都没有提到这
些带路的村民,恐怕是不愿让红军的英雄形象打折扣。然而正是那些无名百姓做出的
大无畏的牺牲使得整个事件更具光辉。
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李国秀无法抑制激动的情绪。她哭诉道:“当时生活很苦
,现在好了,可我也老了。那时候国民党把我们弄到监狱里,一顿就给我们一小碗饭
,后边还有人押着,让我们老百姓给他们背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