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小时候不算是科学孩子,但是最喜欢看的一本读物却是《少年科学》。从那本刊物上,我第一次知道中国宋朝有个大官叫宋慈,宋慈的故事在《少年科学》上登了好几个,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个,其中一个是一名妇女家里起火,老公被烧死了,该妇女哭得死去活来,宋慈过来看了看死者的嘴巴,二话不说把该妇女抓走了。
老百姓哗然,宋慈派人把一头猪扔到了火堆里烧死,让大家来看猪的嘴巴,告诉大家,如果是活活被火烧死的,嘴巴里就会有许多灰,如果是被杀死后才被烧,嘴巴里就会非常干净。就是为了看这些东西,《少年科学》我整整追看了5年。
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东西不过是想说明,新鲜有趣、能够满足好奇心的东西总是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要不然,也没办法解释,《大宋提刑官》这么一部不显山不露水的电视剧为什么能够一下子成为上半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其实,如果没有了那些奇异的法医知识,它不过是又一部《包青天》。在《大宋提刑官》里,导演对故事的驾驭是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法医知识:把人的颅骨放入水中,就可以看出此人是失足落水还是死后抛尸体;把米醋和酒泼在地上,就可以看出事发当日血迹的流向;而将这些串在一起的,则是故事的第二个层面。在宋慈的一生中,大大小小的案件完全可能发自偶然,但导演将这些案件经过整理,形成了递进式的三大段落:民间、官场、朝廷,而这个人物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回头再看香港那边塑造的宋慈,立即觉得轻松了不少。如果说《大宋提刑官》聚焦于政治矛盾,情感只是点缀;《洗冤录》的重心则是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和人生际遇。在内地,何冰将宋提刑演绎为一个像陈景润一样不苟言笑,认真钻研的学者型人物;在《洗冤录》中,欧阳震华饰演的宋慈看上去却没有丝毫的官气,也没有丝毫的学者气。他像个平民一样混迹在街头小巷,和卖粥的姑娘、卖药的大婶们打成一片,接到的案子也大多是民间的纠纷。在《大宋提刑官》里,每一个正面人物都深明大义,比如英姑,她理解宋慈的每一个举动,甘愿默默跟随;而在《洗冤录》里,你看不出什么人明白济世救人的大道理,每一个人都像小市民一样,有着普通人的善良,遵守着最朴素的道德感念,也有着普通小市民的算计和小心眼。
同一个人,同一部书,却出现了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如果要说明内地与香港的文化差异,《大宋提刑官》与《洗冤录》应该是个很好的例子:《大宋提刑官》要说的,是一种文人的济世情怀;而《洗冤录》里宋慈脱去古人衣冠,便活脱脱是位现代港剧中的敦厚的香港男人。从他身上,你可以轻易地找到任何港剧中都挥之不去的草根情结。□马戎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