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6|回复: 19

湖大向教育部通报的985进展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5 13: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我校按照创办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以平台、基地为“特区”,以实施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为着力点,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教学、科研组织结构以及竞争、开放、流动、共享的运行机制,工程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积极探索平台(基地)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而平台(基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是“985工程”建设的关键。为此,我校以推进“985工程”建设为契机,着力理顺学术与行政、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各类组织的管理职能。平台(基地)以院系为依托,是一个人员流动、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科研组织。为了吸引、引进优秀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985工程”建设服务,我校根据研究性质分类引导,采用实体、半实体和虚体等组建形式。技术应用和开发类研究强调团队和集成,实行紧密型组织管理模式;基础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鼓励自由探索,实行宏观上综合集成而各研究单元内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

(一)强化平台(基地)的组织和领导
平台(基地)的整体建设在学校“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湖南大学“985工程”工作小组具体推进,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为湖南大学“985工程”办公室。成立湖南大学“985工程”仪器设备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论证和审核。各平台(基地)设主任1名,平台(基地)各研究方向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各平台(基地)分别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为平台(基地)的议事和决策机构,主任委员由平台(基地)的主任担任,成员为各研究方向的首席科学家。

(二)合理设置平台(基地)的聘任岗位
平台(基地)岗位设置贯彻“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学校意志与平台(基地)自主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科学研究任务和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为依据,坚持“按需设岗,总量控制,事职相符,动态平衡”。人员的聘任遵循合理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行职务与岗位的聘评合一,努力探索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组织模式。
各平台(基地)主任、首席科学家的聘任由湖南大学“985工程”工作小组具体组织,聘任人选由湖南大学“985工程”领导小组决定。其他人员的聘任由首席科学家自主决定。
1.平台(基地)主任的聘任:各平台(基地)设主任1人。根据遴选条件,学校聘请了4名全职在校工作的、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较强管理与组织协调能力的专家担任平台(基地)主任。其中,3名主任由首席科学家兼任。
2.首席科学家的聘任:平台(基地)各研究方向设首席科学家1名。根据《湖南大学“985工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实施办法》,学校聘任的首席科学家除了思想素质等条件外,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的主持人;其他在国内外本人的研究领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由校长批准决定。为广纳良才,学校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新浪网等媒介上刊登招聘广告。目前实际聘任到位的首席科学家25人。
3.其他人员的聘任:平台(基地)研究方向的其他岗位数一般为:教授或研究员3-4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3-4名,首席科学家助理1人。平台(基地)设主任助理1人。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维护及管理可根据需要设实验人员岗位。教授、副教授及其他人员的聘任实行各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教授、副教授聘任期间要求全职在校工作。聘约合同的内容应包括双方的义务、权利、解聘、辞聘等有关规定。  

  (三)设立“985津贴”
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探索适合于我校“985工程”平台(基地)特点的分配形式和办法,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探索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协议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对非全职在校工作人员,实行协议工资制。学校自筹资金在工资栏内设立“985津贴”专项,与其他未进入平台(基地)的人员项比较,聘任人员增加了“985津贴”。津贴额度虽然不大,但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特区”特色,成为工程建设的“推进器”。

(四)科学合理实施评估与考核工作
学校与平台(基地)、首席科学家签订项目合同书,依据合同书对平台(基地)、首席科学家进行评估和考核。每年年初,各研究方向向学校提交本方向梯队的聘用人员编制及名单,学校依据名单范畴考核和评估本年度平台(基地)与研究方向的业绩。各研究方向人员的业绩可作为学校考核平台(基地)的业绩,也可计入相应院(系)考核业绩中。平台(基地)原则上不得将非本平台(基地)研究人员业绩计入。同样,各研究方向原则上不应将非本研究方向研究人员业绩计入。平台(基地)与研究方向每年向学校报告年度工作进展,提交下一年度财务预算。学校每年对平台(基地)与研究方向进行评估。“985工程”二期建设期末,对平台(基地)和研究方向进行终期考核。期终考核结果将作为学校决定是否持续投资建设平台(基地)与研究方向的依据。

二、切实推进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是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的灵魂。根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学校按研究方向设立首席科学家岗位。首席科学家为研究方向的第一负责人。
学校对首席科学家进行聘约管理,实行首席科学家的权责利相一致。首席科学家在聘期内按与学校、平台(基地)签订的项目合同书履行职责。学校以理工科500万元、人文社科150万元的概算投资拟建研究方向,专项经费的投入与产出挂钩。每个研究方向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建成一支以首席科学家为核心的8-9人的研究梯队,带领梯队成员开展研究工作;此外,对科研项目与经费、发表论文、培养研究生等方面分别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首席科学家可调整和确定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组建学术梯队,明确各成员的职责;提出本研究方向成员的岗位津贴方案,并可适当调整梯队成员的“985津贴”;自主支配本方向建设经费;对本梯队成员进行考核。
学校对首席科学家进行任期评估、动态管理。各研究方向每年向学校报告年度工作进展,提交下年度财务预算。学校依据合同书每年对研究方向进行评估。“985工程”二期建设结束时,学校对首席科学家进行终期考核。考核结果将决定学校是否持续投资建设研究方向。
目前,首席科学家招聘进展顺利,已实际招聘到位的首席科学家除从校内遴选产生外,还全职引进中科院3名“百人计划”获得者担任首席科学家,先后引进一些海外知名学者引领研究方向,如史鹤凌、杨士诚等。
各研究方向梯队组建有条不紊地进行,已经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部分首席科学家正大力引进全职工作的教授、副教授,其中从国外回来6位,从国内其他高校调来3位。首席科学家及其研究梯队成员正在为各自目标任务的完成积极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

三、工作的体会与思考
一是要大力宣传“985工程”,争取各方面的支持。“985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二期建设在管理模式和运行的组织、监督和考评机制上迈出了巨大的改革步伐,特别是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全面实施、“985津贴”的设置,引起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关注,吸引着优秀人才积极参与,教师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积极争取做”,对“985工程”从不了解、不理解转变为充分认识到“985工程”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湖南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把“985工程”的工作列入本部门的重要工作,特事特办。平台(基地)建设有关院系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难想象,如果不能赢得广大教师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的话,“985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困难重重,也难以取得好的效益。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组建研究队伍。“985工程”建设成败的核心在于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吸引、引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从而满足学校跨越式和可持续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为此,我们要积极招聘剩余的全职在校工作的首席科学家,督促和帮助首席科学家组建研究队伍。
三是“特事特办”,为首席科学家的工作服好务。要坚决执行学校相关制度,包括管理运行条例、财务制度、设备购置计划等。
 楼主| 发表于 2005-9-5 13: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定位 架构平台 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体制 做大平台 贡献国家创新能力提升

中南大学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和周济部长等领导讲话精神,给我们“985工程”二期建设指明了方向。基于这一方向指导和我校实际情况,一年多来,中南大学确立了“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建设理念;形成了“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基本格局;初显了“985工程”二期建设的良好态势。
建设理念。“985工程”的目标就是基于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毋庸置疑,“学科水平”是衡量大学水平的“砝码”,它强调的是同类知识的创造与集合即“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标志”,它强调的是目标知识的生产、传播与运用即“以追求效应为标准”。二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基于21世纪前20年我国社会发展内外条件与环境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学科建设服从和服务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建设支撑和带动学科发展,创新能力建设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建设理念。
基本格局。在管理体制方面:为实现“创新能力”建设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其实际运作的对接,形成了“985工程”二期建设规划与管理和学校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融为一体的组织格局;在运行机制方面:为实现创新要素组合与创新组织安排的对接,形成了“985工程”事业制创新组织平台与公司制创新组织平台并存的运行格局;在平台布局方面:为实现学校特色和优势与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需求的对接,形成了“资源材料”和“生物医学”领域的两个Ⅰ类科技创新平台、“国防军工”和“先进制造”及“交通运输”等5个Ⅱ类科技创新平台、1个“马王堆学”创新基地的“2+5+1”的平台布局。其中,7大科技创新平台是以17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它将支撑“资源材料”领域的若干学科在较短时间内(10至15年)和“生物医学”与“先进制造”领域的若干学科在相对较长时间内(15至20年)跃上国际知名的一流学科,同时带动关联基础学科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成长。
良好态势。中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做法与中南大学已推行的创新模式(运行机制)是基本贯通的,如跨学科事业制创新组织(20世纪60年代启动的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和跨属性公司制创新组织(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的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制创新平台)等。因此,中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一年多来态势良好:以“资源材料”领域为例,2004-2005年间,在其科技创新平台上,满足国家战略与重大需求,诞生了一个国家发明一等奖;瞄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获准3项973计划项目(首席单位)立项,三项合计经费近8000万元;面向经济主战场,与“西部矿业股份公司”达成共建平台协议,协议投入平台建设资金1亿元。一年来,学校平台已累计实现平台建设计划经费相对国拨计划资金(“985工程”中央专项)翻了两番。初显了“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的良好态势。
以上是中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一年多来的总体概貌。下面,根据《会议》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就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具体情况作一一汇报。
一、“985工程”二期建设的进展情况
“985工程”二期建设总共有5大内容,这里主要汇报3个方面的进展情况:
(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1.推行了“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规划与管理和学校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2.确立了“大学研究院”和“公司制组织”两类创新组织平台相互支撑的运行机制。
(二)队伍建设项目
1.引进和开展与世界顶级人才的交流合作。如在“资源材料”领域,聘请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橡树岭(Oak Ridge)国家实验室金属与陶瓷学部主任C.T.Liu教授作为“有色金属材料及其资源”科技创新平台的首席顾问;聘请了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 Tiedje教授和美国橡树岭(Oak Ridge)国家实验室环境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周集中教授分别为“有色金属材料及其资源”和生物冶金科技创新平台的首席顾问和讲座教授。
2.启动了1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2个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的建设。
3.完成引进博士65人、培养博士58人,截止目前,50岁以下教师中的博士比达24.33%。
(三)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项目
1.启动了平台和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实施机构。
2个Ⅰ类平台分别成立了学校直属的中南大学有色金属研究院和中南大学湘雅生物医学研究院,5个Ⅱ类平台和1个创新基地分别依托和挂靠主导学院。为平台和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完成了平台和基地的布局和建设规划。
布局:依托17个国家重点学科,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5大领域,分两个层次,构建了“2+5+1”的8大“平台和基地”。它将支撑中南大学,到2010年左右实现资源材料领域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大学科达到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实现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和先进制造领域的[机械工程]、[轨道交通]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这一阶段目标。


领 域    资源与材料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工程与安全    社会科学
Ⅰ 类    有色金属
材料及其资源    ——    湘雅
生物医学    ——    ——
Ⅱ 类    颗粒与纤维
材料近净成形    复杂装备
极端制造与智能化    ——    深井特殊环境
控制与安全预警    马王堆学研究
    精细制备与
原子经济过程    ——    ——    轨道交通
与土木工程安全    ——
规划:
——有色金属材料及其资源科技创新平台(Ⅰ类平台)
规划了8大专业研究平台的建设内容。它们是“物质科学先进实验室”、“超级轻质合金材料”、“超微粉体及粉末冶金”、“高温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先进材料与合金设计”、“强场制备技术与装备”、“物质提取科学与技术”、“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生物冶金及生物材料”。
建设目标:构建起以有色金属为特色的材料及其资源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为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有色金属资源保障和有色金属材料供给提供技术保障。
——湘雅生物医学科技创新平台(Ⅰ类平台)
规划了3大专业研究平台建设内容。它们是“基于基因层面的生物信息研究平台”、“基于细胞层面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平台”、“基于组织层面的人体器官移植基础和临床研究平台”。
建设目标:构建起基于基因、细胞和组织生物系统的“湘雅生物医学”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培育),为我国21世纪人口健康提供技术保障。
——颗粒与纤维材料近净成形(Ⅱ类平台)
构建起先进材料国防科技创新平台(国防重点实验室),为我国21世纪国防先进材料的创制提供技术支撑。
——精细制备与原子经济过程(Ⅱ类平台)
构建起基于原子经济的精细制备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21世纪循环经济建立提供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支撑。
——复杂装备极端制造与智能化(Ⅱ类平台)
构建起强场制造、微纳制造等复杂装备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21世纪制造业的高端化提供技术支撑。
——深井特殊环境控制与安全预警(Ⅱ类平台)
构建起金属矿深井安全、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21世纪深井金属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轨道交通与土木工程安全(Ⅱ类平台)
构建起轨道交通和土木工程安全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21世纪轨道交通安全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马王堆学研究(Ⅱ类平台)Ⅱ类基地
构建起以马王堆出土文物(汉代尸体、帛书、帛画、纺织品、漆木器)保护与研究为核心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我国独特的生物文物、易糟朽文物保护和同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二、贡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开展的工作
“985工程”二期是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的启动期,它正值我国“实现战略调整,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发展的制度基础”的这一阶段。因此,“985工程”二期是大学创新能力建设融入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构建之中的战略机遇期。“融入程度”是大学实现创新能力跨越的关键。中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的“2+5+1”布局,是完全基于这一前提和自身特色与优势而产生的。下面简要介绍中南大学依托“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融入和贡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开展的工作。
(一)新增了4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1.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轻质高强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委);
2.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平台——国家金属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3.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平台——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保局);
4.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国人群染色体和基因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共享平台(国家科技部)。
(二)建立了国防武器研制生产技术平台
依托“大学研究院”——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公司制组织”——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创新平台,完成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质量体系认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的“三证”认证工作,建立了4个国防先进材料制造基地。
(三)筹备中的3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初具规模
1.有色金属材料及其资源国家实验室;
2.矿冶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3.有色金属材料成形制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三、“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基本体会
通过“985工程”二期建设一年多来的回顾,我们认为:“985工程”二期创新平台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平台建设的体制与机制”。中南大学,通过“大学研究院”和“公司制组织”推行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一体化(即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创新组织,为创新平台跨学科聚集创新人才、跨属性配置创新资源和前瞻性把握创新方向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充分体现了“创新”的要素组合观),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①是事业制创新组织(大学研究院)实现了跨学科聚集人才,即实现了“创新平台”留人(不同学科的人才可以成建制地汇聚在一起);②是公司制创新组织实现了跨属性配置资源,即实现了“创新组织”对接(为大学创新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③是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把握创新方向,即实现了“创新战略”定位。为了从“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安排上进一步巩固这一“体制与机制” 的探索成果,于2005年,中南大学党代会正式提出和确立了把中南大学建设成为“创新型大学”的战略取向。下面,重点介绍中南大学“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5个具体事例。
(一)依托创新平台,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引入“公司制组织”,承担国家“示范工程”,创建国家创新基地,贡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1.瞄准战略需求
炭/炭复合材料是一种炭纤维增强炭基体的先进材料。该材料可在3000°C的高温环境中使用,比重仅为钢铁的1/4,显示出其特别的应用价值和在高温复合材料领域的重要地位。因而,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成为国际材料学界的一项重大创新追求。其中,航空制动用炭/炭复合材料的研制,工业发达国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成功于80年代中期,截止目前也仅有美、英、法三国拥有其制造技术。他们基于炭/炭复合材料的战略价值和对未来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考量,特别是对航空航天高温复合材料制高点的把持,20多年来,一直严密封锁和高度垄断该材料的制备技术。
航空制动用炭/炭复合材料使用寿命比金属基长4倍以上,同时,对于一架中型飞机可直接可减轻400公斤左右。目前,国内民航飞机使用的炭/炭复合材料刹车副全部依赖进口,而这种服役民航飞机就达数百架;对于军用飞机来讲,机身的减轻就意味着续航能力的提升。基于航空战略安全的考量,航空制动用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便成为保障我国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自成功实现我国进口英制“三叉戟”飞机金属基制动材料国产化创制以来,就与航空制动材料的需求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创制出适应我国新机种发展的金属基航空制动材料并与航空制动部门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创新机制。基于航空制动材料的科技发展,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瞄准航空制动用炭/炭复合材料这一战略制高点,并启动了其研究进程。
2.依托创新平台
创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聚集了近200名多学科的科技人员和200余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不但是作为拥有材料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与国际上30多个机构建立互信机制的国家粉末冶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国家创新平台,也是众多关键新材料的国家创制基地,特别是拥有高性能金属基航空制动材料的国家创制基地,这对于中南大学启动和成就“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是成建制地聚集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六大学科前后近60多名科技人员和近20余年持续创新的结果,如果没有“大学研究院”这一创新平台的跨学科聚集人才的机制,大学里开展这种“60多人的跨学科聚集和20余年的持续创新”是难以想象的。
3.引入“公司制组织”
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严密封锁和高度垄断该材料的制备技术的环境下,为抢占这一战略制高点并实现了整整20年跨越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难度是可以想象的,所有的技术路线全靠自己探索、所有的工装设备全靠自己设计制造,该成果的取得前后累计耗资2亿余人民币,这全靠政府的科技支持和大学的科技自筹在我国的现阶段是不现实的。中南大学引入“公司制组织”实现跨属性聚集资源这一创新机制,成功地解决了本创新的重大投入问题。
在“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之际,正是需要大量资金集中投入之时,一套试验装备就是上1000万,一次惯性台试验就是上100万,如果某一项指标达不到就等于上100万的资金“打水漂”。这时,中南大学引入了“公司制组织”创新机制,成立了以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控股的“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实现了攻克本技术的跨属性聚集资源,同时获得了政府“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工业性试验的立项支持,顺利解决了该重大创新的融资问题。
4.建立国家创新基地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重大创新,形成了由11项发明专利所构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体系;制造了自主设计的6大类30余台成套关键工艺装备;创立了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方法;建立了我国首套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地面试验装置及规范和试飞标准;建设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示范工业生产线,为航空制动提供了批量产品;构建了中国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平台,为航天发动机创制了高性能的特殊和关键部件;获得了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第一个大型飞机炭/炭刹车副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和航天部门颁发的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以此建立起了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国家创新基地。
5.贡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1)本基地的建立,打破了2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绝密封锁和对“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高度垄断的局面,解决了我国航空飞行器的关键用材问题,为我国航空战略安全和国防安全提供了保障,使我国成为继美、英、法之后第四个完全掌握此项技术并能提供产品的国家;
(2)本基地的建立,生产出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该材料与当今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其使用强度提高30%、耐磨性能提高10%、高制动性能超过25%,规模生产效率提高100%,综合成本降低21%。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3)本基地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航天技术装备核心零部件的关键用材问题,为我国航天科技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提供了领先的支撑。
(4)本基地的建立,可直接为国内民用航空业这一市场提供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并为当今国家年节约外汇5000万美元。如果考虑到我国民用航空业的逐步接纳和民用航空业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它航空机种的需求与有限开放给国际市场,再加上在航天领域的运用,估计本基地制备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潜在市场需求达数百亿元人民币,将为我国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5)本基地的建立,为我国发展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实现相关领域的技术领先提供了创新能力的保障。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不但是航天航空领域的关键高技术材料,也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众多领域迈向高技术极为重要的先导材料。如:它是无与伦比的航天飞机用隔热材料、超音速导弹头锥用热防护材料和热结构材料、微电子领域理想的导热材料、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用最佳的摩擦材料以及各种机电装备用最为理想的减磨材料和密封材料等。基于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重要特性和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我们借助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和公司制组织—“博云新材”这一创新平台,2005年,我们承担起了“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这一973计划项目,这为我国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创新发展再次提速。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国家创制基地的建立、“颗粒与纤维材料近净成形”985工程(Ⅱ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的立项,为“轻质高强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这一国家创新基地即将落户中南大学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国家基地的落户,预示着中南大学贡献“国防建设”领域的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拥有了更大的创新舞台。
另外,依托粉末冶金研究院,并以该院为主体创建的“公司制组织”——博云制动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正承担着总投资为1.5亿元人民币的国家“示范工程”项目——高性能环保型汽车制动材料产业化示范工程。将为“汽车制造业”领域的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再立新功。
(二)依托创新平台,把握科学研究前沿,引入国外重大研究基金,加速创新进展,创建国家创新基地,贡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人口大国,因而也是一个人类基因资源大国。过去,由于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对人类疾病基因难能给予收集保存,加上我国独生子女的人口政策,中国人群遗传基因的保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基于这一挑战,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实验室,以“基因治疗新载体——人源基因载体”的创新研究引入国外重大研究基金(该“平台”前后累计引入国外研究基金达400多万美元),加速了中国人群遗传基因的研究,至今共收集来自全国的遗传病家系1753个,共有116种疾病,总人数4794人,患者数2395人,保存细胞株854株,保存DNA样品数3337个,组织样品数295个;鉴定、收集了世界首报中国人异常核型1703种,为遗传病疾病基因的克隆打下了基础。2004年,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依托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实验室建立起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国人群染色体和基因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共享平台”,加速创建了“中国人群基因”这一国家创新基地,贡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三)依托创新平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产学合作创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争创国家创新基地,贡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在全球产业结构序列中仍将以制造业为主要发展空间,全球制造业将进一步向中国集中。“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将对有色金属提出“翻四番”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多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的保证度已接近底线,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其中主要有色金属战略矿产资源尤为稀缺,如:镍、钴、铜的储量分别只占世界储量的3.7%、2.86%和2.86%,人口却占了全球1/4。所以,高效利用就成为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发展的突出命题。
基于这一命题,中南大学矿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联合国内大型有色金属资源企业,承担了总投资为1.8亿元人民币的国家“示范工程”项目——低品位铜矿生物浸取—萃取—电积提铜新工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不但直接贡献了国民经济建设,而且实现了大学创新平台建设的跨越。通过技术转让,中南大学矿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兴建了1万余平米的中南大学矿冶生物大楼。有了这一条件平台,中南大学矿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如虎添翼,先后获得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国家“973”等重大项目的立项支撑,并聘请了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 Tiedje教授和美国Oak Ridge国家实验室环境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周集中教授分别担任该“中心”的首席顾问和客座教授,实现了我国“矿冶生物”科技与世界顶级水平的对接。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矿冶生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迈向世界“矿冶生物”科技的领先水平,贡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南大学正在筹备建立“矿冶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依托创新平台,针对社会重大需求,聚集社会创新资源,创建国家创新基地,贡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世界上第一个克隆胚诞生地(此项研究进展得到《华尔街日报》、英国BBC电台、Science杂志等专程采访和报道)——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运用“干细胞工程”技术有效解决了不孕不育症,成功建立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为满足广大不孕不育症患者的需求,该所联合“中国信托投资”注资1亿元人民币组建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一年多来,该平台接诊了门诊病人10万人次,成功治愈了不孕不育周期3000多个。这一推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公司制组织”的引入为“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基地落户中南大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南大学将以“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国家创新基地为舞台,加快干细胞建系、培养、分化、传代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抢注干细胞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为我国干细胞新兴产业赢得发展良机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五)依托创新平台,着眼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跨学科组织力量,主持国家973,培育国家创新基地,贡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依托“资源材料”领域“有色金属材料及其资源”Ⅰ类科技创新平台和“颗粒与纤维材料近净成形”Ⅱ类科技创新平台,在高质量完成以我校钟掘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的基础上,2004-2005年的一年多来,又先后承担了以我校邱冠周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以我校黄伯云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和以我校张新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高性能铝材与铝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3个973计划项目。它有力地反映了依托中南大学构建“有色金属材料及其资源”国家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进展,更加充分显示了我国“985工程”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着眼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培育国家创新基地、贡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巨大潜力。
 楼主| 发表于 2005-9-5 13: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所有34所985工程大学向教育部通报的进展情况中,总共421页的材料,湖南大学5页,篇幅最短,仅仅只描述了首席科学家制度设计与招募这一个方面的问题,从总体上而言是最为乏善可称的,令人担忧。
发表于 2005-9-5 13: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致命的是没有任何详细的数据来说明985工程前后湖大的发展,没有详细介绍基于985的学科建设.全是笼统的语言,让人生厌的党八股,狗屁文章.
由此可见,湖大的衰落,已经到了连官样数据都举不出来的地步了.
发表于 2005-9-5 14: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啊

不看不晓得
一看吓得你一滚啊
发表于 2005-9-5 15: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大的985平台只有4个,也是最少的.
发表于 2005-9-5 18: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垃圾---湖大
我对湖大彻底失去希望
发表于 2005-9-5 19: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鸡虱门子于2005-09-05 15:10发表的:
湖大的985平台只有4个,也是最少的.
是太少了,连中南竟然都有一个人文学科基地,湖大才只弄了一个
而且中南那个什么马王堆研究,都没有什么研究力量都能上
哎,惨啊
虽然电子科大只有一个,但是他们学校是单科学校,进985都很牛了
发表于 2005-9-5 23: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中南的很吃惊.

看了湖大的,更吃惊!
发表于 2005-9-6 12: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明显的湖大宣传部没有写出好的文章
汇报材料就是要写的有面子有气势才行!
发表于 2005-9-6 12: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大宣传部门就这么缺乏人手?
现在明显在省内的宣传攻势远不如隔壁烂校了,现在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湖大的新闻,没有几篇有水平,有激情的,上湖南省各报纸的,基本都是聊聊几句怎么可以?

在看看隔壁,什么好事都会写一篇让他学子读着激动的文章,为了搞好宣传不惜从本科生中提拔了一个很会写文章的学生--田庆华,这人确实编得一手好文章,很利于宣传自己,比如拿到一个什么软课题,就马上写"xx大学拿到湖南省最大的软课题",肯定不会提他校,要知道湖大去年就拿了两个软科研项目只在新闻里顺带提过! 新闻喉舌为了这样留住这样的人,甚至学校给予其读硕士的待遇.湖大人文社科基金现在全湖南第一,有写文章专门宣传一下吗?没有!没这样爱校的宣传部工作人员,他们显然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

在来看看楼主列的汇报情况,显然湖大有成果也没表现出来,化工院人才敛举怎么没举例?实际聘任到位的首席科学家25人,不知道拿几个有名的介绍下,多有震撼力!
在简单的文章,看看隔壁的,无非是介绍进展情况从 准备----过程----成果----展望,四方面介绍,湖大只取了第一个方向,你实际工作做的再好,写出的材料也不可能有气势!
一方面说明湖大宣传部确实缺乏人才,另一方面这些人确实缺乏敬业精神,偷懒!!我们随便一工科生随便写的汇报材料都比这个读起来全、有气势!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博士点的申报,如果申报材料都入这样,可怜我们的教授们搞研究花了多大的力气做硬准备,却换来不够好的结果.为什么我们电气一级学科虽然实力强于华南理工,一级学科排名也在华南理工上面,却比华南理工拿的晚?他们老师一些科研还要我们去指导!湖大以前太不注重公关了!这也导致以前湖大重点学科的申报远不理想,像隔壁的,很多重点学科师资整体还不如湖大一些学科在本领域的地位.

当然,在有实力的基础上,公关不可少,公关也是很有学问的一门技术.汇报材料不仅是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肯定是公关的一部分!领导想提拔你,却拿着你敷衍了事的工作汇报材料,他也会怕其他人看到,不敢提你了!
发表于 2005-9-6 18: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一直生活在湖大堕落的空气里,一直在堕落,也不见什么大动作,恨其不幸怒其不争,湖大的校领导该反省一下了!来湖大三年换了三个校长,实在想不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5 01:23 , Processed in 0.10263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