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5|回复: 3

学术+文化《百家讲坛》 如何酿“好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30 17: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09.30 09:22】中国广播影视/赵静  

--------------------------------------------------------------------------------




  谁也不曾想到,一档学术味和文化味很浓的电视“讲坛”栏目会突然火爆起来,这就是央视《百家讲坛》。

  央视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
  去年5月,由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本来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一路飙升,最高收视率竟达0.57%,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而在此之前,《百家讲坛》的收视率能达到0.1%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栏目也很难抓住一批忠实的观众。做一个大众喜欢的教学栏目,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

  自从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后,观众反应强烈,《百家讲坛》栏目“豁然开朗”。据央视资讯统计,2005年第一季度,《百家讲坛》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0.17%以上,在科教频道收视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CCTV-10的综合排名仅次于《周末讲述》,位居第二。

  从尴尬中走出

  《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7月9日,作为与科教频道CCTV-10同时诞生的一档栏目,由于“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即“三品”)是整个频道的定位,起初《百家讲坛》为了“三品”,进课堂,跑“研讨”,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乃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几乎全都进了“讲坛”,结果,收视效果并不理想,收视率最低时几乎为零。最重要的是,这种“大杂家”的风格难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

  随后,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走马上任。同时,对节目形态做了调整,或一人主讲,或主持人和几位学者一起探讨,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以“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大学”为定位,注重主讲人的“名”,并坚持学术的品位,这种风格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尽管栏目组都很努力,但收视情况却一直不佳,在CCTV-10的排名也在20位左右徘徊,在实行“末位淘汰”的央视,《百家讲坛》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也许,这是高品位电视栏目共同的尴尬,似乎学术品位与大众口味总是难以调和。央视栏目《读书时间》被末位淘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高品位电视栏目如何在大众传媒时代生存,显然成为《百家讲坛》必须突破的问题。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找到了北京市社科院的阎崇年以后,坚持让他一个人把《清十二帝疑案》讲完,终于使《百家讲坛》找到了收视增长的突破点。

  现任制片人万卫说,《百家讲坛》开播以来的四年时间里,已换了三任制片人,他运气不错,作为第三任制片人,他一来到《百家讲坛》,就碰上了这样一个拐点。

  万卫,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理工科的他却对电视制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1994年进入央视《夕阳红》栏目,从编导到分制片人到主编,再到《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一直在电视圈里摸爬滚打。

  《百家讲坛》的风格自阎崇年开始改变,可以说实际上是市场规律引导《百家讲坛》走上了这一步。一段时间之后,《百家讲坛》手里渐渐摸索到了三张王牌:悬念牌、名家牌和顺势牌。

  悬念牌

  “在节目的编排上,我们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这是万卫打出的第一张牌。

  万卫分析,《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宫戏热播,老百姓已经不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找到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曾说过,“悬疑永远都是电视的基础卖点,我们看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就是命运的未卜,悬念链的生成。”所以,《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又一个个解开,在后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让人有种观看Discovery频道的感觉。

  “电视不像课堂,如果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睛和耳朵,观众手里的遥控器会毫不客气地把你换掉。”《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来深知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有多残酷。

  名家牌

  第二张牌就是主讲人牌。

  “要问我做这个节目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寻找适合节目的老师。”万卫说,在大量研究电视的形态和观众收视习惯后,他们发现,以单个主讲人为主的效果比较好。因此,推出让观众喜爱的主讲人,是他们手中最重要的一张牌。

  万卫认为,作为“讲坛”栏目,主讲人讲话的方式必须是大众可以接受的。所以栏目的编导们报主讲人时,必须拍回主讲人讲课的录像资料,供栏目策划组商榷,如果这位老师讲课不吸引人,学问再好,也不予考虑。第二是要善于用悬念,破解疑问的方式来讲,也就是说,要具备公众演讲的能力。

  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做学术大师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打造自己的学术演讲明星——这是《百家讲坛》所追求的。从阎崇年到刘心武,《百家讲坛》推出的主讲人基本上都火了,这些老师多年的学问积淀也随之走向了市场。以阎崇年的一系列讲座为基础扩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于2004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两个月内重印五次,累计印数达到七万册。目前在北京地区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居第五位,而正在播出的刘心武的著作《红楼望月》位居第三。可以说,《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直接影响了文化市场。
  刘心武讲秦可卿时,全国都在问:秦可卿是谁的孩子?通过13讲,刘心武讲痛快了,观众听明白了,而他的学术成果也出来了。“这就是把选题做到极致。最重要就是让主讲人知道什么东西是观众喜欢的。”在最后一期揭秘的时候,收视率高达0.47%。该系列讲座所制作的DVD随后面市,据记者了解,市场销售反应良好。

  一位演讲明星本身就是栏目的标识,阎崇年几乎成了“清史”的符号,刘心武则被视为“红学”的代言人。一位主讲人一个系列,成就了《百家讲坛》稳定的收视率。

  顺势牌

  “借势发挥是我们选题的一个重要标准。”万卫表示,前一段时间,借着热播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势头,《百家讲坛》专门邀请学者易中天给观众揭秘汉朝人物,让电视观众来听听历史学家是怎么说的,历史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样?也就是,就近说远、就熟说生、由浅入深、借势发挥。近期,《百家讲坛》又做了郑和下西洋以及二战的选题,均为借势发挥,这些节目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从“清十二帝”讲到《红楼梦》再到《红楼梦》中出现的清朝人物再到和,《百家讲坛》一讲连着一讲,结合百姓关心的热点,一步步把收视率做了上去。

  搞清楚什么东西最有市场,才是生存之道。《清十二帝疑案》的成功,使《百家讲坛》认识到,观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古典名著较为热衷,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将会越来越感兴趣。看来,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成就了《百家讲坛》今日的火爆。这些深厚的积淀够编导们挖掘好一阵子了。

  与开播时相比,虽然《百家讲坛》选题越做越窄,但内涵越来越丰富。现在该栏目的内容定位是以人文科学为主。定位清晰了,追着看的观众也就多了。所以,《百家讲坛》的收视群越来越宽。调查显示,除了最初估计的“初中以上文化、45岁以上男性观众”外,现在大学生也非常喜欢这个节目,且忠诚度很高。


沟通学者

  “做节目难,要做一个既有学术品位又让观众喜欢的节目更难。”万卫感叹说,《百家讲坛》从开播到现在,经过三任制片人的摸索,虽然现在有了点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把每期节目都做成精品,这已经成了《百家讲坛》的一个原则。

  从选择主讲老师,到确定选题,再到后期制作,每一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万卫的书架上,记者一眼就看到了几本书,《跟我学口才——使用口才训练教程》、《第一次演讲就上手》……万卫解释说,这是编导们学习的教材,《百家讲坛》的编导每天都要与学者沟通,如果自身不过硬,怎能说服学者?所以要从编导自身做起,对编导们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其中口才训练、演讲能力是编导的看家本领。

  在电视学术栏目中,节目与学者之间,其实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栏目在挑选演讲者时,这些专家们也在选择栏目。刚开始编导们与专家们联系时,总会碰钉子,很多专家不愿意在电视上讲故事,而是想表达学术观点,而太学术化或太深奥的东西百姓往往看不懂,也不愿看。沟通不畅的时候,只能作罢。于是,栏目组请专家来给编导们上课,在编导之间开展演讲比赛。“要告诉专家们如何演讲,首先自己要会演讲。”但刚开始举行比赛的时候,栏目组的12位编导站在演讲台上,比学者还学者;他们把自己的演讲录了下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在编导们懂得了什么样的演讲吸引人后,与专家的沟通便简单多了。

  现在,《百家讲坛》对编导们的培训已成惯例。

  细节化、故事化

  在演讲方式上,起初,栏目组的成员都认为主讲人在演讲时一定要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信息量越大越好,而那种掰开揉碎、信息量相对较小的演讲方式不会受欢迎。然而,收视率证明这个想法大错特错了,观众反而更能接受这种小信息量的讲演方式,因为《百家讲坛》的收视群体很大一部分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太大的信息量不好消化,而主讲人以螺旋式前进的讲解方式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编导魏学来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马瑞芳是山东大学的教授,是研究《红楼梦》、《聊斋志异》的专家,在学校的课堂上讲课很精彩。《百家讲坛》与马老师联系,希望她做一个《聊斋志异》的揭秘,她表示愿意合作,但第一次她传真过来的演讲稿学术味太浓,“马老师希望把她多年的学术成果在这个平台展现出来,这一点我们非常理解,但这样的东西观众不需要。”于是编导们向马教授提出要求,比如多讲细节,多说故事,但马瑞芳却认为自己是教授、学者,怎么能讲这些“通俗”的东西?经过多次磨合,马瑞芳最终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推翻了起初流水账式的讲法,以悬疑始,以悬疑终。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马瑞芳大为惊奇,她说,没想到这样讲课,效果会这么好,不光学术界的老朋友们夸奖她,就连她的孙女都说奶奶讲得好。

  曾在《百家讲坛》多次“露脸”的作家刘心武这样评价道:“《百家讲坛》不仅往‘百家’去想,更往‘百姓’方面想,在‘百家’与‘百姓’之间寻找衔接点,一旦找到,便认真焊接,使这档节目有了让偶然点到的观众滞留的吸引力,并逐渐培养了一批‘回头客’,使他们从‘偶然邂逅’,变成了‘长期相伴’的热心观众。”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这句出自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名言”,如今已成为《百家讲坛》的制作理念。万卫说,《百家讲坛》现在已经找到了继续向前的支点,那就是打造大众的学术演讲明星,栏目与学者相互促进,形成品牌。电视生产的文化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品,其后期的产品可能会在中国文化市场的衔接上起到作用,既畅销又长销,“《百家讲坛》要做的就是为学术提供消费市场。”
  万卫谨慎表示:“现在正好是我们初步首战告捷的阶段,接下来要静心总结。2006年应该怎么走,我们正在研究,还在摸索,希望把《百家讲坛》电视学术栏目品牌做大做久。”
发表于 2005-10-2 00: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我觉得讲坛的收视率上去了可质量大不如前了
系列讲座不如过去无系列的的精致了
发表于 2005-10-2 00: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觉得科教频道确实有几个节目不错
发表于 2005-10-2 09: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发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1 11:43 , Processed in 0.0729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