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9|回复: 33

缘情而生,因情而灭:试析徐志摩文学创作发生、衰竭之因(片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 18: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作为新月双璧之一的徐志摩,其短暂的文学生涯同其短暂而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一样的充满谜一样的意蕴。多角度分析徐志摩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爱情遭遇,不难发现徐志摩文学创作的发生及衰竭之因,即其爱情生活的发生衰竭是其文学艺术创作发生、衰竭的根源,二者为伴生关系。
关键词:徐志摩文学创作精神分析情爱 诗歌里比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正像他在《再别康桥》里所说那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他留给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新诗文本,以及无穷尽的文学意义。他与闻一多并称为“新月双璧”。在他如萤火般短暂(1922—1931)的创作社生涯中,留下了四部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集》(1931),另有集外诗60余首,集外译诗40余首;6部散文集:《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文集》(1928)、《秋》(1931)、《志摩日记》(1947)、《爱眉小札》,另有集外散文30余篇;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以后又有《志摩书信》、《爱眉小札及其续编》等多种集子出现。对徐志摩,茅盾认为:“志摩是中国不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朱自清则说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条生命水”。对研究者来说,徐志摩是个谜,是道有着无穷象外之象的风景。他的留学经历,他的新月活动,他的短暂而又富传奇色彩的文学创作生涯,他的单纯而又充满诱惑的诗歌散文无不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徐志摩留学初衷并不在文学,他曾在《〈猛虎集〉序文》 中谈到:“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的野心是想做中国的HAMILTON(汉密尔顿)。”后来到底是什么促使他走向了文学创作之路呢?使徐志摩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对徐志摩创作发生之因,学术界有不同看法。1949年以前,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以钱杏邨为代表,认为是徐志摩的个性主义理想曾产生了他的诗情。钱杏邨在《徐志摩先生的自画像》 一文中指出,由于徐志摩耽迷于个人主义理想,以致睁着眼睛做梦终被现实粉碎,于是堕入浓重失望的痛苦之中难以解脱,这就是徐诗哀怨产生的原因。深层含义为,是徐的个性主义理想产生了他的诗歌。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就徐的诗歌内容看来,描写他个人主义理想的是也就是《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寥寥数首。第二种看法以茅盾为代表,认为徐志摩在时代的大变动中丧失了诗歌源泉。他在《徐志摩论》 中认为:“徐诗情枯竭的确与生活有关,但绝不是因为生活平凡而是因为他对欲眼前的大变动不能了解且不愿去了解。”这种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内容上看,徐志摩的作品除了少数几首诗作如《先生,先生》、《叫化活该》、《太平景象》、《大帅》等及极少数几篇散文如《青年运动》、《落叶》有较大的现实意味外,其大部分诗作诗情诗景诗,与现实特别是政治现实相去甚远。不象郭沫若的人,作品往往直奔现实题材。其次,从思想上看,他的作品张扬的是一种个性主义理想,咏叹爱情,赞美大自然。并且他的那种理想几乎是柏拉图式的理想,现实变动对其的波动其实很少。直至文革结束,由于时代的原因,对徐志摩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关于徐的文学创造的发生的论述比较典型的是巴人。巴人在1957年的《诗刊》上撰文,认为:“徐志摩是那样一种诗人:自我以外没有世界,生活的天地是很小的。因之,人也象动物一样,性爱成为唯一的灵感源泉。”这种论调虽过于偏激,但却触到一些实质。由于他的出发点是批评徐志摩的资产阶级情调,此论点的得出又实属歪打正着,他也没有提供有力的论证。

文革结束后,对徐志摩的研究处于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有相当多的论文对徐志摩文学创作产生之因有所涉及。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昭醇、王桂枝,程荣华、吕家乡等人的观点。

李昭醇《论徐志摩的心路历程》 中认为徐诗情勃发之因有二:其一,是徐志摩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极为不满的,他恨当时的时代病相。它的大部分诗作都具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追求自由民主的积极因素……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主义的崇尚,对劳工的赞美,对传统的反叛……都在他笔下喷涌。驱使徐志摩产生诗歌创作的另一个因素,便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新诗人郭沫若的诗歌。
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徐志摩留学经历来看,1918年8月,22岁的徐志摩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攻读硕士学位.此番行踪,似乎与文学并无多大干系。并且,如果一如他的理想,他应该步入政界实干,而非用虚幻的文学去实现自己的宏伟大志。徐志摩的志向,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 中谈到:
“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的野心是想做中国的HAMILTON(汉密尔顿) 据有关史料,当初徐志摩与张幼仪的联姻即有此考虑,其时张家权势显赫,张的哥哥张君劢是民社党主席,张佳璈是金融界和政界名流。至于说徐的诗情由郭沫若引起,也证据不足。尽管徐志摩在1923年3月21日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还比较明确的表示了这层意思。说:“贵社诸贤向往已久,在海外每厌新著浅陋,及见沫若诗,始惊华族潜灵,斐然竞露。今识君等,益喜同志有人,敢不竭驽薄相随,共辟新土。” 就当时徐志摩的身份地位看来,他对声名鹊起的创造社诸君而言的这番话明显是恭维和客套。从二人作品文本本体分析,二人风格相差实是鸿沟。首先从诗风看,郭属于那种豪放纵散派,徐则追求带着脚镣跳舞的快感,描写,抒情直往细腻里涨。其次,从二人的创作内容上看,也是绝不相似的。徐志摩的散文有一种跑野马的风格(杨振声语);他的诗中西合璧,既有西洋诗的构建,又特注重诗的民族语言的追求,讲格律、音韵和形式的整饬。郭的诗则注重的是情感的流露,形式的极端自由;徐的创作给人一种碧野散步般闲适的感觉。郭的作品则让人激动发狂。可以说,徐在优雅的吟诗,而郭则在呕诗。徐志摩只想生活在翡冷翠的闲适里,从本质上说,他与顾城一样,只希望躲在自己优雅的小圈子,免却了尘世的烦恼。郭则与现实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因此,徐的诗歌肯定不是学郭是而来。或许有人会提出,郭徐二人有过节,为了打击当时风头旺盛的郭沫若,徐特提倡一种风格迥异的新诗样式,并举出1923年5月6日,徐志摩在《努力周报》第五十一期写了一篇题为《假诗,坏诗,形似诗》不点名的极力批评了郭沫若《重过旧居》诗中的“泪浪滔滔”一句。从此二人冷战不断为例。这种观点也站不住脚,因为从徐志摩步入文坛的时间上看,虽然现在可见的徐志摩的最早的诗作是写于1921年11月23日《草上的露珠儿》,但据他自己在《猛虎集•序言》袒露,在此之前他已作了很多见不得人的诗歌,并且,与郭沫若失和以前(1923年)的诗作据顾永棣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徐志摩诗全编》就不下30首,且诗风与徐以后的诗作并不相异。(第1页)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王桂枝、程荣华在《略论徐志摩理想悲剧之归因》 中认为“徐志摩是一个多愁善感、感情化、情绪化的诗人,从来都缺乏深沉与深刻,在他自以为深思熟虑,决计满怀热情去孤注一掷的时候。恰恰暴露了它的激动与冲动的本质,诗人直言自己的创作是“唯一的靠傍是‘刹那间的灵通’”。

这里的意见有一点“天才灵感说”的味道,潜台词也就是说徐的创作纯属一时冲动,是灵感突发所致,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笔者认为,徐志摩的创作绝非一个“刹那间的灵通”能解释得了。他的诗作非精心构建不能成。正如陈西滢所评价的那样,徐志摩的诗作“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 。《莎扬拉娜》,《月下待杜鹃不来》,《在别康桥》,《云游》皆情景交融,当视为“不隔”之作。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是一种既无才情又不肯下苦功人的自我安慰和解脱。徐在《猛虎集•序言》中感叹道:世界上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林徽音给它的注脚是:“我看一个人一生为着一个愚诚的倾向,把所感受到的复杂的情绪尝试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成几句悠扬锉铿的语言,(哪怕是几声小唱),来满足他自己本能的艺术冲动”。

吕家乡在《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幻灭——徐志摩》 中说:据徐志摩自叙,他的诗情是和它的理想一同在英国的康桥(剑桥)萌发的。“他的诗歌题材不外写爱情,写风景,写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三个方面,这些都贯穿着一个基本主题:咏叹个性解放。 吕文后又说:“五四前后知识分子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往往是争取恋爱的婚姻自由开始的,徐志摩也是这样。”也就是说,吕家乡认同徐的观点,认为他的诗情是在康桥产生的,同时指出,个中深层原因就是徐志摩固有的个性解放思想。这里有个因果问题,到底是他的个性解放理想引发了他的诗情,还是他的诗一不小心一不小心泄漏了个性解放的秘密。“仅仅以诗人自剖的真诚代替对具体作品的分析,那检验真理的实践也就多余的了。”“抛开作者的自白来检察作品,必然招致认识的片面武断。”不错,在徐志摩看来,恋爱婚姻自主,标志着“良心之安顿”,“人格之自由”,“灵魂之拯救’” 但这些话又何尝不是他为了一个固执的决定的强词夺理呢?并且因为他追求个人理想的爱情,就将其推到“个性解放”的崇高地位,未免有拔高之嫌。      

也有论点认为:对生命终极意象的思索既是诗人生命体验的起点,也是一个终结。 其实没有那么深刻,他做诗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知什么地方刮来了一种奇异的风”(《猛虎集•序言》)使他的诗兴膨胀起来,他兴奋、惊奇、彷徨、悲伤、发泄出来,就成了一行行分行的书写。所以朱湘认为:“情诗正是徐君的本色行当” 。这些观点也从某一个侧面揭示了徐志摩诗歌创作发生的原因。

对于后来文学创作的衰竭,徐志摩本人在《猛虎集•序文》中给与了深思。主要观点有三,现一一评析。

1、因为是你生活的不平衡,正因为你有欲望得不到满足,你的压在肉里的libio就形成一种升华形象。结果你就借文学来发泄你生活的郁结……所以等你的生活换了样,感情上有了安顿,你就发现你向来写作的来源或萎缩甚至枯竭的现象。”

笔者认为这句话倒揭示了徐志摩文学创作发生的实质:为情而生。是心中那种最原始的、本能的欲望的发泄。但他这句话中有明显错误的成分。我们注意到,徐志摩写《猛虎集•序文》时,他事实上正处于情感危机、生活的困顿时,而并非是他情感上有了安顿和生活的安逸。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他的文学创作动力libio已大量消失,再无法维持他的创作。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本我层面,人的libio是一定的,他如果一味宣泄丧失得不到补偿的话就会最终陷入衰竭。

2、“你对文学,没有真兴趣,对学问没有真热心”论
关于文艺的起源,有巫术说、游戏说、镜子说及艺术起源于劳动论。各家学都在某一层面上有合理之处。我们也可以说,文艺是可以用来做失意时的排遣和高兴时的消遣的,因此,对文艺、对学问有无真兴趣,并不能成为文艺创作的障碍。

3、做学问你得有原动的好奇心,得有天然的热情的态度去做,求知的功夫,真思想家的准备,除了特强的理智,还得有一点原动的信仰。

这里,徐志摩显然是为自己解脱。实际上徐的眼光是何等独到,感觉是何等敏锐,感受是何等细腻,文思又是何等敏捷。应该说,学问家资质和条件他都具备。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有天才,先得有培养天才的土壤。徐在接下来的《再剖》中谈到,白天太忙(在人前一个人的灵性永远是蜷缩在壳内的蜗牛)到夜间,静是静了,人可倦了,惦着明天的事,又不得不早些休息。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在大量的阅读徐志摩的作品及传记等材料之后,笔者认为,主要是人世间那种美好的情欲诱发徐志摩的创作欲,并由此而促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家的产生。徐志摩诗文学创作枯竭的原因也在此。纵观徐志摩创作的全部经验,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女性的声音,他也一直在用他浑厚低沉的男音在寻找他灵魂唯一之伴侣的低婉圆润的共鸣。随着对话者的变化,其文学创作也潮涨潮落,风云变化。这决非偶然的现象,笔者认为,本文窃以此为切入点,试图探讨徐志摩文学创作产生之因。穆木天在《徐志摩论》 中曾把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浪漫期——《志摩的诗》、《落叶》时期;2、自剖期——《斐冷翠的一夜》、《自剖》时期;3、云游期——《猛虎集》、《云游》、《秋》时期。这种分法主要着眼于徐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特点。笔者为了更好地说明情欲在徐志摩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根据他创作的历程结合其中的种种特征,将他的创作分为:1、私语——创作萌芽期(1922年以前);2、月下待杜鹃不来——创作旺盛期(1922—1924年6月);3、为要寻一个明星——创作徘徊迷惘期(1924年6月—1924年秋);4、浓得化不开——创作全盛期(1924年秋—1928年);5、我不知道风,在那个方向吹——创作迷惘沦落期(1928年—1931年)。下面笔者试从徐志摩文学创作全过程剖析这一秘密。(第2页)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8: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1、私语——创作萌芽期

私语三秋的情诗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的将他拂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转引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私语》)

目前可见最早的徐志摩文学创作是诗《草上的露珠儿》。据徐志摩回忆,他在康桥曾有好些诗作,然而现在都无法见到。可以说,1922年以前这个时期他的文学创作仅仅是属于对某个人私语,极具隐蔽性。他的文学细胞也象那草上的露珠儿,刚刚折射出一点点太阳的亮辉。对于诗,徐志摩说:“诗是写给爱人的,故精制而秀美”。 明确表明了这一时期徐志摩诗作的私语性质。 1920年,徐志摩在英国遇上了年仅16岁的林徽因,从此被她吸引。吕家乡在《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幻灭————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倾向》 中论述到:“徐志摩把爱情看作是‘性灵美’的集中体现,而没有认识到它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因此,他往往孤立的就爱情写爱情,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他这个说法,刚好反正证了徐志摩创作的为情而生。因为他本来是为爱情而创作,他没有必要拉大旗作虎皮,在咏叹着人类最本质的情感时,拉进诸如劳工神圣的神圣主题来装点门面,升华情趣。对此,林徽因后来在《纪念徐志摩逝世四十周年》中也谈了这样的看法。她说:“朋友,你写诗的动机是坦白不自主的,你写诗的态度是诚实,勇敢而倔强的。”

他写诗的目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徐志摩在1923年致梁启超的信中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胡适在《追悼志摩》也中谈到,徐志摩是一个有着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观。 也就是说,他作诗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唯一之灵魂伴侣。对于徐志摩跟文学的缘分,他自己认为:“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以传诵的诗句。”当然,这种观点是值得怀疑的。不过在徐,倒透露了他的心声:他作诗,纯粹是出于偶然,是因为那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当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我们不能说他有了心仪的女性,就有了他光焰万丈的文学。但可以这么说,她是他文学创作的催化剂,是他心语的倾听者,是他灵魂的寄托。可以这么假设,倘没有她,他定会沉浸在作中国的“汉密尔顿”的理想中。而以她前妻家族的显赫地位,他成为金融界的名流也未尝不能。

但事实偏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徐志摩后来回忆说,“我敢说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他又在1922年8月7日致傅来仪[注:傅来仪为英国艺术家]的信中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最大的机缘是得遇狄更生先生。是因着他,我才能进康桥享受这些快乐的日子。而我对文学艺术的志趣,就这样的固定成形了。

确实因狄更生的脸面,徐志摩才得以进入康桥学习,但如果就此认为是狄更生使徐拜倒在缪斯石榴裙下,那显然是中了徐的诡计了。其实徐在这两段话中很机智的使用了模糊语,狄更生也好,康桥也好,只是徐兴趣转移的充分条件,他有意隐去了必要条件,使人产生美丽的误读。

这个必要条件是什么呢?他后来在1931年所作《猛虎集序文》中泄漏了全部的秘密。他说:“但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整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

这“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到底是什么呢?陆耀东认为:“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是隐语,徐志摩抵英后,与威尔斯、魏雷、卡因等英国著名作家诗人交往,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与此同时,  他结识了一位随父逗留在伦敦的美丽少女林徽因,并疯狂的向他求爱。也正在此时,他开始写诗。据此,可以肯定他所谓的“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决不只是指自然界的风月。(陆耀东《徐志摩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另一《徐志摩评传》的作者刘炎生则认为:“则显然是指他与林徽音相恋对他产生的影响而言的。”(《徐志摩评传》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观二人的说法,陆的说法比较含糊,而刘的说法失之片面。笔者认为,“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是康桥的文化氛围和那美丽女性的合力。其中控制着风的方向的是作者对他的情爱力度。可以这么说,生性浪漫不羁的徐志摩心中诗魔的潘多纳的盒子是她给打开的。他的诗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迅速进入情感泛滥期。打一个浪漫的比方,康桥就是温床,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阳光等一切生长的要素,美丽可人的她便是那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种子。一不小心置入了徐志摩的心怀,便疯狂的不可遏止的长出茂盛的诗文的苗来。“只有一个时期,我的诗情有些象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猛虎集•序文》这最早写诗的那半年,即刚结识林徽因的那半年。这“伟大力量”显然指情爱的力量。他又接着说,“我在短时期内写了很多,但几乎全都是见不得人的,”到底是什么诗见不得人呢?这确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现在我们能读到的他1922年以前的诗作只有唯一的一首《草上的露珠儿》(1921年11月23日作)。

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由于情爱的作用,使徐志摩的志向发生根本转变,并且,由于情爱的作用,使他把心中的那种情欲发酵为诗情发泄出来。(第3页)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8: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2、月下待杜鹃不来——创作旺盛期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我倚暖了石阑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月儿你休学新娘羞/把脊背掩盖你的光焰首,你昨宵也在此勾留。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听远村寺塔的钟声/像梦里的清涛吐复收,省心海念潮的涨歇/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月下待杜鹃不来》)

1922—1924年6月是这一时期的时限。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集外诗有《情死》、《私语》、《清风吹断春潮梦》、《你是谁呀》、《悲思》等20 余首,及《春痕》等小说,《泰山日出》等散文。以及翻译诗数首。对于这一时期的创作。他在《猛虎集序》中说:“我的第一集诗——《志摩的诗》是我1922年回国后两年内写成的,在这集子初期的汹涌性,虽已消灭,但部分还是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
从徐的叙述中,我们又一次找到了其文学创作是为情而生的明证。

下面简单回顾徐志摩这一时期的活动历程。
这里先讨论两个问题,第一,1922年8月,徐为什么要抛开洋博士的迷人头衔,毅然回国。
第二,徐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才貌双全,与她的结合,徐一开始并未提出异议,留学英伦伊始,还迫不及待要求张为其伴读。何以在他产后不久便要求离婚?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观点认为,在徐志摩,拯救整个中国社会正要从改革社会政治制度开始,但是,这种明显带有青年热血特征的生命冲动,在诗人进入典雅保守的康桥以后,就逐渐的消蜕了,此时他已经淡化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生命意识。开始试图从更广义的“人”的角度来寻找、印证他的生命经验欲望。 实际上,他从未完全停止过政治活动,1923年11月28日在《努力周报》上发表《就是打破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支持北大校长蔡元培不与北洋军阀合作的立场。1923年冬,张君劢组织理想会,徐应约作《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1924年3月成立新月社,4、5月间陪伴泰戈尔游中国,建议阎锡山在山西建立农村建设试验基地。5月29日陪泰戈尔访日。9月写散文诗《婴儿》、《白旗光》、《毒药》。

他办新月社的目的,他在《给新月》(1924年1月24日,《晨报副刊》)谈到:“这躺沙发决不是结社的宗旨,吃好饭菜也不是我们的目的。几个爱做梦的人,一点子创作的能力,一点子不服输的傻气,合在一起什么朝代推不翻,什么事业做不成?……我们并没有展露我们的菱角。”

由此看来,康桥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的头衔对他还是颇有吸引力的,但他终于抛弃了,其原因就在于,“一九二二年秋,徐志摩倾心的少女随父回国,他也无心在英伦逗留,遂乘船东行。”

正如胡适所说,徐志摩是一个有着单纯的爱美自由理想信仰的人,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抛开一切。因此他做出此番惊世骇俗之举也在情理中。也正应了拜伦那句话: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实际上,在英伦留学期间,他受拜伦的影响颇大。由此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解答也就有了一些眉目。对此,徐志摩自己的解释是:“我之甘冒世之大不韪,非特求免凶残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他甚至认为与张的离婚是“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是彼此重现生命之曙光的不世之荣业”。(《致梁启超信》)

当然,他的自我辩解有一点点成立,但无法掩饰自我矫饰的成分,“既求良心之安顿,”又为何在张幼仪初产之时便弃其母子而去。说是“转地狱为天堂”则更为大谬,当初徐求学英伦时要求张为之伴读,言辞是何等切切。既自甘坠入地狱,又怎能怨别人?

这里真实的原因是,“1921年秋天,徐志摩在英国求学期间认识了林徽因……志摩为之倾倒,但她提出必须与原夫人离婚,方能考虑婚嫁之事。” 。上述一大段文字,似乎与徐志摩的文学创作毫无牵连。但实际不然。由上述可看出,他对他所心仪的女子已痴迷到了可抛弃一切的地步。但是他又不是那么轻易能得到。于是那种情感救在他心中郁积。弗洛伊德理论中认为,在本能诸特性中,本能为了减轻紧张而采用的对象和手段最容易发生变化。在不能获得第一对象时,能量可以转移到另一能够获得的对象上。这种从一个对象向另一个对象的能量转移就称为移位。这里,为了缓解压力,徐志摩下意识的是用了,移位的方法,将能量发泄到文学创作上来。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因是里比多,即性欲。艺术家从事创作并不基于他接触生活,观察生活,进而体验生活而获得丰富经历,而是基于人的本能欲望,这些欲望最强烈并最容易冲动的就是里比多,因为人的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的不到满足,致使他们郁郁寡欢。为了满足这些压抑的欲望,他们便在艺术创作中寻找欢乐。这纯属他们的性冲动。

徐曾经说过:“世上再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林徽因给它的注脚是:“我看一个人一生为着一个愚诚的倾向,把感受到的复杂的情绪尝味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几句悠扬锉铿的语言……来满足他自己本能的艺术冲动。”这愚诚的倾向,复杂的情绪具体是什么,林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受的出来。笔者认为,愚诚的倾向实指徐“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灵魂之唯一伴侣。”复杂的情绪,指的是二人交往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多样的情感体验。这在徐的诗歌中有明显的体现。“满足他本能的艺术冲动”则一语道破他诗歌为情而生的天机。

徐林的爱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开始就甜涩交加。他同时也不时的在与自己的良心作斗争。他于1922年5、6、7月间分别写了《情死》、《私语》、《夜清风吹断春潮梦》等诗来发泄自己的情感。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情死》中,他以玫瑰喻爱人,表达了一种为爱情而献生的疯狂的痴迷,“玫瑰!我顾不得你玉碎香消,我爱你”。《情死》作於1922年2月4日。(原载1923年《努力周报》)他又在《清风吹断春潮梦》中诉说好梦难圆的悠怨惆怅,“清风!你来自清林幽谷,/……/一似狼藉春阴的玫瑰/一似杜鹃黎明的幽叹/韵断香散,仰望天高云远,/梦翅双飞,一逝不复返。/此诗作于1922年8月3日,我们注意到,1922年6月,林长民携爱女归国。此诗当是此事的反映。徐志摩对康桥是十分留恋的,但是他要访他灵魂中唯一之伴侣就必须离开。这种欲走还留的情感在他心中焦灼,遂升华成他的1922年8月10 日的脍炙人口的《康桥再会吧》。8月7日他毅然启程回国。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24年梁思成偕林徽音赴美求学,徐志摩从此断了对林的追求。他的文学创作也就不可避免的随着他的情感的失矢进入徘徊期。尽管行动上徐志摩停止了对林的追求,但事实上她一直是他梦英魂绕的女性。特别是后来与陆小曼发生情感危机以后,这种情绪更强烈。在这种情丝的煎熬下,产生了《云游》、《火车擒住轨》等力透纸背的诗作。在《云游》中,他以“一涧流水”自喻表达了对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的“云”的爱恨交加的感情。涧水对云的情意在“忧愁”、“消瘦”、“盼望”等词中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极易产生强烈共鸣。1931年7月19 日作的《火车擒住轨》表达一种对不可把握命运的无可奈何。火车是那样的依恋轨,然而他的方向是既定的,他根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驶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这样说,对林的情结一直是徐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在他最苦闷,最感文思衰竭的时候,一想起她。就马上获得了艺术生命。例如《火车擒住轨》的产生。

3、为要寻一个明星——创作徘徊迷惘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里加鞭;——/向着黑夜里加鞭,/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我冲入这绵绵的昏夜,/为要寻一颗明星;——/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茫茫的荒野。//累坏了,累坏了我跨下的牲口,/那明星还不出现,/累坏了累坏了我马鞍上的身手。//这回天上头除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到这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为要寻一个明星》)

心仪的人飞走了,灵魂的伴侣暂逝失去了落,心中的情爱无法释怀。主人公的心就象那匹拐腿的瞎马,累坏了,他的躯体也成了黑夜里躺着的一具尸首。从人的心理角度看,心中的目标突然失落,必然带来心理的巨大失衡。此时他很可能一蹶不振。而在徐志摩,那情爱就是他创作的全部秘密,他的灵魂,他的源泉。如今失去了。他的创作也就是去了依傍。从1924年6月到1924年秋结识陆小曼他的创作共有译泰戈尔作品(讲演稿)10篇,诗作《留别日本》、《沙扬娜拉》(18)首、《毒药》、《白旗》、《婴儿》、《白杨树上》等,及悼文—《悼沈叔薇》。色调灰暗,透露着极端失望情绪。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人的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烈的需要。对徐志摩同样不例外,由于那种需要的不到满足,于是产生一系列的失望、自责、悔恨、迷惘的情绪。并由此滋生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的心境。对徐志摩的总题为“一首不成形的咒祖的忏悔的想望的”包括《毒药》、《白旗》、《婴儿》共三首的散文诗。一般研究者认为是单纯的政治诗,并且还据此对徐的政治立场立论。认真解读。发现透露的更多的还是一种失恋后的痛苦情绪。“相信我,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是世界是恶毒的。我的灵魂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经灭绝了光彩。”(《毒药》)其描写由现实而及灵魂,单纯客观的政治现状的感悟显然无此穿透力。“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婴儿》)后多人把《婴儿》当作徐的政治理想,但实际上,在徐志摩归国以后,尽管他有时应朋友之邀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办新月社也不乏引起政治轰动的愿望,但实绩在文学。实际上,他已经绝少谈政治了,他的诗作他的社会活动也几乎政治无关。
在徐志摩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与一个叫凌叔华的女子有关的。《问谁》、《为要寻一个明星》就曾出现在给她的信中。但由于他们之间所有的只是一种介乎朋友之间的情绪。因而没有发酵出更多的文学的灵感来,从这一时期的创作内容及艺术感染力可看出。我们所称道的,还是那些带有明显的情爱印记的作品。《月下待杜鹃不来》、《私语》等诗作纯情欲滴,艺术并非炉火纯青,但却最为人所称道。

纵观徐志摩在失去林邂逅陆之前的作品,总觉感情苦涩、意境凝滞。其原因就是那种促使他产生创作的情爱此时不在。就在这年冬天,陆小曼进入她的视野,二人如水交融,一拍即合。徐志摩的创作也随着他的情感进入浓得化不开的全盛期。(第4页)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8: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4、浓得化不开——创作全盛期
山的起伏,海的起伏,光的起伏;山的颜色,水的颜色,光的颜色——形成一种不可比况的空灵,一种不可比况的节奏,一种不可比况的谐和,一方宝石,一球纯晶,一颗珠,一个水泡。(《浓得化不开之香港》)

在这一时期,徐志摩的文学创作达到全盛。杨振声在《与徐志摩的最后一别》一文中说:“至于他那跑野马的散文,……那用字有多生动活泼,那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自从与陆结识后,徐的情感又被充分调动酝酿发酵起来。他的文学创作也随之丰富起来。从1924年秋到1928年底,他的作品计有诗集《翡冷翠的一夜》(1927);散文集《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文集》(1928);剧作《卞昆冈》以及1927年出版的《志摩日记》中的大部分作品,1945年6月出版的《爱眉小札》中的大部分,《猛虎集》中大部分作品和《志摩日记》、《轩眉琐语》等。这一时期,徐还完成了他的夙愿,周游了欧洲。总之,这一时期,他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充沛的精力和出人意料的创作力。其文学事业完成了从下狭小到广阔的转换,文学艺术特别是诗作的艺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从题材上看,其创作完成了从单调到多样的转换。他早期的诗作大多描写爱情,而这一时期,呈现出纷繁的颜色。1、有描情写爱的,如《雪花的快乐》、《不再是我的乖乖》、《我有一个恋爱》、《别拧我疼》;2、有议论政治社会的,如《守旧与玩旧》、《自剖》、《再剖》、《就是打破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等;3论说文学创作的,《泰戈尔》、《曼殊斐尔》、《诗刊放假》、《猛虎集•序文》等;4游记,《翡冷翠山居闲话》、《天目山中笔记》、《我所知道的康桥》等;5、悼文,《我的祖母之死》、《伤双栝老人》等。
其创作体裁也呈多样的趋势,打破了诗歌体裁的单一格局,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有涉及。

徐志摩是一个非常追求闲散的人,他理想的生活从来就是散步、聊天、荡舟、踏青,他在美国及康桥留学时的生活即如此,他何以变得如此热情高涨,脑勤手快?他曾在《猛虎集•序文》中说他的写作是靠着刹那间的灵感来完成的,他又何以来如此多“刹那间”的灵感?全部的秘密就在。那位奇怪的女人(“陆小曼,有句话我不敢说这个女人是个奇怪的女人”转引《新月旧拾——忆徐志摩二三事》叶公超。)从这个层面上看,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徐志摩在1925年8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唯一靠傍的是刹那间的灵通,我不能没有心得平安,眉只有你能够给我心得平安。”

这其中的因果,探究起来,笔者以为如此:

首先,在彻底埋葬了前面两女性的情思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他都沉浸在对生命中灵魂之唯一伴侣的妄想和渴求之中。这时陆小曼出现了,她“眉清目秀,薄薄的嘴唇,整齐洁白的牙齿,那一对会说话的眼睛特别美。说的过火一点,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徐志摩本人的感觉则是,“眉,你真玲珑,你真活泼,你真象条小龙,……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就觉得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欢喜,” 而陆小曼也跟徐志摩情投意合,使徐志摩充分体验到情爱的甜蜜,释放出来,就成了跳着闪着美丽的分行的书写。《雪花的快乐》书写被情爱滋润后的如自由飞扬雪花般的快乐。《我有一个恋爱》书写初恋的喜悦。《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诅咒不能自由恋爱的世界。他这一时期的诗作,情感跟艺术氛围都是浓得化不开,篇篇都真情欲滴,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有研究者批评他的诗作诸如《别拧我,疼格调不高》,这是没有道理的,《诗经》及两汉南北朝时期的大胆直露描写爱情的诗作丝毫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反而更添了其美丽。这些诗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徐的诗作为情而生的实质。

其次,正如花朵为了招蜂引蝶,往往这争奇斗艳极尽扮美之能事。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也莫不如此。
再次,徐志摩希望在文学创作中与灵魂之唯一伴侣共享其乐。戏剧《卞昆冈》就是陆小曼与徐志摩共同完成。
后来,陆小曼移情别恋。又日益堕落,徐乃假文学这一武器予以拯救。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徐志摩于1928年6月15日再度外游。欧游期间,徐每天写一封信给陆,这后来也成为他文学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后来徐陆之间的情爱之火终究还是熄灭了。徐志摩的文学生命也就不可避免进入沦沉.衰竭期。

5、我不知道风,在那个方向吹.——创作迷惘沦落期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清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蜜是梦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的光辉。(《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

这首诗可以说是徐陆情爱的心路历程。徐志摩的梦幻里彷徨,遇到可人的她,体验到她迷醉的温存,那时候,所有的记忆只有甜蜜。到后来,她负心了,只留下毫无光泽的回忆。他于是迷失了感觉的方向。

这风,到底是指什么呢?徐志摩曾在《猛虎集•序文》中说,整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由此而诗兴大发。两处“风”所指当相同。此时,他再也弄不清风是向呢一个方向吹,他的创作也就自然陷入迷惘。他后来在《猛虎集•序文》中反思道,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小里耗……我信,竟可以消耗到几乎完全没有。

从一九二三年底到空难,这段时间,他的创作计有《猛虎集》中的一部分;散文集《秋》;小说《轮盘》集中的一部分;诗集《云游》。不仅数量少思想也极其灰暗。这时候,创作已不再是一种享受,他不得不感叹道,世上再也没有比写诗更难得事了。

对于这种感受,他在《猛虎集序》中给与了深思,言语中充满无奈和辛酸。鲁迅先生认为,要有天才,先得有培养天才的土壤。徐在接下来的《再剖》中谈到,白天太忙(在人前一个人的灵性永远是蜷缩在壳内的蜗牛)到夜间,静是静了,人可倦了,惦着明天的事,又不得不早些休息。

欧游回来之后,徐志摩就完全陷入情感及经济的困顿之中,他在也无力做诗。最后终于在往返京沪途中因飞机失事身亡。留下千古遗憾。(第5页)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第6页)

虑及版权,请有兴趣者阅读原载刊物。

(原载《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8: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当然,徐志摩文学创作产生的原因也不能仅仅归结于情爱或者说情欲的作用。
……
(第7页)

虑及版权,请有兴趣者阅读原载刊物。

(原载《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8: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结语

虑及版权,请有兴趣者阅读原载刊物。

(原载《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2 18: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8: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

因为把word文档往上面贴时,发现注释标示号码跟不上,所以索性就把所有的注释都省掉了。
把旧作贴上来,聊表热情,希望大家喜欢。
湖湘文化渊远流长,唯楚有材,于斯为盛。
能在此地学习和工作实为人生幸事。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1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互相学习,互相学习。

将长文章分成几个段落,阅读起来感觉舒服一些。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2 18: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14:36 , Processed in 0.19331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