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4|回复: 5

[舞文弄墨]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9 21: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来好笑,知道这本书以及作者(陈明远):是看《时尚·男士》的时候知道的;

然后回来百度,下载电子书。。。

首先是作者的介绍吸引了我:

“陈明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记者都在寻找三位叫“CHEN M.Y”或“MAYER CHENEY”的中国人。其中一位CHEN M.Y是“轰动全国”的诗人,他因十几首诗与毛泽东诗词相混淆而受冤狱,他写的现代新体诗有十首编入《中国当代七名诗人选》;另一位CHEN M.Y是卓有贡献的科学家,最早从事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及语言控制系统的中国科学院研究专家;再一位CHEN M.Y是著作很多的人文学者,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最早主编一套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视听教材。多年以后,各国记者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三位“CHEN M.Y”竟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本书作者陈明远;生于20世纪40年代。他受到许多文化名人的信任、关怀和挚爱,但他最大的乐趣是静心思考。不求闻达,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

由于这是百度来的,然后更具体的信息就没有了,所以我对这些介绍还有些怀疑;

尤其“最早从事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及语言控制系统的中国科学院研究专家”这个称呼;

但看其他方面的一些资料,感觉在文化方面还是很不错的,算是有思想的一个人了;

他写的《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人,让人眼睛一亮。

比如:

在二三十年代,文人买个四合院住住,似乎是家常便饭。鲁迅就在1919年和1924年买过两个四合院,一大一小,大者3500元,小的1000元。鲁迅1919年的年收入是3600元,不吃不喝,刚好买个四合院,1924年民国教育部拖欠薪水,只有2600余元,不过买个小四合院,也是随随便便的事……民国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向来被学者忽略,其实一个人的经济决定他的交往和生活。独立的经济生活才能保障一个人的人格和思想。

。。。不同文化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收入情况,他们的日常花销、兴趣爱好,这些看似寻常的细节,却是我们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失去了一定的经济保障,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人也很难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才华。

全文总的来说,蛮有意思的:

下面摘些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9 21: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下列四方面:

  1. 公务员收入

  中华民国一成立,鲁迅就由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录用,在教育部担任公务员(1912—1926),时间长达14年,这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的正式职业。起初津贴费60银圆,不久月薪定为200银圆,后来增加到300银圆。但是北洋军阀政府由于政治腐败、增加军费、挪用公款而经常拖欠部员薪水和教育经费,1920年以后尤甚,如:1921年拖欠半年,1923年12月31日才发给本年3月份的薪水,1925年1月才发给前年7月份的薪水等,不一而足。最后鲁迅离开北京时,北洋军阀政府还欠他两年半的薪水。鲁迅曾如此感慨:“有人说,文学是穷苦的时候做的。其实未必。穷苦的时候必定没有文学作品的,我在北京时,一穷,就到处借钱,不写一个字,到薪俸发放时,才坐下来做文章。”

  2. 教学收入

  五四以后鲁迅除了主要在教育部供职以外,曾在北京的八所学校: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集成国际语学校、中国大学、黎明中学、大中公学兼课,时间长达六年(1920—1926)之久。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由林语堂推荐,专任厦大国学院研究教授,月薪400圆;1927年2月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受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月薪500圆(发给半数银圆、半数兑换券即纸币),为时半年。后因意见不合离开广州,1927年9月底经香港赴上海。此后除了有时在院校讲演(如劳动大学)以外,未尝担任教职。

  在鲁迅一生中,只有1926年夏至1927年夏这整整一年(在厦门和广州各一个学期)间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专任大学教授之所得。

  3. 大学院特约撰述员之收入

  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这四年又一个月中,由蔡元培推荐,鲁迅受聘为大学院(次年改为教育部、中央研究院)特约撰述员,得月薪300大洋(1929年1月起《鲁迅日记》中改称为“教育部编辑费”,实质上是一回事),定期支付49个月之久,未曾拖欠。共折合黄金490两,相当于今人民币44万元,平均每年11万元左右。这一笔固定收入,主要出于蔡元培先生(曾任民国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秋任大学院院长,是鲁迅的老上级、老朋友)对于鲁迅的关怀,为他初到上海时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条件。直到1932年初被国民政府以“绝无成绩”裁撤。

  4. 写作、翻译和编辑收入

  1907年曾有《人之历史》等论文在《河南》杂志发表,稿酬约为千字2圆。但是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字是没有稿酬的。晚年在上海生活时期,除1927年底—1931年担任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月薪300圆固定收入以外,主要是“卖文为生”,也就是依靠版税、稿酬和编辑费为生,生活比在北京时宽裕得多。

  1932年“教育部编辑费”撤销以后,版税和稿酬、编辑费成为鲁迅惟一的经济来源。鲁迅后期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2万多元。作为自由职业者,这就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

  北京时期(1912—1926)

  周树人于1912年5月初北上,到京后立即住进“山会邑馆”(当时改名为绍兴县馆)单身宿舍,于灯畔写下了新生活的第一篇日记:

  “五日上午十一时舟抵天津。下午三时半车发,……约七时抵北京。”

  次日坐骡车赴民国政府教育部报到,在社会教育司任公务员,时年31岁,正当“而立”之年。由此开始了他在北京整整14年的文墨生涯。

  《鲁迅日记》就由这时展开,24年一贯(1922年的日记散失仅存片段抄件,其他23年皆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于1959年正式出版)。其中或因避难,或因重病而文字略有几天间断,但有始有终,内涵丰富,成为研究民国至抗战前夕中国社会的宝贵史料。这是一个迄今尚待挖掘的宝库。

  我认为《鲁迅日记》中最可贵而无可替代之处,是亲笔精确地记载了这四分之一世纪中他每天的经济收入情况。直到目前,为解读20世纪中国文化人的经济背景,鲁迅的个人账目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为研讨方便起见,我特将整部《鲁迅日记》中,逐日记载的烦琐数字加以统计、整理、归纳如下——

  1912年,5—12月共收入1100圆,皆为教育部薪俸。(初到北京未正式任命时暂领取月津贴60圆;8月任命为社会教育司佥事以后,暂领取半俸125圆,到10月定为月俸220圆。)八个月来平均每月收入137.5圆。

  1913年(其中6月19日—8月7日请假回绍兴老家探亲)。本年共收入2586圆,为教育部薪俸。本年2月以后薪俸增为240圆,但到12月仅发给九成即216圆。平均每月收入215.5圆。

  1914年共收入3146圆,皆教育部薪俸。1月—6月仍发给九成,7月恢复全薪240圆,8月以后月薪增加为280圆。本年平均每月收入262.17圆。

  1915年共收入3263.1圆,为教育部薪俸及公债利息少许。其中,6月以后扣四年度公债,平均每月实际收入现洋271.93圆。
发表于 2005-10-9 2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1924年民国教育部拖欠薪水,只有2600余元,不过买个小四合院,也是随随便便的事……民国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向来被学者忽略,其实一个人的经济决定他的交往和生活。独立的经济生活才能保障一个人的人格和思想。

不奇怪啊,在那个时期大学教授的薪水都是很高的~有的一个月工资就可以买个四合院了
发表于 2005-10-9 2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类似的文章,阿毛挣的稿费也不少
发表于 2005-10-9 21: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钱还不简单
赶走现在99%的知识分子
饿死99%的作家
杀掉99%的大学教授

自然真正的知识分子就有钱了
现在是浑水摸鱼的太多
庙小和尚多
 楼主| 发表于 2005-10-9 21: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9 18:22 , Processed in 0.05841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