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4|回复: 1

梦里四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9 16: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四川就是你,只不过它是梦中的你
——题记
一、话四川
入川的列车从宝鸡开出时,已接近黄昏了。秦岭的夏日,变得迷惘,山峦起伏,铁路就在这山中奇妙的穿梭,却看不见前方的路。山洞一个接着一个,回荡着火车的轰鸣,那是在告诉人们,四川到了。
自古以来蜀道难,即便我们今天有了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当然飞机除外,在万里高空,什么都可以变得平淡无奇,但那不是去四川应该拥有的心态,少了些许诗意(正如某高考模拟卷上余秋雨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说到的)。但如果你想在陆地上与四川亲密接触的话,焦灼与煎熬是免不了。从宝鸡到成都,七百公里的路,火车要走十余个小时。山的雄壮,连铁路都不得不为它折服,蜿蜒的铁路告诉人们,这是四川。
四川景致很多,或壮观雄奇,或清秀俊美,或飘逸洒脱。但是去四川旅行时要花很大的决心的。别的不说,入川的旅途就已经可以让一些人的热情减去一半了。动辄几十小时的火车,让那些可望得到“放松”的现代都市人们望而却步。可以想象四川是怎样的艰苦,四川是一个盆地,四周环山,就连成都平原也是小的可怜。但是就是四川有着无数的山,有着无数的惊险,所以才动人。真正的旅行者是向往四川的,四川有着隐逸的情绪,有着恬静的幻想,有着朦胧的感觉;探险家是喜欢四川的,四川有着刺激的挑战,有着勇者的路标,有着鬼魅的吸引;英雄们是喜欢四川的,四川有着澎湃的激情,有着现实的理性,有着火辣的热力。而对于饱受沧桑的老者来说,这是他们对生命作一个交代的最好之处,他们只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上盖上一个邮戳,无论在何方,都印着“四川”二字。四川的历史悠久,巴蜀文化在这大放耀彩。巴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巴人与周人同为姬姓,上古时活动居息在汉水上游一带。殷商时期,巴人曾与殷王朝发生激烈战争,后被殷王武丁制服,成为殷商西部的边畿国家。殷代末年,巴人军队随同周武王伐纣,英勇善战,还在阵上前歌后舞,致使纣王军队纷纷倒戈,对于覆灭殷王朝起了重要作用。西周初年,巴由周王室册封为诸侯,镇抚南国,成为周王朝在汉水上游的一个大国。春秋时代,巴国企图越汉水而东,与楚国发生激烈争夺,终为楚国所败,于春秋末叶辗转南下, 进入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重建巴子国。蜀国君主据传是帝颛顼的后代支庶。古蜀族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即是蚕丛氏、柏濩和鱼凫氏。蚕丛氏鱼凫氏来源于夏商之际的岷江上游,其文化与黄帝、颛顼有关。柏濩氏大约是四川盆地的土著民族。这三支古族,在夏商之际由于部落征服战争而达到融合,鱼凫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四川盆地最古老的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生,此即古蜀王国。古蜀王国曾与商王朝发生或和或战的多种关系,殷末协助周武王灭商,周初成为西周封国。 西周时代,蜀王国君为杜宇,又称望帝,建都郫(今郫县)。杜宇致力于耕战,蜀国实力大幅度上升,开疆拓土,北达汉中,南至宜宾,东越涪水,西抵青衣江,成为西南泱泱大国。春秋初叶,来自长江中游荆地的鳖灵,借蜀中治水之机,逐走杜宇,自立为蜀王,号开明。开明王朝继续扩张势力范围,国力雄厚,一度东伐楚国,并与西秦顽强抗争。开明氏曾先后在成都附近建立都城,战国初,始建都成都。此后,成都成为全蜀的政治文化中心。巴蜀两国均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和政治制度。比较而言,蜀国的职官和礼乐制度更为详备,巴国的血缘色彩则浓厚得多。 在巴蜀境内,居息着众多的古族,这些古族主要属于氐羌、濮、越氏族的不同支系,其社会发展程度较浅,文化进程高低不一。可以说,四川的建立与成熟,四川的巴蜀文化,都以孕育着个性与包容,这个完美的结合,便是四川独特的魅力。
四川便是这样一个名流大家,英雄大户。几百年来,四川总是看着自己的得意传人,微微一笑,将他们的名字写在纸上,传遍神州大地。四川的名人有好几类。第一类是文人墨客:比如像司马相如、陈寿、陈子昂、李白(这个有待考证,不过李白随父母在四川生活过很长时间,为他以后漫游神州的豪举打下了基础),当然还有大文豪苏东坡。第二类是英雄:古代有著名的王小波,近代有邹容等等,的现代就更不得了了:共和国的领袖级人物有不少籍贯都在四川像朱老总、陈毅、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著名将领聂荣臻。还有一个人物就是张思德。“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就是因他而来,他当然也是一个英雄,一个平凡的英雄。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看看四川的名人们,他们都有着或才华出众,或豪情万里,或刚正不阿,或蔑视艰难的四川烙印。这也是四川魅力的集中体现。
当清晨的细雨伴随着肥沃的农田,成都正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欢迎着远方来客。成都——四川的心脏,将会有着四川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成都印象
列车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些许到达成都。成都的七月比我想象的要凉爽许多,这与它的“山缘”是分不开的。成都没有燥热的感觉,当然他也不会失去夏日的应有感觉。总而言之,成都的夏天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词:亲切。这也是我第一次踏上成都这片土地时的深切体会。
成都火车站是一个很大的建筑,我在去年的央视直播春运中就见过,给我的一种感觉是踏实。很标致的建筑,沉稳而宽广。当时成都火车站的站前广场正在整修,但是并不拥挤,相比之下,南京火车站就显得杂乱无章。诺大一个南京城,走过多少风雨,却没有一个象样的火车站!南京站自从一场火灾后就破败不堪。虽然南京新站正在建设,但是给人的感觉不是缓解混乱,而是“乱上加乱”。
下了火车,到了旅舍。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当然是填饱肚皮了。“吃在中国,味在四川”川菜的风格极为迥异,麻辣当然是那里的主题。当时光论麻辣,成都比不上重庆。重庆是火锅的世界,成都是川菜的故乡。川菜的风味吸收了五湖四海的风格,变化诡异,让人留恋忘返。早就听说四川的小吃天下闻名。有人曾经评论,成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这一个“吃”字。确实如此,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美食。不论是春熙路的龙抄手,还是青羊宫旁的麻婆豆腐,或者是夫妻肺片,或者是正宗的豆花加上点郫县豆瓣……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一饱口福。
早上只是在旅馆旁边草草了事。虽然只是草草了事,但是令我吃惊的是成都吃的实在便宜极了。一个五角的肉包,足顶我们这边的两个,要么怎么说四川人实在呢?皮薄馅足,让人感觉一新。倒不是说四川的包子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在成都,你能实实在在的感到“吃”的氛围。在成都吃的氛围中,你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
这是真正的成都魅力和精髓所在。正是有了这种包容性,你可以在这座古城中看到古老的民居,也可以看到许多现代的高楼大厦。可以看到春熙路的流彩四溢,也可以看到街巷里的安然闲静。会友江边茶楼里的闲情逸致,也有酒吧迪厅里的青春激情。
成都张开她的胸怀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问候,同时用她的理性梳理承自历史长河的柔丝。她不会轻易的拒绝,她更不会随意的丢弃。她敞开家门是为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内心,更广泛的散发自己迷人的魅力。
包容了世界也就是自我的升华,成都懂得,四川懂得。
成都在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个宣传片,主题是一句很有震撼力的话:“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典型的四川风格。当然,成都是有它的根据的。
其实我在成都只停留了一天,对成都不能说很了解,也只是仓促游览了一下。在这里我想到了江苏有一年的高考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从长江边上的家乡一直走到崇山峻岭包围中的成都,确实让人感到一种“压抑”。从这里出发,东西南北皆是山,让人不自觉地思考着一些很沉重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问题,想多了让人不自觉地有惆怅的感觉。绝对不像那滚滚东流长江水,一浪卷走千年愁。这大概也是李白在那首著名的《蜀道难》中劝友人远离四川的原因吧!

三、抱憾锦城
提到成都,不得不提到两个人:诸葛亮和杜甫。这两位名人都与成都很有缘,所有到成都的人必然要去两个地方:武侯祠与杜甫草堂。历史总是喜欢制造巧合,将中国历史上可能是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最伟大的诗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安排在了成都。诸葛亮一生都在这里忙碌着,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为蜀国操碎了心,无奈“出师未捷身先死”,刘禅终究还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让无数后认为其“泪满襟”。而“诗圣”杜甫,在乱世之中,怀悲愤之情,来到了未遭兵燹的成都,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而一生漂泊的杜甫在这里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居所。杜甫的艺术创作又在这远离兵荒马乱的自然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何处寻?”这是当年杜甫来到成都后拜访诸葛亮祠堂(即现在的武侯祠)时留下的一句话。“柏森森”可见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现在的成都武侯祠由惠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部分组成。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的纪念蜀汉皇帝刘备、丞相诸葛亮等君臣和祀的祠堂。君臣上下济济一堂,成为武侯祠最大的特色。这无不体现出了忠义仁孝的中国儒家思想,在三国中,人们公认以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为代表的蜀汉英雄最讲忠义仁孝,将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结合的最好,也成为以后封建社会将他们作为“正统”的原因。正所谓“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频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然而诸葛亮的“忠”也只是愚忠罢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他无法逃出命运的安排,无论他当年是否出山,他的命运早已被决定。如果诸葛亮当年不出山,他会怎样?作为一个儒家思想的代表,“忧国忧民”的思想肯定一辈子拷问着他的心灵,诸葛亮会永远在深山中逍遥世外吗?他绝对不可能,一时的排遣苦闷忧愁绝不会成为他生命中的永恒。诸葛亮出山是必然,刘备只不过是顺应历史罢了!而诸葛亮为刘备的“恩”倾注了自己的一生,明知阿斗扶不起,但是儒家代表的他,又怎能放得下?恰合了昭烈陵上的那一幅对联“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命运的悲怆感,不仅在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三百年后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毛。”杜甫是多么一个苦命的人啊!杜甫三十多岁来到长安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几次考试却得不到重用,皆因李林甫从中作梗,杜甫在长安漂泊数年,生活越加贫困,这也促使杜甫的思想逐渐摆脱封建统治阶级,向下层人民群众所靠近。然而杜甫在长安住了将近十年,才得到一个小官职,没有多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迫离开长安,又开始四处流亡。759年关内大旱,为了躲避饥饿杜甫来到了成都。
对于漂泊的杜甫来说,成都这时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暂居草堂的杜甫,心灵的伤痛已被这优美的自然风光所慢慢抹平。于是许多高雅的田园诗出现在了诗人的笔下。然而这位伟大而又历经磨难的诗人也没有在四川停留多久,安定的生活没有多少年,杜甫因为在四川失去了依靠而离开了这个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个世外桃源。
对于杜甫来说,他是一个儒家思想的坚决拥护者,也是一个积极的实践者。然而杜甫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儒家思想拥护者,同时他也不知不觉扮演了一个批判者。由于一生的飘摇和种种的磨难,杜甫没有一位的恪守儒家思想,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陷入儒家思想的怪圈。杜甫不轻视劳动人民,怨天而且尤人。可是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受儒家影响极大的人,他信奉“仁政爱民”,然而现实却给予了巨大的打击,使他悲愤甚至绝望。同样,杜甫也不能在四川久居,四川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是一个安逸的地方。对于有着“仁爱”是心的杜甫,是要身体力行儒家思想的。而成都市无法给他一个地方供其试验的,杜甫的儒学本质决定了他的命运。在路途与叹息中度过一生,便是他的宿命吧!
当我离开杜甫草堂时,天已接近傍晚,天上不知何处飘来了云,不一会下起了细细密密的小雨,那惆怅、无奈抑或是宿命带来的悲壮,都一并化作这夏日的细雨,快乐的在成都上空跳跃着,荡涤在成都夏日的湿热空气中。成都好似一位老者,身着白衣,手把酒觞,向着苍穹发出生命的疑问。
发表于 2005-10-19 16: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梦里的四川火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3:55 , Processed in 0.1088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