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71|回复: 6

[印象文字]原校长翁祖泽回忆湖大的一篇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9 10: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院遐思

作者:翁祖泽(原湖南大学校长,现上海校友会理事长)



1988年1月14日,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主持的学校行政领导换届并工作交接仪式上,当前任校长成文山教授当众将那片系着红绳的的办公室钥匙交给我时,我顿时感到,接过这片钥匙,也将从此接过岳麓山下千年学府万家灯火、万家忧乐的责任。也许,在人们眼中,大学校长的头顶上闪动着一圈光环,然而,我自已始终清醒地记住: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在新中国上学而进步成长起来的普通教师,一名从走进千年学府那天起即开始职业生涯的普通教师,一名责任比普通教师更重的普通教师。我由此与万余名师生员工一道,在春天里播种,在夏日里耕耘,在层林尽染的秋色里共享收获的喜悦,在晶莹的冬季规划明年的生产和学校的未来。1993年8月以后,我的工作有了变化,从到上海就任新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所有员工,不要称呼我什?quot;总\",什么\"董\",请叫我\"翁老师\"。我永远珍惜千年学府赋予的这个最光荣最自豪的称谓。

今天,黄浦江畔的灯饰闪亮着璀灿的光辉;南京路上舒畅的人流,编织出一幅改革开放大上海的美丽图画。我身临其境,又漫步其间,深受感染。然而,我的思绪却时常从黄埔江畔远航,向那一水拖兰的湘江驶去。岁月悠悠,我心优游,我明白了,千年学府那万家灯火,万家忧乐,依然在我心间,千年学府已嵌进我永恒的梦境。 图书馆顶楼,由此远眺千年学府的春华秋实

回忆起在学校担任校长职务期间,几乎每月都有重要人物来访。他们或是政界或学术界的顶级人物,或是对学校当今或未来发展有举足轻重份量的贵宾,常要我出面接待。如有可能我都要安排他们在两个位置上看学校:一是远眺,一是近看。远眺位置就选在现图书馆的楼顶上。
乘电梯达图书馆9楼,穿过校档案馆,从一小楼梯拾级而上,不几步就可达顶楼平台。这是全校的制高点,一踏到屋顶地面,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在平顶上可作三百六十度环步,浏览校园的环境全貌。向东,极目楚天舒,可以看到滔滔北上的湘江及江东渐失于烟雾之中的长沙城区;而最难忘的是向西看,碧空之下,巍巍岳麓横垣南北,郁郁葱葱,起伏逶迤,如展开的绿色天然画屏,大气磅礴。她又像身穿翠袍的慈母,敞怀展臂,环拥着自己的子女--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在千年时光流淌中,以永不干涸的乳汁哺育他们,注视着他们的成长。而怀抱深处,就是掩映于参天古林之中的岳麓书院。\"源远流长\"是这幅图画最好的诠释。每当我向来宾介绍:由西向东,岳麓书院御书楼、老图书馆(人文系及商学院楼)及现图书馆三点位于一线,是湖南大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三个里程碑标志和象征时,自己似乎也听到教育的步伐咚咚地从千年远古走来。我不只一次看到,面对这一幅壮观的自然与历史结合的佳作,听着有关湖南大学演进的简述,众多客人都发出由衷的赞叹,我也与他们共同深深地呼吸,仿佛想从岳麓母亲的胸怀中吸取学术的灵气和大气。写到此处,我倒想建议学校好好地在此设计几个景观点,特别要将楼顶平台地沟上覆以盖板(很抱歉,当时我从未想到),便可构成绝佳的观景平台。我也不知有无这样的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前有机会到此一览,以他们从未有过的角度来感受一下这一绝佳的整体校园氛围,这将是对他们校园生活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母校的悠久历史和人文环境总结性的最后一瞥,相信这会使他们对母校终身难忘。 走进千年学府的心灵震撼

挂有\"千年学府\"匾额的岳麓书院前门台阶,是我们经常迎接贵宾的场所。在我看来,每次迎接贵宾,沿着书院的轴线,一路讲解,一路攀谈,想来要比其他大学领导接待贵宾有趣得多。因为每次的引导讲解,我自己就浸沉在千年历史与文化之中,自豪地向客人展示学校久远的教育历史和千年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并在与客人的切磋讨论中,相得益彰。我们讨论过文化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影响,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正是在经常进行的这种切磋交流中,我的认识不断有所升华。
站在赫曦台上指看书院正门,可以感觉到书院的一种气势:凝重、严肃。赫曦台高度的设计,正好使人略有俯视而获得这一感觉。而在台上开始对书院的介绍,恰是最佳的时刻。因为面对着具有中国南方古典风格的宽大前庭、书院的清瓦白墙及洞开的巨大院门讲解,门两边的著名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恰是十分自然的介绍之始。客人在此都会忘却时间而伫立倾听,我接待过的贵宾,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耀邦、彭真、宋平、钱伟长、周谷城、陈幕华、王兆国等,以及诸多国际、国内学术机构领导人、大学问家及海内外侨胞无不如此。
进入大门,毫无疑问,就历史文化的价值来说,最重要的地方是讲堂。那里,因康熙和乾隆两幅御笔匾额高悬而满堂生辉。与乾隆皇帝所赐\"道南正脉\"相比,我认为更有意义的是康熙大帝赐的\"学达性天\"。因为前者不过是最高统治者正式认定理学正宗已南移至此,肯定了书院的学术地位;而后者指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习而达到每个人的最高品性,同时它也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用现代语言来注释,就是通过学习而与自然及环境和谐相处而不是对抗。它在书院中起指导学习的作用,有更深远的意境。
我在介绍时更愿意着重三处:一是讲堂前?下的由湖南省立高等工业学校校长宾步程先生所提匾额\"实事求是\"。因为很多来宾都问,毛泽东十分倡导的\"实事求是\"是否由此而来?我总是说,我不能作肯定回答,但由于毛泽东年轻时假期经常来岳麓书院,看到这块匾额并受到影响,应该说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毛主席的推崇下,起码在相当一段时期人人皆知,可惜在实践中去实现它,历史证明绝非易事。但哲学思想的真谛在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始终是可以指导人类行为的真理。第二处是讲堂北壁上所刻的\"书院学规\"十八条。每当我逐条诵读时,来宾们均会频频点头呼应。特别记得1991年3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来校视察,当我介绍到最后一条\"疑误定要力争\"时,总书记说,\"这条写得最好。什么事情,一定要把道理弄得清清楚楚,不懂的不能装懂\"。不仅是他,到过书院的绝大多数来宾,都对这条赞赏有加。书院学规真迹拓片,是我们学校的珍贵礼物,只有对最重要的客人才予赠送。此外,在国家评选博士点等重要活动中,为了使评委更深入地了解我校的学科情况,常需要派员将一些详细资料提早送给评委,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带上一轴裱好的书院学规作为礼物。评委们对礼物一般是拒绝的,而对岳麓书院学规轴卷这一特殊礼物则都欣然接受。第三处地方就?quot;朱张会讲\"。一张讲台上置放有两把椅子,这本身就引起访客很大兴趣。但是,我向客人着重讲解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岳麓书院院长张拭同在台上会讲,既有传授又有讨论,这在当时应是创举,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疑误定要力争\"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学术上的民主和求实的氛围。若在今天介绍,我就要说,这种方式,其实今日已被众多的国际论坛所采用。君不见,不少论坛在台上放四五把椅子,请四五位权威、专家同时上台,从各个角度论述某个专题,这是最近十年才见的新鲜事。然而在八、九百年前的岳麓书院,已经采用这种方式了,这不值得我们自豪吗?
我十分钦佩刘光栋书记和俞汝勤校长这一届领导的远见和勇气,使湖南大学和湖南卫视台合作,在书院又开出了〈千年论坛〉的讲座,并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媒介将它传遍四方,惠泽神州,使书院讲堂的传统发扬光大。当我身处上海,通过湖南卫视如身临其境聆听到中国当代众多名家的讲演,看到主持人介绍这是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时,心中欣喜难以铭状。我认为,其更深意义在于,〈千年论坛〉无论从广度与深度,从所触及的领域:历史、哲学、科学、文学、教育、音乐、体育等已经远超当年单纯的宋明理学,而且请到的更是全国各领域的顶级大学问家,真可谓精华荟粹,远超朱、张之讲了。更可喜的是,论坛上莘莘学子高水平的提问和讲学者精妙的回答,真正体现疑误定要力争\",并将论坛引向最后的高潮,令人回味无穷。处于这样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在如此的历史背景中,以<论坛>方式谈古论今,驰骋文思,可能在中国也只独此一家。<论坛>显示了,历史、文化、教育的演进和发展总是证明,岳麓书院与湖南大学一脉相承,一体包融,是一个胚胎孕育出来的教育文化机体,她们的生命和活力,就在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从讲堂再向里,就是书院内唯一的楼房御书楼。它背依麓山,巍峨挺立。虽号称御书楼,但由于多年的战乱,皇帝御赐书籍已无踪迹,其他古籍缮本亦仅存一二。所以在任时我心中的一大任务就是增加御书楼的藏书,使其名副其实。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赠书来自邓力群同志,他亦为湘籍,一次来书院参观后即表示大力支持。在我任内,他两次捐赠了数千册书,并承诺将来将其藏书全部捐赠岳麓书院。我衷心希望,御书楼有一天能真正成为珍本书籍及文物的收藏或展视地。
御书楼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是贵宾接待室。将接待室设在书院最深位置处,以我之体验,无论一个来宾自我感觉多么尊贵,但当一进入书院大门,一路听取讲解,一路感受环境,到御书楼坐下与我们抵膝铭茶时,口气表情无不对书院肃然起敬,从而泽及学校。我特别记得几位美国的大学校长,如中央康涅狄克州立大学的舒马克校长和奥本大学的马丁校长,他们虽然还称不上美国的顶牌大学,但与中国的大学相比,无论是经费、校园、设备、师资,均有相当的优势,特别在当年,这种优势更为突出。美国人特有的优越感,刚接触时就能感受到。但参观完书院及湖南大学校史陈列,在御书楼坐下来会谈时,他们都表现得十分谦逊和热情,主动提出加强校际合作,所以我便会带着一种自豪感和轻松感与来宾谈下去,合作成功率十分高。1992年我率团回访美国奥本大学,马丁校长介绍该校概况时诙谐地对我说,我看我还是不介绍奥本大学的历史为好,因为与千年的湖南大学相比,我们学校还是BABY(婴儿)!

值得一提的还有御书楼前厅,那是我们通常请贵宾挥笔留言之处。正因为差不多来到湖南的中央领导、国内外重要贵宾都会来到岳麓书院,所以,大概国内外也很难有这样一所学校能收集到如此丰富的名人亲笔字迹。记得,当年请江泽民总书记留言时,他说最近中央有个规定,中央领导不作题词,我还是留个名吧。于是他提写了\"江泽民 一九九一年三月十六日 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这就是大家在展示室看到的当代中国国家主席的亲笔。唯一一个不在前厅留言的例外是胡耀邦同志。1989年1月他在其家人和刘正同志陪同下来书院参观,到御书楼看完藏书后,我们在楼上请他题词。他说,我已不在其位了,不写了吧。但在众人的请求和与他同来的一位亲属年轻女孩的鼓动下,他终于提起笔,稍作思索,写下了\"尊重知识 胡耀邦\",但没有写年月日。之后过了不到半年,他就因病辞世,所以这很可能是他的题词绝笔了。
我与书院还有一种密切的关联方式,就是每年的教师职称评审。每到那时,校人事处师资科的同志们就要将所有的评审材料一大叠一大叠地搬至御书楼,而作为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的各位教授,包括我在内,也要?quot;关\"在楼内好几天。在书院御书楼环境中做评审职称这样的工作有一好处,就是心情清净、平和。大家都有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参加,因为在圣域般的境地中,自己的身心被净化。校评审委员会在成文山老校长的主持下,每年的工作都做得十分认真、出色。虽然年年名额总是不够,每个委员也都有各自的院系背景,但大家都以大局为重,坚持标准,坚持公平,解决了不少难题。我特别要感谢在我任内评审委员会的理解和支持,使学校的不拘一格提拔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思路得以落实。例如,?lt;湖南大学大事记>记载,1992年6月下旬,学校新增教授50人,其中破格晋升(年龄45岁以下)的就有6人;新增副教授104人,其中破格晋升(40岁以下)的有29人;最年青的教授仅30岁。学校历史悠长而又不老化,就要靠一代一代的接力,并指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古老的书院中为年青有为的教师破土崛起松土施肥,今天想来亦觉回味无穷。

书生最重是情深

书院南侧其实还有一个接待室,位于百泉轩内,后来书院扩建,它便隔一小湖遥对时务轩纪念廊及麓山寺碑亭,窗含四季,景色宜人。当我接待人数较少的来宾时便安排于此。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学者之一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教授。他是当今中国历史学界的泰斗,领导了商周断代这一特级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并取得出色成绩。他待人谦恭、真诚,曾多次来到岳麓书院,并受聘为学校的名誉教授和岳麓书院顾问。李教授给予书院巨大帮助,不但与陈谷嘉等教授合作研究,而且促成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与岳麓书院的合作,包括培养博士生,对书院文化研究和培养人才做了很大贡献。每次与他交谈,均觉获益非浅。至今我仍保持着与这位良师益友的私谊。百泉轩小接待室还是我邀请一些教师了解情况,倾听意见、聊天谈心之处。那里宁静典雅的环境往往可以使我与交谈者达到心灵沟通,从而听取到不少平时听不到的倾心之言。百泉轩也是校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开会场所之一,当希望不受干扰地讨论一些重要事情时,往往选在此地举行会议。静谧的环境,新鲜的空气,能使我们头脑较清醒地作出决策。有意思的是,在我卸任离校前,应后任校长俞汝勤教授之约,我选择的也是百泉轩,关门与俞教授谈了整整两天,直至我们觉得要问要说的已问透说透为止。

写到此,我联想起校友通过书院表达的难以忘怀的母校深情。每届的校友总会大会都是在书院召开的,台湾的伏嘉谟学长、长沙的黄曾甫学长都年过八十,但对母校的学子情深无人能比。还有一位学长陈云章先生,他虽不常参加校友活动,但为他对母校的感情和贡献不能不添一笔。那是1988年10月的一天,陈老约我到书院,将带来的梁启超手迹<时务学堂故址>与我共赏,告我这可能是时务学堂唯一存留的有关历史遗物,并拟将此珍贵文物赠于湖南大学,惟望能重建一座时务学堂纪念亭将此真迹刻碑永存,并注文述其来历以慰其父,他表示愿为建造纪念亭筹款出力。两个月后,学校举行授于他捐赠证书的仪式,会上还决定采用前任副校长谢彦伟教授的建议,将纪念亭取名为\"时务轩\"。之后陈老便为实践其志而四出奔走,通过信函及出访之机,向他熟悉的旅居海外的校友陈情呼吁。由于他与众多早期校友舐犊情深,呼之有应,终于募得了首笔7000美金捐款。这在当时已是巨资,由旅居泰国的罗武子老学长所赠。学校成立了以杨慎初、陈谷嘉教授为首的修复班子。我记得纪念厅的有些设计构图还在百泉轩小接待室里讨论过。慎初教授无疑是书院建筑的权威,也是岳麓书院修复工程的第一功臣。他不仅是建筑学家,也是书院文化的专家,有此两者的结合,才能构思出不愧古今的设计,产生今日书院的无比魅力。而谷嘉教授在史学上功底之深厚,学问之精湛,在学校无人可及。他们三人各尽其力,为以时务轩为核心的书院扩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云章学长的愿望如今已经实现,湖南大学与时务学堂的历史渊源从来没像今天如此清晰。书院并藉此契机恢复延伸了一块难得的历史文化园地。我愿看到有一天,在梁后超这位历史名人重大纪念日,学校能将梁后超这一真迹与当年的历史照片文物等一起展示于时务轩,让学生和市民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这一段,感悟书院的历史份量,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无论在校期间或离开了学校,每当我与校友相见提起母校时,他们无不对书院有美好的回忆,觉得受到了熏陶。书院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确实起着\"东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校时我曾一直想,如何使湖大的学生\"走进千年学府\",不仅是身形进入,更重要的是心神进入。我曾向校团委提出,建立一个学生岳麓书院讲解团,团委很快就通过报名挑选了十数名男女同学。于是有一天我带着他们沿着平日为贵宾讲解的路线,像为贵宾介绍一样,讲解给他们听。至今我仍记得他们倾听介绍时含着渴望的眼神表情。这些同学后来都在各种场合为学校客人作过岳麓书院讲解。现在我又设想,如果湖南大学的学生都能做岳麓书院的讲解,对于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增进对母校的感情,会起难以估计的作用。为此,特别要为学生专门编写一本有深度和广度又与所有已出版的书院介绍不同的讲解词,并留出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体验,效果会更好。这样,当有亲朋好友来校时,学生人人都可担当讲解。
但在此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于学生自身、对于湖南大学、对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意义。我1980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仑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时,曾与一位法语系50多岁的教授结为互教英语和中文的\"对子\"。他博学多闻,思维深刻,令我尊敬。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在加拿大的政府机构、公共场所包括邮局,到处挂的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女皇伊利莎白的标准像而不是加拿大自己的领袖像,因为这在中国是绝对难以接受的。他回答我,因为加拿大只有二百多年建国历史,本土文化虽有印地安族的原文化,但过于原始而不足以为立国之本。参加英联邦是为了藉此建立一种与悠久深厚的欧洲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关联,这样国家和民族才感到踏实。这给我以极深刻的印象:原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如此重要!确实,我们如到美国、加拿大、澳洲等移民国家去旅行,你不会感到它们历史的单薄,因为他们移植来祖宗国家文化的诸多方面,同时十分珍惜自身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文物,不惜工本保存并千方百计让它们呈现在世人面前,包括免费开放各种带有纪念性的博物馆、纪念地。湖南大学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教育遗产,难道不应保护和充分发挥她的价值吗?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以成文山校长为代表的前几届校领导当时将岳麓书院重新收回并进行了首期的恢复建设,是对湖南大学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因为这是为湖南大学恢复了文化根基!现在企业都十分讲求所谓\"核心竞争力\",恢复和发展岳麓书院,就使湖南大学形成了独有的人文优势和环境优势,这就是湖南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书院文化研究所的全体同志,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在书院研究、建设和管理上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学术、环境和管理齐步提高,使书院在国内外声名日隆。这是一支难得的队伍,我愿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敬意。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对书院的发展还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一是要利用筹备中国书院文化博物馆的契机,提高她的开放性。书院是珍贵文物,但不仅仅是文物。因为与故宫或兵马佣坑不同,她现在仍还是教育场所,是文化思想园地。所以不能只发掘历史而不去应用,只供奉文化而不去发展。书院的研究除了发掘和整理过去,更要着重开拓,面向未来。我尤其希望,让岳麓书院走向亚洲,走向世界。特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这样的东亚国家,他们的文化受中国儒家学说影响更大,又经历过或同样经历着市场经济造成的文化和观念的冲突,应当与我们会有很多共同的课题可以探讨。这种国际合作交流,可以书院文化为起点,但不局限于书院文化;要立足书院而又不局限于书院。要从书院延伸到学校,延伸到教育,延伸到民族文化,延伸到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走出院门、校门、国门,交流才会有更宽广的内涵和幅度,研究才能真正有益于社会和着眼未来,并达到相当的高度。二是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技术,来扩大书院(及湖南大学)的展示空间。如果有一天人们能在全球任何地方点击电脑荧屏而走进千年学府,看到她建筑、历史、教育、文化、研究成果和国际交流的丰富内容,书院和湖南大学的影响就不是今天可以比拟的了。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类越是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文化生活去平衡。我在1990年的一篇文章《观念文化融进教育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轮子同时转动,才能走向真正的繁荣和文明。今天我更坚信这点。而岳麓书院在中国精神文明之轮的转动中,可以起一份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将这轮子推得更快吧!<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29261]]]></a>
发表于 2004-12-19 13: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明白了文字的伟大用处,不难相信,哪怕是座厕所,都能被写成人们愿意去睡觉的场所,哈,比喻不当,请原谅~只是想说一下确实写的很好<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29261%26position=1]]]></a>
发表于 2004-12-19 16: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乘电梯达图书馆9楼,穿过校档案馆,从一小楼梯拾级而上,不几步就可达顶楼平台。这是全校的制高点,一踏到屋顶地面,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在平顶上可作三百六十度环步,浏览校园的环境全貌。
.......

我们能去不??

一楼的别乱搞<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29261%26position=2]]]></a>
发表于 2005-10-21 09: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情的回忆,毕竟是湖大的老校长啊,............<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29261%26position=3]]]></a>
发表于 2007-7-16 11: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hao a !<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29261%26position=5]]]></a>
发表于 2007-10-26 17: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s:236] [s:236] [s:236] [s:236] [s:236] [s:236] [s:236] [s:236]
发表于 2007-10-26 17: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文山,名字多气派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5-24 05:26 , Processed in 0.29119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