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义网-检察日报)
10月4日下午,14岁女孩小容(化名)在北京726路公交车上与售票员发生冲突后晕倒,因抢救无效死亡。
小容母亲郑女士当时也在车上,据她回忆,售票员扯住小容头发,并且掐住小容的咽喉部位。
目前,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已对此事立案。
10月6日,《新京报》报道了这一事件,引起极大关注,在各大门户网站,网友评论如潮。截至10月18日下午,新浪网网友评论超过1万条。
在尸检尚无结论、关键事实尚未查清的情况下,我们无意对案件的定性发表评论。但有两点,我想是可以确定的:其一,小容在726路公交车上,与一名售票员发生了争斗,这个年仅14岁的孩子遭到了伤害;其二,小容随后昏倒在车上,被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显然,不管是因为受到了致命打击,还是因为争斗引发了其自身疾患,小容的死都与售票员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场争斗,小容就不可能突然暴毙。当然,售票员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认定,主观上是否具有罪过,客观上是否达到了犯罪的程度,都还有待于有关部门的查证,对此,我们不想过多置喙。
我只想表达自己的两点疑问:
第一,面对暴行,车上的乘客为何保持沉默?惨剧发生在10月4日,正值“黄金周”,726路公交车途经的又多是北京的繁华地段,因此可以推定:当时车上的乘客肯定为数不少,很可能还是人满为患。既然如此,面对一场强弱对比如此悬殊的争斗,乘客中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制止呢?是因为争斗持续的时间过短,根本来不及反应,还是乘客尽是老弱病残之辈,有那个心也没那个力?从报道和小容的父母在网上披露的消息看,情况根本不是这样。退一步说,即便真是如此,当小容已经瘫倒在地,而司机对此却熟视无睹,继续开车并声称要把他们拉到总站罚款时,难道满车的乘客就连大喊一声“停车”的气力都没有吗?
第二,媒体为何集体失语?我们注意到,事件发生距今已经十多天了,可除《新京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外,北京的所有主流媒体都一言不发。连明星换个发型都不放过的媒体,这次为何都突然间闭嘴了呢?是事件本身没有新闻价值吗?如果不是,那究竟是因为什么?在这种不正常的沉默面前,公众有理由做出任何假设。而一旦丧失公信力,媒体还能通过什么来吸引公众呢?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媒体集体沉默,丧失的不仅仅是事实,而是对新闻事业神圣尊严的亵渎,是媒体良心的麻木。”
施暴者终会受到惩罚:如果构成犯罪,等待她的将是高墙甚至枪子儿;即使不构成犯罪,她的良心也注定要遭受煎熬——如果她还有良心的话。但是那些面对暴行一言不发的看客和媒体呢?
有时候,沉默比施暴更可怕。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被屠杀纪念碑上,一个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了沉痛的忏悔之语:“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希望那些沉默的看客和失语的媒体,也来读读这段用鲜血写成的话,反观一下自己的表现,然后,该站出来作证的就勇敢地站出来,该进行监督的就义无反顾地监督下去。否则,终有一日,灾难和厄运也会降临到你自己的头上。
孩子死了,暴力是否还活着
一位平时说话从不带脏字的女性朋友,在MSN上发给我有关这一事件的报道后,连着骂了几句很“脏”的话——我能理解,此时的她,是在用这种她平时所不齿的方式表达难以言表的愤怒;我也能想象出,此刻的她眼里一定噙满了泪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时每刻都有人,其中包括许多比小容更弱小的生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非正常死亡”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信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国度,一个14岁的孩子,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世界,却仍然让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接受。
我们痛心于小容和她家庭的不幸。小容倒下的时候,他的父亲、母亲都在场。作为一位女儿的父亲,我能体会他们看着女儿倒下时的心痛,能体会年事已高的他们看着女儿被伤害却无力保护的心碎。
这种心痛的感觉,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两年前的2003年10月15日,75岁的原国家足球队守门员徐福生骑车时和汽车发生剐蹭,倒在比他小40岁的年轻人的拳头下。两年后,因为一块钱的车票,因为一语不合,14岁的小容倒在可以被她唤做“阿姨”的女售票员手下。发生纠纷或许偶然,闹出人命或许更加偶然,然而,这令人窒息的事实,能只用“偶然”解释吗?徐福生的死、小容的死,是否从一定角度折射出老人、孩子在社会生活中角色的某种尴尬?
我们震惊于施暴者的凶残。几年前,《科技日报》记者沈楠和轿车司机发生冲突,死在司机的拳头下。如果说当年的那场较量,至少从年龄上看还称得上势均力敌的话,那么,两年前的徐福生之死、今天的小容之死,都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争斗。面对70多岁的老人,面对14岁的孩子,不知道施暴者何以能下得去如此狠手?
我们惊讶于人们对暴力和血腥的笃信。迷信“真理掌握在拳头上”,不惜因为芝麻粒大小的事而拳脚相加,这已经成为一些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她从这次的小容之死悟到的“真理”就是:“面对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暴力,除了以暴制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够保护孩子。”她说她开始打算给女儿报一个跆拳道班了。她的话让我担心:一旦对暴力的不安转化为对暴力的笃信,受害者转化为施暴者就是一种必然。我想说服朋友,但是,小容之死让所有道理都显得那么苍白。
两年前,75岁的徐福生走了;今天,14岁的小容走了,如果不消除暴力的“土壤”,那么,我们的疑问只能是:他们之后会是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