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清晨7点,家住浑南新区的张保利准时驱车开往辽宁大学上课,晚上10点左右归来。昨天,记者在辽宁大学门前采访时正好遇到他。他告诉记者,现在开私家车上学的同学很多,至少他们班就有3人。据有关方面统计,由于一些大学校园在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私家车位的停放问题,致使现在沈城的一些大学校园内车满为患。
中低价位车为主
记者在辽宁大学门前,几分钟之内,就看到两名学生开着车子驶进了校园。其中一名姓李的学生说,他今年刚上大一。学校离家较远,而学校的住宿条件又不好,所以他父亲给他买了一台“捷达”作为代步车。
记者随即在学校门口展开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校园里的有车一族并不太“感冒”。很多人表示,车本来就是人类代步的工具,这种代步的工具产生之际没有说它只符合哪些人群,不符合哪些人群,只要你有这个能力,开得起车,那么学生开车没有必要引起人们的诧异。同时,还有很多人对校园里的有车一族反应都很平淡,表示以后自己条件如果允许,也会考虑买车。
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学生用车多以中低价位车为主。用一些学生司机的话说是,“图个有车一族的感觉,心情好时和不好时,都可以驾着自己的轿车兜风,爽啊!”一位东大的学生说,他看中了一辆微型面包车,才3万多元,成为有车族并非遥不可及的事。但也不乏一些顶级的名车。一名学生每天开着60多万元的越野吉普到学校上课。车的来源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家里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学生。二是家里有了新车,旧车就给了孩子。三是家里仅此一辆,父母先让孩子“尝新”。四是向亲戚朋友借来车“过过手瘾”。负债买车者增多
小严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他认为,到了大四之后,学习任务不太多,但每天又都有课。很多学生外出找了工作,而每天又要回校上课。使在外面有工作的大学生无法分身。买车也就成了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谈到负债买车事,他很直率。他告诉记者,他买车的钱是家里付的首付,而剩下的钱都是贷款。他说他算过账了,每个月他可以赚到1000元左右,保持这种状态,在5年之内,他还完贷款是不成问题的。而买车之后,明显提高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工作学习两不误了。
据调查,校园有车族大多在大三、大四。因为这时候即将走向社会,家里一般不会反对,有的父母还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会开车。此外,大三、大四的学生对大学已很熟悉,对社会也有所接触,所以,跟上社会的步伐,也是他们心中强烈希望实现的。但有了车之后,每个月还要有养车的钱,油、保险费、养路费,还有偶然会发生的罚款、修理费。学生们自己承认的“开支数额”大约是600元到800元左右。这笔钱据已经有车的学生说,也多是由家里出的,有的学生虽然自己也在打工,可是,挣的钱用来补贴一下自己的伙食、支付一下自己的社会活动还不够,根本不够养车。
消费应把握尺度
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大学教师对此事的看法。沈阳建筑大学的陆教授认为,大学生敏锐的时尚触角决定了其消费的特殊性,即依赖型的经济来源和追求潮流的对抗性。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他们的引领潮流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大学生的消费。他表示,“不支持,但也不反对”。他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理解,毕竟社会在发展,谁又会清楚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作为新生事物我们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做结论。同时,这种现象也没有对与错之分,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其一棍子打死,毕竟这种现象是少数人的行为,在近期内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效应,因此不必惊慌。
大学讲师赵老师分析认为,消费是个人行为,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消费行为也没有必要干涉,但同时,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扭曲了校园的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如果是出于虚荣和盲目追逐时尚而产生的负债消费,赵老师表示要坚决反对。赵老师提出,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滋生追逐时尚、盲目攀比的坏习惯,有的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甚至比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人还要高,大学生要有计划地消费,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学会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使之合理,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尺度与准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