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4|回复: 0

复旦否认“捐款易主学科歧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8 09: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报讯 昨日,复旦大学新闻中心发表声明,针对有媒体发表报道质疑复旦校方将巨额捐赠由哲学系转至法学院的做法有“学科歧视”嫌疑作出正式回应。以下为声明节选。
   近日,有媒体对于复旦大学接受有关社会捐赠事宜进行报道。为了澄清事实、说明情况,特作以下声明: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收到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捐赠,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日前,有企业家出于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关爱,表示了资助我校人文社会学科的意向。复旦大学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也表示完全尊重捐赠人的意愿落实善款用途。捐赠是一个需要不断沟通的过程,目前,此事仍在洽谈中,尚未最终确定。
   由于对捐赠意向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洽谈的过程不够了解,有些教师有一些误解,对此,学校内部进行了沟通,并取得了共识。今后,学校将以更大力度支持哲学学科的发展。我们对极少数媒体所谓“学科歧视”的报道不解其意。
   我们欢迎媒体对复旦大学进行全面的负责任的报道。但是,个别媒体将复旦大学校内事务进行炒作,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发表不符合事实和不负责任的报道。复旦大学表示强烈抗议。   复旦大学新闻中心   2005年10月27日
链接:10月27日《新京报》报道
复旦千万美元捐款易主风波(节选)
   几个月来,一笔1000万美金的捐助款曾让孙承叔(复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和系里同仁激动不已。可就在几天前,这笔巨款在哲学系头顶盘旋了一圈后,溜走了。
   2005年暑假,正为筹备百年校庆忙碌的复旦大学外事办接到一个捐款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是热心教育的外籍华裔人士,希望借百年校庆之际给复旦哲学系捐款300万至500万美元,条件是担任复旦新一届校董。
   外事办很快将此信息向校党委汇报,哲学系主任孙承叔也同时获知了这个信息。
   按照孙承叔的说法,这名捐赠者名叫廖凯原,马来西亚人,不怎么会说中文,毕业于美国纽约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法律博士及国际关系硕士学位。1989年,廖凯原创办美国SoftwareHouseInter-national公司,现任公司主席兼CEO。2003年,廖开始赞助一些慈善事业,是“世界经济论坛”的赞助人,“美国亚洲协会”的赞助人、董事,也是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要赞助商之一。
   今年春天,廖凯原刚刚向北京大学捐赠数千万元人民币。
   孙承叔说,捐款人提出将资助哲学系建一栋新大楼,把复旦哲学系办成相对独立的哲学学院,最好取名柏拉图学院。
   不久,一个小道消息传至哲学系,校方正在与廖凯原商量,使其将这笔捐赠给法学院建法学大楼。哲学系的老师们都急了。
   在复旦大学内部bbs上,一个署名“蓝色马蹄莲”的网民在帖中说:“哲学系领导再三周折,总算在一次会议前的10分钟和某校领导汇报,该领导说,你们要造楼干什么,造了楼不到3年哲学系就要垮掉。”“后来,校长站了出来,说至少哲学系也有份。”“蓝色马蹄莲”在帖子中披露。
   10月16日,孙承叔从法学院得到消息,捐助人已在校方安排下与法学院领导会面,并接受邀请参观法学院。10月21日晚上,bbs上的一个帖子却让更多哲学系老师看到了失望。
   同样署名蓝色马蹄莲的网民在帖中说,校方通知哲学系,投资事情已与哲学系无关了,对方准备追加投资到2000万美金。
   10月25日,法学院党委书记孙瑞向《新京报》证实,“有个外籍华人要捐助给法学院建一栋新大楼”。孙瑞说,具体都是学校在操作,大楼什么时候建,建成什么样,法学院目前还不清楚。


徐友渔:如果没有钱,哲学怎么办?

2005年10月28日0:28· 来源:  


  

   昨天《新京报》一篇题为“复旦千万美元捐款易主风波”的报道,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在悲愤、同情之余,我们更需要思考,如果没有钱,哲学该怎么办?其实,更重要、更深刻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的位置何在,哲学向何处去?

  报道说,今年夏天,复旦大学哲学系突然遇到一件大事:一位马来西亚富商愿意捐资1000万美元建哲学系大楼,开展种种振兴哲学的活动;那时候,系里所有的老师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亢奋中,做着建成“柏拉图学院”之梦。但是,校方与捐助人商量之后,使其将这笔捐赠转给另一个学院建大楼。哲学系面临的难题是,还愿不愿意忍辱负重,在残汤剩水中分一小杯羹,即接受校方提议,向学校申请一笔经费。

  为什么不考虑哪一个学科更需要支持?

  显而易见,这个大馅饼是从哲学系的盘子里拿走,送给另一个学院的。很多学科比哲学吃香,这是事实,可能也是校方夺人口中之食的理由。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为什么不考虑:在当下,哪一个学科更需要支持?

  人们常说,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像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不被看好,而经济、外贸、法学等实用学科成为热门,是一种自然趋势。这话有道理,但另一方面,年轻人挑选学科的“趋炎附势”除了实用考虑,也受某些人的引导。本来,有关当局应该从大处和长远着眼,适当地引导人们关注和投身于人文,不要那么过分地实用。

  说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人文科学不如实用学科那么吃香,这是事实,但并不绝对。我在英国牛津做访问研究时看到,那里的哲学系绝对是学校的大系,这个系声望高、教师多,学生不少,而且全校有近四分之一的非哲学系学生选学正式的哲学课程。当然,如果牛津大学当局像我们那样歧视哲学系,情况肯定会是另外一个样。

  以上的议论,是就公共事务及其决策而言,其是非、利弊是一目了然的。作为哲学这门学科的从业者,我还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

  有了1000万就能建成“柏拉图学院”?

  从本原的意义上说,哲学是“爱智慧”,讲究的是反思。我们应该反躬自问:我们把哲学做得怎样?如果做得不好,原因是不是缺钱,物质条件不够?虽然是题外话,我还是冒昧地想问问复旦哲学系同仁:以目前的社会条件和风气,有了那1000万美金,你们就能建一个“柏拉图学院”吗,你们孜孜以求的“大哲学”到底是什么,和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文明有什么关系?

  近年来,虽然没有类似1000万美元这样的大馅饼,但哲学界大笔、小笔的钱还是拿了不少。作为业界中人,我读过不少项目申请报告,参加过若干成果评定,我知道在那些天花乱坠的说法和“理论创新”的自我标榜之下到底有多少实际内容和价值,我也知道在那些“工程”、“项目”,那些所谓“首席哲学家”等等的名目之下,照本宣科、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是多么疯狂地蔓延。

  本来,弄哲学的已经够可怜、够穷酸了,他们以“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填补空白”等等名义弄几个小钱,对生活不无小补,谈内部问题会于心不忍。

  但哲学的本意,就是要随时回到出发点,就不能用现在流行的俗套为标准谈问题。

  哲学始于人并归于人,让我们牢记这一点。

  □徐友渔(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08:45 , Processed in 0.52439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