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5|回复: 7

“985”二期高校顶级I类平台和基地与湖大的战略决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8 21: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985”二期工程拼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各入选高校都竭尽全力申报若干个科技创新平台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最终只有一部分能够申报成功,并按照实力、地位和重要程度被分成了I类和II类两种,其中I类高于II类。
之后,各高校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或者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作为“985”二期工程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些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和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不一定代表各高校实力最强、名声最高的学科,但一定是该校投入最大、最想发展和巩固的学科。
那么,看看其他985二期高校的选择,可以对湖大的985二期建设有一个更好的规划

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
点评:作为工科老大,清华校方最终从众多王牌学科中选择了“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并不让人惊讶。因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可能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影响力的朝阳学科之一了。如果能充分占领这个制高点,今后清华在国内同类高校中的优势也许会继续拉大。

北京大学——北京分子科学【与中科院化学所共建】
点评:作为国内理科的老大,北大的I类平台同样比比皆是。北大校方将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定为与中科院共建的“分子科学”,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当然,北大在化学和分子科学领域的实力,决不辜负这个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地位,而中科院的加入将使得其领先地位绝对不可动摇。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
点评:复旦是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学府,但这不意味着复旦什么都强。当前复旦在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并不是国内最强的,但反正有人有钱,复旦不在乎,估计在复旦看来这是他们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地方。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点评:今年,上交将实力很强的上海二医大吃掉,从而完成了从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蜕变。但代表其最强实力的还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即当年老交大内迁西安没能带走的那一部分。于是,校方选择“船舶与海洋工程”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毫无争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
点评:作为理科研究重镇,中科大校方选择了“微尺度物质科学”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实力是没有问题,但对于科大丰富的人才储备,财大气粗的清华复旦交大浙大始终虎视眈眈,这才是科大最大的麻烦。

浙江大学——信息与控制
点评:1998年与另三所高校合并后,浙大重新成为一所学科极为全面的综合性大学,其工学和农学的整体实力非常强大。浙大校方选择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是“信息与控制”,向清华挑战的心态一览无余。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努力,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倾全省之力的扶持是他们最大的资本。

南京大学——物质科学
点评:上个世纪后期,南京大学通过论文发表的数量优势,在老百姓心中一炮而红,被指责其是此后国内持续多年的、不重质量只讲数量的论文灌水风的始作俑者。这些批评不能抹煞南京大学的理科综合实力,其中天文学和地质学这两个学科都是国内顶尖,物理和化学也非常强。最终,校方选择“物质科学”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和中科大正面交锋,估计南大是非常自信的。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制造科学与技术
点评:作为老交大的主要继承人,西安交大的工科实力毋庸置疑。2000年合并后,西安交大成为综合性大学,但核心依然在工科。校方选择了“制造科学与技术”,同样是西安交大享誉全国的顶尖王牌专业,没有疑问。

哈尔滨工业大学——宇航技术
点评:哈工大是国/防科工委下属高校中实力最强的,也是东北地区实力最强的工科大学。从学科建设的情况来看,找不出什么理由不让哈工大校方选择“宇航技术”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

武汉大学——武汉地球空间信息
点评:作为理科同样很出色的学校,武汉大学校方选择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却是“地球空间信息”——来自测绘、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这个看似“冷门”的学科。不过,武汉大学在此领域的实力和地位远远高出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国内很难找到对手。不过有趣的是,这事实上就是武测的家底,由此可见武大合并的成功。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绿色化学化工
点评:这是唯一由两所985高校共建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南开的化学,天大的化工,合在一起堪称恐怖的组合。以两校的实力,本可独立发展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但为了尽可能占领制高点,两校决定联合共建“绿色化学化工”这个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如果最终合作成功,当前国内化学化工领域的平衡必将被彻底打破。但这也是双刃剑,合作不利的话两个学校将两败俱伤。

中山大学——广州生物资源
点评:2001年中山大学吞并中山医大,使得中山大学成为继北大、复旦之后第三所理学和医学实力都较强的高校。中山大学在传统生物学领域实力较强,于是校方选择了“生物资源”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与广东GDP在国内的地位相比,中山大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川大学——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
点评:作为西南第一高校,川大早在1993年就吞并了工科实力较强的成都科技大学,并在此后数年内改名为“四川联合大学”——这次失败的更名致使其知名度下滑,给后来合并的高校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最终复名“四川大学”。2000年,川大再次合并实力很强的华西医大,西南霸主地位更加不可动摇。川大校方选择“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比较明智,这是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对国家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而川大在这方面的实力又确实强大。

北京师范大学——地球表层过程与综合减灾
点评:北师大校方选择“地球表层过程与综合减灾”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但相对同领域其他研究机构,北师大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吉林大学——物质制备科学
点评:2000年后由多达六所参差不齐的高校合并而成的吉林大学,虽然不少学科点实力较强,但没有一个成为国内无可争议的第一。如今,吉大校方选择“物质制备科学”作为其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同样并不明显。

厦门大学——嘉庚化学
点评:位于沿海开放著名城市,并不意味着人才流失的速度就一定比内地慢,厦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进入1990年代尤其是2000年代,厦大遇到了与内地高校同样的问题——如何尽可能多的留住人才。不过,厦门大学在化学领域的实力依然很强,校方将其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定位于化学,意料之中。考虑到国内化学领域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不少,厦大必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点评:无可挑剔的选择。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及其资源
点评:同上的情况。2004年中南大学“先进有色、稀有金属与粉末冶金材料”建设项目的成果获得当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举打破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局面。如此强劲的实力,促使校方自然选择“有色金属材料及其资源”作为其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  【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717研究所等单位共建】
点评:早在1980年代的华中工学院,就是在校生人数最先突破一万的几所高校之一,其规模远远超出当时国内众多名校一大截。该校数年间培养的校友,比那些名校二十几年累计的还多。此后的华中理工和华中科技,最大的特点同样是大,其在校生规模不断刷新纪录。如今,华中科技校方选择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也是由多家科研单位抱团联合共建,深悟“人多力量大”的真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技术
点评:“校如其名”,北航最擅长的领域是航空航天。在2001年教育部的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该校一举拿下了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下属的3个国家重点学科,比哈工大、西北工大都多。因此,北航校方选择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是“航空科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爆炸、毁伤与安全
点评:北京理工的自控本是国内一流,但被流放到兵器部之后从高精尖技术转向常规武器,学校地位也随之下降,因此,北京理工校方只好选择“爆炸、毁伤与安全”这样一个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符合北理工的自身特点。

西北工业大学——无人航行
点评:同属国防科工委的西北工大,当今的处境非常尴尬,工科实力最强的部分是“三航”(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因涉及到太多的机密而无法让世人知晓。从而影响了招生。西北工大的校方根据自身特色,选择了“无人航行”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

同济大学——城市建设与防灾
点评:同济在1996年和2000年的两次合并,没能缩短其与复旦、上海交大的差距,上海老三的地位不无尴尬。不过,同济在民众中的口碑不错,在土木、建筑领域的名气和实力早已家喻户晓,校方选择“城市建设与防灾”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实至名归。

东南大学——通信技术
点评:当年四大工学院之一。目前东南大学在通信技术领域实力较强,校方遂选择“通信技术”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不过,他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实在是太多太强了。

大连理工大学——绿色能源资源与精细化工高技术
点评:作为曾经的“四大工学院”之一,大连理工的实力一向较强,尤其是在化学化工领域。于是,校方选择“绿色能源资源与精细化工高技术”作为其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意料之中。

东北大学——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
点评:作为原冶金部的重点院校之一,东北大学校方选择“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作为其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似无多少悬念。

兰州大学——西北资源环境与生态
点评:兰大的退步之大,在全国也算很突出的了。兰大校方选择“西北资源环境与生态”作为其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兰大在国内响当当的学科已不多了。

山东大学——功能材料
点评:山东省拨巨资扶持山大,再加上山东籍人才众多,山大发展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但他们的问题是有固步自封的倾向、缺少开眼看世界的眼光。这次山大校方选择“功能材料”作为其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
点评:唯一的平台,毫无悬念。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科技
点评:如果可能的话,各高校大多将自己的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定位于热门学科,少有像武大、川大那样另辟蹊径者。这样一来,不少顶级I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领域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叠,如: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浙江大学(“信息与控制”)、东南大学(“通信技术”)、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
北京大学(“分子科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绿色化学化工”)、厦门大学(“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绿色能源资源与精细化工高技术”)、湖南大学(化学生物科技);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山东大学(“功能材料”);
南京大学(“物质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宇航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技术”)、西北工业大学(“无人航行”);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及其资源”)、东北大学(“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
在这其中,信息和化学两大学科的竞争可谓白热化。而湖大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选择化学生物作为自己的发展最重点。在与北大、南开、天大、厦大、大工的竞争中,湖大如果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将会使自己的实力和地位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说,湖大的这一选择是非常有魄力的,当然也是和在这方面的实力有关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究竟何以自处,这个问题非常严峻。何况,在这些平台中,与湖大重叠性最高、竞争最直接的就是北大与中科院共建的分子科学,这个组合在所有985平台中绝对是最强大的。湖大在生物上几乎是毫无基础,面对的又是全国最强大的对手,前途之艰险已不必多说。
而我们可以注意到,机械学科作为一个传统工科,似乎并不受到青睐,在机械方面实力强大的清华、浙大、哈工大等都选择看起来更热门的学科。而湖大作为过去机械部的部属学校,或许可以考虑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虽然目前湖大机械方面的实力不如化学,但毕竟在这方面与西交竞争总不像在化学上与北大和中科院竞争那么有难度吧。如果钟志华校长能够顺利当选为院士、车身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够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话,湖大或许更加应该做出这样的战略调整。
发表于 2005-10-28 22: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985平台的选择基本上可以看出:
  (1)就学科而言,湖大确实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型学科;
  (2)湖大决策层的眼界和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8 22: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985”二期高校顶级I类平台和基地与湖大的战略决策(下)

北京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点评:在文科方面,北大在国内高校的地位让人羡慕甚至嫉妒。近N年来,该校在每个省高考文科录取分数线几乎都是第一,文科状元很少旁落。最终,北大校方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典型的综合性研究,北大文科王者风范尽显无疑。如无意外,北大将在今后的很多年继续稳坐国内文科的宝座。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点评:中国人民大学的文科综合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各省的高考文科录取分数线一直高高在上,直到近两年才全面落后于清华。作为一个法学、经济学都有国内顶尖实力的学校,人大的这个选择只能让我鄙视,虽然很符合这个学校的特点。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
点评:与人大相反,复旦的选择值得尊敬。复旦的许多文科专业都实力强劲,尤其是热门的国际金融、国际政治、新闻传播。不过,复旦校方最终选择“历史地理研究”这样相当“冷门”的学科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种对学术本身的尊重将会使复旦巩固他们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王者地位,以及整个学校的文科地位。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
点评:与复旦相仿,武汉大学校方也选择了一个“冷门”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即“信息资源研究”,来自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管理。武汉大学的文科综合实力很强,许多专业在行业内外都赫赫有名,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法学和西方经济学。不过,考虑到武汉大学是国内图书情报教育科研的发源地,整体实力最强,其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海内外众多高校院所相关机构的领军人物和图书馆馆长,从学术出发,这个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
点评:南开的文科是以历史学为最强,是唯一的同时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令北大和其他历史学名校汗颜。也许考虑到历史学属于“冷门”,南开校方并未选择历史学,而把“跨国公司研究”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种扬短避长的做法有点费解。

清华大学——现代管理与技术创新
点评:为重整文科雄风,清华大学在管理学领域狠下了一番功夫。经过多年努力,清华大学的管理学整体实力在国内早已名列前茅。钱颖一教授昨天出任清华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更加强化了他们的优势。

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
点评:文革结束之后,程千帆教授从武大出走南大,南大从此成为汉语言文学的重镇,对北大在此领域的霸主地位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南京大学校方选择“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无疑是非常符合国情校情的选择,不过得提防复旦后来居上——千万别小看了复旦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优势,尤其是裘锡圭去了复旦之后。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特色教育体系
点评:这个毫无疑问。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
点评:尽管近些年吉大的文科发展有些不尽如人意,称雄东北还是小菜一碟的。自从中国政府提出“东北振兴”后,吉大就一直广泛参与这项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于是,校方将“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这样一个地域鲜明的综合性研究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对自身周边的研究,往往非常容易开展和深入,但吉大也要避免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全都局限在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内。

中山大学——港澳研究
点评:“华南虎”中山大学的文科没有国内特别突出的,但中山大学校方非常明智选择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港澳研究”,也是一个地域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内地高校中没有谁能在这一领域与中山大学抗衡。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
点评:厦大文科在会计上最强,金融与法学也不错。不过厦大校方最终选择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却是“东南亚研究”。这个思路,类似于中大与吉大。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
点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当前国内最知名的热点之一,也是极其庞大的题目,仅次于北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浙大将之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显得非常有野心,但实力还让人怀疑。

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
点评:近年来,各地大学纷纷大力开展文科建设,国内高校间的平衡已被打破,个别老牌综合性高校因自身发展缓慢而被迎头赶上甚至超越,例如川大的文科地位就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如今川大的文科实力与第一梯队距离过大,短期内很难恢复昔日的辉煌,不禁令人叹惜。因此,川大非常出色的文学也因为无力与南大和复旦竞争而没有被选择,目前川大文科的王牌是宗教学,校方选择“宗教与社会”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意料之中。

山东大学——审美文化研究
点评:山大文科和川大一样也未能幸免,不过精髓还在。校方选择“审美文化研究”作为自己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非常明智。山大的文科曾经是非常有特色的,期待早日渡过低迷期。


湖大——无
点评:“985”二期的38所高校中,只有一小部分(10几所)拥有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然后他们再从中选择出自己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剩下的20多所高校都因文科实力太弱而没有资格获得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也就无从选择。但从上述这些学校的选择中,还是可以给湖大以启示:
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冷门”研究的数量和比例都明显较高,如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学术本身是否冷热只是相对而言,就算是冷门也有深入研究的重要价值,这些学校的选择非常明智。各高校的顶级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特色鲜明,研究领域相似度不高,不易出现正面竞争。没有自己顶尖学科的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则都选择了对某个特定的、范围不大的地区进行综合研究。
对于湖大而言,重建文科之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就要争取在985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上取得突破。复旦、武大、川大、吉大、中山、山大、厦大的思路都值得借鉴,要选择自己学校最有特色,其他人无法模仿的学科,冷热并不重要,看起来冷门或许更有学术价值。
现在湖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选择是国际贸易,这个学科按照武术连排名湖大好像是全国第三,但实际地位还达不到。何况,这个专业实在是热的烫手,湖南既非经济强省,又非沿海省份,实在是没有做好这个学科的基础。而湖大有岳麓书院这样的资源,是别人所无法比的,应该选择在这个方面努力。如果以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史这样一个研究角度切入,湖大在国内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虽然目前实力上有所欠缺,但第一这是一个地域性研究,人才大多集中省内,第二历史学并非当今显学,吸引人才的难度比起经济学要小得多。所以,湖大应该努力在这个学科上冲击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不管是从理科平台还是文科基地的选择来看,湖大的决定都称不上非常明智。虽然是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却没有看到全国大学的整体格局,这充分体现湖大领导人缺乏开阔的视野。985二期建设,湖大的起点就出了问题,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成果实在令人担忧,只能寄希望于全校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来追求超常规发展了。但是,以史为镜仍然非常重要,985二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指出了湖大将来发展所要注意的,只有有对湖大前途的长远规划和正确定位,有对全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全面认识和清醒判断,湖大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辉煌。希望,钟志华校长所领导的新一届班子能够实现这样的梦想。
发表于 2005-10-28 23: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没有哪个学校搞法学啊,呵呵

湖大的书院是应该做出点特色来了
发表于 2005-10-29 20: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能把这个给发到钟校长那里去啊?
发表于 2005-10-29 20: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个学校要获得真正的发展,信息科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湖大在这个方面有一些投入,比如对软件学院的重视,但是并不能满足湖大发展的需要.
发表于 2005-10-30 10: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的。
    趁着隔壁中南的优势学科还是矿冶,隔壁的主要精力还投在矿冶(中南的是医学虽说也不错,但是在国内尚还整体在10名左右,要拔尖也不容易,可以不必太害怕),没有实力顾及信息科学这一21世纪的pilot science时候,湖大可以率先抢占这个制高点,整合机汽院、电气院、计通院的学科,构建一个“信息科学与现代装备技术与控制”的平台。虽然开始时难度很大,但是如果定位准确,能保证投入,湖大也许可以在高校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不怕中南的挑战!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30 23: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5 11:47 , Processed in 0.09754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