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1|回复: 1

走文观画:读陈平原、夏晓虹主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30 17: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文观画
——读陈平原、夏晓虹主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陈伟华

“五四”是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有关五四的书籍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如五四运动史、五四回忆录等虽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却总觉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终是隔了一层。由北大陈平原、夏晓虹两教授主编,广州出版社出版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以下简称《触摸》)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个中首要因子,当是她切入历史的视角。人因事著,事因人传,到底谁主谁宾?马克思告诉我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244页),《触摸》正是以这样一种切入历史“剧作者”的视角切入历史,让人真正走进五四。在这种思路下,该书一气触摸了与45位“五四人”,分成“为人师表”、“横空出世”、“内外交困”、“众声喧哗”四组,整体上构成一幅立体五四运动全景图。“为人师表”对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触摸”,揭示了五四运动的原因和准备;“横空出世”以独到的眼光直击五四运动的直接行动者;而“内困外交”和“众声喧哗”则构成一股强力五四运动冲击波,多角度,全方位的描绘和分析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反响。从所涉环境上看,镜头由校园而街头而社会,形象地展示了五四的源起及其辐射力。这当中,基点、视角、入口是人,着眼是历史,是社会,以点击面,由浅而深,表现出编著者极强的思想穿透力和对历史匠心独运的构架。
写史,材料毕竟来源于记录,与真正的历史无论如何相去甚远。平心而论,高明的视角也并不就意味着成功,因平庸的论述往往令其黯然失色,神奇全消,有时甚至令其更跌品味。但《触摸》中,这些皆因编者和著者的深厚功力得到相当的弥补。《后记》告诉读者,写作该书过程中,主编陈平原先生曾带领作者沿当年北大学生游行的路线,用了将近5小时,从沙滩红楼一直走到被学生“火烧”的赵家楼。一路走走停停,指指点点,不时以历史照片比较或补充当下情景。如此精神,焉能无得?而北大人踏北大人的足迹,又焉能不“史”。本书伊始,陈平原先生翻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以无比犀利的学人眼光,言之凿凿地指出了其中五四运动词条的8大错漏,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大体看来,全书视角与论述相得益彰,共增光辉。视角既有,论述也往往挠到痛处,体现出真正的学者风范。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如此说来,《触摸》可称得上君子。她不但史料详尽丰富,而且颇有文饰。全书入口处是具体人物,着眼点是历史和社会,以五四人物为经,以现代中国为纬,纵横开阖,收放自如体现出广阔的视野和广绍旁搜精神以及对五四透彻把握;作者们长期浸淫文学,又使得全书文采飞扬,熠熠生辉。这点,看看书中的标题就知。例如“罗家伦——一笔写出‘五四’潮”,既写出了罗家伦在“五四”中的所作,又形象生动、音韵铿锵、气势恢宏。的确,写史,往往易流于繁琐考证和枯燥叙述,而光有对历史得的感性认识或者仅仅是理性把握而缺乏鲜活的表达,更难以引起读者共鸣。《触摸》一书绝不如此。
触摸历史,莫过于触摸此地此时此景。书中老图片的配设,让人如临其境。如书中“五月四日那一天”一节,共配图34幅,包括照片、地图、报纸、纪念章、队旗、传单、告示、密电等,内容涉及五四的前因后果、方方面面,形象生动又颇见思辩力的展示了那不同凡响的一天。单看图片,感觉就已经走进了五四现场。约翰•伯格认为,观看先于语言。因为“形象大于思想”,而“影像作为艺术品展出时,人们观赏的方式会受到一整套有关艺术的旧有看法所影响。这些看法涉及:美态、真理、天才、文明、形式、地位、品位,等等。”(约翰•伯格《艺术观赏之道》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就图片说,她既是文字的补充,又是文字意义的扩展,而文字也只是图像意义的一种。这恰是本书的另一高明之处:她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可让读者参与创作,怎么阅读都行。正如《触摸》封面语所言:对风光无限的“五四忆述”既欣赏,又质疑。本书的张力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写学术文章,在本书也可算是一大创举,这些姑且都不论,书中由夏晓虹先生率学生从清末民初书籍杂志中勾稽出来的一幅幅“老照片”,单史料价值,也不可估量。
诚然,作为一部私家著述,她“关注‘瞬间’、‘私人’与‘感性’”,对风光无限的“五四运动”来说,所述不免纰漏,所论也难免偏颇,但正如封面所题:“这是借助各种可能的手段,努力创造一个五四运动‘模拟现场’”。在这个现场中,它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由此看来,《触摸》既体现一种深深的人文关怀,又提供了一种阅读历史的视角,还尝试了一种做学问的方法。她是一部见解精辟的学术著作,是一部脉络清晰、张力无限的“五四运动经过史”。

(注:《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陈平原主编 广州出版社 1999年4月第1版)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30 17: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08:44 , Processed in 0.06024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