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研究生教育:
怪现象之一:导师带学生像“羊倌放羊”
来自《2005年中国文化发展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中国当前在校研究生总数约140万,已经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排世界第二位。国内高校平均每个研究生导师带硕士生四名/每年。来自民间调查显示,这部分高校教师队伍整体上又严重参差不齐。除传统意义上的专攻学术的硕士生导师外,由高校各个科研处室、校长办、校党委等的部门领导,以及大量来自政府机关的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有名望人士组成的兼职导师队伍占总人数的很大比例。据笔者对所在地一高校调查结果显示,在一个导师总人数不足30人的某文科类学院,社会兼职教师达17人,其中包括有来自当地省政府,省委,教育厅、市政府,市委,校长办、校党委、学生处、科研处等各个部门的领导。这些人上至省委秘书处处长,教育厅厅长,校长、校党委书记,副书记、副校长、下至学生工作处处长、科研处处长等都带有该学院学生1-3名。
这种奇怪的现象可谓中国之一绝,相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再找出类似中国这样的情况。打算考研的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不再是选择该专业领域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或年轻学者,而是更倾向于方便以后毕业找工作的“老板”。因为这些导师大多只是挂名,学生一年可以见得到面的机会并不多,所有即便是简短的见面也大多被安排在饭桌上。考研学生选择该类导师作自己的“老板”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凭借少见机会面,少些学习上的安排,从而给自己做一些课外的活动提供更多时间和便利。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已经屡见不鲜,有如此之多的“大牌”作生力军一来壮大了学校的声望,方便招生宣传和更多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二来又为这些机关里的“官员”脸上贴了金,可谓一举两得的好事,所以各校各“人民公仆”都对此乐此不彼。且不论这些领导是否真正有作学者的能力,就问这些“学者”是否有作导师的精力恐怕也是一个未知数。
怪现象之二:导师带学生更像“老板用民工”
2005年5月,一则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消息报道了北京某高校三名研究生和记者对话实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同样类似的事情在业内早就不是什么新闻。高校导师往往由于带的学生多,无暇全部顾及,所以,导师普遍采用高年纪的师兄师姐带低年级的师弟师妹这样“传帮带”的方式。笔者亲眼见到过某理工科专业,一个导师带学生,包括硕士博士超过40人的现象。那则发生在报道中北京学生身上的事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在学校较为集中的上海、西安、武汉、广州等地情况更为严重。自己的导师不认识自己的学生,闹笑话的事早已不是个笑话。进来不到一年就可以被自己的导师叫得出名字却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导师把学生当民工使唤的现象大多存在于理工科类专业,因为该类专业导师科研项目相多文科要多的多。导师忙不完或是不愿亲手做的活儿,往往假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交给学生,学生以可以和导师一起搞项目而感到开心,于是,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开始埋头专注搞计算,机械类专业的研究生则开始挥汗当起了搬运工。如报纸上所说,往往他们干得活儿,但凡是一个脑子不是太笨的读过几年小学可以计算的人都做的了,然而他们却要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重复做着这些民工都干得了的活。当然学生所指的民工除了干得活儿意义上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外,还包括待遇。一个导师搞得项目一般动辄就是几百万,名望在外的导师甚至上千万的也有,但是当所有这些活儿干完之后,导师往往按每月三百元到八百元不等的“三助奖金”打发了事。所以这些做了名工活儿却拿不到民工都可以拿得到的钱得研究生学子会慨叹研究生教育得此种不公。然而这样的事情现在依然天天都在发生,研究生又不能和导师抱怨,否则就连几百块也幻影无踪了。让我们真正焦虑的却是如果所有的研究生天天都在干着这样一些活儿,那中国的科技创新由谁来搞?除了专业的学习,学术上的教育和政治思想外语的教育放在什么时间来搞是一件值得考虑的事!
怪现象之三:学生跟着导师方向走,离专业越走越远
在跟了对本专业几乎毫无研究的导师之后,很多学生抱怨读了两年,快毕业开题,论文答辩的时候,还尚不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什么。这类现象在文科类专业极为普遍,在笔者的调查访问中,有超过90%的学生在研究生二年级依然尚未清楚自己的方向到底是跟导师一致还是跟专业一致。中国文科类专业现在有个倾向,设置时为了申报的容易,故意申报国家鼓励支持的专业,然而申报下来之后,却把本院系所有与之相关或是不相关但相近的科目往里面塞。这种相近到最后也往往沦为只要是文科类就可以往里塞,甚至在有的理工类为主的学校,文科这个大筐子还可以塞文理各挂点边的科目进来,这样还可以戴上一个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帽子到处炫耀。有些文科专业就是一个大口袋,什么都往里面塞。当初为着专业进来的学生,一旦明白导师研究其实和本专业无关时就迷茫了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文科类专业另外一个倾向就是传统学科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愈来愈严重,导师研究问题不是从专业出发而是从兴趣出发,所有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被视为可以研究的对象,学生跟着搞课题,跟着一起研究社会问题成为一件研究生期间主要的任务。这项任务的最终结果是,导师领头搞,学生参与的东西,导师发表;学生自己搞,架着导师的名,拿着科研经费,花几百块版面费找一家三流的期刊自己发表。
笔者亲身经历的事实也证明此类现象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课堂学习和讨论,老师倾向于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喜欢听什么,老师讲什么,讲的对不对有没有依据被视为一件无关痛痒的事,讲的好不好,有没有人愿意听却成了一件极为困难和普遍的事。结果一学期学下来,老师学生一样落得轻松,只是不知道这学期到底在学什么,专业更是无从谈起。
二、研究生管理
怪现象之一.研究生智商普遍低下,情商几乎全无
优秀的研究生读了一段时间,大多有种感觉,身边的同学,似乎个个人头猪脑,哪怕是很小的问题都思维混乱,逻辑无存。这可谓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硬伤。来自《中国改革报》的“学习园地”栏目报道了一则学生来信,这个学生在信中反思了他的诧异。他原以为从大学进入到研究生行列应该是像高中进大学一样,里面高手林立,人才济济。经过一年的学习后,他发现身边的同学似乎连普通人的智商也缺乏,谈论的内容不是国家大事就是家庭琐事,前者空洞无味,后者鸡毛蒜皮。对国家党的政策方针的认识大多存在问题,不教育还好,一教育就西化,往往把中国的情况批得一无是处,大谈特谈国外的好。谈家庭琐事更是不忌讳场合,上课下课都谈。对于专业上的事或者仅仅从网上拼凑一下杂谈当作自己的观点,或者表达出来的观点连初中生都明白,毫无新意。笔者接触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在一次课堂讨论中,老师问学生正常的遗产继承顺序应该是什么?在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生活习惯回答:“第一顺序继承人是父母,第二顺序是配偶,第三是子女。”岂不知稍微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当然是子女,最后才应该是父母。这一回答不能不让人心寒,因为这些莘莘学子将来的毕业证上是要写着法学硕士这四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字的。
与智商低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情商的全无。读研的学生大多感觉孤独。身边没有了大学高中时那些要好的朋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和感情之外的东西。这种情况在研究生女生身上尤为严重。笔者亲身经历,一次英语课堂讨论“爱情与婚姻”。老师问了在座的女生一个问题。选择丈夫有什么标准,几乎大多女生异口同声回答“I want to marry a richman\"着实让在场的男生和同为女人的老师大跌眼睛。每年的10月到11月是各高校优秀研究生评选的日子,在一次评选讨论会上,为评分争得面红耳赤,不仅让早就不在乎评分结果得学生大失所望,也让主持会议得老师觉得尴尬。评选细节上更是手段用尽,可谓为名利不择手段。笔者经历,为了极力拉上面的同学下来,有学生往往把传统中国人的丑陋和虚伪表现的淋漓尽致。评选过程表现出来得已经不是不公,更多得是丧失了基本的良心。给一个无任何违法乱纪、表现突出、常常乐于助人的学生评分低于平均分的现象屡见不鲜。不知道这群向来被标榜着高等知识分子的人群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经过比同龄人多了若干年的学习后,对评价一个人政治信仰诸如此类的东西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客观了?毕业之际,曾经熟识的同学一下子变得陌生,彼此一样关心大家的前途,但是不同的是更关注对方是否比我过得好,笔者了解的一个毕业生只有不到8名的毕业生,在2005年毕业之际先后有两个人因为被熟识的同学写了匿名信影响到就业,不能不能让人心寒。
研究生普遍如此重名重利,不知国家把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交到这样的一批栋梁肩上是否会放心?是否也像笔者一样可以觉得心安理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