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重庆青年报一记者博客上的文章,其中很多内容很有意思,转来以飨各位:
笑容可掬李鸿仁
2005年11月8日。上午。
一年一度的记者节。重庆的报媒,纷纷在这一天,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地在解放碑,搞宣传活动。记者节不是记者的节日,是报社的节日。重庆青年报也花了4000多元,在靠近得意世界的最那边,买了两个摊位,场景还算热闹。报社来了一些记者、中干。
李鸿仁先生也来了。
叫他先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礼貌,或者说尊敬;另外就是,现在他的位置或者说头衔,并不明确。这应该是他一个相对低谷的时期,但这显然不影响我对他的尊重。所以,我还是向他请教了很多关于重庆青年报,以及重庆报业走势的问题。而李先生回答起来,笑容可掬,滔滔不绝。
笔者:重庆现在的格局,有没有“老大”?或者说谁最象“老大”?
李鸿仁:如今的重庆报业,是个特殊的时期,没有谁是真正的老大。一定要说谁最象老大?我曾经一手缔造的晨报,如今最象老大!而事实上,晚报、晨报、商报,现在是一个实力最为接近的时期。但是我估计,2年以后,这样的格局才会打破,真正的老大,将浮出水面。
笔者:如何看待商报并如日报集团?此举,谁将是受益者?谁将是受害者?
李鸿仁:商报并如日报集团,加强了党对舆论的控制。就市场层面说,要就是加速了重庆报业的垄断局面。现在说不清谁是受益者,关键要看合并后的具体情况。商报的合并,考验的是操盘手的驾驭能力。如果驾驭成功,形成了合力,那么,商报以及力挺商报合并的人,将是受益者。反之,则是削弱了商报,加强了内耗。重庆一直是一个工业城市,也就是一个制造业城市,但直辖后,商业发展飞速,以后商报会有更多机会。
笔者:经济报有未来吗?
李鸿仁:经济报有一个前途,就是并入商报,商报麾下的渝报,做一个类似于《精品购物指南》的报纸,这样,日报集团就有效地进行了差异化举措。而经济报并入商报,就做一个财经方面的周刊,这样使得商报之“商”,更为彰显。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理想的预测。
笔者:时报是商报并入日报集团的受害者吗?时报走势会如何?
李鸿仁:商报合并进日报集团,对时报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事。先前三足鼎立的格局被消解,现在行成了时报只身对抗更加强大的日报集团。而现在华商对时报的投入已经超过1个亿,显然不可能另外有太多的直接经济投入,所以时报的压力很大。时报早期的操作很成功,在发行策划方面都很出色,所以很快打开了局面。但她现在的问题也不少。
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社会新闻打天下,财经新闻守天下。时报和华商的传统一脉相承,以为社会新闻见长。所以现在导致她的读者群体,一直素质不高。素质不高,也就是她的读者购买能力不足,购买能力不足,也就导致重点广告、品牌广告上不去。现在的广告客户都不是傻子,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有广告策划、市场推广方面的专门的部门。他们会考虑你报纸的读者结构、读者层次的。而时报现在的记者积累,远远比不上晚报、晨报、商报。而如果等待自己一手培养,至少得3年以上的时间。
笔者:新闻的“同质化”是个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您怎么看待同质化?您觉得我们有必要规避么?这个市场,最终会自动按照规律而规避么?
李鸿仁:重庆的报媒,现在就处于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中。但每家报社都知道应该规避,但他们就是不去规避。因为他们都不服这一口气!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可以凭借硬打硬冲,杀开一条血路,而让弱势的别人,去主动走差异化,让别人来适应自己。
但我觉得走差异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社会在发展,网络媒体等其它知讯传播更快捷有效。只有差异而特殊的生存,才有空间。
笔者:在国内,有这样的成功的例子吗?我说的是,“走差异化而成功的大众综合性日报”。
李鸿仁: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例子。但这并不影响我这个观点的提出。很多观点,总有人率先提出的。这就是“报人”和“记者”的区别。1995年,晨报创刊,我提出“全新闻早报”的概念,这在中国是第一家。当时,人们都没有早晨起来看报的习惯,我当时的想法是,让上班族,在出门的第一时间,就买一份晨报,了解最新的新闻消息。我们用大量的新闻,短平快。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成功的。
笔者:华西都市报也是那一年面世的。
李鸿仁:是的,他们比我们早3个月。当时华西提出的口号是做市民报,比我们的读者群要低一些。我们面对的目标群体是上班族。
笔者:你刚说到“报人”和“记者”。他们有什么区别?
李鸿仁:记者应该紧盯着具体的事件,而报人不仅仅是做出具体的报道,他还应该送行业角度,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现在做记者,比以前压力要大多了,你必须不断地学习、积累,接受新的事物。每一个记者,都应该以做一个报人的目标来要求自己。
笔者:报纸的名字,会不会对报纸的发展产生影响?
李鸿仁:在不成熟时期,有。但突破瓶颈之后,就没有了。比如说,人们一提到“青年报”,就以为是青年人看的报纸,针对青年人的。“商”,就是商业报纸。其实不是,他们都是所谓的大众综合性日报。比如说北京青年报,他的影响到达一定层面后,报名的负面影响就消失了。
笔者:说说青年报吧!您有很多想法和举措,遗憾的是,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施展出来。
李鸿仁:青年报的新的举措会出来。这份报纸,很有可能会起来的。这份报纸有他的特殊性。比如华商报,不愧是做报纸的内行,她要投资就一次性拿出8千万,或者1个亿。让你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以一个高的起点开始。“一开始就是一棵大树!”
整个交流,李先生笑容满面,我如沐春风。尽管周围,人漫大街,众生喧哗。李说,18岁那年,就在今天距离他身子100米远的解放碑碑下,高中生的他和三个大学生红卫兵相遇。对方说他是保守派,不去造反,却喊一帮人四处搞文艺活动。他说搞文艺有理,双方当即登台辩论,并称如果辩论不赢,他当场砸掉手中的号子。结果,他和他的一帮文艺队伍,嘹亮地唱响解放碑的大街小巷。李说,他1971年到重庆报业集团,当了4年的记者,跑市委、公安、军队的口子。26岁那年,就到集团搞管理。“那时的记者比现在俏多了!”1985年晚报创刊,4个版,他是其中的一个副总,分管文艺、体娱。干了1年。说到这里,我们的谈话就结束。
他说,晨报是现在的很多人,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其中很多青年,头脑很聪明,很进步。说起晨报,他透露出自豪。前面在重庆记者之家里面,看到有帖子说,“力帆尹老板已不能容忍李红人与吕大人的平庸与愚蠢……”首先这个人把一个前辈、一个老人的名字写错,是不尊敬;其次,说他平庸和愚蠢,至少是不公平。他们的那样的时代,本身就特殊,所以,说他的人生是一个传奇,也不为过。后生,无知者无畏。
人生总会有起落,但是我在想,重庆报业发展到今天,一定要留下几个人的名字。那么,其中一个会是,李鸿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