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5年12月28日 作者:贺延光(《中国青年报》) 来源:关天茶舍
今天的《冰点·观察》又夭折了。
昨天晚上我离开报社时,知道冰点的人还在据理力争。但不幸得很,今年冰点最后一期和他们去年最后一期竟惊人的相似,都没有逃脱被“毙”的命运。
去年的事是中青报人的耻辱,已记录在案,就不说了。
今年的是著名法学家贺卫方的专稿《周叶中教授事件及其他》,披露了周不仅剽窃了王天成的著作,还在同一本书中同样大量剽窃了其他数位学者的著述。贺是经过认真负责的核查,有理有据地为本报撰写了此文。
“枪毙”的理由是什么呢?
一是王天成这个人曾因“政治问题”坐过牢,是个异己分子。二是周叶中这个人物太敏感,有背景。
首先,周明明知道王天成的“成分”不好,那为何还要大段大段地,并作为正面宏论照搬到自己的著作里呢?而作为披露此事的冰点记者和编者,当初还真不了解王的“出身”。况且,王现在是一位享有一切合法权益的中国公民。
再说,冰点已做了妥协,将有关王的内容已作了技术处理。
周教授从自己的逻辑出发都是站不住脚的,如此行径,倒让人觉得有黔驴技穷之嫌。
第二,周叶中的“敏感”和“背景”倒是有点吓人。他甚至告知采访记者:你不要弄这个事,你们总编会找你,中宣部也会找你的!
哈哈,这是一种威吓吗?也太小儿科啦!但对我们的一些领导来说,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贺卫方专稿的被撤就是明证。
所谓周叶中的敏感和背景,说穿了,就是此人进过中南海,给中央领导人讲过课而已。许多同样有此经历的人,饱有学识,处事低调,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但周却不同,他是一个以此为资本并到处炫耀的人。
谁说过,给中南海讲过课的人就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谁说过,头顶某种光环的人就有规避舆论监督的豁免权?从国法到党章,哪一条有这个规定?
正是因为你有背景,才更不允许你混同于普通人。正是因为你太敏感,你若无视法律和道德,那么,“清君侧”至少是舆论督察的表层目的。
欺骗中央的事例不胜枚举,难道我们不替高层领导感到危险吗?
我不明白,对周叶中这样的“教授”的揭露和批评,我们为何容不得?
是因为我们某位领导的孩子现就读于周教授所在的大学,而有难言之处吗?
若如此,就我所知的信息,连武大的主要领导不仅认同周这次剽窃的事没有疑问,还知晓他在6年前就出过剽窃问题。
是因为我们第一次披露周剽窃的报道曾受到中宣部的批评吗?
若如此,批评究竟是来自某个人,还是他就代表中宣部?
我不认为那种批评就是代表中宣部,因为我不理解,堂堂中宣部为什么根本不问周剽窃的事实是否存在,而不惜丢弃自己的脸面非要维护一个偷盗者的名声呢?
若如此,答案只可能是,某些单位与周被引荐进中南海的事有瓜葛。此事闹大了,真怕中央怪罪下来不好收拾。所以捂一天算一天,过一年算一年,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了。
总之,今天的结果,让我们与剽窃者捆绑在一条板凳上。作为媒体,我们没有成为社会清污除垢的机器,反而成了保护腐枝烂叶的温房。
口口声声党的十六大,究竟谁在背离在背叛十六大精神呀?
喋喋不休三个代表保先活动,为什么一到具体问题,公众的利益就不见踪影?
比起韩国对“民族英雄”黄禹锡的揭露和处理,我们无地自容。
这两件事彰显的危机在于 :一旦口号和行动差距过大,就没人欣赏你的口号了。
我相信,即便今天我们伤害了一群诚实的作者和编者,公正也不会永远成为弱势。
即便今天我们维护了一个剽窃者的利益,周叶中从此也断了仕途的阶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