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6|回复: 13

[舞文弄墨] 答秋石“文学会消失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6 09: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文学会不会消失“

  文学是不会消失的 从文学产生的源头看 她来自民间  起源于劳动 从最初的\"咿呀 航育\"到\"断竹逐穴\"\"率百兽而舞\"
  文学不过是人类认识美的一途径 以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物质文明不会永远占主流  这一沦失现象虽然在一定阶段存在 却不得不引起注意  因为信仰缺失于文明的荒芜必定会产生更可怕的信仰歧误
  综观中国人的麻痹 是缺少危机感  尼采说只有一个时刻感到危机存在的民族才会产生天才  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不能不说明这一点 日是岛国 多火山地震 他们时刻面临灾难  而自我的客观局限必定使他们警惕  所以我说日本民族是个活的很累的民族 他们没有完整的道德条规  他们就从修身做起  但又不同于印度的瑜加  到有些似中国的参禅 日本古是一个矛盾的民族 《菊与刀》中能见到具体分析 就不赘诉
  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知道爱戴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奴隶之邦 另外我相信会有天才出现  天才一定会出现  但还是担心  这个民族的土壤似乎已经不允许天才  或者有天才 已经被扼杀在摇篮  要么被诱惑到物质的虚荣里  到是多了些怪才歪才  患上了\"燥热症\"
  从文明产生的角度来看东西这2个不同的文明
  姑称做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我倒是同意这观点  \"海洋文明\"的西欧人  希腊  罗马  面临巨大的生存\"破灭感\"  发展中他们不得不理性思考怎样\"驾驭\"海洋  他们体现为\"动 勇  智\"  
  陆地文明趋\"静 稳 哲\"  孔子道“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不完全真确 这里的水也仅只限于江 河  
  陆地人多向山  他们认为文明的归属实质是一个“洞”  他们守拙而与世周旋 譬如颜体里分明是儒家“外圆内方”的艺术  故中国人在2000多年的压抑下  无论是女性还是文人都在需求那“自由”  可惜他们却又同时走向另一个极端-------\"心惑\"  《世说新语》周侯指顾和心曰:“此中何所有 ”     
 答曰:“此中最是难测”
  \"心惑\"或\"心死\"是文明的一个最大束缚  一个不成为本我的人   她必定不能觉悟  佛讲究“觉” 觉解  觉醒  文学也需要 魏晋文明可以说是除百家争鸣后无二的\"觉\"的时代  但春秋不过是诸子哲学和政治学术的宣扬  她们要么是恢复周的礼仪 认为“礼坏乐崩”   要么是回到原始的懵懂“居不知所为 行不知所之”无尔虞 前者代表是孔子  后是老庄  

 而魏晋这个民族融合思想交回的\"熔炉\"时代  文化碰撞出了最亮的火花  佛文化的进入可以说是再适合不过    这就像水  潭水只是死寂  而瀑布却能给人以思考 凡是爱思考的人  都是喜欢跳动自由的东西  魏晋的诗 画  书法  哲学等等为以后的无论是唐的雍容  还是宋的庾简  可以说都不过是魏晋的发展或升华  如唐的山水诗  元的山水画
  二王的书法将以前汉字的功用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这些绚丽的篇章里有又一种精神支持或气韵在流流动  我叫做“气”   \"文如其人\"讲的应该是文气  古人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气是需要养的  但也要天赋 他是无意识的  却又涵盖一切   “文以气为主”  气可以是一作品的根或魂所在  虽“文是看山不喜平”讲的是结构   我认为这文字的幽涧曲折里也必然存在着气  民间讲“精  气  神” ;太极八卦可解释万物  近代的二进制也在中国的《易》八卦里有了解释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在围棋里“气”的强弱甚至决定了胜负  黑白棋子其实就是黑白二气的争夺  可惜吴清源后无再人可得其“真”
  魏晋之气来源于文学的自觉  在这个时代  胡遂教授分析他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美: 自身的
美 山水的美  与人性的美  这其实就是哲学的基本任务:认识自我和探索身外  在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有概括 
何朗傅粉  看煞子介 潘安美貌等等  谢公酒后如玉山新倒  右军本来就是\"眉如点漆\"的神仙容 这是自我美
在山水的世界里  他们也开始发现这个这其中的秘密  “池塘生春草  花柳变鸣禽”这是最初的觉来  谢公为此恐怕不知道耗了多少双木屐 \"澄江静如练  余霞散成绮\"小谢青发而文如朗月清风  曹丕<<文论>>首推\"文章乃精国之大事  不朽之盛事\"   陆机,<<文赋..>>对文体的议论\"如出清流而披翠\"(愚语)    至陶潜  则冲淡为\"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   在玄学的思辩里  他们掌握了发现美  进而创造美的方法论  
在这时候乐理被用到诗歌 
人性的美和真  才是这美中的甘醇  天性率真与真趣是然后任何一个时代不能找到的  
刘伶佯狂纵酒  以天为衣  以地为裤 汪洋放浪裸衣而舞
阮籍坐牛车  穷途而返  桓公叹柳  清谈中充斥跳跃的思维是我们现在文学贫血所需的  读者可以自己去《新语》中感悟 
虽然六朝的骈华丽而空  但并不妨害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肯定  湘云说:“是真名士自风流!”可谓得到了魏晋的三昧  
我们需要的还是“大气”  真正的大气流露着真  中国现在的文人渐缩小在“小”的圈子里  出不了  虽然文学人必定还有一“赤子心”但我们需要有抨击力  有见血的大家出来  “穷则独善 达则兼济”孔子的东西只适合她那个时代  我们不能把中庸畸变  在我们这些人里不乏 就成了畏缩与麻痹  西方文学里的一些虚无对我们这个缺乏理性“免疫力”的土壤  可能吧一些人引向沉溺不能自拔的空洞 \"虚无主义\"这种欧洲病则可能将弱势文化彻底颠覆    海子  顾城等等只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真正的文人不仅只看到自我的痛苦  而应该\"立乎大\"   如果文学只是一条普通意义的\"圣路\"  就不可能将真正的人度到\"天人境界\"    中国哲学的目的即&#39;圣化\"    在佛罗依德的四个境界里即天人境界 孔子言"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们不能在这个时代去评价这是否十分真确  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   藩篱错杂 
  对于海子类的诗人  在于我认为   同徐志摩一样  死是解脱也是永生 诗人的缺陷也就在此  我曾将鲁迅和徐进行了比较  而更倾向于前者  诗人喜欢梦幻  他们要现实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如果不  他们没有想到去解决去自己创造  也就是胡遂教授所言"美不是发现的  而是创造的" 诗人这"薄而透明的翅膀'注定达不了鲲鹏的"天宇"  说到此  我基本已经将人分为了三类   一类是腐草燕雀类(我主要说的是青年)  二类是"彷徨"从小资思想孤立出来的 有思想的他们 但他们有些甚至是脱离了文学的本源---劳动和人类大众 他们在价值观上甚至是动摇的  他们是痛苦的虚无的  虽然时有光明在前 但毕竟太微弱了   三类灯塔类 即是鲁迅  苏轼类  他们将人生立足于"大"的天地  而在这个烦躁的时期  这是可取的  对于海子类诗人我们现在是提倡的  因为现在连这样的人都没有了  知道他们生活的人会知道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仍是"性情中人"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  我不感肯定  但肯定的是他们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  
而王国维 陈寅恪则不同于他们  国维是受叔本华的影响 在文化的悲剧意识里 他们的死同时是两个文化的"溃烂期"他们坚实的人生感悟和国学基础使他们背负了文化的使命  而这价值的彻底颠覆  他们的死也就"义无再辱"了   

国维遗嘱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第三子王贞明)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发表于 2006-2-26 11: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文学不会消失,不管怎样,总有人会坚持!
发表于 2006-2-26 1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不会消失,如同理想一般。
发表于 2006-2-26 13: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文学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现代化学术进程之后才提出的一个由现代所限制的历史化概念.
发表于 2006-2-26 18: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不必沉重无比的谈论这个问题,文学在过去被赋予了太多它自身无法承载的意义,走下神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其他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表达方式日渐丰富和完善的时代,文学的式微是很正常的事情。认识了这一点,去掉文学曾经不必要的光环,从事和爱好文学的人才会活的更轻松,也会更加接近文学的本质和真实。

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导致报纸的消失,电子表也没有代替传统的手工制表工艺。所以,我认为文学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但是不会轻易消失。如果有一天真的消失了的话,那也是它的命中注定,没什么可惜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2-26 18: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涉及到什么才能改变思想
我们现在急切的需要
"是仓廪实才能知道礼节"?
还是宗教  或者其他
发表于 2006-2-28 19: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怪说的有几分道理!
发表于 2006-2-28 20: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文字出现地方也就有文学,文字怎么会从地球上消失呢,所以,文学是不会消失的,我想 [s:1]
发表于 2006-2-28 20: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消失的
发表于 2006-2-28 20: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就有交流,有交流就有语言文字,有语言文字就有文学
所以人亡文才会尽
发表于 2006-2-28 22: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月光笑侠2006-02-28 20:30发表的“”:
有人就有交流,有交流就有语言文字,有语言文字就有文学
所以人亡文才会尽
顶!

文学不会消失,但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会变。或许以后我们看到的文学与我们心里所设想的文学应该是的那个样子不大一样。

我想,文学很可能会和别的艺术形式、别的非纸媒体的载体结合在一起,以适应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以更好的反映它所存在的那个世界。

还有,我觉得一个研究者说的很有意思的一句话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古典文学,在当时只不过是下里把的通俗作品。所以,一些我们现在都不愿意去承认它是文学的文学形式,说不定等我们死了以后就变成了正宗的古典文学了。

所以啊,我就不想那么多,写出的文字能让自己开心就好。
发表于 2006-3-9 22: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的香火传承需要一种健康的人文生态,百花齐放乃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而直根民族传统更是赖以产生代表文学的根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6-5 04:05 , Processed in 0.18978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