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4|回复: 0

[舞文弄墨] 【ZT】冯雪梅: 时 评 的 理 性 与 建 设 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2 22: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评的理性与建设性
——兼谈《青年话题》的编辑思想
冯雪梅

一、 青年话题的定位:百姓意见的自由广场

《青年话题》从2000年开办至今,已有将近四年。它坚持一种定位:即百姓意见的自由广场。当然,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自由表达观点的愿望可能会受到某种制约,但我们尽可能地让公众的声音自由表达出来。之所以强调百姓,是因为在这个版面上,尽量多地发表普通人的意见。

相对于专家、学者而言,普通人的意见、看法、声音,时常显得很微弱。他们在学识,在视野,在看待问题的深度上可能都会与专家有差别,但是他们代表真正的百姓的声音。而且,基本上能站在公众利益的立场上,较少受个人利益趋动。同时,学者专家会有多种多样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声音、观点,而百姓往往在很多事情上处于失语状态。这不是说他们没有意见看法,而是舆论很少有机会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比如,铁路价格听证会,所有参加代表中,真正需要出门坐火车的老百姓并不多。很多规则的制定事关百姓生活大小事,却很少让老百姓说话。所以,《青年话题》就有意识地给普通人提供一个说话的场所。在栏目设置上,专门有一个“百姓说话”的栏目。后来,又开设了“百姓的语录”。只要对一个新闻事件有看法,哪怕是只言片语,我们都尽可能地提供说话的机会。

当然,对一些问题,可能专家、学者的观点更具深度和广度,所以,我们也开设了一个叫“学者观点”的栏目,作者基本上都是某些方面的专家,但在总体的稿件比例上,所占比例很少,到不了十分之一。

意见的自由广场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尽可能避免对一件事只有一种声音。为了使不同的声音有碰撞,我们设有“不同观点”栏目,给不同看法的观点以平等的地位。我个人以为,观点很难以对、错来区分。有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一个好的时评版,应该是各种意见交汇的场所,不管说者的声音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他都有表达自己声音的权利。


二、 时评是不是一定是批评?

以前有一句话,说愤怒出诗人,现在改成了愤怒出时评家。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时评一定都是批评的声音。的确,话题版上的很多稿件都是批评和质疑,这可能也是这个版面受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我们这个社会存在许多不公平、公正的现象,一些制度、措施没有实实在在为百姓着想,时评版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表述自己意见的机会。而且,一些事实也说明,正是这些来自公众的意见,促成了制度的改变,包括政府工作方式、办事思路的变革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不少:比如因为孙志刚案引发的公众舆论批评、公民上书,以至最后“收容遣送管理办法的废除”和新的救助制度的出台。再比如,新的婚姻登记条件实施之前,北京市卫生局以新法规与母婴保健法相冲突为由,坚持婚检制度,后来在舆论的影响下改变做法;黑社会头目刘涌终审判决死缓案引起高法的重视等等。

可能在所有的时评版上,批评的声音都占了大多数。说个笑话,我们的老总时常跟我们讲,今天,又哪个哪个部门打电话找我了,或者,我又得写检讨了,你们可不可以少惹点儿事?这至少说明一点,就是公众的批评,公众的声音引起了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没有批评就没有时评。时评的出现,本身就是给批评者以批评的权利。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可能有些意见根本无法见诸于报端。好在现在有互联网,网络的限制相对少一些,所以,网上的批评意见更尖锐。有些时候,我们明知道一些稿件写得很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上版肯定被毙掉。我觉得,做编辑的,应该有一种勇气,就是对一些稿件,不能因为它有可能被毙,就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

在刘涌案出来最初,有位作者写了一篇质疑此案审判结果和媒体对此事沉默不语的稿件,文章中有许多根本不可能见报的语句。稿子先是贴在“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论坛上,可见作者心知肚明这是一篇难以见报的稿子。我们将稿子看了好几遍,总觉得就这么毙了很可惜。最后决定编一编,尽可能让文章心平气和,就事论事,送审试试。后来,稿子见报了,连作者自己都没想到。客观地讲,这篇稿件并没有太多实质内容,但它的意义在于在让更多人关注这件事。很多时候,媒体的作用就在于让更多人关注一件事,形成一种舆论力量。
批评的声音有着它的份量。可能正因为如此,许多时评作者变成了批评家,凡事不问所以然,上来就批评。这是让我质疑的一点。

比如说,几个月前炒得沸沸扬扬的诺贝尔奖一事。有媒体报道,中科院院士唐孝威曾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其原因是当时研究经费不足,最终,日本人得了奖。消息一出来,时评接踵而至。几乎清一色的批评稿件,骂体制的,骂外行领导内行的,反思我们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的。思维很简单,但是就没人想想为什么会出现经费不足。

后来,我们的编辑写了一篇文章,认真分析这件事。当年的科研经费是多少,国民生产总值又是多少,为什么会出现经费不足。把所有的客观事实都摆出来,仔细分析,事情绝非骂体制那样简单。

其实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时评绝非简单地批评了事。骂体制谁不会,骂政府也行,只要你不指名道姓,谁也不会来找你麻烦,问题是有些事情并不那么简单,骂来骂去,就形成一种不太好的评论风格,什么事情,想不都不认真想,上来就批评。批评的内容最终成了老三样:体制混蛋,政府不为民着想,当权者有钱人不是东西。千篇一律的这样的时评,还有什么意思?


三、 时评的理性和建设性

除了批评之外,时评还能做些什么?我以为,真正好的时评,应该是有理性和建性
的。

因为时评讲究一定时效性,所以很多时评,是在新闻报道出来的第一时间就写成的。有些时候,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新闻不真实或是新闻所能提供的事实有限。其实在对事实掌握很有限的情况下,评论很难写好。但是,有些时评不管这些,只要有新闻,他就能评。我们曾经在一上午收到过一位作者的五篇评论,后来终于忍不住给这位作者回信:先生如此神速,如何有时间进行思考?

前些日子,有条新闻,说朱自清的背景落选鄂版教材,原因是孩子们不喜欢其中的父亲形象。消息刊发后,评论蜂拥而至,几乎全是批评意见。过了没一天,这条新闻被证实为假新闻。

我们在看来稿时,有时候会看到许多关于同一事件的评论文章,编辑自己会有一个判断,这件事值不值得说。也说是说,一件事的话语空间有多大,有时候,我们会刻意压一些稿件。比如,一个地方的社科院在人事制度改革中,使得教授看大门、研究生收发报纸。当时的评论稿件有两种声音,一种痛骂社科院的人事改革,一种说高知看大门有何不可。有关此事,我们当时没发任何评论文章。因为这件事情本身没有太多可以评论的空间,说到人事制度改革,有太多事件和文章谈及,如果没有特别有见地的文章,我们宁可不参与对一些热点事件的评论。

很多事情,在未掌握足够事实之前,很难做判定。据我所知,国外写评论的人,往往是某一领域里的资深人士,而且很多人是有多年采访经验的老记者。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写起评论来才能令人信服。西方的新闻评论特别强调附加值,也说是你的评论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新闻事实。这与我们目前的时评有一个本质区别。我们现在的时评,大多是就事论事,时评作者所掌握的事实全部来自新闻报道,他没有自己的调查,更不可能有自己的采访。如果一个人,对一个领域没做过太多研究,甚至没有研究,没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又不了解大量事实,很难写出见解深刻的时评文章。

我认为时评的理性和建设性,就是理性、客观地了解、看待一件事,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材料,并提出自己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这就需要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积累,或者具有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与你是不是专家、学者无关。你可以把握你自己熟悉的某个领域,即便你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城市的交通状况、出租车公司的管理制度、乘客的心理上,你都比别的人更有发言权。

这样的时评,比简单的批评,说一件事好,好在一二三,这件不不好,坏在一二三要有意义。举个例子。上海高档住宅小区的美国人救助一个残疾乞丐,让其自由出入自己家中,引起小区内的其他住户不满。我看到的所有时评稿件都在批评中国人的不良心态,批评小区里的有钱人歧视弱势群体。

这种批评的意义何在?发发牢骚,表达不满。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假如你住在一个高档小区里面,并且是花钱买小区的良好环境,如果有一天,一个残疾乞丐在楼道里出出进进,你能毫无感觉?

仅仅批评歧视,远没有探讨歧视产生的原因和如何改变它有意义。之所以有歧视,是因为弱势人群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现状,要改变这些,不是要求人家不歧视就行。只有给这些人以制度上的保障,让他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才能改变问题。所以,探讨一种保障体制,远比骂有钱人“势力眼”更有用。

时评除了表达观点、意见之外,更有意义之处在于它能更理性地分析一件事,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4 00:51 , Processed in 0.05436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