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祖籍陕西泾阳,生于陕西三原。1903年中举,后因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触怒清廷,被革去举人功名并遭通缉,亡命上海。马相伯召其入震旦学院读书,化名刘学裕。不久震旦学院因外籍教员干预校政,学生集体退学,马相伯率于右任等人另创办复旦公学,于右任为校长书记兼授国文。不久中国留日学生因学潮归国(详见革命烈士卷陈天华传和秋瑾传),于右任又与王敬方、张邦杰等创办中国公学,兼任两校文学讲习。1905年在《新民丛报》著文时始用“右任”名,右任二字既为谐音,又含反清之意,因古代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故名“右任”。1906年9月,他为筹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由同乡康心孚介绍会见孙中山,11月加入同盟会,孙中山授以长江大都督职,豫晋秦陇四省旅日同乡学生会推他为会长。次年初创办《神州日报》,不用清帝年号而以干支纪年,发行未及一月,销量激增,与老牌的《申报》同列大报之林。1909年3月,又在租界又创办《民呼日报》,其宗旨是“大声疾呼,为民请命”,大力宣传民族主义进步思想,鼓动民众起来革命。清吏便找了个借口将于右任下狱,后虽获释但报社被迫停刊,并被判逐出租界,清廷还扬言于右任要再犯事,就要挖掉他的眼睛。《民呼日报》停刊不到两个月,于右任又创办《民吁日报》,“吁”之于“呼”,他戏谑道:“还是我自己来挖吧。”1909年10月,朝鲜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日本前驻朝总监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就是胁迫清廷签订《马关条约》的日本前首相。上海许多报纸怕引起国际交涉,不敢报道,惟《民吁日报》大字报道,并配发社论称伊藤博文是“土匪流氓头子”。为此,日本驻沪领事馆提出“抗议”,《民吁日报》被迫停止出版,于右任本人也被逐出租界。1911年9月,于右任又创办《民立报》,成为革命党人的喉舌;黄花岗之役,《民立报》连续报道两月余;武昌起义,《民立报》为联络策动的机构。《民立报》影响不仅在上海,更远至内地各省及南洋。1936年,延安的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访问时,曾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
辛亥革命后,于右任陪孙中山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并出任交通部次长。不久袁世凯窃国,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民立报》被迫停刊,于右任流亡日本半年。回上海后出资创办民立图书公司,刊印善本丛书,后因资金捉襟见肘,只好知难而退。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但北洋军阀仍左右北京政府,于右任向孙中山建议,拟从北方看手,响应西南讨逆义师,并主动请缨受命。不久,陕西的靖国军邀于右任返陕领导,1918年8月,于右任抵达三原,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一直到到1922年,历时四年,以一隅之地抗北洋军阀八省之众,苦战经年,独撑危局。这期间还兴办学校,兴修水利,造福桑梓。后在上海,他向孙中山报告西北革命奋战经过,并谢奉命不力引以为咎。孙中山安慰他说:“失败何伤,吾亦失败来此也。”1922年10月,与邵力子、叶楚伧等创办上海大学,被推为校长。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北京政变”后随孙中山一道北上,北洋内阁总理许世英任命他为内务总长,他坚辞不就。次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采委员制,由胡汉民、于右任等十六人组成。1926年9月,参加冯玉祥五原誓师,12月任陕西省主席。1927年初,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预备策应北伐军。同年3月,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宁汉合流后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兼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委会常务委员。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审计院院长。1931年2月2日,于右任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之后任此职一直到去世。他虽抱有既拍苍蝇又打老虎的宏愿,但在蒋介石的专制统治下,监察院只是用来排除异己的工具,于右任几次打老虎都无功而返。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在此于右任创办了《民族诗坛》和《中华乐府》,号召坚持抗战、宣传民族正气诗词。寓居重庆期间,一次在嘉陵江畔思绪万千,他深切惦念前方将士,惭愧辜负了大好江山,恨未能亲上战场杀敌,作《嘉陵江看云歌》云:
嘉陵江看云歌
于右任
云如蒸气岩前起,山如馒头石似米。
扣舷而歌歌未终,雨打孤篷衣如洗。
风风雨雨断客肠,从战诸子俱凄凉。
关山百战逾秦陇,舟车经月道雍梁。
时虑缯缴如飞鸟,辜负江山看剑芒。
噫吁嘻!奇云忽聚忽飞散,峭壁时隐时出现。
客心如海复如潮,鹃声似续还似断。
1944年春,有个中央银行的秘书到监察院找到于右任,向他反映去年央行结算中竟多出钱的事情。座旁有人戏谓:“有多必有少,想是分赃不均耶?”于右任当即表示要追查。数日后,银行秘书抄来簿册。几经审核,发现央行钱款确有数笔被孔祥熙鲸吞,经手人员余赃难均,故账面上有了多出的款项。没过几天,监委刘成禹领头立案,弹劾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此案传出,重庆顿时沸沸扬扬,新闻记者争相前往监察院采访。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忙给各报社打电话,谓蒋介石下令立即收回所有新闻稿。怎知《益世报》次日仍将此新闻刊出,结果除被扣发当天报纸外,并受勒令停刊一月处分。于右任闻讯异常气愤,怒道:“敌凌于外,自毁于内,竖子安可共事耶!”国民党的权贵们对他不好公开下手,就用下三滥的流氓手段。三天过后,忽然有人送汽油两桶到监察院办公处,说是传闻于院长将要远行,特送汽油来云云。于右任闻报大怒曰:“竖子欺我,竖子欺我!”他本就不留恋官位,此时去意遂决,当即书写辞呈,辞去监察院长一职,往成都小住赋闲。离渝前夕,他胸怀郁结,愤慨难平,因挥毫泼墨,填《浣溪沙》一首,其词云:
浣溪沙·小园
于右任
歌乐山前云半遮,老鹰岩上日将斜,清琴隐隐起谁家。
依旧小园迷燕子,几番春雨冻桐花,王孙碧草又天涯。
歌乐山是重庆市郊的名胜,老鹰岩就在歌乐山。当时的歌乐山,到处都可见到国民党要人的别墅,在国难深重、后方人民饥寒交迫的情况下,那些权要们却在歌乐山的别墅内过着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这首《浣溪沙》词把他平时目睹的丑现象一并揭露,寄寓了对苦难人民的同情,抒发了对腐败分子的憎恶。这首词发表后广泛传抄,传遍了当时重庆的知识界,其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到成都住了两个多月,后来还是蒋介石屈服,派张群劝说他才返回重庆。
抗战胜利后,于右任支持和平建国。1948年,他曾作为副总统候选人之一,参加竞选。国民党败退大陆前夕,于右任曾希望留在大陆,迎接解放,但在1949年4月,他被蒋介石胁迫到了上海住了几天,他原想辗转广州、香港再返回北平,因目标太大,未能如愿。11月,奉蒋介石之命,从广州到重庆,11月29日,在重庆解放的前一天,蒋介石又强行将他与居正一起送往台湾,仍担任有职无权的监察院院长。晚年于右任生活孤寂清苦,思念故乡之情与日俱增。到台湾后,他写的诗词大都以思大陆、恋乡土、怀故人为主题。如1962年他写的一首《梦中有作起而记之》:“剪断云霞天欲晓,划开时代气方新。昨宵梦入中原路,马首祥云照庶民。”1962年,一位陕西同乡请他为两个女儿取名,他欣然以故乡“三原”和古都“长安”起名,勖勉两个在台湾出生的女孩不要忘记她们的故乡。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病逝于台北。亲属整理其遗物时,在一个铁箱子里发现他在1962年1月写的两张纸条。一张上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在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另一张上写的就是《望大陆》,那是一首所有海外华人耳熟能详、温家宝总理称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诗句”: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做官达半个世纪,所遗者唯几千册书、日常衣物及普通用具而已,连遗嘱也未曾留下,故治丧委员会将他的《望大陆》一诗作为遗嘱。他的遗诗刊出后反响很大,许多民众自愿捐赠高山土地给他作墓园。1965年7月,他的灵柩安葬于台北阳明山与淡水河之间的大屯山八拉卡墓园,隔海眺望大陆。
于右任既是国民党大员、爱国诗人,又是一代书法大师。他早年书从赵孟頫\入,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1932年,他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他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全面系统整理历代草书,从浩繁的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选出符合标准的字,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书画家刘延涛说于右任“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其影响当尤为广大悠久!”这本《标准草书》在台湾已九次再版,在大陆也多次印行。他的书法雄豪婉丽,冲淡清奇。晚年的草书更是出神入化,字字奇险,绝无雷同。在他的笔下,将草书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时呈平稳拖长之形,时而作险绝之势,时而与主题紧相粘连,时而纵放宕出而回环呼应,雄浑奇伟、潇洒脱俗、简洁质朴,给人以仪态万千之感。他的草书艺术特点十分突出,被书界誉为“旷代草圣”。他的书法作品数以万计,除素为不耻的某些权贵外,从政坛显要、名流时贤到贩夫走卒,几乎每求必应。除“二次革命”失败后曾卖字糊口外,他几乎从不收取润笔之资。他曾说“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
李济深(1885-1959),字任潮,广西苍梧人。1904年,在清末大办新军的风潮中,先后就读于广东黄埔陆军中学、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新军任见习官、排长,后入广东陆军讲武堂继续学习。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北伐军第二十二师参谋长;次年陆军大学复课,毕业后留校任教,历时五年。1920年,应同学邓铿之邀,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后任师参谋长。1922年,第一师师长邓铿被刺身亡后,任代理师长。1923年,正式升任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并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等职;他曾动员桂系军阀李宗仁、黄绍竑加入国民党,因此有“半个桂系”之称。
1924年1月,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李济深委任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委员长蒋介石)。1924年6月,黄埔军校开办,担任教练部少将主任。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升任军长,并晋级为陆军上将。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第二纵队纵队长,随后又任国民革命军南路总指挥,率陈铭枢、张发奎等部南征雷州半岛和琼州。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4月,又兼任黄埔军校副校长。7月,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又任国民革命军上将总参谋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主任,并代行总司令职权(总司令蒋介石在前方指挥作战)。此外,还兼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政府军事厅厅长、黄埔军校副校长、第四军军长等职,总揽广东党政军全权。所部第四军两个师和叶挺独立团,由副军长陈可钰率领,参加北伐,攻必克、战必胜,因此第四军获得“铁军”称号。
1927年4月初,李济深和古应芬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返回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查封工会、农会、学生会等革命团体,杀害邓培、肖楚女、熊雄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李济深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和第八路军总指挥。9月,国民党宁、汉、沪三方合流后,又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曾派重兵围攻进入潮汕地区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李济深赴南京与蒋介石会晤,不料,蒋介石以其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他扣留在南京汤山,之后移至南京鼓楼软禁,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广东则为李济深原部下、拥蒋的陈济棠所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济深被释放并恢复党籍。同年11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和训练总监。但李济深没有接受蒋介石的收买,不久离开南京到广州,开始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活动。1932年,曾组织“抗日军人联合会”,图谋反蒋,未成。1933年,联合方鼎英、陈铭枢组成“革命军事委员会”,提出拥胡(汉民)反蒋、抗共抗日,于10月再被开除党籍。同年11月,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政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李济深当选政府主席及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福建事变被蒋介石镇压,他逃亡香港。后又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出版《大众日报》,继续进行反蒋抗日宣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撤销对李济深的通缉令,并任命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但是这个委员是个空职,李济深苦闷至极,他给蒋介石写下一封长信,希望能委以重任。但是蒋介石对他敷衍了事,在《国难抒怀》中,李济深表达了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
国难抒怀
李济深
国难方殷寇正强,存亡续绝费商量。
可怜责任成虚负,到处游观没主张。
风景纵佳游兴减,江山依旧主无常。
应知覆巢无完卵,几度登临几断肠。
1938年,李济深任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在一年多的任职期间,他利用该职位推动各派力量团结抗日和坚持民主斗争。蒋介石恼怒不已,1940年,将李济深调任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在这里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营救过胡志明等越盟盟员,皖南事变后,还保护过叶挺、廖承志等人。1944年6月,李济深与柳亚子等人成立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协会,任会长,他组织并亲自参加“长老团”,上街募捐劳军。同年秋桂林沦陷后,李济深接受周恩来建议,在家乡广西苍梧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联络冯玉祥等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1946年4月,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在广州成立,李济深被推举为主席,联络国民党内爱国民主人士,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1947年3月,他在香港发表《对时局意见》,号召国民党内人士“站出来改正反动派错误”,被第三次开除党籍并全国通缉。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在香港成立,宋庆龄任名誉主席,李济深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5月5日,发表通电,代表民革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2月,应中共中央邀请离港北上东北。1949年6月,代表民革在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同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0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49年11月、1956年2月和1958年11月,在民革第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均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1959年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李济深写下一首诗,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十年建国万年红,衡岳光辉永照中。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但是当年10月9日,他就因病在北京逝世。其子李沛文和李沛瑶后来先后担任民革领导人。
毛泽东(1893-1976),原字润芝,后来嫌这个字太女人气,故改字润之,湖南湘潭人。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参加湖南起义的新军,当兵半年。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去北京,经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引荐,在北大当图书馆助理员。当时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北京又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毛泽东深受熏陶,次年回长沙后即创办《湘江评论》。1920年,发起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秋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毛泽东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党内地位一度仅次于陈独秀。1924年,参与中共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活动。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任宣传部代理部长。此时国共合作革命形势大好,1925年秋,毛泽东作一首朝气蓬勃的《沁园春·长沙》,抒发雄心壮志: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6年5月,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1月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春,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无产阶级领导并与农民同盟进行革命,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9月9日,在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后率部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建立中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率部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5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委书记,后任中共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6月,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在此期间毛泽东总结经验,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1931年,任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当选为主席。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前四次军事“围剿”,以“朱毛”之称闻名。1933年,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依靠共产国际支持,不久夺得中共中央领导权,他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就把毛泽东排斥出领导层,而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人李德指挥军事,结果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开始无目的的撤退,后来称为长征。因为撤退途中屡遭战斗失利,红军人数锐减,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左”倾路线的统治,终于扭转军事斗争局面,红一方面军顺利转移至陕北苏区。不久,红二、四方面军相继会师陕北。从赣南到陕北,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艰难险阻,前期博古和李德瞎指挥,红军连吃败仗,毛泽东心情甚是苦闷。直到遵义会议在众将士支持下,毛泽东重新获得指挥权,红军才扭转被动局面,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越雪山、过草地,终于到达刘自丹开创的陕北根据地。一路毛泽东写下了展现革命乐观精神的优秀诗歌,如《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又如《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其中《七律·长征》把豪气冲天的革命气概刻画得淋漓尽致,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后来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2月,针对日本日益加紧侵华的危机,在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1936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后担任这一职务直至逝世。同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在各方协调妥协之下,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达成一致抗日的共识。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2日,国民政府宣布陕甘宁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文章,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的错误思想,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途径。1942年,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使中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高度统一。1943年3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以后在历届中央委员会都当选主席直到逝世。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商讨和平建国大计。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发出首封电报:“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之至。”次日毛泽东回电,电文很短,回避了他是否要去重庆参加谈判。蒋介石以为他无意赴重庆谈判,反而邀请得更加热烈,8月20日,他发出次封邀请急电:“大战方告终结,内战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有赖于先生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会,岂仅个人而已哉!”蒋介石这么考虑:毛泽东只身前往重庆谈判,必定会有安全上的顾虑,如果毛泽东不敢来重庆,那么蒋介石就可以向美国人说中共没有和谈的诚意。而毛泽东的确对前往重庆有所顾虑,延安很多人也反对毛泽东去重庆,8月22日,毛泽东回电:“为团结大计,特派周恩来同志前来晋谒。”8月23日,蒋介石第三次电邀:“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特备飞机迎近,特再电驰速驾。”这时斯大林也来电,主张毛泽东应赴重庆谈判。这样毛泽东再不去重庆就十分被动,所以他给美国总统特使兼驻华大使赫尔利去电,要求在谈判期间美国保证他的人身安全。于是赫尔利8月27日亲自前往延安,接毛泽东和周恩来到重庆。毛泽东赴重庆前,中共中央召开谈判对策的紧急会议,会上决议:“国民党在内外压力下,有可能在谈判中有条件地承认我党地位,我党亦有条件地承认国民党的地位,形成两党合作、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在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前提下,作出适当让步。”同时蒋介石也召集高级干部开会,讨论谈判方针。国民党的谈判方针是:在军事毫不迁就,在政治则可以适当宽容一些。9月3日,双方谈判开始,谈判的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谈判期间,蒋介石与毛泽东单独会谈了约十次,最后国共两党各做出让步,10月10日,双方发表了民主建国的《双十协定》,在此前一天毛泽东离开重庆返回延安。
毛泽东在重庆期间,会见了多位民主人士,其中包括老友柳亚子,柳亚子还赠诗给他并多次索要诗词墨宝。他收到柳亚子的赠诗,当即复信赞赏:“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在临走之前,他又致函柳亚子,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这首词指的是1936年2月他写的长调词《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柳亚子如获至宝,极为叹赏,随即和词一首(和词见南社名士卷柳亚子传),并将原词及和词抄送《新华日报》,其时毛已离渝,因未征得本人同意,《新华日报》只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柳亚子自跋其后云:“余识润之,在一九二六年五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也。及一九四五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总,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堂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讦耳!”和词刊出,舆论骚动,大众都想见到毛泽东的原作,一时间一些手抄本在市民中流传。《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编辑吴祖光辗转抄得毛泽东此词,刊登于该报11月14日副刊第二版上,还加按语云:“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天重庆全城轰动,并迅速波及全国,纷纷盛赞毛泽东才情。蒋介石大为恼火,痛斥主管新闻事务的官僚无能,行政院新闻局副局长邓友德向《新民报》施压,指责其明目张胆亲共,是为共产党人助威,有投共之嫌。同时,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会议,布置其控制的报刊也以“和词”形式对毛泽东之词进行反扑。蒋介石找来同乡心腹陈布雷,陈是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央政治局会议秘书长、总统府国策顾问,被称为“国民党内一支笔”。蒋介石问:“布雷先生,你看毛泽东这首《沁园春》词,是他作的?”陈布雷点头回答:“是的。”蒋介石又问:“你觉得此词写得如何?”陈布雷回答:“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应该说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蒋介石追问:“难道就没有不尽如人意处?譬如在音韵方面,对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陈布雷如实说:“嗯,我细细看了看,没有什么毛病。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因为是诗词,也只好这样说了。据我所知,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非常精通,填词作诗,算不得什么难事。”蒋介石愤然作色道:“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陈布雷说:“这个嘛,倒是有的。”蒋介石喜道:“那好,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诗词的名义,批判他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12月4日,国民党喉舌报《中央日报》副刊了一首和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