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0|回复: 3

[舞文弄墨] 读诗杂感(其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8 17: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诗杂感(其二)

一  “诗者,持也。”
“诗者,持也”,使贫贱易安。人生不能没有寄托,深情嗜好者,可谓寄托。诗是人生的大寄托。读诗写诗都能在心间另建一个天地宇宙,以隔绝外界的凡俗与纷扰。一卷在手,便可哀乐两忘。总以为亲情和友情是人生的左右手,现在看来都没有诗歌“可靠”。

   二  李白诗风有渊源,也曾追慕古来贤
   李白《古风》第一首发出的“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的伟大质疑和呼吁。反抗缺失自由刚健的生命力的“绮丽不足珍”的诗歌堕落。通过李白对“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肯定,可以看出他对建安风骨的推崇。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这者留其名”,看来他追慕陈思王。与其说他效仿魏武“酾酒临江”的风流豪壮,不如说他更继承陈思王“名士气”,不过他少了点陈思王的“英贵之气”。曹植金樽美酒,锦帽貂裘,宝刀快马,大宴宾客,有贵族子弟的气派。李白有“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的五陵年少的豪侠。李白毕竟他不是贵胄出身,所以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潦倒。      
杜甫评价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他的一组《行路难》类似鲍照的《行路难》都激荡着一股慷慨奇崛之气。感情起落不定,大起大落,是两人的相似之处。

三  千古绝唱《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的《忆秦娥》千百年来倍受激赏。”王国维说它“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秋兴》八首\"(《艺概》卷四)。我个人向来不爱词,独爱这一曲。
意境深沉博大,感情悲怆凄清,韵味无穷。此词句句自然,而又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挚地真作金石声。对于这首词的作者颇有争议,后世认为是李白的手笔有一定道理。虽然是词,但深得诗的妙处。这首词从意境的营造,用词和韵律,都未摆脱唐诗的痕迹,很具备诗的特质。一曲“箫声咽”道尽了中华民族的感情,――怀古,伤别的情感,和心性,――深沉,博大,敏感的心性。


   四  古典诗歌的两大精神――“隐”与“谐”
“隐”是诗歌的语言精神。汉语以其内在的理据性和“尽在不言中”的蕴藉风格,形成了诗歌的宽式语形,浇注了我们民族诗歌的悟性精神。看似不起眼的词句,从语言层面到文化层面再到生命层面,一层层深入。
诗歌的语言是“积字成句”,单看字就极具“隐”的精神。字词本来就有一定的“象”,以及深厚的文化内蕴,随时可以唤起联想,感知形象。
看下列一组诗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休问梁王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一看到“茂陵”、“灞陵”、“汉家陵阙”就可以想到雄风飞扬,大气磅礴的大汉王朝,令人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清秋节”使人想到萧疏的秋景,给人以凄清的幽思。“咸阳古道”给人以深切的历史感和古朴的心境。单是这些名词就使人浮想联翩,心旌摇荡。
刘禹锡的《视刀环歌》有云:“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如何解决古典诗歌传达“人意”的主旨?基本上是“立象以尽言”。汉语从字到句豆都有强烈的“取象”精神。“立象以尽言”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既然诗歌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那么这也因此开辟了诗歌由“言语”到“人意”的超越之路。
《文心雕龙•隐秀》认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是诗歌的语言美学特征。《庄子》有云:“言隐于荣华。”真正的“言”肯定“隐”于在场的语言的“荣华”里,靠言说着和倾听着用“目击道寸”的方式悠然心会。诗人的生命体验结晶于字里行间,千载以上的哀乐仍然栩栩如生,有待“知音”去感悟领会。
王唯的名句“人闲桂花落”,从字面意义看,所说的仅仅是“桂花飘落”,但我们能不顾在场语言的诱惑,直扑那一片未及说明的“真世界”。山林的夜晚,皓月当空,四下幽静,好象能感受到微小的桂花飘落的画面和声音,这传达出一种隐逸的闲静的情怀,可于浩瀚的宇宙中感念人生的微小却又悠然自得的情怀。这种心怀似乎可以与“桂花飘落”无关。“超以象外”的生命感情才是我们真正要领悟的感情,“无言”的“真世界”才是我们要进入的世界。
赵瑕的“同来玩月几人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有问而无答,留下一片可堪玩味的空间。给你一个荡气回肠的没有下文,给你一个深挚于泪泣的沉默。
   古典诗歌里大量存在着意义相对的固定的“意象”,指向特定的“情状”与“文化内蕴”。它们不但会使得生动的画面“状溢目前”,还叫我们领悟其间的深意。如“浮云”主“飘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月明楼”,“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折柳”主“惜别”。“曲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古典诗歌的“谐”的精神主要是指诗歌的生命精神。“谐”大致是把人事中不如意当作有趣的意象去欣赏,对这种不如意的心态是爱物参半。诗歌最不易“谐”,因为诗歌最忌轻薄,而“谐”最易流于轻薄。所以诗歌的“谐”是“悲剧的诙谐”。
《文心雕龙》有云:“词虽倾回,意归义正。” 对于命运开玩笑,是一种逃遁,亦是一种征服。表面是自嘲,骨子里是沉痛。他们的诙谐出于至性深情,对人世的理解与把握。陶渊明,杜甫都是伤心人而又豁达的怀抱,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在平常看来是艰辛的,可在他的笔下却充满诗情画意。南阜斜川,新花秋菊,草长鸟飞,樽酒销忧,闲话桑麻,普通的事情却别有情趣。一盏淡酒,便哀乐两忘,乐天命而不知老之将至矣。 老杜总是嘲讽自己“天地一腐儒”,难道他忘记了理想的阻挫和国运的衰微了吗?未尝忘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白发簪花君莫笑,人生何处似樽前”,苏轼和欧阳修明明过了青春年少,还有呈一呈少年的意气和风流。表面上装作游戏,实际是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人生如梦的空幻。
诗歌能化痛苦为美丽的伤感。写诗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遭际,不仅是一种遭际,更是一种命运。伤情的诗人珍惜这种天赐的命运和长久的伤感,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他的命运和遭遇就是诗歌创作的源泉,这是艺术的幸事还是人生的悲哀。
表面是自嘲,骨子里是沉痛,内心深处是对自己人生境遇,人生抉择,人生志趣的肯定与欣赏。“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人在诗歌的世界里绝对的自信的,情趣化的,内心有极大的满足与充实。杜甫晚年得意的认为“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李白夸耀“诗成笑傲凌沧洲”,柳永载落魄之时还自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人生充满了劳绩,不如诗意的栖居。“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三月不知肉味”,诗歌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让诗人“欣然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矣”。
大凡诗人都这样的神力:在微小处看到伟大,在缺憾中找出它的意义,在困苦中能够诙谐。在沉痛处有超脱,在失意处有得意。这是一种“风流”,即用诗文使自己的言行思想艺术化诗化,从而使生命艺术化,充满诗性的光辉。
中国诗人大体不脱颜乐,点狂之气。这基本等同于“谐”的精神。没有“谐”的精神的人不易做诗,也不易欣赏诗。不能“谐”是枯燥贫乏的症候,枯燥贫乏与诗歌无缘。

五  虚词的大功用
唐人,宋人都善于用虚词,唐人用虚词常可参与意境的营造,宋人用虚词多着眼于理趣的抒写。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一个“犹”字,使节奏舒缓,音韵回旋。仿佛眼前浮现烟波浩淼的易水,寒波在涌动,在深层次地搅动。深感诗人那悲怆的高潮情绪落定后的婉转迂回的情感波澜在久久回荡。这让我联想到了一首曲子,《单刀会》里关羽赴宴前在江面唱道:“年少周郎何处也?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江水犹然热”的“犹然”好像也是波涛在搅动,心潮也在搅动,但又不是“波浪兼天涌”的奔放的气魄,有些怅然和伤逝。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独”字写尽了杜甫的形象,在高远辽阔的背景下独自怅望的凄楚形象深深地定格在我们心上。
发表于 2006-4-28 18: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拜读
发表于 2006-5-1 22: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个
发表于 2006-5-2 23: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性情写诗,性情读诗,真个性情中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9 05:44 , Processed in 0.06086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