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6|回复: 2

[舞文弄墨] 中国易学是怎样炼成的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1 19: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易学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题目的提法对于百份之九十九的《易》学界朋友来说是不好容忍的。因为它总和著名文学作品的名称有些雷同,令人妒嫌,但是今天将它提出,对于当代易学文化发展及今后《易》学的研究和实用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旨在这个“炼”字。《火珠林》云:“炼其心而心自灵,修其目而目自见①,”于是,就这个“炼”字做点探讨,供同好斟酌。

中国的易学文化已经足有八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了②,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脊梁。随着人类社会的全球化和经济、文化、物流等一系列的国际一体化,毋庸置疑,中国的《易》学也应该是属于这个文化世界的。因为《易》学的本身就是“广大悉备”能“弥纶天地之道”的。东方人享受的是天上太阳的光和热,享用的是地球的厚德和滋养,西方人也一样如此,乃至北方、南方、上下、四面八方的人都如此的享受和享用。既然如此,在世界文化的这个大范围内我们当代《易》学家应如何的去发展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应注意些什么?我想这个问题是一个最为普遍的问题,也是《易》言“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个问题。

过去的《易》学是非,我们作为历史的陈封去挖掘它,毋庸多说。今天,当我们纵观横览易学文化的发展时,不得不让人返回到《易》的“忧患”意识中去,当以“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引以警惕而“夕惕”!

时下,大多数《易》学者,因社会的多种客观因素而自诩,要不大师,要不神乎其神,要不居庙堂之高而蔑视低下层易学文化爱好者或《易》学研究者,明显的是“经民两派”道不同不相为谋。

经院派以独厚的学府基础搞些“学术研讨会”而沾沾自喜,耀乎扬威,见风使舵,以为自己是对易学文化最忠诚的弘扬和最真知灼见的解说,实则是曲高和寡,调难入人心耳,与《易》的根本精神愈来愈远,说是“研究、创新、继承、发展”,并且在弦音噪噪声中把易学文化推向世界,引起国际社会的眼睛眨吧。中国的《易》学究竟是什么文化?是占卜?是哲学?是宗教和神学?虽然承认了易学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它博大精深究竟在什么地方?说《易》的思想伟大,可是社会中又有几人运用它的伟大思想;说《易》的社会价值有多好,可是又有几个人利用了、开发了它的“弥纶天地之道”的价值呢?说《易》是文化的经典,可是问遍所有的年轻学子,又有几个莘莘学子把它当作经典文化来传播、推广呢?这是谁之过!《易》学本身?还是易学文化最忠诚的弘扬者和最真知灼见的解说家?羞也!羞煞作《易》的先人!我们扪心自问过没有?我们“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过没有?如果前面的问号都没有着落,那么深居庙堂之高的《易》学家又该如何是好?

民间派则以此扬名立身,度日济年,深入研究者,关乎“人文”者,“见天下之赜”者又有多少人呢?大凡民间派的没有经院派的学识修养和物质基础,于是,在学《易》或研究易学文化的时候,大都流入了“妄自迷性”的江湖术士之类,动不动就冒出了个“大师”或“神”或“半仙”,要不就是“天下第一”或“泰斗”、“神算”。请问,如果中国的文字史里面没有这些字眼的时候,那么不知这些人又该如何是好?对于这些“大师”或“神算”,他们对《易》学的某种发展是有些功劳的,但是以历史的准则来开,他们是《易》学历程中的耍魔术者,或是易学文化的鬼魅魍魉者,他们距“神无方而易无体”之道相差太远了,悖离《易》的宗旨更远了,虽然《易》有“以卜蓍者尚其占”的训诫,可是又有几个人在这个“尚”字上而“炼其心”呢?于是《易》学的占卜之道就在现代的预测新法中而糟蹋的面目皆非,让一轮一轮的人陷入此中做着恶性的循坏。总之,他们是在淡泊名利中而要急着掘藏得金!悲也,《易》之灵魂能否安息? 难说!

上二者之外,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现代人以为自己比古人聪明了,动不动把《易》学中的“玄”学成分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去推演、实践,结果是《易》的“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的“唯变所适”成了“典要”的机械论和模棱两可。如果人类的玄学变成了科学的实证方式时,那么玄学就失去了她的灵魂所在。于是,玄学就显得那么机械和没棱两可!因此,人类也就显得那样的悲哀和惆怅!万事万物皆有它自然规律和法则,《易》同样有它的规律和法则,这个规律就是吉凶祸福都在阴阳之中,这个法则就是不能脱离《易》的九维思维空间③而胡乱变化,变出一个专家、教授或大师、神算来。

由此种种迹象,当深入的研究时就会发现与“炼”字的精神相差太远,致使中国易学文化不能良好的发展。所以,我提出如下几点,谨希同好注意。

一、学《易》必须要知道《易》是怎样炼成的,是观变于阴阳动静,幽赞神明往来,揣摩于太极阖辟,知乎进退存亡。无论是学术理论研究还是实用预测,务必要方法得当,就好像地球本身并没有地轴而研究星体运动时假设有一个“轴”存在,深知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道理。更要先达人事,世事洞明,知道“易道逐心,大道逐性”的哲理,不明事理,《易》理则难明。

二、学习易学文化须知这个文化是怎样炼成的,是人类本性、本能的体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积淀,在易学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什么“第一”或“神算”,或“教授”的自鸣得意。《易》以阴阳而表现这个文化,以九维思维空间的思维特性来体现这个文化的思想,以实用来证实其文化思想的可行性。之所以,要明白这个融入世界文化范畴中的文化根源,并非是优秀或不优秀而取决的。

三、研究《易》,弘扬易学文化,须从根本上去解决,全社会文化性的普及,使人人都知道这个文化的存在是真是不虚的,而非高深莫测或神秘、迷信,或是少数人掌握其奥妙的。研究《易》学还得从其本源着手。弘扬易学文化必须要务实,要实用,不能调子唱的高而实用性低,荒废纸张,浪费学者们的时间。特别现今国际化的程途中,所有《易》学爱好者或研究者,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内外兼修,使内的道德、本性更为纯正,使外的学识修养、学术功底更为坚实,明确《易》并非是Book of changes④,要时刻知道《易》学进入国际大军行列时还缺少什么。

最后,如果我们当代的易学家,不论是学术界(义理)还是预测界(象数)真正能够担起这个对历史、对后人负责任的重担时,我想我们的易学文化是会“三十六宫总逢春”的,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只要有人类存在的一天,《易》的精神是不会颓废的!

注解:① 这是立本文的着眼之处,不可忽视。

② 从国内外出土的大量文物考古证实,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八千年。关于这个,1994年我在极其的欢欣中写了一幅对联,曰:“秉性道德,黄土遗风九万年今古;文承雅颂,华夏文明八千载春秋。”

③ 九维思维空间是1996年我起初在研究《中国易学杨氏象测法》的时候,当发现奇门遁甲、六壬神将与太极八卦和九宫相配合时,显然是一个立体式的浑天球。于是一点延线,交叉而合,得出阴阳是平面的三维思维空间,太极(九宫)是纵横交错的立体的九维思维空间。之后,用以逻辑思维推证和实际的预测实践证明,引证佛学、道家的性命双修及儒家的圣人君子之道,此论合乎实际,切实可行。

④ Book of changes是《易经》的英文常用译法,英国李约瑟博士在写《中国科技史》的时候采用此译法。其意引申为“书是讲变化的。”实际上,外国人只看到了《易》的变化法则,而没有注意《易》其它法则。之所以,我在写这些的时候,尽量采用《佛经》的音译办法,太极就是Taiji,让世界对中国文化多些深入研究,省得乱下定语,惹得我辈蠢才跟着瞎起哄。
发表于 2004-11-12 01: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室友非常爱看这个,代他收藏啦。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2 12: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开心的羊于2004-11-12 1:47 AM发表的 :
室友非常爱看这个,代他收藏啦。


呵呵,如有兴趣,多多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11:33 , Processed in 0.13170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