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3|回复: 6

如花美卷,似水流年——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2 13: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精华欲掩料应难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为词如此,为文亦如此,凡读过《人间词话》的人,想来对王国维先生与其著述的大抵感觉亦是如此。一部《人间词话》,不过数章,每章不过数语,然而字字珠玑,读来惟觉美妙不可言。正如先生之评后主词之“粗头乱服,不掩国色”一般,字字句句皆为华章,兼又“寄兴深微”,非一读再读不能知其味。为词评如此,已属高格了。
  《人间词话》之论词,数为后代学人推崇,而词乃国学之大者,历来词论甚巨,而《人间词话》能从中位列至尊,当不失为颖秀奇文。其论词多有独到之处,如境界,如造境,如写境,无一不是开词评先河者,然而其词评之最恳切者,我以为当推“性情”二字。“恳”则满腔诚悃,“切”则深入底里。由诚而见真,由真而生切,由切而生情,情深而文美,《人间词话》之论词,谓凡是好词,必是“能写真景物,真性情”,此处之“真景物,真性情”便是王国维先生之评论恳切处。何谓“真性情”?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如先生之论及苏、辛词,谓之“词狂”,一“狂”字,则苏、辛之豪放旷达顿见。然而先生又谓“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初时似是难懂,然而细细想来,便知此话以在言外。稼轩词豪,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其愤世嫉俗之狂态可掬如见,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尤能见稼轩气量胸襟,令人觉得不如此不能表现“无人会,登临意”慷慨呜咽之心境,岂只有苏词方许“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不料辛词一般也有“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之沉郁顿挫语,令人不解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人,为何竟有“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之叹?若参看北宋旧事,便知其时稼轩已不止是冷落无闻,更有不可明言之苦,怎能不自叹“闲愁万种”?先生谓稼轩词“有性情”,当是极恳切语。又推许纳兰词“真切”。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写情写景,才能“不隔”,其词端丽,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一句“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今年”,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以为柔情一缕,能令九转肠回,虽“山抹微云”君,不能道也。“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岂是失语?当是深谙纳兰词中三味,方能说出此恳切语。
  王国维先生论词之高下,首推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何为境界?“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此处“境界”亦非“性情”不能。“境”非单指景物,人之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而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然而无论境中有我还是无我,都是人之心境,仍以情真为上。“泪眼问花花不语”自是著“我”之色彩,词人之内心哀伤见于字面,“池塘生春草”似只是以物观物了吧,然词人亦是“萋萋感楚吟”,内心悲催,砉然洞见。而且境界虽有大小,并不以大小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之雄壮恢弘,然温润绵长,“宝帘闲挂小银钩”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哀怨迷离,然深远幽眇,均绮丽闳美,其神妙引人处,自在一“真”字,即前之所谓写景之“不隔”,或者写情之“恳切”,《人间词话》之论词,大多以此分其高下。
  先生论及前人之词,殊多美誉,论及温庭均,则谓之“句秀”;论及韦应物,则谓之“骨秀”;论及李煜,更谓之“神秀”,此誉至高至美,然皆一语中其腠理。尤其论及李煜词,谓其“粗头乱服,不减国色”,更是的当。先生亦是极爱词者,所以能做此等恳切语。“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爱词至此,先生亦可以称得上“词痴”了。故而“神秀”一誉,我以为亦可用诸先生本人。先生为一代大儒,又深谙西文,故尔既有国学渊源,又不失西学义谛。其为诗,虽惜笔弱词靡,不免有王仲宣“文秀质羸”之讥,然甚有诗情作意,更不失治西洋哲学人之本色;为词,则“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何字不工?“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何句不丽?为文,则《人间词话》之字字堪作珠玑看,“神秀”一语足当,亦足恳切。如此,方能不辱没《人间词话》一卷亦。美哉,斯卷!
  
  二 淮南皓月冷千山
  
  历代学人均将《人间词话》作治学经典看,是据《人间词话》章第二十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亦非不从此说,只是觉得一部《人间词话》,似应不只作治学心得语看。譬如古今文人迁客为诗为文,莫不作五内悲催语,忧思莫名语。他忧身世,忧国,忧庙堂,忧江湖——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自是忧国;“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当然忧世。然“百食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所忧者何?还有所谓“闲愁万种”,未始不是作儿女态,作心悲语。即使是人豪放如辛稼轩,也作“惜春常怕花开早”之叹,虽此话亦是意在言外,然心中悲苦,人与我同。我以为《人间词话》亦然:书关学问,亦关情事。先生毕生皓首穷经,自是学问中人,然而晚年诸事皆不能遂心,终至于万念俱灭,心悲情冷,以至于萌生拙志,自沉昆明湖。
  由于先生辞世前无一人随侍左右,因此,先生之死因与死法若何,数年来众方家莫衷一是。或断言殉清,或托词避债,又说是惊惧,或是谏阻,更有文化殉节说,诸因素说,种种说法不一而足。殉清一说,固是有理,然若指此为唯一缘由,似非所宜。说到底先生并非政客,多年来不过潜居清华园内致力于学术,从未见其预涉政事。即使随后充任南书房行走,感激涕零之心或许有之,效文忠肃公之报国旧事倒也未必。避债说虽是经郭沫若播传,一时间众口纷纭,然而据后来考证,王并无重债在身,竟至于高至不死不能清偿,故而此一说早已经为人斥为不经。至于惊惧说或谏阻说,更属鄙而不取之论。先生生而豪杰丈夫之流,岂惧乱世之兵爨?若说是怕为乱兵所辱,不如先死以避之,更不合先生处世之道了。再至于“文化殉节”一说,与其说是与先生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之诠释先生之死,不如说是陈之心态自况。而“诸因素”说以为先生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我亦以为此说甚是,只是这诸因素里面,似应再添上“情冷”一由。
  何以说先生“情冷”?试看《人间词话》删稿之第一:“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我读姜夔,亦最喜此句,觉词旨悲酸,意在言外。一“冷”字,已足断人肠。我以为先生心中必有大悲伤,不然何因何独喜此伤心欲绝语?再看先生遗稿:“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阅尽”一语,已足道出先生内心悲苦了。先生一生郁郁,常有零余之感,这固然是一个人的禀性,然与身世必有关联。先生早年即失萱堂,虽有继母,而心下未免不有不足之感,后得罗振玉青目,虽是一生身家学问皆系于彼,然不能不有寄人篱下之感。再后来独自求学东渡,体弱多病,心下亦常抑郁,落落寡欢,以至于“人生问题,日往复于胸臆”——所有这些零零碎碎,虽不足以致先生以死地,然而溯本求源,又不能不说是病已伏久。再加上辛亥后与罗振玉师弟失和,又逢长子病故,先生的内心已是悲催莫名了。先生又非不忧国者,观其与清废帝溥仪相交之始终,先生无一事相负,单是冯玉祥逐帝出宫一事,先生竟怒而欲与遗老投“御河”自尽,其欲报溥仪之知遇之恩心切可知。何况这次,北伐军已是大兵压境,京城内一日三惊了呢?依先生之秉性,作愤尔不食周粟之事再正常不过,更何况诸事交结,先生已感无力承受了——如此种种,才使得先生万念俱灰,决然举身赴死。
  再看先生遗稿,诗不过数首,词不过数阙,内中寂寞冷语数见,令人讶其为何心悲若是。不是“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便是“臯兰被经,月底栏杆闲独凭”,字句皆工,而伶仃孤苦之情状可悯。再加上平素先生寡言笑,疏交际,一生遭际又实是坎坷,终老时又逢各等事变,先生心中,岂能不冷?先生向来以为惟有哲学方能立世,而哲人中先生独喜叔本华。谁不知叔本华乃一悲观论者,先生选择他,怕一定不是偶然吧?再看先生之《红楼梦评论》一稿只论及内心苦痛之处更是不胜枚举,因而先生之死于“情冷”一说,当非妄度。
  然而“情冷”并非“情尽”,正如心悲不等于心死。先生自沉,并非出于对诸事均无欲无求,恬然辞世。先生于《红楼梦评论》里早说过:“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出世者若何?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固已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自杀者若何?不满于现在之生活而求主张之于异日者也,而求偿其欲不得。所以说先生心中有大悲苦,而尤苦于永无解脱之日。此亦人生一大悲剧,当是时,大凡略通知识者无不为此所扰,又岂独先生然!先生临赴死,曾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语,亦足可为一鉴。
  
  三 相逢莫问人间事
  
  一部《人间词话》,不过数章,每章不过数语,然而字字皆如滚珠落盘。词评至此,已自是高格。然正如先生所论,“解人正不易得”,《人间书话》成书至今,遭世人讥评赏鉴,不能不谓众说纷纭,只是真正解者又能有几人。何况先生一代大儒,心中目中皆是大学问,却于五十华年一旦辞世,更令人叹惋备至。“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此等令人心痛欲绝之句应是先生自况吧,所以才这样痛切。只是再痛切便又如何?《广陵散》于今已成绝响。“算得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黃土,十里寒螿語。”先生此句,应该也算是给自己的谶语吧,只是也何等痛切!惜我辈生也何晚,不能解先生之“寄兴深微”,惟作拾人牙慧语,为先生一痛而已。
发表于 2004-11-12 14: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花美卷,似水流年
好文章,好手笔,足可拿去做《人间词话》的导读了.
关于王国维之死因,学术界至今奉陈说为圭臬,纵然陈寅恪之诠释先生之死,是陈之心态自况,也是不无道理的.

"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于累臣共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我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赢得大清乾净水,年年鸣咽说灵均。”

如此挽联,足见陈之于先生的情感何其深厚.
发表于 2004-11-12 14: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
 今先生之书,流布于世。世之人大抵能称道其学,独于其平生之志事,颇多
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论。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
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
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然
则先生之志事,多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论者,又何足怪耶?尝综揽吾国
三十年来,人世之剧变至异,等量而齐观之,诚庄生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
非者。若就彼此所是非者言之,则彼此终古未由共喻,以其互局于一时间一地域
故也。呜呼: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后,更有来世。其间傥亦有能读先生
之书者乎?如果有之,则其人于先生之书,钻味既深,神理相接,不但能想见先
生之人,想见先生之世,或者更能心喻先生之奇哀遗恨于一时一地,彼此是非之
表欤?
发表于 2004-11-12 14: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一篇文章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的历史悲情

吴小龙

  几年来,“陈寅恪热”一直持续不衰,研究、推崇的文章、著作连篇盈箧。
这对抱着不可化解的悲情冷落终生的陈寅恪来说,应当是一种告慰吧。但是,如
果我们没有真正理解他的悲情,和他在这种悲情中的思考,还有他在这种悲情和
思考中的坚定的信念和持守,那么,这种告慰恐怕是陈寅恪所不需要的。

  陈寅恪的悲情是对整个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思考的结果。这一段历史确
实无法令人振奋,虽然人们真诚地振奋过。在国人一阵阵地振奋、乃至狂热时,
陈寅恪一直冷落地独处一旁,冷静地旁观、思索,他的悲情在国人的这种狂热中
加深,这是他的过人之处;然而就在这种悲情终至不可化解之时,他仍以其对中
国文化的信念顽强地守持着,坚持着他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坚持
着他对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大因缘”的等待,这是他更可贵之处——尤其是当
我们看到一些人从往昔的狂热中出来后,再三再四地拒绝反思,只是在竭力制造
新的狂热中自得、自虐,或者放弃一切信念和守持而在趋潮中放纵,我们更感到
这个孤傲的老学者确实可敬、可佩。

  现在人们爱说解读陈寅恪,我以为,要真正读懂他,就要真正理解他的“独
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解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和真正态度,还有,就
是他对决定性地关涉到这个文化的命运的两个政权的态度的真切意味——把他看
作前清遗老或反共人物都是迷于一些表面现象的简单化的错误结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虽然是陈寅恪晚年为柳如是作传时才完整地提
出来,但它准确地表达着陈寅恪一生的价值认定,而这一认定表明,陈寅恪无疑
属于五四那一代人。表面上看,陈寅恪和曾与他在清华国学院共事过的王国维一
样,是个坚持站在传统文化立场上的守旧派,坚守的是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然
而他用来表达传统文化的根本的这所谓“我民族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
恰恰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弘扬的思想。虽然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总是被划在
五四群体之外,他也确实不曾说过赞扬五四的话,但他所认同和标举的“独立之
精神,自由之思想”却分明是五四的精神遗产。以守持传统文化精神为职志的陈
寅恪在讲出这句话时没有半点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2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寒柳轩客于2004-11-12 2:04 PM发表的 :
如花美卷,似水流年
好文章,好手笔,足可拿去做《人间词话》的导读了.

.......


哈哈
寒兄过奖了,拙笔不堪,求抛砖引玉而已,还望指教
发表于 2004-11-13 02: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写得洒脱不羁
行云流水
发表于 2004-11-13 11: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观成就了其悲观忧郁的品性,最终以自沉作为他人生的最终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6-17 00:13 , Processed in 0.46601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