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2|回复: 3

天地为心、苍生为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4 00: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地为心、苍生为念
作者:张克智、卞毓方

   大多数诗篇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回望与前瞻,也都有一个主导的旋律:呼唤缔造更加美好的现实。故国、故乡、故地、故人……这些看似因时空阻隔、渺邈难及的物象,却是须臾不离地秘藏在心底,并最终能引发诗情的酵母;因为那是岁月嬗变的印记,是镌刻、回旋在生命之树的最初的年轮,也是经过时间的蒸馏与聚焦之后储存在骨髓的精神之火。近读朱基同志七律《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眼前就蓬勃着这样一盆圣火:
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
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
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
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
这首七律,不仅胸怀广阔、思路深远,而且格律严谨、章法井然。全诗以“一先”为韵,宫商和畅,格调悠扬。又,通篇造语自然平朴,活泼灵动,似脱口而出,浑然天成,绝无冥搜苦索之迹,亦无一字荒率空泛,却笔力雄瞻,气韵高华,涵蕴深厚。根据我们初学的粗浅体会,兹将全诗试析如下:
   “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首联紧扣“重游”,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湖南乃多山多水之地,向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而壤接四川、湖北的湘西,更是山环峦抱,溪涧竞流。从前,由省会长沙西去吉首、保靖、花垣等边城,陆路只有经常德穿沅陵的一条山道,崎岖而惊险,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颓唐;水路只能由洞庭逆沅水、酉水上溯,其曲折、险恶,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里有过颇为生动的描绘。千山万岭,道路阻塞,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有它的优势。1937年日寇侵华,神州大地爆发抗战高潮之后,湘西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势,而成为民众的疏散地和抗日的大后方。国内、省内许多著名学校都曾一度迁居于此。六十年前的1941年,当朱基同志还是长沙中学的一名学生时,曾因避战乱而转到湘西的国立八中就读。那一方山水,从此在他的生命里扎下了根。以至六十年来,他的梦中,时常浮现湘西的青山绿水。这期间他也曾想前往“寻梦”,可惜因公务在身,多是匆匆而过,未能如愿。古人有“选梦”、“买梦”之说,我们想梦若能“选”、能“买”,朱基同志肯定是要经常点击湘西的。再,“六十年”为一个花甲整数,这里是泛指,极言暌违之久,思念之殷,同时也暗寓国事繁忙,分身乏术,2001年4月上旬,当作者终于有机会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山川未改旧貌却尽换新颜。对此,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泼墨铺陈,着意渲染,而仅以“别有天”三字,描写出往事如烟的今昔之叹和谷换陵夷的沧桑之变,其艺术匠心可见一斑。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0: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颔联紧接首联,具现湘西今日之盛。吉首,作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教育系统,并且有了自己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吉首大学。他看到该校作为民族大学,向全国招生,校舍山青水秀、建筑宏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些年来,吉首的各类学校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了大批“俊彦”。朱总理总揽全国之建设,特别重视科教兴国,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他不仅兼任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组长,多次作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和决策,而且还曾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亲自为学生讲课。所以,当朱总理莅临湘西参观“吉大”等学校,由衷地发出赞叹是顺理成章的。宋代黄庭坚云:“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又古谚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永远是立国之本。“神仙”应是指云集山顶的游人。可以想象,当他们兴高采烈地登上张家界峰巅,置身云海雾涛、奇峰怪石,一霎时,分不清这儿是天堂还是人间,翩翩然有出世成仙之感。“神仙”二字,在某种意义上,也刻画出当今国人终于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安祥和自足。
   “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颈联稳步换景,对比十分强烈。作者当时身为国家总理,视角自然与众不同。他并未一味玩索风光,而是临风聘想,心怀八极。此处以“熙熙”描绘新兴的张家界市人丁兴旺、市场繁荣、热闹非凡。接下来,作者由乐转忧。从语源上看,“濯濯”乃光秃状也。《孟子•告子上》云:“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童山”,指不长草木的山。“怏然”,即不悦、不满之意。显然,作者之所以感到“怏然”,是因为眼前“濯濯”的“童山”所致,而这“濯濯”的“童山”,并非“未尝有材”,亦非“山之性也”,乃人为砍伐之故也。作者以“怏然”二字,表现出对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盲目乱砍滥伐的愤慨和忧虑。
加强环境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我们党和国家对此也极为重视,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国策,作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基本目标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再造山川秀美的大好河山。为了贯彻落实这一重要国策,朱总理近年来先后考察了黄河、长江中上游等诸多地方,并根据需要和可能及时作出了保护天然林木和退耕还林还湖的重要决定。所以说“需要”,就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再不加强治理和建设就很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贻害子孙后代;所以说“可能”,就是现在更具备加强治理和建设的条件,特别是有比较充实的粮食,可以支持实施这一重要决策。这个思路,是朱总理近年来一贯的指导思想,他这次到湘西实地考察,自然也不例外。他在考察后再次强调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要锲而不舍地搞好退耕还林还湖和封山育林工作,使全国大地林木葱茏繁茂。由此可见朱总理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决心和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0: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尾联宕开一笔,焦点由湘西转到湘北的洞庭湖。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唐代孟浩然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是对其辽阔浩淼的赞美。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尤其是随着当代一些人急功近利、围湖造田,昔日那种“波涛万顷”的壮观,现已不见了。湖面日益狭窄,许多地方亦已被围堵拦截成河湾港汊。以至每到汛期,洞庭湖不仅失去了以往蓄洪泄洪的功能,反而助水为虐,泛滥成灾。这首诗的标题中用“并怀洞庭湖区”,说明朱总理胸中装着洞庭湖,对1998年湖区爆发的那场特在洪灾的教训仍记忆犹新。“浩浩汤汤”一词,显系化用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摹洞庭湖的成句“浩浩汤汤”。至此,一个以天地为心、苍生为念的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便巍然矗立在我们面前,并将永远鼓舞全国人民改造和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
附注:本文是作者2001年5月学习朱基总理当时所作七律诗《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的一篇体会,此为首次公开发表。
发表于 2006-7-25 18: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的文人墨客不仅心怀天下,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深深的爱着祖国的美好山河。
从的他们的诗文中可隐隐感觉到他们追求绿色的情怀...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4:09 , Processed in 1.34398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