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1|回复: 27

“中国慈善个体户”杨海的传奇人生(目前病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5 16: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曾供职于美国驻华大使馆,却毅然辞职投身慈善事业;他每年从国外募集慈善资金数十万美元,自己却不名一文;他主持的慈善项目分布在多个省(区),自己却飘忽不定;他帮助过的人数以万计,自己却租住一个简陋的单间;他多次带领志愿者深入各地的麻风村,送上切实关怀;他,36岁,曾两度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突发脑梗塞……

  这个曾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慈善个体户”的湖南汉子,自2月8日在出租房内晕倒后一直没有从病床上起来。2月10日,长沙市第三医院向其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与死神角力的两天两夜

  “杨海!杨海!”2月10日早上,长沙市解放四村居民小区某租住房外,李晋涛一边用力敲门,一边焦急地叫唤。

  李晋涛是杨海最好的朋友之一,杨海曾将租住房的钥匙交给了他。2月9日晚,李晋涛接到杨海的家人和朋友辗转打来的电话:从8日早上开始,杨海便“失踪”了,房门紧锁,手机总是没人接,谁也找不到他……

  敲了一会儿门,屋里没有任何反应,李晋涛心里咯噔一下,果断地掏出钥匙开门。多日之后,他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简陋的单间寒气逼人,一股刺鼻的气味让人窒息。

  李晋涛见到杨海时,杨海正躺在床上,似乎挣扎着想起身,可终究没有动弹。李晋涛回忆说:“他失神的双眼睁大了一下,瞬息又黯淡下来,嘴角动了动,却什么声音也没发出。”

  李晋涛一个箭步冲到杨海面前,伸手一摸,发现杨海的床单湿了一大片,连身上的牛仔裤也是湿的,显然是大小便失禁!

  李晋涛呆了一下,片刻的眩晕过后赶紧抓起手机,拨出了一个号码。

  几分钟后,杨海的助手小余来了,和李晋涛一起为杨海简单地擦了擦身子,换了一套衣裤,丝毫不敢耽搁地把他送到了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

  诊断结果很快出来了:突发性脑梗塞!医院立即下了病危通知。

  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年味犹酣。迄今为止,谁也不知道从2月8日至10日那两天两夜的时间里,杨海是怎样独自一人在租住房里与死神角力的。李晋涛说:“回想起来,我进屋后,杨海的双眼明显地睁大了一下,那是他求生的渴望啊……”

不做“外交官”甘当“个体户”

  “杨海,你还好吗?”专程从武汉赶到长沙的麦大卫一遍一遍地喊着杨海的名字。病床上的杨海微微睁开双眼,但目光呆滞无力。

  手上打着点滴,鼻孔插着氧气管,偶尔自喉腔深部发出几声痛苦的呻吟,麦大卫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就是平素活泼乐观的杨海。他的父亲杨华俊守在病床边,不时用棉签蘸了水,为儿子润湿干枯的嘴唇。

  边上的医护人员告诉记者,老人是2月10日得知杨海病危的消息后,从怀化市会同县的乡下老家步行8公里山路赶到县城,连夜乘车来到长沙的。杨海是他的小儿子,也是这位古稀老人一生最大的牵挂和骄傲。

  1969年出生的杨海,自小善良而要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他,因家境贫寒而一直无钱治疗,这成了父母心头最深重的愧疚。1989年,杨海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在大学里,他摆烟摊,做各种小生意,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他频频出现在英语沙龙,出色的英语才能、纯朴善良的本性使他很快与周边几所高校的外教们打成了一片。

  大学毕业后,杨海做过外贸生意,在德国留过一年学,在大学教过书,在外企供过职,还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供职一年。在这些经历中,他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结交了大量的外国友人,并在他们的资助下,于1996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在北京接受心脏手术。

  就在人们对他所拥有的一切钦羡不已的时候,杨海作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待遇优厚、前景良好的工作,专职投身慈善事业。他对父亲说:我这条命是国际友人救的,我要用我一辈子的时间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03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上,杨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终生做慈善个体户!”

筹集善款百万美元的穷人

  杨海目前的身份是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国际合作主任、驻湖南办事处主任。

  小余对记者说,10年前,杨海就开始从事专职慈善事业,在没有任何工资、津贴和预算拨款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个人力量向国外募捐,募得的捐款全部用于援助湖南贫困家庭的病人就医。

  10年来,杨海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高原边陲,他不知疲倦的身影给一批又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带去希望的亮光。他在内蒙古开展草原卫生院援建,一次性募集了23万美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全部捐给呼伦贝尔卫生局。

  他在西藏和四川援建希望小学,三番五次地陪同外国慈善家上高原、进盆地,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他在云南开展乡村医生培训,邀请到第一位外籍中医学博士、非洲人迪亚拉“坐镇设坛”。至今他还在云南拥有一间办公室。

  他在湖南组织志愿者医疗队,仅2003年5月至2004年6月的一年间,就筹得国际善款12万元,使得9000名贫困患者受益,其中20人得到手术资助。

  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先后使湘西3名兔唇儿童拥有灿烂的笑脸,若干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近一两年,杨海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一个特殊的角落——麻风村。他组织志愿者深入各地的麻风村,为麻风病人们逐一建档;他从海外募得资金,购买最优质的棉衣、棉被送往麻风村。

  为了那些与他素不相识的麻风病患者,杨海几乎是玩命地奔波。2005年12月16日到12月24日,短短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杨海辗转于长沙、汝城、道县三地,还要翻山越岭地进出麻风村。只是,那一次道县之行,杨海终于病倒了,劳累致疾,在道县人民医院住了3天院才被朋友接回长沙。谁也没想到,还没等身体复原,他又风风火火地赶赴北京联系相关慈善事宜。

  “他这样不要命地东奔西跑,身体能不垮吗?”杨海的女友小文(化名)满含心疼地在记者面前抱怨。

  据媒体报道,10年时间,杨海通过个人力量已向国外募集慈善基金一百余万美元,而他自己,却只租住在长沙市解放新村的一间每月200元房租的单间里。

常坐公交车给乞丐送饭

  鲍轩,杨海多年的好友。在他的印象中,杨海是一个从不把自己的苦难向朋友诉说的人,反倒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朋友们发短信,把当地的美丽风光介绍给朋友和朋友一起分享。鲍轩就曾以这样的方式随杨海“到”过雪域高原、中俄边境、蒙古草原、云南密林……“他是一个心中只装着别人,完全不顾自己的人。”鲍轩如此总结评价杨海。

  对此,小文有着更多的体会。她说杨海有个极其特殊的习惯:无论在哪里吃饭,他总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如果吃盒饭则总是多要一两份),然后专程坐公交车到五一广场,将饭菜送给那里的乞丐和流浪儿。

  小文说,由于经常跟乞丐们接触,杨海总结出了一套识别真假乞丐的方法,还告诉她:“如果拿着饭菜一时找不到乞丐,千万别把饭菜扔进垃圾桶,而应放在垃圾桶旁边,自然会有乞丐找来的。”小文为此特意做过一次试验,还真如杨海所说!

  守在杨海的病床边,难过得想哭的时候,小文就用双手用力捂住脸颊,迫使眼泪不流出来。但只要一离开病房,她就很难控制得住:“好几次回家的路上,我拼命地哭,哭得肚子都疼了。他那么好的一个人……”

病倒前念念不忘麻风村

  面对难以预料的医疗费用,杨海的父亲一筹莫展,但老人并不向任何人诉苦,只是每当有人到病房看望杨海时,老人便会慈祥地凑到杨海耳边,喃喃地说:“海儿,你看,又有好人来救你了……”

  或许谁都难以相信,但的确是事实--每年都能从国外募得数十万美元善款的杨海,自己却穷得叮当响。按照协议,他这个“个体户”所挂靠的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是不向他提供任何工资待遇的,更没有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他支付工资。也就是说,他基本上是没有收入的,平时能得到的所有的“好处”,就是从慈善资金里报销一点东奔西跑的路费。

  杨海的节俭在朋友圈子里是出了名的,吃的大多是盒饭,住的是每月200元租金的单间,衣服、鞋子很难换一次新的……今年在父母家过完年后回到长沙,他告诉小文:“我和两个哥哥商量好了,我们三兄弟每人每月给父母300元,让两位老人生活得好一点。我以后得更加节省了。”想起这句话小文就想流泪。

  “他就是这么个人。这些年帮过的人少说也有好几万了,现在自己生命有了危险,却连治病的钱都没有。”小文红着眼圈,给记者讲起了一件事,“他上次从道县回来后,身体那么差,却整天跟我念叨着要给道县麻风村买一套投影设备,说是要让麻风病人们看上电影。就为这事,他每天下午都泡在电脑城,反复比较质量和价格……”

  出事前几天,小文接到杨海的电话:“投影设备选好了,要8800元,可我还差800元……”

  后记:2月27日晚,杨海的经治医师韩伟告诉记者,杨海目前已暂时脱离危险期,但各项功能恢复还是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由于脑组织大面积受损,他现在基本丧失语言能力,肢体功能存在严重障碍,类似的“高级功能”需要专业训练方法才可能得到恢复,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韩伟所说,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费用,根本无法估计,很可能会是个“天文数字”。截至3月2日,杨海收到的捐款已经有6万元左右。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6: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简介:
杨海,男,36岁,湖南会同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曾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供过职,10年前开始专职从事慈善事业,现在的身份是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国际合作主任、驻湖南办事处主任,但没有任何工资、津贴和预算拨款,是唯一被称为“中国慈善个体户”的人,依*个人力量向国外募捐,每年募得的慈善捐款都有数十万美元。他在湖南开展慈善项目的同时,还在云南、四川、贵州、内蒙古等省(区)支持着几个国际组织的慈善项目。

现在患脑血栓疾病,需要数百万元进行治疗

他曾供职于美国驻华大使馆,却毅然辞职投身慈善事业
他每年从国外募集慈善资金数十万美元,自己却不名一文
他主持的慈善项目分布在多个省(区),自己却飘忽不定
他帮助过的人数以万计,自己却租住一个简陋的单间
他多次带领志愿者深入各地的麻风村,送上切实关怀
他,36岁,曾两度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突发脑梗塞……


(望着昏睡不醒的杨海,年迈的父亲老泪纵横)

今年春节前推出并引起强烈反响的大型深度报道《汝城麻风村调查》曾提到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真正的志愿者”,领队及资金募集者正是杨海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6: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斯人良善,苍天何忍!

文/本报评论员 亦鸣

杨海,今天是2006年3月24日,距你突发脑梗失去知觉已经整整43天。虽然你现在还说不出、看不懂、听不明,但是,我们依然决定为你制作这样一份特刊,作为祝愿你早日康复的特殊礼物。
盼望那么一天,你重焕生命的圣采,亲眼读懂这里的每一个字、亲耳听到这里的每一声祝福、亲口说出这里你熟悉和不熟悉的每一个名字。我们祈祷,这一天不会太久!
杨海,你可知道,在你凄卧病榻独奏生命乐章的这43天里,你和你的故事,牵动着多少人的神经,感动着多少人的灵魂,催动着多少人的眼泪,带动着多少人的爱心?为了对你的故事深入挖掘、全面整理,《今日女报》的特派记者走访了北京、云南、内蒙古、浏阳等你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深入了生你养你的侗乡山寨。收获越多,感动越深,便有一种愧疚揪心地蔓延,蔓延……
对不起,杨海——你的朋友这样对你说。今年元宵节前的那个早晨,当朋友们终于找到整整两天无法联系的你,却发现你孤零零地躺在那简陋出租屋那冰冷的单人床上,双眼无神,奄奄一息。朋友们的心都碎了啊!谁也不曾预料,在万家团圆的佳节前夕,你竟遭此不测;谁也不敢想像,你在无边的孤独和绝望中,究竟怎样顽强地和死神抗衡;谁也难以相信,年仅36岁的你,竟然会突发随时可以致命的脑梗。
对不起,杨海——受过你帮助的老百姓这样对你说。每当你意气风发地出现在边远穷困地区,送医送药,嘘寒问暖,为希望小学选址,为特困人群建档,百姓们哪能想到,你是一个动过两次心脏手术、每天需要按时服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啊;每当你带领志愿者走进与世隔绝的麻风村,送上全新的棉被、洗衣机,开展义务护理,麻风病人们哪会知道,你那慷慨激昂而又亲切温暖的演讲背后,隐藏着你凭一己之力四处“化缘”不断碰壁的疲惫身影。
对不起,杨海——你的父母兄长这样对你说。小时候,你因干活“不力”,没少受冷眼、责怪甚至打骂,那时,一户贫穷的山里人家哪知道什么先天性心脏病啊;高中毕业后,你孤身赴长沙求学,因为没有一分钱,只好靠着替列车员打扫卫生而混一趟并不昂贵的旅程,那时,家里实在连给你买车票的钱都没有啊;后来,你在国际友人的资助下,两次去北京接受心脏手术,连病友都奇怪那么重要的手术你居然没有一个陪人,那时,父母兄长都没法去陪你,可心里在滴血啊!
对不起,杨海——以新闻人的名义,我们这样对你说。“如果杨海不是因为这次生命垂危,即使他再做30年甚至40年的慈善事业,他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吗”,这则网友的留言,让我们无地自容。是的,我们来晚了!当得知你放弃某外国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不要任何报酬地全心投入慈善事业,当得知你被称为“中国慈善个体户”已有数年之久,当得知你每次做完一个项目大家“庆功”的时候你总是静静地躲在一边,当得知每当有媒体要求采访你而你一概婉拒……除了震撼,我们真的很愧疚。
斯人良善,苍天何忍!
但愿,《柔情铁汉》特刊能对我们所有人的愧疚稍作弥补。
我们知道,以你的胸怀,你不会计较任何疏漏;我们明白,以你的姿态,你不会需要任何报答;我们理解,以你的博爱,你不愿停止你视若生命的慈善事业;我们相信,以你的坚韧,你必将永葆钢铁硬汉的风采。只是,一切的一切,归结为一句话——请你,请你一定要快快好起来!
谨以《柔情铁汉》特刊,献给病榻上的你,杨海。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6: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03年11月,杨海在中国首届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上与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Robcheeley留影。


不做“外交官”甘当“个体户”

2003年11月11日。北京。
中国首届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闭幕式会场,一位身穿浅灰色西装的精瘦男青年正在与各国志愿者代表依依惜别,各路媒体记者纷纷挤到他身边要求采访。
在刚刚结束的闭幕式上,这位男青年一句真挚而慷慨的告白引起了记者们的关注:“我愿一辈子做‘慈善个体户’!”
更让记者们感兴趣的是他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历——辞掉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助理的工作,在基本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专职投身中国慈善事业。
这位年轻人,1969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宝田乡连道村,199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精通英语,曾做过外贸生意,在德国留过一年学,在民办大学教过英语,在外企淘过金,并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某外国驻华大使馆工作。就在人们对他拥有的一切钦羡不已的时候,他作出了那个让所有人“看不懂”的决定。
只是,记者们失望了——这位男青年真诚地抛下一句:“请不要采访我,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乐在其中,仅此而已。”然后潇洒离去。
尽管他不愿接受采访,新华网在对那次闭幕式进行报道时,仍然以他的话做了标题:《“慈善个体户”是我的终生选择——志愿服务在中国》。
这位男青年,便是杨海。
从此,杨海成为唯一被称为“中国慈善个体户”的人。
早在1997年,为了方便开展慈善事业,杨海就挂靠在了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后文中简称“初保会”,是卫生部和农工民主党中央合作成立的一个慈善组织),担任初保会国际合作主任、湖南办事处主任。但按照协议,初保会不向他提供任何工资、福利和预算拨款。
每做一个慈善项目,杨海都需要自筹资金,或许这便是“慈善个体户”之称的由来。

四进草原,帮了牧民丢了爱情



价值23万美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捐赠到位,杨海却躲在了镜头外。

一进草原,他抱病考察
2002年夏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卫生局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杨海。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他所构想的“草原卫生院援建”项目进行先期调查。
第二天,在市卫生局基妇科科长李国勤的陪同下,杨海进入草原。一顶顶蒙古包跑,一户户牧民询问、记录,他认真细致的调查态度让李国勤钦佩不已。
从草原回来,李国勤发现杨海的脸色不对劲。问他,只答:“不舒服,心憋闷。”李国勤马上要送杨海上医院,杨海面露难色,执拗着不肯去。良久,他才向李国勤“坦白”:“我没有看病的钱。”
“我当时近乎诧异。一个一心要改善牧区人民医疗状况的人,竟然拿不出给自己看病的钱?自己都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心里还只想着别人,不容易啊!”今年3月8日,李国勤对到访的本报记者樊琼如此感叹。
二进草原,他领来捐资人
杨海办事的效率之高,让李国勤惊诧不已。很快,他便再次来到呼伦贝尔,带着他联系的捐资意向者——美国慈善人士卡尔松。
开着一辆借来的吉普车,杨海带着卡尔松挺进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幅员辽阔,每两家卫生院之间至少相隔几百公里,牧民更是零星地散落在草原上。因此,两人这一跑就是一个多月,足迹遍及鄂温克旗、辛巴尔虎左旗、陈旗、东旗等内蒙古东牧主要民族地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牧区医疗状况的资料。
3月8日,本报记者樊琼在呼伦贝尔市找到了卡尔松。“去那些地方很困难,交通不好,居住条件也不好,但是杨海拖着病躯,陪我到了那么多地方,这种不要命做慈善的精神实在让我太感动了!”卡尔松向樊琼描述着当年的感受。
在杨海的游说下,卡尔松很快带领一支由韩国、美国、德国、泰国等6个国家的医生组成的志愿医疗队,进驻草原,进行义诊,并对草原上的医生进行技能培训,轰动一时。
三进草原,他引来23万美元
时隔一年,2003年夏天,杨海带着卡尔松又出现在呼伦贝尔。
这一次,由卡尔松捐赠、用于草原卫生院援建的一批医疗器械和药品悉数运达呼伦贝尔市卫生局,总价值23.5万美元!
杨海并没有陶醉在自己的成果里,调头一转,又投身到为捐赠物品的办理免税手续的繁杂过程中。北京、呼和浩特、呼伦贝尔,他拖着病弱之躯,往返穿梭……
在有关那次捐赠仪式的图片资料中,樊琼怎么也挑不出关于杨海的理想照片。“唉,他根本不愿意面对镜头!总是坐在一边默默地注视着现场,或者干脆拿起照相机给我们拍照。”李国勤动情地说。
四进草原,他失去了爱情
2004年10月,杨海第四次进入草原,调查那批捐赠物品的发放情况。在此期间,市卫生局基妇科副科长王洪福与他同吃同住,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
一天,两人驾着一辆皮滑艇在草原的一条名为“根河”的河面上泛舟。王洪福发现杨海有点掩饰不住的哀愁,追问之下,杨海敞开了心扉。
原来,杨海曾经有位相爱甚深的女友,但就在杨海为草原卫生院的援建奔走的时候,女孩的父亲发话了:“杨海,你要么选择放弃慈善事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我女儿一起过普通人的生活,要么跟我女儿分手,去干你的慈善!”杨海考虑再三,作出了痛苦的决定:跟女孩分手。
“杨海当时很难受,他说他那样决定,完全是为了女孩着想,他说女孩子跟着他这样的人的确不会幸福,他不想耽误人家。”接受樊琼的采访时,王洪福不住地叹息,“杨海说,他既然走出了这一步,就一定要把草原卫生院的援建工作做好,他不想半途而废……”

辗转云南,惠了乡亲垮了身体

“非典”时期艰难开班
2003年初,“非典”肆虐,身在云南昆明的第一位外籍中医学博士、非洲马里人迪亚拉,怎么也没想到,就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杨海从“非典”最严重的北京走进了他的视野和生活。
当时迪亚拉在国际爱心组织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有一天,一个美国的朋友将杨海介绍给他认识,那时杨海正想物色一名云南慈善项目的负责人。交谈之下,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迪亚拉当即答应帮助杨海启动云南慈善项目,重点是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
说干就干,他们一起下到最落后最偏远的山区考察,和当地政府协调,招募志愿者。“我发现杨海不仅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和社会活动专家。”今年3月9日,本报记者黄迎峰在云南采访时,迪亚拉对杨海赞赏有加。他说,因为个别官员对慈善事业存在偏见与误会,杨海硬是凭借他出色的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了理解与支持。
2003年10月,第一期乡村医生培训班在与越南接壤的红河州开班,30名来自红河州各县最基层的医务人员接受了为期半个月的免费培训。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云南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学员在一起。(左三为杨海)

为筹资金被当成骗子
杨海所支持的乡村医生培训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赤脚医生”的诊疗水平,改变农村医技人员缺乏、农民患小病就要上大医院的局面,是一项“辐射面广,受惠面大”的慈善项目。
自从2003年开班以来,红河州乡村医生培训每年都要举办8到9期,每次培训班开班和结业,杨海总会亲自到场,为新生讲话,为结业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我们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迪亚拉向记者介绍,所有学员的食宿、来回交通等一切费用都由项目组负责,举办一期培训班要花费4万元左右,而这些资金基本上都是杨海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而来的。
只有迪亚拉最了解杨海每次顺利为项目注入资金背后的艰辛与痛苦。
2004年的某期培训班开办前几天,资金仍然没有到位,杨海急得直接上门向一些知名企业寻求赞助,却连连碰壁。迪亚拉清楚地记得,有一家服装企业将杨海当作骗子给轰了出来,当时杨海气急攻心,差点落泪。关键时刻,杨海通过一位新加坡朋友解决了资金问题。

身先士卒累到失眠
2004年8月,迪亚拉组织第10期乡村医生培训班学员到元阳县新街镇医院实习。为了解培训效果和当地真实医疗状况,杨海决定同行。
迪亚拉急了,他知道杨海已经两次做过心脏手术,坚决反对,他认为这趟行程对杨海而言太危险了。
今年3月10日,本报记者黄迎峰特地体验了这段行程:从红河州州府所在地蒙自县城出发,经过海拔1800多米的个旧市,然后是一段似乎没有尽头的下坡,一直“下”到海拔仅为80米的元阳县城。一路下来,不断加大的气压让记者感觉耳鼓膜一阵比一阵发紧,呼吸一阵比一阵闷,感觉温度迅速升高(当天个旧气温只有16摄氏度,而元阳的气温高达38摄氏度)。汽车驶过元阳,立即开始漫长的上坡,两个小时后到达海拔1880米的新街镇,气温再次回落到16摄氏度。
这样的奔波,杨海哪能适应啊!那次他不顾劝阻到达新街后,连续几晚失眠,迪亚拉不得不为他进行针灸治疗。但即使这样,杨海仍坚持与学员们同吃同住,一边体验,一边调查,所有学员无不感动。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6: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男儿,性烈如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危难当前挺身而出,有苦有伤独力承受,无欲无求节高若竹。

强渡运粮,“八勇士”大战洪魔

1984年秋,杨海进入会同三中念高一。开学不久,适逢会同闹洪灾,学校前的朗江一夜之间变得波涛汹涌,天地一片白茫茫。被大水困了几天后,学校食堂没粮了,必须去对岸的粮店买粮。
“那可是个难题!”今年3月10日,在会同县城,杨海当年的同学杨少康对记者绘声绘色地描述当时的惊险场面,“水太大了,谁敢过河啊?学校想花钱请那些有经验的艄公,结果连他们都不敢去!”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看上去瘦瘦弱弱的新生杨海站了出来,他要组织一支“敢死队”过河运粮!
很快,包括杨海和杨少康在内的“八勇士”挺身而出,驾舟强渡。
“风浪实在太大了!别看我们几个站在船上大呼小叫虚张声势,其实我知道,大家的腿都在打哆嗦,心里害怕着呢!”杨少康抽着烟,笑了笑,继续说:“最有意思的是,上船前,杨海叫得最凶,但船一到河中央,他脸都吓白了!不过这小子挺硬,一边抓着船舷稳住身子,一边不知大吼着些什么,就是不服软!”
打开了思绪的匣子,杨少康的回忆源源不断地流淌开来。
“船摇晃得很厉害,请来的艄公死死压着舵,我们都不自觉地蹲在船舱里,周围是一片白色的世界,江风呼啸着往耳朵里灌,我们感觉随时可能被洪水吞没!”
说到惊险处,杨少康的手腕不禁颤了一下,又长又白的烟灰一节一节散落下来。
总算是有惊无险,他们带着800公斤大米,平安返校。“八勇士”的称号自此流传下来。
“呵呵,你们不知道呢,”杨少康意犹未尽地对记者说,“回来时,快到岸边的时候,杨海一直站在船头唱歌,向岸上的同学挥手,还真像个凯旋的英雄。他那兴奋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



坐在曾和杨海共患难的北京安贞医院,读者本报关于杨海病危的报道,东北汉子李永余不禁落泪。

两度开胸,形影相吊退死神

1998年和2000年,在外国友人的资助下,杨海先后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了两次心脏手术。住院期间,他给所有的病友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年3月10日,本报记者傅天明在北京找到了杨海做第二次心脏手术时的病友李永余。
“他是一个人来到这里做手术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李永余说,他对杨海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个挺怪的人,这么严重的病,居然没有一个亲人陪他,真是难以想像。“后来我才知道他家在湖南,条件困难,亲人来趟北京很不容易,他也不想让亲人担心,根本就没告诉家里做手术的事。”
“这伙计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友善,让你不由自主地去亲近他。”李永余操着一口纯正的东北腔,“手术前,他的身体非常虚弱,但总是打电话呀,做记录呀,好像根本没把那么严重的病当回事似的。当时我就看出他是个为了工作可以不要命的人。”
手术前一天晚上,李永余想对杨海说些安慰和鼓励的话,刚开口,杨海便笑着说:“没事,我1998年已经做过一次手术了,我这条命是白拣来的。明天,医生在我这里拉一刀,我就又回来了。”他边说边用手在胸口比划着。
“这伙计还真是挺想得开的!”李永余向记者感叹。
手术算比较成功。按医生交待,手术后最起码要卧床3天才能坐起来,否则可能拉开伤口。“他才躺了一天半,就又打起了电话。还艰难地挪动身子要坐起来。这伙计真的不要命了!”李永余说他当时忍不住和另一位病友嘀嘀咕咕。
“你别这么不要命地工作了,哥们!”李永余劝杨海。
“只是和朋友聊几句,因为太久没有工作了,这些工作其实也就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就完成了。”杨海说。
“我们在医院里共处了20天左右。要我说,他哪是在治病啊,每天都不停地打电话,不停地用一个笔记本记着什么。”
杨海这次手术的主要资助者、他的美国朋友卡尔松对此也深有感触。有一天,卡尔松到医院看望杨海,待其睡着后便去他的租住房帮他拿几件换洗的衣服。等他匆匆忙忙返回时,发现杨海不在病房内里。卡尔松四下寻找,结果在另一间病房里找到了他——自己刚做完手术才几天的杨海,正在那间病房里“生龙活虎地演讲”,鼓励病友们打起精神,战胜病魔。
“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他在自己病得不轻的情况下,依然想着他人,在任何时候从来不停止帮助别人,这是非常可贵的!”不久前在内蒙古接受本报记者樊琼采访时,卡尔松如此动容地说。
得知杨海是个慈善工作者而自己却总是没钱的情况后,李永余曾试探性地问他:“你工作上有那么多慈善资金,如果实在没钱用,就先支出一点,以后有了再补上不行吗?何必让自己过得那么紧张那么辛苦呢?”
“不行,这钱就是一个信誉!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比我更需要这些钱啊,我绝对一分钱都不能乱动!而且,我不能对不起捐这些钱的人。”杨海很认真地回答。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6: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挚友吕道明对杨海赞赏有加

“杨海是个非常正直的人,性格耿直,对不合理的事情特别敢说,尤其对那些打着慈善的牌子赚钱的人强烈鄙视。”3月9日,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部文教卫处副处长、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原办公室主任吕道明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傅天明采访时如此评价杨海。
吕道明还向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杨海家乡的一个企业老板到北京找到杨海,整天在初保会办公室里泡着。
这个老板开了一家工厂,生产儿童健康器械。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杨海以初保会的名义做一个慈善项目,承诺合作成功后捐献部分产品。
或许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对方提出的一个条件让杨海愤懑不已。老板说,请杨海去找些外国人来赞助,然后所得利益共享。这样不仅可让企业有良好的效益,而且杨海个人也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收入。
“你这样做,完全不符合我们的宗旨,你不要在这里搞这一套了!”杨海毫不给情面。
也许是认为“没有钱摆不平的事”吧,那个老板竟赖在杨海的办公室不肯走,继续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
杨海急了,义正词严地说:“做慈善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实际的帮助!不错,要我找几个外国朋友资助并不难,可我决不容许你靠这个来牟利!你走吧,这里不欢迎你!”话已至此,那个老板只好悻悻地地离开了.

怒揭村务“黑幕”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6: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海为村里做了很多好事,老支书都一一记在笑本子上。

说起杨海的刚烈性格,湖南省会同县宝田乡连道村的现任村支书眉飞色舞——
几年前,杨海某次回家时发现,连道村村委会的账目管理非常混乱,而且有赌博现象。在外闯荡多年的他,敏锐地感觉其中必有问题。他找到当时的村委会班子成员,提出公开账目的要求。要求当然被拒,有人还冷嘲热讽,说他没这个权利,是在多管闲事。
谁都没想到,平时沉静温和的杨海此时竟像一头发怒的狮子,猛然跃上村委会的办公桌,大声指责:“别忘了我也是村里的人,我就是有这个权利!”。
随后,他紧急联系了省城的媒体,将此事曝光。县里立即派出工作组进驻连道村,限期勒令整改。
几天后,连道村的村民们愕然发现,村委会的外墙上贴出了账目明细表,满满几十页。此后,村里的账目越来越透明,赌博的风气也得到了遏止。
发表于 2006-8-25 17: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人不长命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7: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海无神的双眼令人心酸
舒一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8-25 18: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8-25 18: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良,难道要成为他的墓志铭?
好人没有好报,甚至连恶运连连,看来这个世界,真的不存在上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1 19:54 , Processed in 0.09911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