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6|回复: 7

益得其平         评罗志田《胡适传》(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7 15: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益得其平
  评罗志田《胡适传》
   罗志田教授《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一书,可以说是近年国内学界少有的胡适评传的力作。这样说,乃是着眼于罗先生的治学方法在诠释思想、学术和知识分子地位的变迁的确有过人之处。不难看出,评传胡适的同时,罗先生所点拨到一些历史语境,对理解近现代学人实在大有启示。当然,作者更注重的是传主本身——以期“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胡适语)。
   罗先生在前言中说:本书无意全面地重新诠释胡适及其时代,不过重建一些过去较少为人注意的史实,希望能从认识和诠释胡适其人及其时代做一些微的补充。我想,作者的自谦之语并不妨碍我这样的读者对这本著作推崇非常。罗先生说把握历史人物真相有“形似”“和“神似”的问题,其实无形,难以求神,书中的史料可谓旁征博引,剪裁得当,这对理解胡适先生的历史真实的确殊为不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早年胡适的家庭背景、性格心态多有探究,其提炼的胡适“帅性”与“做圣”的心态,却是为往昔学者所不注意的一环,对于还原胡适这样的历史人物之真实大有裨益。
   通读全书,再三把味,可以说,罗先生是深得“文本(胡适自己)”和“语境(胡适所处时代)”的微妙互动关系的。但是笔者也感到,罗先生开篇做植入的语境——“中学不能为体”,其实还是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诚然,胡适的“暴得大名”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以及其内在的性格、学养上的特点。但是,综观胡适一生,他在激进的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影响和建构的新文化格局到底有多少成分是时代使然呢?当然,这个问题笔者无力解决,但是这一问也并非笔者故弄玄虚,我隐隐的感觉,罗先生此书中透露出的历史眼界还需要更细致的资料来佐证。同时,罗先生在尽力勾勒传主那神似的一面时,其对传主心理分析也有稍许的刻薄之嫌。 我想,在国内学界大范围内将胡适重新架到“自由男神 ”的神位之时,罗先生将胡适植入激进的历史现场,或许另有矫枉的深意吧。
   周策纵在《胡适对于中国文化的批判与与贡献》一文中说:“从五四时代起,白话文不但在文学上成了正宗,在一切写作文件上都成了正宗。这件事在中国思想、学术、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绝大的重要性,对中国人的思想言行都有巨大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看来,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这无疑是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 ” 如是,以学者身份出现的胡适先生在近现代史上的影响难能有二,因之,像胡适这样影响深远的学者,其“历史形象”着实很难清晰的呈现给后世。胡适先生晚年入室弟子唐德刚先生在《胡适口述自传》的译后感中说:“把我们大家都认识的胡适之先生的学术思想、政事文章,在他恩怨未尽之时,提出来公开讨论,使他的学术地位,将来在中国文化史上,益得其平;”唐先生这样说应该是很有深意的,其一,他感叹短短的二十年内,忽视已然从嬉笑欢乐、妙语如珠的“我的朋友”,转变成和韩文公、朱文公等挤在一起的木头牌位了。其二,胡适先生的巨著往往使“后世青年”愈看愈模糊,已致不知道“胡适”是怎么回事?我想,唐先生这些感叹都着眼于恢复胡适其人的历史真实,而恢复胡适这样的伟人之历史真实,对当下现实的折射意义之大,可能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不管怎么说,将胡适引入具体的历史语境来理解,这在国内学界都是难能可贵的,也只有如此,对极具精英意识,甚至“宗教使命感”的近代学人才能有一个冷静的真实的认知。谢泳先生曾经写到:“就做文章这一点来说,胡适是明白的,他讲道理明白如话,相比之下,鲁迅是晦涩的,也就是说,胡适的那些话没有再阐释的可能,而鲁迅的话却可以被某种政治势力加以利用,因为鲁迅的许多话是可以另有所解的。”其实胡适也好,鲁迅也好,如果停留在文本上去理解,这自然也是会有所收获的,但是也难免误会良多。而唐先生希望对胡适的评价益得其平,这不能不说是很有远虑的。依笔者短见,长居海外的唐先生尽管为家师做了很多持平之论,但是也远远低估了“胡适幽灵”在国内学界诸公的过敏性政治反应。唐先生曾经妙喻胡适在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简直具有“自由男神”的形象。但是胡适先生在社会科学上到底有多少关于自由主义的创见呢?而胡适先生死后,其自由之神位(非自由本身)被国内某些学者一拜再拜,的确是大可玩味的。这好象印证了唐先生对恩师胡适在倡导自由上的学术缺陷——“为自由而自由”。这种直觉上的,宗教特征的自由情趣背后,或许掩藏着一个可以用巨大来形容的历史悲剧。甚至可以说,罗先生的问题意识之一——“激进”一直在当代知识分子的心态中若隐若现。从这一点看,罗先生的这本《胡适传》在“益得其平”的同时,亦为我们理解当下知识分子的去向选择提供了一份可贵的历史参照。
  
  
  
  《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
  作者 :罗志田
  中华书局
  
发表于 2006-9-7 16: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以前在川大,现在人大吧?不明白楼主的标题是什么意思
真个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9-7 18: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9-7 18: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9-8 12: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著胡适传带来的阅读困境

  我们能读到的胡适传记有很多种,罗志田先生的《胡适传:再造文明的尝试》算是在这个火爆的领域占据了位置。罗自己说得好:本书无意全面地重新诠释胡适及其时代,不过
重建一些过去较少为人注意的史实,希望能从认识和诠释胡适其人及其时代做一些微的补充。读得书来,我才发现,罗先生的确找到了一般读者以前所不了解的诸多“史实”,如同罗所言:“今日若要研究胡适的时代,自然要多注意那些得到喝彩的文章,如果要理解胡适本人,则不得不去揣摩那些用了心却为人冷落的篇章”,同时,罗先生又主张在“文本(text)”和“语境(context)”的互动关系上进行合理把握,这么看来,罗志田在方法论上,是花费了相当多的脑筋的。

  不过,有学者对本书的方法提出了略微不同的看法,认为文献方面,内容基本上三分之一来自于余英时现成的论断、材料,三分之一来自于唐德刚等先生论断,主要文献是一部《胡适日记》,其他原始材料非常少见,转引太多。总的来说,感觉这本研究胡适的书只是各路胡适传记和著作的大杂烩。

  如此不恭的评点,可能显得刻薄了一些,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实话实说,我个人对此书的阅读兴趣并没有因为罗先生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而高涨。有所发现,似乎又有所失落,似乎对胡适先生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但要清晰地沿引书中的理念,似乎又难以表达,我的阅读困境由此集中体现了出来。

  内地学者研究胡适的基础

  我的第一感觉是,到目前为止,内地学者研究胡适必须依赖海外胡适专家的成果。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海外学者对胡适的研究远远比中国内地学者要走得更早,走得更远,这使得内地的胡适专家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学术困难更加醒目。从而导致内地人了解胡适,首先想到的读物,必然是海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比如格里德的《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对胡适的人格悲剧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的启蒙者和精英群体,如果不能从人格及情感上同封建传统实行决裂,那么,他们的一切现代化的努力和奋斗都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格里德的著作一出来,关于胡适的悲剧意义,其他人就以此为蓝本了;比如周明之的《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采取了主题分析的方法,分析胡适在晚清和民国时代以来的新旧交替、中西激荡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痛苦挣扎和无所适从的疏离感。唐德刚采取的口述方法,得益于他与胡适先生的晚年私交,这种方法,不是内地学者可以奢望的,可惜唐在点评的时候,激情有加,或多或少伤害了胡适的口述,并为读者强行置入了阅读视角,所以才有人认为唐的点评,是画蛇添足。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可能是这方面的翘楚。余先生使用的是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治史方法,通过书信、日记等第一手材料来拼接胡适,余先生说得很清楚:“思想史家‘评判’古人的‘义理是非’,其根据决不应该是自己所持的另一套‘义理’。如果以自己的‘义理’来‘评判’古人的‘义理’,那便真的变成‘以一种成见去形容其他的成见’了。思想史家‘评判’的根据只能来自他对于思想史本身的了解。”

  可能正是方法上的问题,以及内地胡适研究相对落后于海外的问题,我们读完罗的《胡适传》,对胡适的认识似乎仍然在原地徘徊,似乎先前只是海外华人学者相对私密的课题,此时此刻成了内地学院阁楼里的一件古董,而学者们所有的工作,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拂拭掉古董身上的灰尘,让他本来的光显露出来。

  怎样阅读胡适

  究竟应该怎样读胡适,这是个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这几年一直把胡适的著作当做我的日常读物,基本上每天都会读一点。家中藏书并不多,胡适的全集摆在书架上,便非常醒目,以至于我走进书房,朝书架望去,便有一种不能不读胡适的心理。我想说的是,在时间上,胡适先生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著作并非那种晦涩难懂之类,以我今天的理解能力,认真阅读,仔细体会,胡适先生的理念即能入我心里。谢泳曾讲,“就做文章这一点来说,胡适是明白的,他讲道理明白如话,相比之下,鲁迅是晦涩的。”看来,民众理解胡适,最好的通道应该就是胡适自己。除了钻石以外,无法切割钻石。

  有阁楼中的胡适,也应该有人行道上的胡适,有专家的胡适,也应该有每个个人的胡适。个人主义是胡适毕生的追求,我相信胡适先生一辈子的言说,他想象中的对象应该是每一个个体,而不仅仅是龟缩在书斋里,能够熟练运用历史方法的几个读书人。
发表于 2006-9-8 12: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新京报>对罗书的评述,大家可做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11: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的来说,罗没有余英时的冷静公正,而且对唐德刚先生的文字进行断章取义的引用处理,尤其是后者,是对唐先生的侮辱.另外,将胡适一棍子打死,将新文化运动一棍子打死,这不是反思新文化运动,而且对胡适进行极其庸俗的心理分析,这种刻薄如果放在自己身上呢,显然失之宽容,而且植入历史语境,难道中国目前的现实景观应该由文人负责?历史的偶然因素太多了,但是当时的社会格局,文人能做出那么大的努力,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去尊崇,甚至追随,现在,四平八稳的说三道四,我看罗的气量不足以接近先贤,一文痞而已.假以时日,我再批驳之.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11: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由男神是唐先生调侃胡适的,在他的口述自传的注释里.问枕戈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9 17:23 , Processed in 0.17745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