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1|回复: 45

大水灌进《廿五史》——[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6 19: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话说有一个叫丙吉的人,系汉宣帝时的丞相。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这天,丙吉下乡考察民情。车队行到郊外,碰见有一群流氓斗殴,死伤无数。丙吉视而不见,令车队继续前行。晃悠晃悠之间,忽见一健牛在前狂奔,气喘吁吁,一老农在后直追。
    丙吉马上对卫士说:“把那老家伙叫过来,我有话要问他!”
    老农过来以后,丙吉跟他嘀嘀咕咕了好一阵子,然后若有所思地勒马回程。
    他的手下迷惑不解:“丞相,打死人那么大的事情你都不管,怎么反而去管那些人追牛的破事?”
    丙吉严肃地说:“你给我听着:百姓斗殴杀伤,那是地方长官、公安局长他们的事。如果他们连这点破事都管不好,还要他们干什么?我在年终考察的时候,奏准皇上,把他们免了就算了。我堂堂一国丞相,所谓日理万机,还要给这些地方小吏擦屁股啊?”
    “那你有什么必要去管那人追牛的破事呢?”
    “你小子还嫩着呢。你不看现在是什么季节?早春是吧?这个时候应该还不算热吧?可是,你看这牛撒野狂奔,被人一追,却喘气吐舌,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明节气反常,颠倒混乱啊。这可直接影响到今年的农时农事,老百姓的温饱就取决于此。作为丞相,总揽全局,调和阴阳才是我的职责。你说我该不该管?”


    联想到我们时下有些所谓的“亲民”举动,以堂堂一国总理去替民工讨还工钱,政策法令虽三令五申仍不能行......,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你说他是一国总理,还是七品甚或九品县、乡小吏?判若云泥吧?根本就不懂“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还洋洋自得,感觉良好呢。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19: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清谈误国丢性命


   这个故事说的是王衍。
   王衍是晋朝时期的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局常委那一类吧。
   王衍督军,与石勒对阵决战,全军覆没。
   这个石勒大大的狡猾。他对着王衍,左一个“王公”,右一个“王公”,把王衍叫的心花怒放。然后,他亲自接见王衍,向他打听晋室的宫廷旧事。这个王衍,身为败军之将,不是慷慨赴死,而是背主求荣,与石勒侃侃而谈,痛陈晋朝失败的原因,并说自己虽然贵为三公,但是朝廷大事,自己从不参与。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席间还语无伦次地劝石勒“黄袍加身”,自立为帝。
   你想,那石勒既然能够统兵百万,一举而剿灭王衍的“王师”,岂非泛泛之辈!他虽然起兵反晋,但毕竟,那时侯是很讲究“君臣父子”这些纲纪之类的东西的。王衍劝他称帝,岂非陷他于不仁不义之地?所谓“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是也!
   于是,这个石勒勃然大怒,指着王衍的鼻子骂道:“好你个王衍逆贼!你位高权重,自少年至白头,都在晋室为官,居然说你不参与朝政?我老实的告诉你,晋室之所以衰败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因为你这种人大话谎话连篇,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接着,石勒就转身与心腹孔苌商量:“我在江湖上行走,也算见多识广了,没想到还有这么无耻的人。这种人留他不留?”
   孔苌说:“这种背主忘恩之徒,清谈误国,留他何用?”
   于是,石勒便决定杀了王衍。但是碍于民议,这个老奸巨滑的家伙吩咐手下:“你们想个办法杀了他,但是不能动刀动枪!”
   这帮平日摸透了石勒假仁假义脾气的喽罗,当晚就决定用推倒房子的方法,将王衍及其随员一并活埋于所住的屋子之内。王衍临死的时候,对左右哀叹道:“如果不是标榜清高,崇尚清谈,大家戮力同心,匡扶天下,也不会落此下场!”
   

   注:王衍,西晋有名的清谈家,喜欢谈论纵横之术,口吐玄虚,常执一麂尾佛尘,招摇过市,与人谈论老庄,辨析玄虚,惟独不务实事。当时的名人山涛就说过:“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果然不幸而言中。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0: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乱谈《吕氏春秋》之“子贡赎人”

《吕氏春秋》里有个故事,叫“子贡赎人”。
   鲁国法律规定,如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赎金。 孔子的学生中有个叫子贡的,是商界成功人士,一次他到国外商务旅行,顺便响应国家号召,赎了一个同胞回来,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事情因此而起。

   我们今天尽可以揣摩一下子总当时的心态。
   其一,我能发点财全靠国家的富民政策,有机会为国家做点事,尽尽义务,也算是回报社会吧,再说关注一下慈善事业,心里会好过些;其二,借此也可宣传一下,我子贡是重义轻财的,信义为本,文明经商,今后在商界也好混些。要知道当时可没法打电视广告什么的,做点善事让人们口口相传,“效果出奇的好”(这下诸位知道了,中国在几千年前就有了“企业文化”这种东西);其三,也让那些个暴发户们瞧瞧,读没读过书,名牌院校还是草鸡大学,学位高低等等,那可是不一样的,我子贡师出孔门,乃一代儒商也(这下诸位又知道了,子总就是如今那些个“儒商”们的正版祖宗);其四,那多大点钱,小夜些嘛。

   无论我们揣摩的对不对,这事还真让这小子(就当他姓子)给弄出大动静来了。一时传遍了全国上下,街头巷尾那是议论纷纷。估计国君也正在看刚呈上去的“内参”,考虑着如何题词号召,掀起“全国人民学子贡,争当精神文明标兵”的热潮。

   就在这时,孔子找到了子贡(很难找的,交通和通讯都不怎么发达),我虽然没将那场谈话原文照搬,但基本上没敢篡改,孔子曰:你这是不对的,因为你开了个坏的先例,从此不会有鲁国人再肯为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你接受国家补偿的赎金,不会损害你所做之事的价值,你拒绝这笔赎金,只会破坏国家那条好法律。

   如果《吕氏春秋》真是作为历史写的,不是报告文学的话,那孔子可就不简单了,他当时已经研究到了儒家和法家之间的边缘学科(或者是交叉学科什么的)。足可以使今天梗着脖子争论“德治”和“法治”的双双哑口无言。

   很不幸,我这篇本来很臭屁的文章,现在要变成“道德与法制”之类的东西了。但我发誓绝对不会让你看着看着就想去会见周公,而且保证不插广告。

   鲁国立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哪怕你暂时没钱预付赎金,也可以去借来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而且还能得到精神文明方面的回报(无论是来自社会外界还是自己的心灵)。

   如此充满人文关怀,如此美好的法律,就是在那几千年后的人们也未必就有福消受,可那小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愣是把那么好的法律给捅了个口子。要知道别的袋子破了补补还能用,可是法律这条口袋一旦开了口子,你补补试试!不吓死你也累死你。

   惠而不费,还有精神回报的大好事,别说是在那个孔子日理万机,比安南还繁忙的时代,就是放在如今,他老人家被“坑”过(秦二世)、被“批”过(批林批孔)后的今天,也是会有很多人去做的。多爽啊,我有空还干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呢,图开心嘛。要真有这种事都不告诉我,我跟你急。
  
   子贡也许料不到导师对自己的行为会如此痛心疾首。其实让孔子操心的不单单是“那条好法律”,更令他感到揪心的是道德本身的安危。子贡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们可以继续想象一下。
   要是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龙颜大悦,欣然题词:向子贡 ** 学习!并下令通报嘉奖、宣传推广,部署在全国上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子贡精神,争当道德标兵”的热潮,那麻烦可就大了。 人人都在表态向大公无私、一毫不取的子贡学习,社会表面的道德水准得到很大的提高,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但是,道德水准的实际滑坡已然势不可挡。

   因为头顶已高悬了子贡那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还找国家报帐,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在那个让孔子他老人家呕心沥血的时代,一个不道德的人所遭到的“报应”,可能是非常可怕的。 贴点大字报将他家的大门封死,让他闭门思过写材料那简直就是小儿科了。满大街游斗那也算不了什么,电影里那些戴着高帽的人,大都一个个仰着高傲的头颅,即使满脸血污也是一副士可杀不可辱的神情(如果你不同意,找导演去)。

   在那个时代,一个刚被搞臭了的人去菜市场买几棵小葱和豆腐,就会被卖小葱和卖豆腐的大婶合起来当街训骂:你配吃小葱拌豆腐吗你?抬座金山来也不卖给你!就不卖!丧尽天良的东西!人在极度悲观绝望的状况下,生命力是很脆弱的,不由分说从摊上抢块豆腐过来,拿脑袋一撞,准要死掉。

   被搞臭是这么的可怕,然而又有几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而不致影响自己的生活呢?那么就让道德高标见鬼去吧。孔子担心的事情就是将这么样发生的。

   象我这样的角色,生活在那个时代,最牛也就扯个幌儿摆个摊,靠替人写点一封家书什么的维持生计,如果上面要我向子贡 ** 学习,干脆叫我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得了。 当然我还有可能成了范进,虽然那时还没科举这回事,但肯定有比科举更厉害的东西,比如考孔子的研究生。我是范进就跟岳父借把杀猪刀,到子总那儿去搞搞募捐,然后俺也出趟国,顺便赎一队同胞回来,一过边境就扯起一大横幅:本次活动由子氏集团提供赞助。好不快哉!

   道德标准的无限拔高,只能导致事实上的“伪道德”、“反道德”。张远山先生曾经说:“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道德的根本目的,不是束缚精神,而是解放精神。”

   一个过度倡导“大公无私”的社会,是不理性的。无论从文化、道德,还是从政治、经济层面上来说,都是这样的。而一个指望靠英雄、楷模来引导大众,用几近催眠的方式来推动文明进步的社会,则类似于发呓语了。如果真有这么样个社会存在,那将是人类文明的大敌。

   要避免上述这一切,千万不能左一句“加强思想教育”,右一句“加强党性锻炼”,时不时还来上一阵子“精神文明达标创建活动”之类的,说句不敬的话:跟抽疯似的。最让咱平头百姓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是那句“廉洁自律”,那意思就是自己收好自己的爪子,虽然没人看见你有一对爪子。

   其实只有一条路:让制度看守社会(西谚是“让规则看守世界”),包括道德(主要指公共道德)。 这不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的问题,因为有句话是无法反驳堪称真理的,那就是“有善的地方,必有恶相随。”如果善与恶的分水岭仅仅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那么大家根本无权就善恶问题相互评判,争论和争吵随之发生,不要到那时候才想到还有“法律”这种东西。

   当然要回答如何立法的问题,这篇本来就很臭屁的小文可承担不起。 虽然如今的国外,仍然有渴望我们去赎回来的兄弟姐妹(可不包括引渡),但是问题有些复杂,有可能会涉及外交大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区区一些个被拐骗后受尽折磨才想起回家的娃娃(还有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中国劳工),算不了什么。再说还可能会涉及国际法什么的,那就更别去凑热闹了,才多大点水平!

   幸亏鲁国君主很快收到了关于孔子那场师生谈话的第二篇“内参”,并立即下令各大媒体封杀了子贡。 至于子贡,完全有可能听了导师的话,或是迫于上面的压力,去财政部领回了那笔补偿金,然后以个人名义广而告之,证明自己早就按时拿到了补偿金,请大家不要听信谣言,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这小子!虽然重义轻财的名声没了,但是又捞回了个诚实守法、政治过硬的名声,而且徒增了一些神秘感,神秘感这东西可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当然钱也一分没少。 由此可见,能钻法律空子的人可不是一般角色,从古至今皆如此,只是今天的好处可要比那个时代多得多,现成的空子不够了,撕口子的也就多了起来。

   照这么说来,由于孔子他老人家的操劳,道德在那个时代好象并没有发生过滑坡。那么滑坡到底发生在哪个时代,发生过几次呢?还得请诸位兄台赐教。

   最后再喊句口号聊表心意:道德的根本目的,不是束缚精神,而是解放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0: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译《资治通鉴》:农业税,你丫就不能少收点?

前燕共和国主席慕容皝把牛借给贫苦百姓,让他们在国有土地上耕种,抽八成的税,自己有牛的, 抽七成的税。书记处副秘书长(处级)封裕上书进谏。
主席:
上古时候, 农业税也就是一成而已,这是天下最公平的事了。就算到了魏、晋那么万恶的旧社会,统治者已经不实行仁政,借官田、官牛的也不过抽六成的税,自己有牛的, 抽五成的税,他们的税都没您抽的这么狠啊。自从东晋永嘉元年以来,中原大乱,军阀割据,我们大燕国伟大的革命导师、共和国的缔造者,武宣王(1)他老人家,高瞻远瞩,以德治国,前来投奔光明的革命青年,不远万里来到辽东解放区,有如孩子投奔爹娘,解放区人口暴涨十倍,其中百分之六七十还都是人才。等到主席您继承先辈遗志,继往开来,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在南方打败了强大的赵国,向东兼并了高句丽,向北灭了宇文部落,(2)大大地拓展了我们的革命根据地,人民又增加了十万户,现在不宜再圈地了,应该大搞土地改革,把耕地分给新来的农民,没牛的就赐给他官牛,更不应当收那么重的税。主席您想啊:您的百姓用您牛耕您的地,说到底,还不全是您的!如能这样,当我们的军旗南指,吹响全国统一的号角时,人民谁不拥护,夹道欢迎?石虎之流的什么独,还能有什么市场?河流沟渠有堵塞的,得赶紧派人疏通,干旱用来灌溉,发洪水则用来排涝。一人不耕地,也许就要挨饿,何况数万失业的大军,拿什么养家糊口?现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白白浪费了国库的钱,与其养着这帮废物,还不如全给丫精简喽。那么多破公司,留几个就行了,那些所谓的大学生(3),几年下来,一事无成,光学会了打游戏、泡美眉,真正的人才反而给他们挡住了,这些人都得让他们下去干点正事。主席您圣明宽容,博采广大在野人士的意见。参军王宪、大夫刘明俩因为提的意见违背了您的意愿,犯了自由化的错误,俩都被抓了起来,主席您虽然没杀他们,但现在都还关着呢。您想听真实的意见,却加罪于正直人,犹如南辕北辙,必然一无所获!右长史宋该等一干小人,光会溜须拍马,无耻献媚,歌功颂德,围攻直言劝谏的人,自己没骨气,还嫉妒别人有,遮掩了领导耳目,这他妈才是最大的燕奸!
慕容皝主席接到信笺,沉思许久,召开会议,做了重要指示:
我看了封秘书长的汇报,实在后怕。慕容皝我自问也是一代开明的领导人,搞改革搞新政, 怎么反而搞成酱紫呢?
国家以人民为本,民生又是人民最基本的要求,我决定现在就把所有耕地分给以给没地的农民。实在贫困的,由政府发给耕牛;不很穷,但愿意领政府的牛的人,就按魏、晋时期的惯例,依法纳税,开沟修渠果然好处很多,要时修治。如今就要打仗了,要花钱的地方太多,税费暂时还减不得,等祖国统一了再说。公司、产业化的学校,都应当适当地、有选择地裁择。官员们想给上级领导说点事,提点意见,真的是很难的,即使态度不好,领导也应多看主流,有则改之。王宪、刘明,虽然按罪应该开除,但也是由于我没肚量引起的,俩都恢复职务,仍然到纪委工作。小封同志忠正耿直,做了一个下属应该做的事,发奖金五万。本次会议的精神,要传达下去,凡是要对我提意见,不论级别,用不着避讳,不要遮遮掩掩的!”


流水评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这段故事发生在公元345年,这一时期,十六国纷争不已, 战乱频繁, 晋室南渡,中央集权远不及秦汉,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却空前地繁荣起来,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融合,不能不说这一切与统治者的统治艺术有很大的关系。慕容廆舍弃勇力绝伦的长子慕容翰,立皝为世子,其后慕容鲜卑英雄辈出、叱咤风云七十余年、纵横北中国,果有远见。

注:(1)武宣王:慕容廆,西晋鲜卑都督、鲜卑大单于、辽东公,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平州牧。其第三子慕容皝337年正式建立(前)燕,追封廆为武宣王。有学者考证“慕容”为 “步摇” 转音。
(2)东兼高句丽,北取宇文:指地棘城之战,慕容翰与慕容皝前后夹击围攻棘城的宇文鲜卑和高句丽联军,大胜,一举统一辽东。
(3)慕容皝,风雅,爱好文学,常亲自到课堂讲学,在校学生一度超过千人,滥竽充数的很多,所以封裕才谈起。
发表于 2004-11-26 20: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啊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0: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小聪明与大智慧


   说的是吕端。
   吕端是宋朝人,与名相赵普同朝为官。
   吕端属于“呆头鹅”一类的人。人家“恶心”他,他不急;人家恭维他,他也不上心。甚至连皇帝老儿的“表扬”,他也没有半点投桃报李的意思。
   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叫“处事沉稳”。
   赵普做“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时候,就经常对外“放风”,说:“吕端这人,难得,是个人才。做宰相也绰绰有余!”
   或许因为赵普是中央办公厅主任兼赵(匡胤)办主任的特殊身份,或许还有吕端自己能力出众的原因。反正,由于赵普的大力推荐,吕端终于从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走上了“监察局长”的领导岗位。后来,还真的做了宋太宗的宰相!
   有人不服,说:“吕端这人,糊里糊涂,怎么能做宰相?”
   宋太宗一句话就顶了回去:“你懂个屁!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却清楚得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有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是可以“糊糊涂涂”,无须计较的,这样可以求得同事间的“合作愉快”;而对于事关大局的原则性问题,却糊涂不得,否则,大可丧权辱国,小可家破人亡,大意不得。
   论坛各位大侠:然否?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0: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乱谈:挑食

   站在晋惠帝的立场来看,他手下的老百姓们一定都是些挑食成性的家伙。没有饭吃的时候就该老老实实地吃肉糜,毕竟肉糜的味道比干饭好多了。至于肉糜和干饭的价钱相差多少他就管不着了——当皇帝治理国家已经够辛苦的了,哪里还有时间亲自拎着篮子上街买菜?
   后来的皇帝多少吸取了点教训,东昏候就果断地在宫中开个集市,亲自操刀卖猪。皇上亲手割下的猪肉要卖多少钱一斤,史书上没说,估计一般人也买不起,不过总算给后世帝王开了个好头。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可以算得上实践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可惜东昏候做皇帝的时间太短,这种风气没有能流传下去,否则我国一定提前若干个世纪迈进市场经济的大门了,食品供应极大丰富,老百姓就算再挑食也能找到合胃口的吃食了。
   市场经济的实践虽然没有成功,好在中国的老百姓挨饿的本事都比较强,虽然有个把饿死的,也属于自己学艺不精或挑食挑的太厉害坚决不肯吃肉的缘故,怨不得人家皇上。
   近代挑食的人也不少。余生也晚,没赶上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不过据邻居家的大姐说,她们在乡下时经常应邀出席忆苦思甜会议。一次一个老农民说到伤心处,大骂地主没良心,麦收的时候天天让大家吃大肥肉,开始大家还抢着吃,吃到后来见肉就饱了,不但肉,连饭都吃不下几口,黑心的地主因此省下不少粮食。听到此处,台下齐刷刷一片咽口水的动静,那场面煞是壮观。
   相比之下,法国的皇帝就倒霉多了,路易十六的皇后就曾苦口婆心地劝没有面包吃的国民吃蛋糕,谁知他们不但挑食,而且还没有什么幽默感,居然起来造反,生生地把皇帝一家砍了头。
   挑食之害实在大矣。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0: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泰山封禅与国庆阅兵


   话说国庆十周年就快到了。
   中办、国办一干人等,又找到了拍马屁的机会。
   这天,中办主任对“伟大领袖”李世民说:“主席,您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您带领我们走进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富起来。如今,国庆十周年就快到了,我们庆祝庆祝吧,让人民看看我们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李世民一听,乐了,说:“行啊?怎么庆祝?”
   因为条件限制,那时候还没有“阅兵”一说。
   中办主任想了半天,说:“主席,您功高盖世,文治武功,足比秦皇汉武。咱们就跟秦始皇一比高低,也到泰山封禅,如何?”
   诸位,你道那“泰山封禅”是什么意思?
   原来,过去那些称皇称帝之人,都自称“天子”,就是天上玉皇大帝之子的意思。他们在人间纵横驰骋,创出一片天地以后,那就算是“成功人士”了。功成名就以后,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衣锦还乡,向祖宗报告自己的丰功伟绩,光宗耀祖啊。可是,天子天子,天帝之子,他的家乡也在天上,而且那个生他养他的玉皇大帝,高高在上,怎样才能让他看到听到自己孩儿的倾诉呢?
   于是,一帮神仙术士便占山为王,在山东境内的泰山顶上,虚造出一个“玉皇顶”,言下之意就是告诉那些“成功人士”:你不是要跟家人沟通吗?那就到这里来吧,只有这里,才是你唯一能跟家人倾诉的地方!
   所以,自从秦皇嬴政以后,历代帝皇,只要认为自己在天地之间创造了什么丰功伟绩的,都要到泰山玉皇顶上,耀武扬威一番。此乃“泰山封禅”的由来。
   闲话休说,书归正传。
   话说李世民听了中办主任的甜言蜜语,那个乐啊,简直就是乐疯了。
   他一拍大腿说:“好啊,就按这个既定方针办!”
   魏征可是坐不住了。他斜了国办主任一眼,上前一步,对李世民说:
   “主席,不行啊,此事万万不可。”
   李世民不高兴了:这魏征怎么老是不识趣啊?国庆到了,敢情我给中国人民带来那么大的幸福,出去玩一趟还不行啊?于是把脸一沉,说:“为什么?你把话说清楚点,否则我跟你没完!”
   魏征不慌不忙,絮絮道来:“主席,这江山是您打下的,没错;这些年,我们举国上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您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改善,也没错;周围邻国都对咱们祖国的建设青睐有加,更没有错。可是,您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说是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实则都是下面在蒙我们,我们真实的经济水平还差得很。这个时候,正是再接再厉,励精图治的大好时机,而不是奢侈浪费,贪慕虚荣的时候。您到泰山封禅,只是图个风光,自我感觉良好,实则劳民伤财,只能招来骂名;您要是节俭办事,把钱花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面,您就将赢得百姓喝彩,万世流芳!”
   李世民听了,一言不发。
   后来,这场“泰山封禅”的国庆闹剧,还是由于魏征的极力反对,终于没有办成。
   其结果呢?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赢得了一代明君的盛名,以至于到了千百年以后,还有一个经常口出狂言的主儿,不得不对他极尽推崇备至,把他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并列,成就了千古美名!


   这个故事想说的是:在国家建设刚刚步入正轨,在人民生活刚刚步入稳定,还远远没有达到小康的情况下,有些人好大喜功,头脑发昏地去建什么“世纪坛”、国家大剧院(就是那个“鸟蛋”)之类劳民伤财的东西,是注定了不得人心,为千古诟骂的。倒反是那些不事奢华,决定“今年国庆不搞庆祝活动,不放烟花”的人,他们可能赢得的,是人民的敬意和真正的爱戴。
   不是有句话吗?计利要计天下利,求名需求万世名!
   大家想想:谁得?谁失?谁是小聪明?谁是大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0: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最朴素的真理


   辽兴宗有点象我们这一朝的开国元首,经常喜欢出其不意地提拔一些出身贫寒的基层干部。
   休坚原来替人看果园,辽兴宗“南巡”的时候,慧眼识英才,立马将他连升七级,任命他为地委书记,后来引为书友、知己,官至内阁大臣。
   这天,辽兴宗和他摆龙门阵,忽然说:“宫里闷死了。你在外地做官,有什么奇闻趣事没有?”
   休坚说:“皇上,我这人特笨,只知道炒栗子。”
   辽兴宗说:“哦?有意思!说说看。”
   休坚说:“炒栗子的时候,小的熟了,大的还是生的;大的熟了,小的肯定焦了。真正能把两者都炒的里外通透的,才算是行家里手。”
   辽兴宗听了,大笑不止。


   各位,还记得那句“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的语录吗?
   有没有注意到时下大量国有资产被贱卖,大批产业工人下岗失业的现状?
   又有没有注意到有些人靠巧取豪夺,坐拥百亿身家,而有些人年均收入不到千元人民币?
   连一个炒栗子的小贩都懂的“道理”,为什么到了“庙堂”那里,就懵了呢?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0: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朝旧事

短短的刘宋帝国一共只有九任皇帝,却有六任是暴君:第二任刘义符,第四任刘劭,第五任刘骏,第六任刘子业,第七任刘囗,第八任刘昱。 不可思议的优良传统。
  第一任皇帝刘裕死后,他的儿子刘义符就因过度荒暴被托孤的大臣们罢黜而杀掉。他的侄子,第四任刘劭是杀了他老爹刘义隆坐上金銮殿的。他的弟弟,第五任刘骏,看样学样,杀了哥哥做皇帝。
  不知道开国是不是都要杀来杀去,总算天下有点点稳当了,刘骏也总算是死在床上的,他十六岁的儿子刘子业继位。但是那些叔祖叔父姑父都还在,比如义字辈的刘义恭,自然要先杀。再把姑母新蔡公主收为姬妾,把姑父杀掉。再把其他的叔父都集中起来,在宫中囚禁。其中三位叔父:刘囗、刘休仁、刘休祐,因为被装在大竹笼里,一举成名为“ZHU王”、“杀王”和“贼王”。
  刘子业终于被杀……ZHU王刘囗被刘休仁等一些亲王,拥上宝座。刘囗本来性情很温和,也很敦厚,所以才心广体胖。然而,当了皇帝之后,不久就变成另外一种人。首先他把兄长刘骏的二十八个儿子,全部杀掉。接着再把同他一块在刘子业手中共患难的弟兄,也全部杀掉。
  四七二年,刘囗逝世,儿子刘昱继位…………他的其他聪明故事以后再讲,这里只说他也是个杀人狂………………终于被身边的萧道成除掉………………
    好选不选,怎么随手一抽就抽到个这么恶心的时代。真是运气不好,杀来杀去,讲都要讲吐了。
    最好奇的是心宽体胖的ZHU王为什么会变了性子?是因为被囚禁久了BT了吗?还是权力本来就会导致疯狂,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疯狂?
    刘宋的最后一个皇帝刘淮在最后曾流泪说:愿生生世世,不生帝王家……
    可是有无数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竹木砖石,构成了严严实实的“帝王家”,帝王家不变,好皇帝坏皇帝变来变去,又有何用?
发表于 2004-11-26 20: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0: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杯酒释兵权


   话说这天下班之后,赵匡胤对陈桥兵变一齐起家的石守信等人说:
   “兄弟们,天色晚了,就别回家了。我请客,大家撮一顿,怎么样?”
   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忽然感慨万千地说:
   “唉,要不是你们兄弟相助,我也没有今天。可他妈的真是奇怪,做了皇帝,还比不上做一个大军区司令舒坦,整天失眠,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不知天高地厚,扳着赵匡胤的膀头,问道:
   “大哥此话怎讲?现在天下都是我们的了,还有什么闹心的事?”
   赵匡胤厌恶地皱了一下眉头,轻轻地卸开肩膀,狡黠地说:
   “唉,人生在世,不外求个富贵荣华。改天有人把黄袍披到你的身上,你会作何感想?”
   你想,石守信他们是何等机灵之人?听了此话,众人猛一激灵,随即齐刷刷地跪低,说:
   “皇上(这回不敢直呼“大哥”了),臣等愚笨,怎么连这也没有想到?皇上可怜我们年迈力衰,让我们回家安度晚年吧。”
   老狐狸毕竟是老狐狸,只见赵匡胤醉眼朦胧,惺惺作态地说:
   “人生百年,犹如白驹过隙。倘若能够儿孙满堂,良田万顷,金银如山,没事的时候唱唱京剧,泡泡戏子,这不挺好的嘛。”
   于是,石守信等人纷纷联名,向“中央”提出退居二线的要求,交出大权,只是象征性地在“中顾委”留了个职位,安度余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1 11:44 , Processed in 0.09244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