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0|回复: 1

上海:金融中心三段论优劣之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0 0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年11月03日 03:17 第一财经日报

  贺瑛

  上海作为国家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有了,但它还不是非常凸显;要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去年的11月7日,全世界的主要金融媒体发布了一则令中国感到自豪的报道,这则来自伦敦金融城的报道称,上海在未来的岁月中,有可能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晃眼一年已过,我们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上海能否与纽约、伦敦比肩,上海怎样才能登上国际金融中心的宝座?在此,笔者想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段论”的话题作一分析。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段论”,具体地讲,就是上海要成为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首先成为国家金融中心,然后成为区域国际金融中心,最后才能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

  国家金融中心不非常凸显

  首先来探讨一下上海作为国家金融中心的一种分析。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上海曾是闻名遐迩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在上世纪90年代,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四大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其中之一。2005年8月14日,随着央行上海总部的建立,为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十几年来,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首先,金融业在上海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得以提升,并成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第二,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第三,逐渐构建成了日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全国的货币、证券、黄金、期货、外汇五大金融交易市场都落户在上海;第四,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局面。到2005年12月底,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和中外合作的金融机构已达326家,这在全国处于一种比较领先的水平。

  从这个层面看,上海作为国家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有了,但它还不是非常凸显。在GDP增长率方面,比深圳有差距,在外资金融机构总数方面,上海比起北京有差距。所以,要巩固上海国家金融中心地位,上海需要再聚金融资源,再造金融制度。

  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可能性

  第二,从上海作为亚太区域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作为区域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的指标主要是:金融国际化、经济国际化、金融中心对外国银行的开放程度和金融中心的信誉度这四个指标。

  对照这些指标可以看到,在亚太地区,能够称为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只有三个城市,那就是东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上海与这三个区域金融中心的差距主要是在三个方面:

  首先,上海的金融市场不大。上海外汇日均成交额只是这些城市的1%。其次,金融产品不多,同质性非常强。最后,金融机构不强,特别是作为中介服务性质的金融机构的总数不多,金融机构的整体实力不强。从这些方面来看,上海作为区域经济国际中心还存在很大差距。

  当然,上海也存在不少优势,比如说上海有非常大的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这是另外三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自愧不如的。另外,上海整个科技研发力量非常强大,GDP增长率和外贸增长率都很高,劳动力成本比较便宜,这些优势是东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所没有的。

  结论是,目前上海还不是一个区域级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我们只要寻着做大市场、做多产品、做强机构这样一个路径,上海就可能成为区域级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的瓶颈

  第三,从上海作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伦敦金融城的报告中有个结论是,如果未来10到15年,全球有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话,那将会在中国的上海。东京、中国香港、新加坡只可能是亚太的区域金融中心,不可能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要实现这个目标,其实还面临很大的困难,我们可以从一些指标来分析。

  第一指标是金融从业人员。中国金融院校虽然非常多,很多金融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还分配不出去,这好像是说中国金融人员过剩,事实上是我们对金融人才的定义不清楚。我们现在可能多的是柜台人员,但缺乏比较高级的、会做产品、会进行风险控制的人员。从质的水平来讲,上海缺乏通晓国际惯例、娴熟运用金融工具、精通国际语言的高层次的金融从业人员。

  第二个指标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指标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它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监管广度、监管深度和监管频度,向现代意义上的监管哲学、监管理念、监管文化的过渡。当然,监管机构的多寡以及其他因素也是一些考量的因素,伦敦、纽约在这个指标上的领先,也得益于它们管好、管活的理念,得益于它们服务优于管制的价值取向,得益于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监管文化。

  对上海来说,中国今天实现的是分业监管,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一直是多头的,对上海来讲,又不是监管机构的总部所在地,所以上海既要面临来自总部的纵向性监管,又要面临跨行业的横向性监管,这种纵横交错的监管格局,将使得上海的监管环境不容乐观。

  第三和第四个指标,我把它放在一起讲。一个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进入,另一个就是客户的所获性。这两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有关联的。在通讯设施日益发达的今天,国际金融市场已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位置概念,而是进入这个市场的能力,客户可获的这种渠道等。要考虑这些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客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客户可能比市场更为重要。纽约、伦敦在这些指标上是遥遥领先的,主要在于它们机构人才服务客户的高度集中。上海的差距主要是这种聚积、聚焦的能力比其他城市有一定差异。

  最后一个指标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仅是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考量运用这种设施的能力。上海的差距主要在于缺乏把硬性的设施转化为软性服务的能力,这是我们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当中所要着重考虑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上海要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需要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上海已经拥有了经济腹地,但还缺乏信息腹地,而信息腹地是和信息源相伴而生的。产业链是跟着信息源走的,信息源在那里,产业链就在哪里,产业链在哪里,金融服务就在哪里,金融服务在哪里,然后他的平台就在哪里,所以,上海需要建信息腹地,如果没有信息腹地,上海的经济腹地也难以为继。

  总之,上海从国家金融中心到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的支持,需要地方的推动,需要市场机制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发表于 2006-11-12 20: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支持才是王道
不过现在看来未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1 19:38 , Processed in 0.13299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