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4|回复: 2

中国新主流媒体异军突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7 16: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冰(深圳)

  在刚结束的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一个引人注目的论坛是由深圳《晶报》承办的“中国新兴媒体峰会”。来自全国近40家媒体的60余名负责人聚集一堂,为传媒业持续、快速、理性发展碰撞智慧,交流心得。

  崔恩卿、吴海民、张富汉、宋建武、蔡华东、毛用雄、陈寅、杨星、关文等中国传媒界的名宿和新星,围绕新主流媒体的市场战略、媒体运营机制创新、新主流媒体的人才战略和媒体间合作四大主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参会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宋建武评价说,这次峰会恐怕是过去10多年来新兴媒体领导人聚会中规模最大、代表性最广泛的一次,地域辐射面占了大半个中国,参会媒体大多是当地发行量大、市场化程度高、创新意识强的“新主流媒体”(若用中性词表述,可称为“新纸媒”)。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在获悉举办峰会的消息后,专门致函会议组织者深圳报业集团,表示支持这次峰会,并给予指导。

  一次会议,为什么吸引了如此多的媒体参与?“新主流媒体”究竟是怎样一种型态?今后发展的态势如何?

三次浪潮重构报业结构

  这次峰会,是在中国新闻出版业从粗放型到集约化、从事业单位到企业运作变革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在体制革新和报道创新上冲锋在先的新兴媒体,自然特别关注“下一步将如何迈进”。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中国报业目前的基本结构。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报纸是党委机关报一枝独秀。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荡起了报业变革的第一次浪潮。“老晚报”的复刊和“新晚报”的创刊,在办报思想上有了新的突破:报纸不仅仅是党的喉舌,也要反映老百姓的生活。不过,晚报带有明显“准机关报”色彩,报社是行政单位,记者是干部。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老报人开始探索“卖报办报”的新路径,应和活跃的思想启蒙氛围创办政论性报章。这类报纸因观点激进很快被关闭,但“报纸也能赚钱”的示范效果却刺激新闻界以外的人投身办报,于是一批经济、商务类的报纸加入到报业革新漩涡,如北京《中华工商时报》、广东的《粤港信息报》、四川的《厂长经理日报》等。经济类报纸在报道内容上恪守机关报传统,但在广告、经营和用人机制上实现市场化突破,“面向市场办报”成为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大势相吻合的新取向。

  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机关报在广告被瓜分、订户下降的挑战面前,以创办都市报作为应对策略,中国报业改革的第二次浪潮随之泛起。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报,整合了晚报的报道创新、政论报纸的发行技巧和经济类报纸的广告经营经验,很快在本地市场上打出声誉,把报道思想上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类报纸逼到衰退境地。

  都市报的崛起以及在异地的扩张,引发了成都、北京、广州、南京等地的几场报业大战。在日渐激烈的竞争硝烟中,大中型城市在世纪之交前后诞生了一批“新纸媒”,在极短时间在民间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挑起了中国传媒变革的第三次浪潮。

迈向市场的生力军

  尽管城市新兴媒体整合了晚报、都市报的许多优长,比如报道内容上追求综合性,把大众作为目标读者,以及强调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新纸媒”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超越”的特征。单单看一眼报名,就知道这类报纸已突破了过去画地为牢的传统,大有“英雄不问出处”的意味。《京华时报》《现代快报》《晶报》《信息时报》《新消息报》《新闻报》……这些报纸没有地域的限制,只要时机成熟,就会在新的市场上搏击。

  第三次浪潮给中国报业带来的冲击力,其实远不止在报纸命名上,在社会责任品牌追求、制度安排、市场开拓和影响力诸多方面进行的探索和突破,才是关键部位。

  从社会责任上讲,“新纸媒”出生时就把执政党倡导的‘三贴近’作为办报目标,各报的主要负责人多在机关报磨练过,既深谙政治规则,又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且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在报道内容上,“新纸媒”自觉地把大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摆在重要位置,新闻制作和策划更加精致,追求名栏名版的品牌价值,注重言论的建设性,因此报道更逼近真实,言论从居高临下的“官腔”变成平等探讨的“人话”,版式设计追求“图文并重”,真正做到了‘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在制度安排上,“新纸媒”在用人、奖惩、薪金等方面都更具灵活性,与过去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运作大不一样,企业化特征明显;在市场开拓方面,无论是发行、广告经营和资本运营,市场手法运用得更为娴熟,对市场的嗅觉也很敏感。这些均显示,中国的报业发展正在与“国际法则”加快接轨,世界上最新的新闻产品制作技艺也因此被迅速引进、汲取和消化。

  “新纸媒”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投资起点高,动辄几千万到上亿人民币。高薪使不少较优秀的新闻和经营人才流动到新兴媒体旗帜下,而采编系统和印刷设施也是较先进的。这使“新纸媒”在很短时间内便出硕果——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均快速飚升,有的已成为当地的主流媒体,有的正迅速成为主流媒体。资深的新闻学教授宋建武说,“尽管‘主流’无确切定义,但一般来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力,就可称作主流报纸。”

  

带动媒体再变革

  深圳报业集团社长吴松营在峰会上说,“我们非常希望像《晶报》这样的队伍能走出一条以国际化主流媒体为目标,注重社会效益,同时走向企业化管理的道路”。他的话代表着许多参会者的共同心愿,这也是为什么峰会得到全国新兴媒体的积极响应。但是,“新纸媒”如何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说,制定企业战略是媒体经营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但不少媒体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企业,不是一个取得了法人资格的企业,不是一个可以自主经营的企业,从来身不由已,何谈战略选择?因此媒体的企业化革新是当务之急。他预见,企业化了的报纸竞争会加剧,最后可能形成类似美国的“一城一报(团)”格局,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可能有两三张“新纸媒”。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晶报》总编辑陈寅则认为,“一个报社也好,企业也好,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这个团队拥有恒久的学习力。有了学习力才有创新力,有了创新力才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才有增长力,持续的增长力才能带来凝聚力”。

  报界名宿、把《北京青年报》和《北京娱乐信报》两份报纸办成名报的崔恩卿说,如何避免政策性风险是“新纸媒”再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他希望政府在如何把媒体做大做强方面给出明确的政策,特别是融资方面和产权方面。

  无论如何,“新纸媒”引领的第三次传媒变革浪潮,将更深刻地改变中国传媒的产业结构和功能。这一波浪潮现在正呈涨势,相信会随着政治改革的推进,把中国传媒业导向更符合国际传媒发展一般规律的航线上。

·作者是资深媒体人
发表于 2004-11-27 16: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出来以文中提到的《京华时报》等报纸能够成为“新主流媒体”,恐怕本文也只是这类媒体的一次自我炒作而已。
发表于 2004-11-27 17: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炒做的成分大,但文中所述的报业改革也未尝是虚构的
中国报业还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可以说还在改革的起跑线上。真希望看到媒体更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反省,而不是类似的炒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2-20 13:08 , Processed in 0.08570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