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2|回复: 14

[舞文弄墨] 竹园诗社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0 19: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这个讲座与一般的诗词格律讲座不同,开设讲座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诗友们写作诗词,因此将按照便于诗友们学习写诗填词的顺序来编排相关知识的介绍。
  需要指出的是,写诗填词需要的条件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文学理论基础,对社会、人事、史事的理解,个人的经历,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等等,对格律的掌握只是其中之一。

  诗乃韵文,之所以称为韵文,是因为读起来声调铿锵,音韵和谐。所以要写作诗填词,必先学习韵,并通过课后作业尽快掌握韵(每一讲课后作业将用平水韵和新韵的一个韵部来写作诗词)。之后介绍四声,四声掌握之后再学平仄,然后学粘对拗救等格律知识,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下来,你会发现:诗词格律并不是无法翻越的“王屋山”,它很简单。

  竹园诗社第一讲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或称叶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我以前练民族唱法时,也曾练过“麻呀辙”“遥迢辙”之类的基本功。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幺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纔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由易到难,我们就先来看看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诗友们可以参照中华诗词学会推广的《中华新韵(十四韵)》。也有人习惯用《平水韵》,这也可以。但是,一首诗词作品中,用韵要统一,用新韵就都用新韵,用平水韵就都用平水韵,不能新旧韵混用。

  参考书目:王力著《诗词格律》,蓝少成、陈振寰主编《诗词曲格律与欣赏》,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龙榆生编撰《唐宋词格律》


  本期作业:咏物诗或写景诗一首。体裁不限。
  用韵:初学者宜从平韵练起,平水一东韵或新韵一麻韵任选一。

  附:[一东]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附:一麻a,ia,ua

  阴平:
  啊腌跨扒叭巴芭岂疤笆粑鲃豝嚓叉杈差咖瓜胍哈花哗加茄迦痂枷珈袈嘉佳家傢葭貑咖夸姱啦妈摩嬷趴葩杉沙莎痧鲨纱砂他她它凹哇洼蛙窳畖娲吓丫呀鸦哑桠查楂喳呱旮笳拉咱仨裟砂渣楂
  
  派人阴平的人声字:
  阿(又波韵阴平) 八捌擦嚓插锸耷哒搭嗒褡发(又去声入)夹嘎刮括栝鸹垃拉邋抹掐袷撒杀刹每煞(又去声入)刷趿塌溻榻踏挖呷瞎鸭压押扎匝咂臢拶扎哳撒答浃

  阳平
  啊茶查搽嵖槎苴垞蛤华哗骅铧划(又去声)麻嘛蟆拿南扒杷爬钯耙筢琶娃霞遐暇暇(又去声)牙伢芽岈琊蚜崖涯睚衙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
  拔茇菝跋魃察擦达鞑沓怛妲炟笪靼答瘩垯跶乏伐垡阀筏罚嘎滑猾夹浃郏荚铗鵊铗蛱恝戛颊旯拉匣狎柙侠峡狭硖辖黠杂砸扎札轧闸铡喋(又读die)


  写诗是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是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写诗要经过生活感受——长期酝酿——艺术表现这样一个过程。有了生活感受有了真情实感,就要考虑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首先是谋篇,即立意想写什么,然后考虑语言、诗句上下关系,即句子的各自责任。初学者宜从绝句开始写起,特别是古绝,可以不讲平仄,只注意押韵和立意,相对来说易于上手。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园诗社第二讲

  入门初始,于韵当熟练掌握为好。这一讲共三个内容:

一、介绍《声律启蒙》部份内容: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上卷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请诗友将此“一东”韵的内容在本周内背熟,有不懂之处请在帖后提出来,我将尽可能作出解答。如此一来既熟练掌握了韵,同时锻炼了语感,一举两得。

二、写诗用韵五忌: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圯;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  俗亦称“挂韵脚”,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诗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仚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者,则亦不妨押之。
  五)、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三、初学者一定要勤读勤写勤改:

  首先要勤于读,因为表达的能力都是由读学来的。读还要方面广,不只要读诗词,还要读诗词以外的文言典籍。原则是越多越好,越熟越好。多,用的时候才可以从大堆里选取合用的;熟,用的时候,那合用的才会自己跳出来。多,熟,急不成,要细水长流,关键是不间断,用习惯培养兴趣。有了兴趣,麻烦事就会变成乐事。
  其次要勤于写,必须常常拿笔。俗话说,熟能生巧,涂涂抹抹中总会灵机一动,一动积累为多动,就会如李白之梦笔生花,拼凑平平仄仄平之难就成为不难。早期可以不求好,笨拙,俚俗,也容忍;不求全,只得一联,一句,甚至半句,也无妨放入奚囊。还无妨先草率成篇,其后慢慢推敲。总之,也是求多,求熟,以期终归能够化难为易,化迟为速。
再次要勤于改。任何文体,成篇之后都要改。可是诗词不同,因为文简意微,用字,即使一个像是无关紧要的,也要求恰当而有力。这就要多推敲,从许多可用的词语中选。一次选得合适的可能是有的,但未必很多,所以要改,换另一种说法试试,甚至如王荆公“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换几种说法试试。有时候,一时觉得改合适了,可是放些日子再看,又会发现不妥,也就还要改。改来改去,像是没完没了,这股耐力由哪里来?只能由勤来。

  本周作业:仍用一东韵(平水韵)和一麻韵(新韵)写绝句,题材:秋(色,光,怀,感,叹,韵,叶。。。)。

  大家一定要按照所提供的韵来作诗,须注意的是:一首诗中用韵一定要统一。

  附:[一东]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附:一麻a,ia,ua

  阴平:
  啊腌跨扒叭巴芭岂疤笆粑鲃豝嚓叉杈差咖瓜胍哈花哗加茄迦痂枷珈袈嘉佳家傢葭貑咖夸姱啦妈摩嬷趴葩杉沙莎痧鲨纱砂他她它凹哇洼蛙窳畖娲吓丫呀鸦哑桠查楂喳呱旮笳拉咱仨裟砂渣楂

  派人阴平的人声字:
  阿(又波韵阴平) 八捌擦嚓插锸耷哒搭嗒褡发(又去声入)夹嘎刮括栝鸹垃拉邋抹掐袷撒杀刹每煞(又去声入)刷趿塌溻榻踏挖呷瞎鸭压押扎匝咂臢拶扎哳撒答浃

  阳平:
  啊茶查搽嵖槎苴垞蛤华哗骅铧划(又去声)麻嘛蟆拿南扒杷爬钯耙筢琶娃霞遐暇暇(又去声)牙伢芽岈琊蚜崖涯睚衙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
  拔茇菝跋魃察擦达鞑沓怛妲炟笪靼答瘩垯跶乏伐垡阀筏罚嘎滑猾夹浃郏荚铗鵊铗蛱恝戛颊旯拉匣狎柙侠峡狭硖辖黠杂砸扎札轧闸铡喋(又读die)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园诗社第三讲

  作为诗词爱好者不可不知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诗歌发展概述之一

1, 总述

  具有六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中华是诗的国土,从击壤而歌的奴隶到中流击水的伟人,诗人灿若星汉,诗作浩如江海,各种诗体也象仲春的鲜花争辉斗艳,竞吐芬芳。
  诗起源于劳动。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看作是最原始的诗歌。早期的诗歌还总是伴随着歌舞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配乐而歌的传统一直贯穿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史中。
  可惜,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早期劳动者的歌诗都湮没无存了。相传黄帝时代的《弹歌》、帝尧时代的《击壤歌》、帝舜时代的《卿云歌》《南风歌》等多是后人的伪托或根据传闻的追摹,不大可靠。中国确凿的诗史滥觞于《诗》三百篇。从周代以四言为主体的“诗三百”,继而五六言加以“兮”字的楚骚,继而汉魏杂言的乐府和五言的文人诗,继而隋唐以七言为主的歌行和唐代的五七言律、绝,继而配燕乐而歌唱的、起于唐兴于宋的长短句——词,更继而或弦歌或富戏剧性、可以活泼生动地演出的元曲……真可谓源远流长,恰如黄河长江,从涓涓细流、荟萃支派,逐渐汇聚成奔腾浩瀚之势;看两岸,珠泊连缀,望前方,浪卷波回。今天的新诗歌,正是这诗史长河的继续,也只有涵容吮吸这无尽的乳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2诗经
  “诗三百”汉以后被尊为《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入乐诗歌集,共三百零五篇,大约包括着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叶)的各地民歌和王室乐词。按音乐性质,它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就是土风,民乐,包括当时十五个属国的地方乐曲的歌词,故亦称国风、十五罗风。雅,是音乐的名称,它是西周王畿的乐曲。其中,小雅较近于民间,大雅则出于庙堂,它匀多半是贵族燕飨时所奏的乐歌。颂,就是赞美诗,它是配合舞乐的唱词,是宗庙祭祀时用来娱乐神祗,颂扬祖先的舞歌。可见,“诗三百”都是入乐的,是可经歌唱的诗。
  从内容上说,十五国风是《诗经》的主体部分,它反映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其中有揭露剥削阶级的残酷压迫、嘲讽他们贪得无厌、不劳而获,《伐檀》、《硕鼠》为代表作;有的反映劳动者辛劳终年的痛苦生活,《七月》可作为代表;有的描述征人戍边之苦,如《击壤歌》《鸨羽》;有的表现了男女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如《关睢》《蒹葭》是其中的佳作。“小雅”中也有一部分民间歌谣,反映了戍卒贫民的生活如《东山》〈苕之华〉等;还有一些下层士人小吏的伤口对王室的腐朽进行了讥刺,如〈大东〉〈北山〉等。大雅则基本上是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至于周颂、鲁颂、商颂,则大多是宗教性质的颂歌。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体,其韵律是四言两拍节奏。〈诗经〉中虽也有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但为数极少,而且大多是散文句子的味道,艺术上还不很成熟,与后世五、七言诗流畅熟练的韵律大为不同。〈诗经〉的用韵比较自由,形式多样,富于变化,不拘守定格。〈诗经〉的语言颇有特色,所用语词亦甚丰富。其中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双声迭韵词。双声如:唐棣、踊跃、踟蹰、参差;迭韵如:委蛇、绸缪、婆娑、逍遥。还有很多富有表现力气迭音词,如中心摇摇、悠悠我心、维叶萋萋、杨柳依依,读起来音铿节锵、琅琅上口。
  〈诗经〉中还运用了各种不同的句式。有感叹的句式,如“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有设问句式,如“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有对偶句式,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有排比句式,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这说明作者已熟练地掌握了四言诗的句式,并能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诗经〉在表现手法上也日趋成熟,按传统的说法,有所谓“赋”“比”“兴”。大雅和颂多用“赋”,国风、小雅多用“比”“兴”。 〈诗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很大,后来的文人诗歌和民间歌谣,不但继承了〈诗经〉的现实广主义传统,同时,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以及语言艺术上,都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诗经写景佳句欣赏

1,《诗·采薇》是写军士出征回来的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犹“兮”),雨雪霏霏。”上两句是写出征时的情形,下两句是写回来时的情况。出征时是春天,回来时是下雪天。出征时看到柳条柔弱随风飘动的样子,这个“依依”是写柳条,又不限于写柳条。这时征人怀念家室,不说自己和亲人的依依不舍,说“杨柳依依”,是杨柳多情依依不舍,把杨柳拟人化,把自己和亲人的感情寄托在杨柳上.

2,《诗·东山》是写军士到东山出征了三年才回来的诗。“我徂(往)东山,慆慆(状久)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回来时细雨迷濛。这个“濛”既指细雨的迷濛,又不但指细雨迷濛。军士出征了三年才回来,在这三年中同家人音讯不通,不知家里情况怎样。有的想到也许是“鹳鸣于垤(土丘),妇叹于室”;有的想到也许那个姑娘已经出嫁了:“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皇驳(指马的毛色)其马。亲结其缡(她母亲亲自把佩巾替她结在带上),九十其仪(礼物很多)。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人很好,旧人怎么样)”正因为军士在回家路上有各种各样想法,心里感到迷茫。所以这个“濛”字不光写细雨,也反映了军士迷茫的心情。

三、《声律启蒙》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街泥双紫燕,课密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四:几个小典故(与二冬韵文有关的):
1,冯妇虎:《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2,叶公龙:《新序·杂事》载叶公子高喜好龙,室内及物品到处画的都是龙,他虽自称好龙,却被真龙吓跑了。

3,九夏三冬:
  九夏,夏天的九十天。梁萧统《梁昭明文集·锦带书·十二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三冬,三个冬季,即三年。《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4,戏马与蟠龙:
  戏马,即项羽戏马台,在江苏铜山县南。蟠龙,即蟠龙斋。桓温为东晋大将军,所居斋室画有龙,所以称蟠龙斋。后刘毅也曾在此居住,刘毅小字蟠龙。

5,毕卓:晋人,嗜酒,因纵酒而废职。其以左手掰蟹螯,右手执酒为人生乐趣。

6,王恭:晋人。披鹤氅在雪地里行走时,孟旭看见了说:“此真神仙中人也”。鹤氅:用羽毛为裘所做的外套。

五、小知识:韩柳

  中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韩柳并称,始于宋初。穆修《唐柳先生集后序》说:“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越湘《本文》也以二家并称。明人朱右、茅坤便以二家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在政治、学术方面有同有异。他们都是中小地主阶层出身,都反对当时的藩镇与宦官。但柳宗元投身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活动,主张改革;韩愈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的思想都以儒学为主导。但韩倾向于唯心主义,却坚决反对佛教;柳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却又兼信佛学。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合一,文质并重,学习先秦两汉作品而要有独创性,并且都擅长议论文、传记文。但韩愈尤长于碑志、序跋、哀祭等体;柳宗元的寓言、游记、骚赋等则为韩所不及。艺术风格方面,韩雄大而柳精悍。韩愈收召后学,传授古文,门下人才辈出;柳宗元贬谪南方时,也有从学的人,但缺乏特出知名之士,因此,韩的影响大于柳。
  韩、柳并称,指古文而言。诗歌史上,韩、柳不是同一流派,而以“韩孟(郊)”、“韦(应物)、柳”并称。
  后人对韩、柳二人的评论,有扬有抑。持扬韩抑柳论者,有宋祁、方苞、姚鼐等人;持扬柳论者,有晏殊、范仲淹、李贽、焦循等人;扬柳而又抑韩的,有陈衍、章士钊。其中有的单论文章,有的则兼及政治。林纾是持折中论的代表。

本周作业:
  1,请将二冬韵《声律启蒙》内容背诵下来。
  2,以二冬(平水韵)或二波(中华新韵)写绝句。请在此帖后跟帖作业。

  附:[二冬]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二波、o e uo

  阴平:
  波播菠玻嶓搓磋蹉 哆呙锅过埚涡啰坡颇陂莎唆娑梭挲睃嗦嗍蓑拖挝莴倭涡窝蜗蝸 阿婀哥歌戈呵科蝌柯疴苛珂窠牁轲颗髁车奢赊畲遮仡猞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
  拨鲅趵钵般嶓饽剥逴踔戳撮咄剟掇裰郭崞聒蝈豁劐擢捋扑泊泼钹说缩托佗脱喔拙捉桌倬涿焯作嘬鸽割搁喝磕瞌榼疙圪颏蠖折蜇

  阳平:
  脖嵯痤瘥矬鹾和罗萝逻脶猡锣椤箩骡螺谟无(又乌韵阳平)馍嫫摹模麽摩磨嬷蘑磨魔挪娜傩婆鄱繁(又寒韵阳平)皤驮佗陀坨驼柁砣鸵酡跎汑 鹅蛾娥莪俄峨哦讹和禾何河荷阖菏哪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
  孛伯驳帛 泊柏勃钹铂亳 舶脖博鹁渤搏鮊餺箔魄(又去声)膊踣 薄(又去声)馞欂襮礴夺度铎踱佛国掴帼漍腘虢馘活橐灼卓斫浊酌浞诼着凿啄琢(又音zuo)缴 擢濯镯勺昨笮阁葛(又上声入)蛤颌合涸盒貉曷盍阖壳德得额革格鬲隔嗝 膈 塥镉骼纥劾阂核 翮壳咳颏舌叶(又音xie)踅则责择咋
泽喷帻舴箦赜折(又音she)哲辄 蛰谪摺磔辙翟宅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园诗社第四讲

这一讲主要有五个内容

一、中国诗歌发展概述之二:

  楚辞
  ——作者:蓝少成 陈振寰

  继〈诗经〉而崛起的又一新诗体是楚辞。它产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代的楚国,代表人物是屈原和宋玉。宋·黄伯思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从形式上看,这评语大抵是愉当的。楚辞植根于楚地民歌,〈论语·微子〉篇记载楚狂接舆歌唱的“凤兮”歌,可说是见于文献的楚辞的雏形。大量运用和创造、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的是楚大夫屈原,他创作的〈离骚〉〈九章〉,他整理加工的〈九歌〉是晕一诗体的主要代表作品。楚辞大量采用楚国的方言、声韵,借助神话传说的内容来反映现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楚辞的代表作者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忠于楚国,关心人民的疾苦,长时期来获得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九歌〉是屈原早期的伤口是根据楚国祭神民歌而改写的一组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诗歌。〈九歌〉共十篇,都是祭神歌曲,但诗中所写的神多与楚国的生产或人事活动有关,反映出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如〈湘君〉〈湘夫人〉二篇,是根据湘水二神的神话传说故事写成的,诗人借湘君、湘夫人互相爱恋、深切思念的具体描绘,不但展现了楚国的山川风俗,而且也寄托了作者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响往和追求。
  《离骚》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屈原五十岁前后被流放到江南时期创作的,这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九十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骄傲。
《离骚》这个题目,据汉朝的班固解释:“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题目本身表明这是屈原遭遇忧患而作的诗篇。
  屈原在这首伟大的作品中,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坚贞不渝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社会政治是这样黑暗,世俗小人是如此丑恶,然而诗人始终坚信自己的信念,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后世的爱国之士。
  屈原的作品在艺术手法和诗律方面,有独创性的成就。他突破了以四言为主体的《诗经》的格局,不但篇幅容量增大,而且句法与韵律师更富变化。他运用和吸收楚国民间的语言和南方歌谣中的形式与韵律,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新诗体,给后世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屈原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用东汉王逸的话来说,就是“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使诗歌大大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屈原的作品,如同《诗经》一样,对后世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学史、诗歌史上没有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没受过屈原的影响,这不仅因为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因为他的作品的确如鲁迅所评论的“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见《汉文学史纲要》)。
楚辞作者,除屈原外,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其中以宋玉的成就较高。汉代的淮南小山、枚乘、王逸等人也写过一些模仿楚辞形式的作品,但无论在内容或在形式上又都远远比不上屈原了。

二、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三、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
  首先,必须知道平仄在诗词中怎样交错着的,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金沙”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大渡”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其次,掌握格律诗律句的基本规则。我学写格律诗,没有刻意背诵各种格律诗的格式。只是严格遵守几个规则去写。现在已能很熟练地写出每一种格律诗的格式。由此可见,格律诗的格律,只要掌握几个基本规则之后,完全可以轻松自如地掌握它、运用它。
  下面,我将结合五绝介绍这些规则。
  一)、 五绝中句子的平仄格式
  A,必须牢记组成五绝的四个基本句子的平仄,五绝的所有格式都是用这四个基本句型变化出来的。它们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子称为“律句”,其中,每句中第二字的平仄与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对的。
  B,一首五绝共四句,每句第五字的平仄必须严格遵守格律的要求,这要求就是:第三句第五字必为仄,第二句与第四句第五字为韵脚,必为平,且须押韵。第一句第五字有两种情况:首句押韵时,第五字必为平。首句不押韵时,首句第五字必为仄。 如:“词客诚年少,诗坛圣手多。何妨携大笔,纵酒醉吟哦。”这是首句不押韵的五绝,第一句“少”为仄,第二句“多”、第四句“哦”为平,且押韵。第三句“笔”为仄。 又如:“花影逸箫声,波澄月自清。此情惟脉脉,两岸共盈盈。”这是首句押韵的五绝,第一句“声”、第二句“清”、第三句“盈”为平,且同韵部。第三句“脉”为仄。
  C,关于格律诗句子平仄有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在每一个七言律句中,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而第二、四、六字则要严格遵守格律的要求,该平的绝不能仄,该仄的绝不能平。推至五言律句,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但是,在遵守这一规则时,必须注意两点:1是不能出现三平调和三仄尾,2是不能出现孤平。
  D,避免出现三平调和三仄尾。五绝中每句五个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二部分三个字,我们常称为尾部。我们可以看出,在五言律句中,尾部三个字的平仄必有一个字与另两个不同。根据“一三不论”,尾部三个字有可能出现“平平平”“仄仄仄”的情况。“平平平”就是三平调,“仄仄仄”就是三仄尾,这都是格律诗中的大忌,当竭力避免。
  E,避免出现孤平。孤平常常是针对押韵的那一句说的,关于孤平,诗律家有两种解释:1 ,严格者认为凡两仄之间独夹一平,特别是发生在三、四字上(指五绝句子),都叫孤平,应与补救。否则,便算违犯了正格的要求。一般人都不把这类情况看成弊病。关于这种孤平的要求,我们知道就行,实际写作中则没必要死守。2,成为古代诗家大忌的“孤平”,主要是指在一句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根据王力先生考证,在《全唐诗》里能寻觅到犯孤平的诗句,只找到两个例子:“醉多适不愁(仄平仄仄平)”(高适《淇上关韦司仓》),“百岁老翁不种田(仄仄仄平仄仄平)”(李颀《野老曝背》)。

  只要严格遵守上述几点,五绝中句子的平仄就是合律的。

二)、 篇式中句与句的粘对关系,竭力避免句与句之间的失粘和失对。
  1,关于“粘”: 五绝的四句,我们可以看成两联,一二句为上联,三四句为下联。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的第二字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起来。也就是第二句中的第二字与第三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是一致的。第二字确定了,第四字依照定格也必须相粘。 如:词客诚年少,诗坛圣手多。何妨携大笔,纵酒醉吟哦。其中第二句第二字“坛”为平,第三句第二字必须为平,“妨”这为平,这就是粘。第二句第四字为“手”为仄,那么第三句第四字也应为仄,“大”为仄。 如果第三句的“妨”换为一个仄声字,就与“坛”字不粘,这就是“失粘”。
  2,关于“对”: 所谓对,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与对句相应的平仄基本上是对立的,也就是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秘第四句相应的平仄基本上是对立的。为什么说只是基本上对立呢?因为有特殊情况,不必免强字字相对,如有些字处在可平可仄的位置,有些字句是拗救句型,有些句又是特殊格式,但作为节奏点上的二、四两字必须是平仄相对的(第四字有时因使用了特殊格式,也不相对,这是例外)。 如果该对立的字句平仄却不对立,就叫“失对”。 在格律诗中应竭力避免失粘和失对。

  归纳起来就是: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五字要紧,严格守律。三平三仄,尾部大忌。避免孤平,莫失粘对。 

四、关于改诗
  我发现许多诗友们只热衷于写诗,而不注重于改诗。积极写当然很重要,但是,写好后,不注重修改,写一首丢一首,写再多也难进步。 我是今年2月20日发现中华诗词网后,才开始学写诗词的,最开始于格律一窍不通。许多后来认识的朋友们觉得不可思议。从我个人的写作经历看,我认为改诗是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我的作法是:写一首,改一首,直至成功。再写下一首。这样,每写一首,就能积累许多经验。一月以后,进步神速。诗不厌改,多改才能出好诗,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五、绝句布局八法
  
  安徽敬亭山讲课稿 作者:钱明锵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难就在于字数少(20或28字),要想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这20个字(或28个字)就象20位(28位)贤人,每字都有一定的位置,都要发挥特别的作用,一个字也不能浪费。廖国华说:“信息量越多越好”。   
  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语)   
  怎样写绝句?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如何开头和如何结尾?现在先讲布局。   
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
  一、 起承转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 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有首《拂晓飞抵巴黎》:   夜魔底事苦相缠?风雨催程路九千。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见一重天。   
  起句突兀地提出责问,交代事情的起因;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长而艰难为首句作铺展;第三句转述晨钟警醒,另拓新意,为结句作引线;结句综合点明主题,暗寓作者思想观点,但不明言,让人去想象、推测。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王楷苏《骚坛八略》云:“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我有首《登苍南玉顶山》诗:
  “一越葱茏四顾空,玄关闲步意从容。崎岖莫问来时路,身在苍南最顶峰。”
  人家都说转、结得好。   
  我前半生历尽坎坷,遭遇天磨浩劫,而今功成名就,在苍南老家,与同龄人相比,我算是最潇洒了。结句寓意在此。可见结句很重要,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结句应如撞钟,余音缭绕,意味无穷。

  作业:
  一、继续背诵《声律启蒙》中一东、二冬内容。要充分了解其中的用典。现在写格律诗时,用韵已不象以前那么严格,一东二冬韵可以通押。
  二、下面两个作业任选一个做。1,用起承转合法写一首古绝,要求:用一东二冬韵,立意要新,格调要高,语句精警,言之有物,品之有情。2,用起承转合法写一首五绝。要求:用一东二冬韵,立意新、语精警。格高情真。这个作业请在此帖后跟帖,鼓励在唐风宋韵单独发主帖,以便交流。
  三、修改前三周作业。针对老师们所指之不足,进行修改。修改的作业,请在唐风宋韵单独发帖,便于进一步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园诗社第五讲
本讲共五个内容:

一、中国诗歌发展概述之三:
  
  乐府  作者:蓝少成 陈振寰

  中国诗歌发展到了汉魏之际,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乐府诗和民间歌辞以及文人五言诗。
  关于乐府,首先得弄清这一名称的涵义。乐府,原是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关,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到了魏晋六朝,乐府则主要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即从两汉时的音乐机关逐渐转变成为指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了。唐朝时,所谓乐府,相对于近体诗和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朴质活泼的诗体,唐朝人把一些继承古乐府如“感于衷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比较灵活自由的诗歌,不管它是否合乐,都叫“乐府”。宋元以后,凡是合乐的诗,如词、散曲等也都可以叫作“乐府”了。
  汉乐府诗包括四类作品: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的乐章,只有少数篇章有一定价值;相和歌辞来自民间乐曲,清新动人;鼓吹歌辞又叫短箫铙歌,它吸收了北方羌胡等少数民族的乐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歌辞则是一些失散了乐调的杂曲,也大都来自民间。汉乐府的菁华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之中。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这样说,《诗经》本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是周以后的《诗经》。但乐府诗比《诗经》又向前发展了。从内容上看,乐府诗所反应的社会面更为广阔,有些作品揭露阶级社会的矛盾也更为深刻。在乐府诗中,出现了老兵、流浪汉、农民、一般小老百姓、孤儿、病妇、城市贫民、劳动妇女、卖酒姑娘等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对他们的反抗精神给予了赞扬。在乐府诗中,也写到地主、少爷、豪强、奴才,对他们欺压百姓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嘲笑。当然,乐府诗中也有消极的东西,如一些作品宣扬了及时行乐、悲观厌世等思想。
  乐府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是丰富多彩的,象《陌上桑》《羽林郎》等作品,不但有丰富活泼的艺术夸张,而且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乐府诗在句法上虽不完全一致,但五字一句的形式较为常见,并逐渐稳定,象上举两首作品,都是五字一句,整齐骈列,是比较成熟的五言诗了。如“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坠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不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桑》)从这些句法上可以看出,五言诗比四言诗已迈进一大步。五言比四言虽只多一个字,但已构成了三拍子的节奏,其表现力要强得多。钟嵘《诗品》说:“五言居文词之要……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为最详切者耶!”由此可见,五言诗的出现,不但提高了民歌的表现能力,而且为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准备了有利条件。
  文人五言诗,是在民间五言歌谣和乐府诗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文人有意识地摹仿民间乐府所写成的诗歌也叫文人乐府,象辛延年的《羽林郎》、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都属于文人乐府。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基本上也应属于文人乐府。由于《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很高,五言的形式已经定型,因此拿它作为东汉末期五言诗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当之无愧的。在汉末魏初,又产生了《孔雀东南飞》这样长达三百五十多句的长篇五言叙事诗,更显示出五言诗的成熟。
汉朝以后,五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七言诗也在汉末魏初之际产生。

二、诗的种类

  关于诗的种类,问题是相当重要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 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 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 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 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 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 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 诗”。这种乐府诗称“曲”、“辞”、“歌”、“行”等。到了唐 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 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 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 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 一般是五言的 ,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 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 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 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 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 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 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 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 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三、《声律启蒙》之三江

  ○三江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旌对旆,盖对撞,故国对他邦。行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业员垒燕双双。
 
  铢对钅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塞缸。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鲋,水必决于西江。


  注:
  1,蓉裳:华丽的服饰;蕙帐:充满蕙兰幽香的居室;玉斝:玉制饮酒的器皿,圆口,三足。银釭:银制的灯具。
  2,碧油幢:指青色油布帷幕或绿色油布军幕。幢:古代的旗子。
  3,马武:东汉开国名将,曾破王寻、攻王郎、败刘永、击“武陵蛮”及羌人,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延:邀请,引进,有依仗之意。龙逄:即关龙逄,相传他直言敢谏,为夏桀所杀。
  4,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了。钅两:同两。
  5,朝车:早朝之车;禁鼓:宵禁之鼓。
  6,青琐闼:刻有青色连环花纹的宫门。闼:宫门。
  7,摐摐:形容敲击钟鼓的声音。

四、几个曲故:与三江韵有关的曲故

1, 阵上倒戈辛纣战:
  《史记·周本记》载: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会战中,商朝兵士在阵前起义,倒戈反击,商纣王被迫登鹿台自焚。辛纣:即商纣王。

2, 道旁系剑子婴降:
  《史记·高祖本记》载:刘帮率军逼近咸阳时,秦朝末代王子婴,以绳系颈,素车白马投降。

3, 主簿栖鸾名有览: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东汉仇览,初为亭子长,后为县衙主簿,自称“做膺 ,不如做鸾凤”,然后入太学。主簿:县令的属官,主管文书簿籍之类的事。

4, 治中展骥姓惟庞:
  《三国志·庞统传》载:庞统是三国时刘备的谋士,初与诸葛亮齐名,刘备曾以他为耒阳令。在县不治事,鲁肃与刘备书称他不是百里之才,只有使他的官位在治中别驾间,才能展其骥足。

5, 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庄周·外物》载:据说有一次,车辙之中有一尾鲋鱼请求庄子给它升斗之水以活命,庄子慨然表示当决西江之水使之存活。活:使动用法,使之活。
 
五、绝句布局八法

  安徽敬亭山讲课稿 之二  作者:钱明锵

1、 并列对合法
  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不见板滞。他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就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的并列法。并列法是用两组对仗句。

2、 承对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
  潘天寿《梦渡黄河》:“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前两句对仗,后两句承接。

3、 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王播的《题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用的就是对比法。

本周作业:

一、背诵《声律启蒙》三江内容。要充分了解其中的用典。

二、下面两个作业任选一个做。
  1, 用并列对合法、承对合用法或对比法之任一方法写一首古绝,要求:平水用三江韵,新韵用三皆韵.立意要新,格调要高,语句精警,言之有物,品之有情。
  2, 用并列对合法、承对合用法或对比法之任一方法写一首五绝。要求:平水用三江韵,新韵用三皆韵.立意新、语精警。格高情真。这个作业请在此帖后跟帖,鼓励在唐风宋韵单独发主帖,以便交流。

附:平水韵部表中三江之韵:
  [三江]江扛窗邦缸降双庞逄腔撞幢桩淙豇

附:中华十四新韵之三皆韵:
  三皆ie,üe

  阴平:
  爹阶皆喈嗟街湝乜咩些靴耶倻椰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
  瘪憋鳖跌疙圪节疖结接秸揭噘撅颏捏撇瞥切缺阙贴 贴楔歇蝎削薛噎曰约

  阳平:
  瘸蛇佘斜邪偕谐鞋携爷耶揶铘茄伽椰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
  别蹩德得迭垤昳絰瓞谍堞耋揲喋嵽牒叠碟蝶艓蹀孓决诀抉角駃珏鴃觉鴂绝倔桷掘崛脚觖厥催劂谲獗蕨橛噱爵蹶矍嚼爝攫 协胁挟契颉撷勰襭穴学噱(又音jie)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园诗社第六讲

本讲五个内容

一、中国诗歌发展概述之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一) 作者 蓝少成 陈振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蓬勃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以时而论,有建安体(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为代表,这个时期诗歌的特点,是运用新起的五言形式,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营养,抒写怀抱,对社会现实有较深的感受和一定程度的反映,其诗如《文心雕龙、时序》所云“梗概而多气”,在文学史上有“建安风骨”这誉。有正始体(正始,是魏废帝年号),正始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此稳步,还有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他们的诗大多忧时伤怀,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表现了诗人一生的抱负、反抗和苦闷,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和世情的险恶,可作为代表。有太康体(太康,晋武帝年号),主要代表是陆机、潘岳等人。太康诗风已逐渐脱离现实,偏重修炼词藻,其诗绮靡妍冶,失去了“建安风骨”,在追求形式美方面,对南朝的骈骊文风起了很大影响。唯有左思,笔力矫健,情调高亢,充满了反抗精神,他的《咏史》是太康时期诗歌的精英。又有永嘉体(永嘉,晋怀帝年号),其代表是刘琨、郭璞。由于当时的玄言诗弥漫诗坛,刘郭的诗能变永嘉平淡之体,含有清拔艳逸之气。此外,尚有永明体、齐梁体,追求声韵形式之美,对后世律诗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但其内容多不足观。
  以人而论,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自成一种风格,即所谓“建安风骨”。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称为“陶体”,其诗质朴自然,清峻平淡,其特征是难以工力造平淡,于精炼处见自然,在中国五言古典诗歌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对后世影响很大。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眺,致力于山水景物的描写,为了逃避现实而钟情于山水。其诗被称为山水诗,其体被称为谢体,在中国诗史上形成 了一个流派。此外,如庾信、鲍照等也都自具一格,杜甫曾赞誉他们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南北朝时期,除了乐府民歌和少数诗人的作品之外,在诗歌内容形式上,都受着齐梁时惟美主义和形式主义诗风的严重影响。但就形式而言,这个时期产生了各种新格律,这种新格律虽然还不成熟,但对于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新格律的出现,首先在于声韵之学的兴起。汉末魏晋之时,受翻译佛经的影响,人们从梵语那里得到启发,开始注意分析研究汉语声韵上的特点,声韵学逐渐兴起。孙炎知反语(反切注音法),李登作《声类》、吕静著《韵集》,周顒撰《四声切韵》,沈约为《四声谱》,区分清浊(声母带不带音),辨识四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周沈等更创立“四声八病”之说(八病是作五言诗时在字的四声搭配上应尽量避免的八种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注韵、旁纽、正纽),这一切都对新诗体的产生起了巨大的作用。自南北朝起,诗人们开始自觉地讲究起平仄韵律,所谓“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不永明体”(《南史·陆厥传》)。作诗如此讲求声律,这在诗歌的音乐美上自然有其作用,但由于片面强调音律,追求形式,就大大助长了南北朝形式主义诗风的蔓延。

二、关于绝句
  上一讲说过,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纔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一)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 究粘对。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 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 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诗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 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1)用仄韵;
  (2 )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律绝是用平声韵的。 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是可以认为古绝. 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绅《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 例如: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
  "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 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 "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 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了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三、《十六字令·山》赏析 作者 王佐邦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这里以化静为动的艺术夸张,把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写活了。"倒海翻江卷巨澜"的宏伟场面,象征着红军纵横驰骋,英勇激战的情景"万马战犹酣"更突出了红军愈战愈强、愈战愈勇的旺盛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这里使用了离奇的幻想。现实生活中哪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巨剑、利剑!诗人正是用这种超现实的艺术夸张,歌颂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锋芒所向,锐不可挡,及其在中国革命中起着擎天柱的作用。
  明人胡应麟说:"诗人遇兴遣词,大则须弥,小则芥子。"如果说,上面所举的艺术夸张,属"大则须弥";那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则属"小则芥子"。

四、绝句布局八法 —— 安徽敬亭山讲课稿之三 作者:钱明锵

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我有首《仙女岩》诗被选入《当代绝句三百首》,排上了二十世纪三百位名诗人之列。其诗云:“琼宫仙女落红尘,出浴归来意态真。何用移山掩羞涩,天公造物本清纯。”这也是先景后议。

五、声律启蒙之四支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四目颉,一只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罴。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去妇因探邻舍枣,出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
 
  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梅酸对李苦,青眼对白眉。三弄笛,地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堂诗。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
 


作业:
  1,背诵:声律启蒙四支
  2,作绝句一首:
诗题:秋天的故事
用韵:平水韵四支,新韵四开。
体裁:古绝律绝都可,诗题后一定要注明古绝或律绝,否则一律按律绝评点。
要求:语句流畅,诗意一气贯注。

附平水四支韵韵部表:

  [四支]
  支枝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麋螭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篱兹差疲茨卑亏蕤陲骑曦歧岐谁斯私窥熙欺疵赀笞羁彝颐资糜饥衰锥姨楣夔涯伊蓍追 [四支]缁箕椎罴篪萎匙脾坻嶷治骊尸綦怡尼漪累牺饴而鸱推縻璃祁绥逵羲羸肢骐訾狮奇嗤咨堕其睢漓蠡噫馗辎胝鳍蛇陴淇淄丽筛厮氏痍貔比僖贻祺嘻鹂瓷琦嵋怩熹孜台蚩罹魑丕琪耆衰惟剂提禧居栀戏畸椅磁痿离佳虽仔寅委崎隋逶倭黎犁郦

  附中华新韵四开韵韵部表:
  四开ai,uai

  阴平:
  开哎哀埃娭唉欸掰猜偲钗差揣呆该陔 垓荄赅乖揩腮毸鳃筛酾(又衣韵去声)衰(又 微韵阴平)摔(又上声)苔(又阳平)台(又阳 平)胎歪灾哉栽甾斋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
  拍摘拆塞

  阳平:
  挨骏皑癌才财村栽侪柴豺还(又寒韵阳 平)孩骸徊怀淮槐踝来菜崃徕涞埋霾俳排 徘牌簰台(又阴平)邰苔(又阴平)抬骀炱鲐薹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
  百宅翟(又衣韵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园诗社第七讲

本讲五个内容

一、中国诗歌发展概述之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二)   作者 蓝少成 陈振寰

  魏晋南北朝的诗体有了新的发展。五言体已经稳定,七言体开始兴起。七言古诗完成于曹丕的《燕歌行》。其后,沈约等人写有七言古诗。到了南朝,又出现了一种三句七言、四句三言的长短体,沈约和萧衍的《江南岸》即其代表。如:“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袭人衣,为君艳歌世所稀。世所稀,有如玉。江南岸,采莲曲”。(萧衍)这种诗体当时已成为一种定格,并非偶然杂用,而且是按乐谱制作出来的,因此后人曾把这此长短体的作品,看作是词不达意体的雏形。
  在这个时期,唐诗的两种重要形式——律诗和绝句也处在探求、准备和接近完成之中。
  “绝句”之名,始于南朝的宋国时期,不过,这种五言或七言,四句一首的“绝句”体式的产生当在它之前。如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已将这种体裁的诗别成一卷,大约就是汉末魏晋间的作品。当然,这种绝句跟唐代盛行的绝句还不相同,格律上还不完全具备后与绝句的特点。但不妨说唐代绝句的种子在此时已埋入沃土,甚至枝叶初展了。
  四声被自觉地运用于诗和六朝骈文的兴盛又为律诗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检查一下梁、陈、隋代的诗作,就可以发现寻种八句一首,双句押韵,讲究平仄对仗的律体当时已经出现,到隋唐之交的王籍等人手里律诗在艺术上也渐渐趋于成熟了(如《野望》、《入若耶溪》等)。
  南朝和北朝的乐府民歌各具不同的色彩。南朝民歌以“吴歌”、“西曲”为主,几乎全是情歌,从中可以听到一些争取婚姻自由的呼声;形式上短小活泼,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含蕴、富有想象。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要广阔得多,战争生活、民间疾苦、山河壮景、恋情相思都注入诗中。艺术上,与南朝民歌对比鲜明,它爽朗刚劲,粗犷率直,语言朴素。象《敕勒歌》《折杨柳歌辞》等都是如此。著名的《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故事曲折,形象鲜明,朴实之中见雕琢之功,有些诗句音律和谐、对仗工整,看来,它很可能经过隋唐诗人的润色。
  总的来说,南北朝时代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各种诗体。因此,从诗体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重要过渡时期。

二、绝句布局八法之四 作者:钱明锵

  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 事证明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处?他举出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萧条、寂寥,正是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这只“鹤”是自强不息的志士的化身,这“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

三、诗词鉴赏、创作的八字标准之一 作者:钱明锵

  诗词的鉴赏标准与创作的要求,可概括为八字,即格高、情真、味厚、语工。兹分述于后:

一、 格高

  林从龙说:“所谓格高,即指作品能引导读者进入一种高尚的境界。”格高也就是立意高。苏东坡说:“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宋刘贡甫之《中山诗话》亦说:“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人有人格,诗有诗格。诗格的高低,首先由立意高下来决定的。唐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岑参、储光义、杜甫等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各写古诗一首。
  
  高适诗曰:
  “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高适的诗表现了他因地位卑微,而牢骚满腹的思想状态。
  
  岑参诗曰: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岑参诗表现了他参悟佛理,决定弃官修道的思想。
  
  储光义诗曰: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储光义的诗表现他感到人生空虚艰难的心态。
  
  杜甫的诗曰: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惊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杜甫的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这正是诗人对政治危机四伏的忧虑。诗中通过感事,追思贞观之治,写出对政治清明的深切怀念。最后转到对趋炎附势的谴责与鞭挞。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破碎,时局艰危的关心。
  
  从上述四首诗,可以看出四个人的不同格调。
  诗的立意不但要高、而且要新。新时代诗社理事杜琳瑛原写新诗现转习格律诗,出了一本《一载裁诗》的诗集,许多名家为之作序、点评,颇有影响。她的诗在文词方面虽然尚嫌稚嫩,但立意新颖。如“我本杜陵枝上叶,诗心永向圣人开。”“效竹虚心持向上,不成大器亦参天。”等句子都是格高意新的表现。

四、两首绝句赏析

1. 拾荒者

作者:小雨点 赏析: 濯缨轩主人

[作品]

  落叶舞风黄,霜天几许长?拾秋荒野外,小手正冰凉!

[赏析]

  这是一首篇幅短小的五绝,连结构也是那样简单:前二句写景,秋风、黄叶、霜天。后二句写人,一个小孩在笼着严霜的清晨,在荒野的垃圾堆里拣破烂,最令人难忘的是那双小手的特写,不仅是冰凉,而且还是通红通红的吧?
  诗到此嘎然而止了。他(她)是男孩女孩?他(她)多大了?他(她)为什么不上学?他家里是什么样的状况?谁为他(她)负责?他(她)将来该怎么办?......作者没说,读者却不能不这样想啊!
诗的语句不愠不火,但却使人感到雷霆万钧般的震撼,力量何来?来自对人间不平的脉脉无言的俯视吧?

2,七绝 国庆

作者:柳村ywylx 赏析:一地鸡毛

[作品]

  岁岁金秋歌舞中,华灯熠熠月朦胧。
  凭栏更向东南望,阿里山高云万重。

注:阿里山,台湾著名风景区,阿里山云海是台湾八景之一。

[赏析]

  写“国庆“诗 ,歌舞升平者多,忧患远虑者少。此诗虽以平实起,却以高格收,别开境界,不落陈套。一、二句写欢庆景象,轻松落笔,未见新奇,只作铺垫;三句一转,引出结句深意。佳节美景,或灯下起舞,或月下举杯,而作者却默然凭栏,偏偏向东南望去,孰料望出“大主题”。只道祖国山河好,莫忘山河有憾事-----因种种原因,统一大业,至今难以实现 ,就像阿里山的浓云,层层叠叠,弥而难开,未来之事如何?是因“台独“过猖而兵刃相向,是搞“一国两制”而曲折谈判,还是以民主统一而顺乎民意……,利益不同,取向不一,殊难预料,忧心忡忡。故这“云万重”三字,实非一般意义之深刻,真真是大心胸下之大忧虑也!

五、声律启蒙之五微

○五微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肥。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桃灼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汉致太增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吟成赏月之待,只悉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声对色,饱对饥,虎节对龙旗。杨花对桂叶,白简对朱衣。龙也吠,燕于飞,荡荡对巍巍。春暄资日气,秋冷借霜威。出使振威冯奉世,治民异等尹翁归燕我弟兄,载咏棣棠韡韡;命伊将帅,为歌杨柳依依。

 
作业:
  1,背诵:声律启蒙五微
  2,仔细研读两首绝句赏析文章,体会两首绝句之妙处。
  3,作绝句一首:
诗题:秋天的故事
用韵:平水韵五微,新韵五微。
体裁:古绝律绝都可,诗题后一定要注明古绝或律绝,否则一律按律绝评点。
要求:语句流畅,诗意一气贯注。


附平水韵五微韵部表:

  [五微]
  微薇晖徽挥韦围帏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腓威畿机几讥矶稀希衣依沂巍归诽痱欷葳颀圻

附中华新韵五微韵部表:
  五微 ei,ui(uei)

  阴平:
  微欸陂杯卑背悲碑箪衰(又开韵阴平)崔催摧繀吹炊堆飞妃非菲啡馡绯緋蜚扉霏鲱归圭龟(又尤、文韵平声)妫规邽皈硅傀瑰鲑灰诙虺挥咴恢褘珲豗晖辉翚麾徽隳亏 岿悝盔窥胚衃醅尿(又豪韵去声)虽荽睢濉忒推危委威逶偎隈葳椳煨溦巍薇佳追骓锥椎

  阳平:
  欸垂陲捶椎槌锤肥淝腓回茴徊洞蛔奎逵馗隗葵揆暌魁戣睽蝰櫆夔累雷螺缧擂檑礌镭赢罍玫枚眉莓脢梅郿嵋猸湄媒楣煤酶鹛镅霉糜陪培赔裴蕤绥隋遂谁颓韦为圩违围帏沩桅唯帷惟维嵬潍闱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园诗社第八讲

本讲七个内容

一、中国诗歌发展概述之五:

  唐代(之一) 作者 蓝少成 陈振寰

  唐代是我国各体诗歌全面成熟的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三百年间,诗人辈出,作品繁多,题材文学,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整个诗坛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灿烂局面。
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不论从诗的内容、形式和诗歌理论来看,者是唐诗繁荣的一个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五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及陈子昂等人。“四杰”的主要贡献, 是在诗的内容上突破了六朝以来描写贵族宫廷生活的狭小范围,在诗的形式和风格上,逐步摆脱了齐梁浮靡诗风,显得比较清新活泼。“四杰”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多,但仅就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他们的一些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就已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象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五律名篇。卢照邻的七言歌行《长安古意》也堪称佳作。经过“四杰”的努力,五律和七言歌行这些诗体已逐步稳定下来了。继“四杰”之后,在诗歌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反对齐梁诗风、提倡诗歌革新的是陈子昂,他明确地主张诗歌要有“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他写的三十作首《感遇诗》,就是实践他这种理论的代表作。他的革新精神和创作实践对促进唐诗的繁荣是有一定影响的。
  盛唐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也就发展到了光辉的顶峰,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并且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这一时期,诗歌题材广阔,流派众多。有写边塞风光的,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可称为边塞诗派。王昌龄、李颀、崔灏、王之涣等人属于这一诗派。有写田园风光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可称为田园诗派或王孟诗派。储光羲、裴迪等人属于这一诗派。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在唐代诗坛上更是独标一帜,无与伦比。
  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擅长于七言歌行,在艺术风格上各有自己的特点,高适的诗如《燕歌行》等,情调悲壮,笔力雄健;岑参的诗如《白雪歌》《走马川行》竺,色彩鲜明,气势奔放。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则长于七言绝句。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首)和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首)是七绝中的名篇。田园诗派中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善写五律,音律和谐,属对工整、意境淡远,艺术成就较高,但内容多为田园山水,反映现实生活较少。
  李白和杜甫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绝句布局八法之五 作者:钱明锵

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
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的。其第三句中的“惊”字,是心理状态,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或“泪流不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三、诗词鉴赏、创作的八字标准之一 作者:钱明锵

情真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陆玑说:“诗缘情而绮靡。”这些话都说明了“诗缘情”的道理。诗的产生,是诗人情感的反应。这情感乃是诗人对天地、山川、风云、雨露、鸟兽、虫鱼、草木、花果及家国社会、人类群体等万事万物的情感。有真实的情感,才有美善的篇章。
  
  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记梦境,诉悲怀,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再看一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公元763年春天。当时,诗人避乱寄居梓州,忽然传来官军收复失土的消息,不禁欣喜欲狂,高歌胜利。全首直抒胸臆,一气呵成。诗人的感情如万斛清泉,奔涌而出,一泻无余。浦起龙说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说明了诗贵情真,情真才有好诗。

四、两首《菩萨蛮》赏析 作者 唐圭璋

  李 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由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温庭筠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昼峨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此首写闺怨,章法极密,层次极清。首句,写绣屏掩映,可见环境之富丽;次句,写鬓丝撩乱,可见人未起之容仪。三、四两句叙事,画眉梳洗,皆事也。然“懒”字、“迟”字,又兼写人之情态。“照花”两句承上,言梳洗停当,簪花为饰,愈增艳丽。末句,言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税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哀与膏沐谁容之感。有此收束,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中也。

五、熊东遨《诗词医案拾例》选

  江村秋夜
原 作:
  秋虫窸窸树婆娑,竹舞江风月照波。村童共聚青石上,坐听老妪说天河。
改 作:
  秋虫唧唧竹婆娑,白露横江月浸波。三五村童围石坐,静听邻媪说天河。
  分析:原作写秋夜江村所见,生活气息较浓,有一定情趣可玩。惟笔墨不够经济,声律亦未尽谐,难免小有憾焉。起、承二句,既云"树婆娑",又云"竹舞",叠床架屋,岂不累赘?不若将次句之"竹"前移,代"树"婆娑起舞,省下些空间安排别个。"窸窸"还是作"唧唧"好,象声更加准确。次句因"竹"已另谋高就,余下的位置便可更多地安排些江上风光。顺手借来苏胡子"白露横江"四字充实其中,似也合适不过。"月照波"的"照"字虽响,但总感觉缺那么一点情韵,改作"浸"字,便不会浮在面上了。古贤作诗讲究"眼",这"浸"字或即"眼"之一例也。结尾两句是篇中情趣所在,可惜平仄不合,须得重新调整座次。改出的两句,全是原句翻版,只不过让"村童"们提前就"坐",另添一"静"字以示其在听故事时的片刻安宁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园诗社第九讲

本讲五个内容

  重点讲诗之味与诗之理趣,请大家反复揣摩,并用之于自己的诗词写作中,切不可读过之后丢在一边不管。

一、中国诗歌发展概述之五:
  
  唐代(之二) 作者 蓝少成 陈振寰

  李白的创作达到了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新高峰,他的诗想象丰富,笔力豪迈,语言奔放,有一泻千里之势。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通过想象和夸张,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时寄托他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美好理想。他的一些小诗,或写祖国山川之美,或写友人间的惜别之情,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清新可爱。如《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是此脍炙人口的作品。李白的诗继承了《楚辞》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继承了陈子昂等到人的诗歌革新理论并吸取了民歌、特别是吸取了汉魏乐府的精华,因此他的诗既能较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又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这使李白成为我国诗史上浪漫主义诗人的最杰出的代表。
  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人的最杰出的代表。杜诗有文学的内容,反映现实生活尢为深刻。他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概括了封建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前出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的光辉代表作,他反对权贵的专横,同情和关心人民的疾苦,堪获“人民诗人”的崇高声誉。杜甫的诗业精于格律,语言千锤百炼,风格沉郁顿挫。他能根据内容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形式,熟练地运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各种诗体,而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五古和律诗,成就更为突出。他的律诗在句法变化,对仗、韵律上来但十分严格,而且富有独创性,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唐以后历来的文人作家所取法。
中、晚唐诗人也都有各自的成就。成绩最卓著的是白居易。白居易不但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主张,他还参加并领导了新乐府运动。这一诗歌运动,继承了汉魏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发扬了李白、杜甫的乐府诗的创作精神,摆脱了文人乐府单纯模拟古乐府的羁绊,采取了即事名篇的方法,这对当时及以后的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参加这一新乐府运动的,除白居易外,还有张藉、王建、元稹、李绅等人,但以白居易的成就为最大。他写了很多反映现实生活的讽喻诗,所谓“一吟悲一事”,如《卖炭翁》《买花》《轻肥》《杜陵叟》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白诗的特点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因此深得人民群众的喜家。
  中晚唐诗人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称韦刘诗派;还有韩愈、孟郊,称韩孟诗派,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此外,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也都是自成一格的著名诗人。


二、绝句布局八法之六 作者:钱明锵

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却忆”、“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以上八法是绝句的主要布局法。在划分标准上,有的依据结构,有的依据内容,有的两者兼顾,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对于学写绝句者相当有用。当然,以上八法,还不能包括无遗。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此诗前三句一意顺承而下,末句陡转而结,就超出以上八法了。又如窦巩的《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此诗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转,三四句一气直下,以显出作意。可见,诗的布局法不是死的,要灵活运用。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诗人,由于平时多吟诗,多写诗,多揣摩诗,日就月将,灵感来时,缘情构思,缘思措辞,佳句飞至,下笔如有神,开阖呼应,自成章法,此所谓“天才出于勤奋”,“功到自然成”也。

三、诗词鉴赏、创作的八字标准之三 作者:钱明锵

味厚:
  诗讲究韵味,韵味一般指自然含蓄,天机活泼,超越言象之外,令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的独特审美境界。韵味,亦可称之为“诗趣”。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曰:“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趣有多种。清史震林《华阳散稿》云:“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灵机之谓也。”“趣”是审美主体从自然性和社会性客体的本质、属性、现象中体味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种种意味。中国古体有些善于描摹客体的 成功之作,其作品中趣之为理、为事、为情、为景、就很难截然处分了。兹分别举例说明。
  
  (一) 理趣。
  
  “理趣”指一般的道理旨趣。诗有理趣,是指诗人在诗里讲述道理,发表议论,应该使作品充满诗意和趣味,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理趣的诗,不同于抽象地说理布道,而是寓道理于情趣之中,熔理和趣为一炉。林从龙说:“理趣是诗人因物而兴感,因感而悟理,感情得到理性的升华的结果。”如罗隐《咏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即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代诗人肖瑶有“风流莫作高低论,海在江河最下游”句,另有一位诗人:“云中一叶落,知有更高山。”句,这些诗都极富理趣。另外禅趣亦应归入理趣之中。
  
  (二)事趣。
  
  事趣包括物趣,是诗人对事物的体察入微,描写事物富有情理或情趣。唐·皮日休《闲夜酒醒》:“醒来山月高,孤枕琴书理。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刘宏煦在《唐诗真趣编》中说此诗:“琐屑闲事见之于诗,必如此风致翩翩,乃令人把玩不置。”另如贺知章《题表氏别业》:“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都把琐事写得富于诗情画意而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近代诗人李大安的《农民技校》:
  “新月含羞柳上藏,农民技校夜辉煌。
  阿娇卖菜归来晚,一咀馒头进课堂。”
  
  此诗亦捕捉生活屑事,通过形象描绘趣味盎然。
  杜甫好“细推物理”,他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等咏物之作,都横生妙趣。
  
  (三)情趣,其意义主要有三:
  
  其一,是指人的志趣、志向、爱好、追求,其中包括个人的审美取向。
  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哉,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富寿荪在《千首唐人绝句》中引刘拜山评语曰:“此咏物言志,而有天下均平,春色同登之想,胸怀气慨。陈涉辍耕之叹,未足相比。”这也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情趣。
  其二,主要指作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
  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宋顾乐评曰:“问得淡绝妙绝。如《东山》诗“有敦瓜苦”章,从微物关情,写出归时之喜。此亦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这诗中表达王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其三,指艺术作品产生的某种动人的力量,使人得到特定的审美感受。
  杜甫的《捣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空外音”者,正是秋风传送的捣砧的声响,透出捣衣妇女关怀丈夫的一片深情。这虽是捣衣者相思深切的一种奇想,但是其情之痴,实为可悯。它感人的力量是至深的。
  
  (四)景趣。
  
  景趣是诗人对景色所生的情趣。黄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王国维说:“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这八句全写景。是刘禹锡由贬虁州改移为和州(安徽)从虁州沿长江而下的途中所写。他将自己的忧郁、庆幸、灰心、憧憬等复杂心情全都含藏在八句景语中,收拢为题目中一个“望”字,可以说句句是“望”,句句是“望”中所引起的微妙心理活动。王夫之说此诗”自然感慨,尽从景得,斯为景中藏情。”王夫之极赏爱此种抒情方式。他说:“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乃为朝气,乃为神笔。”以这样的方法来写景,才是活景,才富有景趣。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钩寒江雪。”

  这种取景自寓的诗亦是一种景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说:“空山风雪中,远望则鸟飞不到,近观则四无人踪,而独有扁舟渔夫,一竿在手,悠然于严风盛雪间,其天怀之谈定,风趣之静峭,子厚以短歌为之写照。”这诗是柳宗元因改革失败而被贬逐穷荒——永州时写的。是诗人从自身处境、立场和性格出发而塑造的一个富有象征性意味的景趣,表现了他不畏孤立打击,高洁自赏的品质。诗中的渔翁,乃是诗人“贬时取以自寓的一个艺术形象。
  诗,另外还有一种叫谐趣。
  吴乔《围炉诗话》:“诗固不必尽庄。”在理趣、事趣、情趣、景趣之中,有时亦可加入一些谐趣,寓庄于谐,使读者在轻松中受启迪。
  司空曙的《留卢秦卿》诗: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石尤风”谓阻船之风。《江湖纪闻》:“石尤风者,传闻石氏女嫁为尤郎妇,情好甚笃。为商远行,妻阻之不从。尤出不归,妻忆之病亡。临亡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日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司空曙说自已之酒,不及石尤之风,无法将友人留住。这是一句谑语。以谑语入诗,无疑有助于增添诗趣和韵致。
  寓庄于谐,在幽默中抒发了严肃的人生感慨,具有警人猛醒的艺术魅力。如唐·罗隐有首《感弄猴人赐朱绂》诗: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如何学得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据《慕府燕闻录》:“唐昭宗播迁(乾宁三年,李茂贞陷长安,昭宗奔华州),随驾技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即朱绂,相当于五品官员所着的服色),号孙供奉(以才艺侍奉宫廷的人。孙,指猢狲,非真姓)”。
  罗隐为了应科举考试,客居京华十二、三年之久,把家乡(新登)的“五湖烟月”美景,也无奈地久久相违了,可是历尽艰辛仍十试不第。而一个耍猴的俳优,仅因博得君王一笑,就轻而易举地官升五品,朱绂加身,怎不叫人愤慨不平?但他并没有正面抨击、批判。反而装出非常羡慕的样子,思量着“如何学得”孙供奉的耍猴本领,就能便便当当当上五品之官。这种把原本荒唐滑稽的笑话,说得如此一本正经,实在辛辣诙谐,令人为之喷饭。这是诗词“四趣”之外的另一种诗趣。

四、咏物诗赏析

草木篇 ——作者 许清泉
  米兰
难入丹青手.常登大雅堂。
花开微似米.却有沁人香。

  狗尾草
淡出群芳谱.谁能正眼瞧?
名微不自贱.从未向人摇!

  鸡冠花
入眼真形似.昂昂气凛然。
何曾闻报晓.徒戴大红冠!

  速生杨
的有冲天势.拔高欲太狂.
速生还速朽.无望做栋梁!


赏析:松云老人

  作者熟谙诗经中巧用比兴的传统手法。
  我们打开诗经,关雎、葛覃、卷耳…举不胜举。
  作者抓住米兰“花开微似米.却有沁人香。”这一点型特征赞美了米兰内蕴馨香又深藏不露的优秀品质。故虽“难入丹青手”,却能“常登大雅堂”。以米兰之品性喻谦谦君子,窈窕淑女谁不信然!
狗尾草可能不在“群芳谱”之列,定属"卑微者"了,试想那些势力之人怎能“正眼瞧”呢?天设地造这么一个"卑微物种"却能自重而不自贱,自尊而不乞怜,岂不羞杀那些见利忘义,卖国求荣,媚上图仕之流乎!
  鸡冠花大红大紫,貌似鸡冠,然"空享浮名而不做实事",恰如官场之尸位素餐者也。
  冲天杨是一种速生树木,因其生速,故质不坚也.可做他用,"无望做栋梁"。以此木之“拔高欲”甚,而质地不佳喻那些不择手段急进剧富之人不是很恰当吗?
  说点题外话,诗人写诗,所用比兴之物,道其优劣,纯系主观看法,不可以科学眼光去审视。虽如此,其看法也要大体与读者有共识。不过那些被斥骂的比兴之物就要受冤枉了。
  四首诗都是五绝,格律工整,唯第四首“栋”字出律。若不以律害意亦可。

五、声律启蒙之七虞

○七虞
  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鸟。孤舟对短棹,一雁对双凫。横醉眼,捻吟须,李白对杨朱。秋霜多过雁,夜月有啼乌。日暧园林花易赏,雪寒村舍酒难沽。人处岭南,善探巨象口若悬河中齿;客居江右,偶夺骊龙颔下珠。
 
  贤对圣,智对愚蠢,傅粉对施朱。名缰对利锁,挈榼对提壶。鸠哺子,燕调雏,石帐对郇厨。烟轻笼岸柳,风急撼庭梧。鸲眼一方端石砚,龙涎三炷博山垆。曲沼鱼多,可使渔人结网;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
 
  秦对赵,越对吴,钓客对耕夫。箕裘对杖履,杞梓对桑榆。天欲晓,日将晴,狡兔对妖狐。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韩信武能增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嘉遁幽人,适志竹篱茅舍;胜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作业:
  1,背诵:声律启蒙之七虞
  2,仔细研读诗词鉴赏、创作的八字标准之一三和咏物赏析文章,体会写咏物诗当从何入手,怎样使诗味厚、有理趣。
  3,作五言绝句一首:
诗题:咏物
用韵:平水韵七虞,新韵七尤。
体裁:古绝律绝都可,诗题后一定要注明古绝或律绝,否则一律按律绝评点。
要求:语句流畅,诗意一气贯注。  

  附:平水韵之七虞韵部表
  [七虞]
  虞愚娱隅刍无芜巫于盂衢儒濡襦须株诛蛛殊瑜榆谀愉腴区驱躯朱珠趋扶符凫雏敷夫肤纡输枢厨俱驹模谟蒲胡湖瑚乎壶狐弧孤辜姑觚菰徒途涂荼图屠奴呼吾 [七虞]梧吴租卢鲈苏酥乌枯都铺禺诬竽吁瞿劬需俞逾觎揄萸臾渝岖镂娄夫孚桴俘迂姝拘摹糊鸪沽呱蛄驽逋舻垆徂孥泸栌嚅蚨诹扶母毋芙喁颅轳句邾洙麸机膜瓠恶芋呕驺喻枸侏龉葫懦帑拊

  附:中华新韵之七尤韵部表
  七尤 ou iu(iou)

  阴平:
  抽紬瘳丢都兜蔸勾句佝沟枸(又上声)钩缑篝鞴 勼纠鸠究赳阄揪啾芤抠眍溜熘搂哞妞区讴沤瓯欧殴鸥丘邱龟(又微、文韵平声)秋蚯湫楸鶖鳅鞦收搜嗖馊廋溲飕艘偷修脩休咻庥羞鸺貅馐髹优攸忧悠呦哟幽舟州诌侜周洲盩啁邹驺诹陬

  派入四平的入声字:
  粥

  阳平:
  俦帱畴筹踌惆绸稠裯仇愁雠侯喉猴篌瘊糇流留榴骝刘浏瘤琉硫旒鹠遛镏飗瘤鎏娄楼偻蒌喽耧蝼髅牟侔眸谋蛑缪鍪牛 掊裒囚仇犰求虬泅俅璆酋逑还应遒赇裘蝤柔揉糅糅蹂鰇鞣头投骰尤犹疣鱿莸铀由邮油柚游猷繇蝣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
  妯轴(又乌韵阳平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园诗社第十讲

本讲共五个内容.
  鉴于年底大家都很繁忙,讲课将由原来的每周一讲延长为每旬一讲,逢一号讲课,十号收作业.请诗友们谅解.

一、 中国诗歌发展概述之六:
  
  晚唐五代词 作者 蓝少成 陈振寰

  继唐诗以后,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就是词。词原来叫做“曲子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后来才简称为词。每首词都有一定的歌谱,称为词调。它的句子大都长短不齐,又称为“长短句”;因为它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写出来的,非常讲究平仄韵律,可以演唱,故又有“乐府”之称。
  词调的来源相当广泛,有域外乐曲、边疆民族乐曲、中原民间歌曲,也有乐工歌伎的畅作,音乐活泼流畅,跟传统的音乐比起来显得特别清新。填词初起于民间,近几十年在敦煌石窟发现数百首民间曲子词,便主要是中晚唐的群众创作。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词由民间进入城市,进而登上文坛。词的内容逐渐扩大、艺术上也逐渐成熟,晚唐以后,终于成为一种能与诗并驱的新的诗体。
  现存是早的著名文人的词作据传是李白所写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其实可能是后人的伪托。可靠的文人词始于张志和的《渔歌子》,稍晚一些的刘禹锡,白居易也创作了一些优美的词不达意篇。他们的作品还保存着民间词自然朴实的本色,多为短篇“小令”,所用词不达意调也不多,但那促清新的朝气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预示着这种新诗体的必将兴盛。
  晚唐五代,词逐渐成为文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温庭筠是第一个倾心于词作的诗人,他的词,内容上虽主要是写歌伎舞女的生活,格调不高,但艺术上却比较成熟。他善于运用浓丽华美的语言抒写心理感情,对词的格律语言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被尊为“花间派”的鼻祖。
  “花间派”指的是晚唐五代时期集中于西南前后蜀割据政权的一批词人。他们写了许多浓丽的艳词,表现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艺术上绮丽细腻,比较重视形式,当时的赵崇祚为他们编写了一个集子叫《花间集》,于是他们便被称为“花间派”,以韦庄、欧阳炯、李珣等人为代表。
  与花间词人同时,在偏安于东南水乡的南唐,以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为核心,也集中了一批词人,最主要的是李煜和冯延巳。南唐词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两百多首,基本题材、主题、情调与花间派无本质区别,但艺术上更加成熟,感情的深度也超过了“花间”。特别是李煜,他从一个生活优裕的无所作为的南唐末代帝王,成为赵宋王朝的囚徒,生活的急骤变化和国破家亡的哀痛,使他在最后几年创作出了一些内容比较深沉、感情比较真挚的名篇,无论艺术、思想都大大超越了他以前和同时的其他词人,使词这种诗体在文坛上取得了巩固的地位。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都是传诵千年的名作。李煜词的艺术性较高,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和描绘自然景色上,具有细致、逼真、生动的特色。语言明净、优美,并接近于口语。李煜早期描写宫廷生活的词内容多不足取,晚期词中那种追怀帝王生活和无限忧伤、哀怨的消极情绪也应该批判,但他无疑地在扩大词的表现范围、丰富词的艺术手法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诗词鉴赏、创作的八字标准之四  作者:钱明锵

语工: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诗词更是优美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新颖的构思,需要善于运用优美、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王安石曾提出,写诗填词要用“诗家语。”“诗家语”不同于写文章的语言。诗要求“意新语工”,如果“语”不工,“意新”也就难以完美地表达。“诗家语”的特点是:
  (一)、形象性。
  写文章一般用实用语言,写诗词用韵文,属于艺术语言;写文章要用逻辑思维,以事说理,写诗词要用形象思维,寄情思于景物,状物抒怀。用形象表现概念,是诗词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形象的性语言,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不可感的概念。生动具体的形象,能牵动读者对记忆中的形象的回忆,从对形象的体味和感受中,领悟诗的思想并接受美的熏陶。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这些可感的具体事物来说明爱之真,爱之深,比说上一万句“我爱你”要强得多。
  (二)、色彩性。
  诗是感情文字,诗的语言也带有感情色彩,而色彩也能有力地表达感情。一般认为:“红色是热烈的有火与血的涵义;绿色有青春生命的含义;蓝色有绿水一样清凉;黄色,有庄严、富有、丰收之感;紫色,有成熟、老练之意。另外,有些名词从字面上看不出颜色,但读者一看就知道它独特的色彩。如玉、雪——白色;金——黄色;草、柳——绿色等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一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读这首诗,使人胸襟豁达、清心明目,这与它巧妙地显现黄、翠、白、青四色是分不开的。
  (三)、动作性。
  “诗家语”要让形象呈现动态,给人以动感,巧妙地运用动词,能使全诗生辉,产生魅力。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字,形容词作动词;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冯延已“吹皱一池春水”的“皱”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周邦彦“一一风荷举”的“举”字;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的“出”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孟浩然“疏雨滴梧桐”的“滴”字;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出”与“斜”字,都是巧妙运用动词的典范。
  (四)、音乐性。
  诗词要寻求音乐与节奏的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有三要,曰: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文于意。”“音”包括诗歌音律方面诸种因素。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李重华强调诗的音律要出于天籁,合乎自然,认为诗人借助自然之音,能使心中“或悲或喜,或激或平”之情曲微毕达,收到感人之深的艺术效果。
  诗讲究声情,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声是诗的四要素之一。声是声音,情是情感,合而言之,是指声律中表达出来的情感。可见声音在诗歌创作中其地位之重要。
  (五)、自然性。
  诗词语言要自然流畅、飘逸,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切忌拗口、造作、苦涩。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语言自然流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总之,形象、准确、鲜明、生动是对“诗家语”的总体要求。
  诗词鉴赏的标准和创作的要求有许多方面,但格高、情真、味厚、语工八字是基本的标准和要求。

三、意境是诗的生命 作者:钱明锵

(一)什么是意境
  “意境”或“境界”是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常用的术语,也是我们写作所追求的审美目标。一首诗词艺术性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意境的高下。所以,美学家李泽原认为“意境是诗的生命”。这一点也不夸张。
  何谓“意境”?“意”指作者主观世界的思想感情。“境”指作者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中的人、事、景、物。诗人在客观现实中产生了主观意象,叫做“意中之境”,反映在作品中,这就是“意境”。有首古诗:“路远喜行尽,家贫愁到时”。“路远”“家贫”是“境”,“喜”“愁”是“意”。劳累的长途跋涉将要结束,未免一喜,但是想到家徒四壁,妻子饥寒冻馁,幼儿嗷嗷待哺,自已这次回家又身无分文,实在愧对家人,所以,离家越近反而越愁了。由此发出了“家贫愁到时”的苦吟,这就是诗人的意境。
  古往今来对“意境”“意象”“境界”这个诗评的术语,各有不同的诠解。但我最欣赏林从龙先生在《诗苑寻芳· 意境浅谈》中所下的定义。他说:“意境也称意象或境界,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生活反映在作品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既简单明了又好懂易记。

(二)、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意境的形成主要是靠心与物的交融,也即是情与景的交融。刘勰在《文心雕龙· 审思篇》中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这就是说:构思的奇妙使得精神能与外物相交接,精神由内心来主宰,意志和体气掌握着它活动的机关;外物靠耳目来接触,语言主管它的表达机构。只要表达机构很灵活,那么事物的形象就可以描绘出来了。这里强调了主观(神)与客观(物)的交融。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而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诗人构思过程中在头脑中涌现的意象或境界有三种。物境偏于自然景色,主要是就山水诗创作而言的。如元好问的诗:“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情境偏于作者的情感,具体是指人的“娱乐愁怨”之情;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境偏指人的思想意识,一般不流于感官,故仅云“张之于意”。如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物境得形似,情境得其情,意境得其真。景语、情语、理语都有意境。意境是融合了物境和情境之长而形成的主客观交融的境界。王昌龄提倡“境、思”连用,要求“思”与“境”相结合,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评陶诗时说:“境与意会”。会就是融合。这两位大诗人,一致认为意境的形成都是思与境相结合的产物。

四、诗词赏析

七绝 牧归

作者:九月天

挥鞭震碎半天霞,惊落林中三两鸦。
最怕蜂撩牛犊恼,掀翻老六满园瓜。


赏析:亦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牧归的叙事小诗,开篇即好,堪称凤头。“挥鞭震碎半天霞”,起笔突兀、先声夺人。“挥鞭”,不是抽打牛犊,而是向空中甩鞭,我们称为“响鞭”,整首诗由此而生。“震碎”二字气势惊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半天霞”,景象阔大,色彩壮丽。起句短短七字,有声有色,字字精警,读之如见如闻。
  承句“惊落林中三两鸦”,紧承“鞭声”而来,连贯自然。脆生生的鞭声不但震碎半天霞,更惊落林中鸦,以动衬静,乡林静谧如见。“惊落”“三两”用字精切。
起承二句已将牧归之事写尽,似无可再着墨处。作者之灵性巧思都在三四句,前两句从大处着眼,后两句转而从小处落墨。
  “最怕蜂撩牛犊恼”,“最怕”二字承上,解释为何甩鞭;更妙在启下:作者摄取蜂戏牛犊这一特殊细节,著“一撩一恼”字,将蜂与牛犊拟人化,情趣顿生。
“撩”“恼”二字用得妙极,更妙在其为结句留下转身之地,使结句一拍便着。“掀翻老六满园瓜”,既是“蜂撩牛犊恼”的结果,也是牧童“最怕”之因由。
  
  细品全诗,有如下几点值得学习:
  一、诗趣盎然。诗之趣有“事、理、情、景”之分。这就是一首充满事趣的小诗。趣者,生气灵机之谓也。此诗正具有“天机活泼、令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的独特审美境界”。通篇读来风致翩翩,令人把玩不置。
  二、用字精警。七绝是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难就在字数少。这28个字就象28位贤人,每字都有一定的位置,都要发挥特别的作用,一个字也不能浪费。这首诗基本上做到了,尤其是“震碎”“惊落”“最怕”“撩”“恼”“掀翻”等字精警非常。就象凡几先生所说:每个字都在为精彩出力。
  三、取景好。整首诗如一组电影镜头:半天彩霞——远景,幽幽青林——中景,西瓜清香——近景,蜂戏牛犊——特写。镜头由上而下,由远及近,最后定格特写。结句“掀翻老六满园瓜”,令人喷饭,趣味横生。
  四、用韵好。六麻韵极富唱叹之美,此诗读来爽口又爽心,意趣倍增,于此也可见作者之匠心。
此外,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然之极,毫无雕琢、造作之处,形象清新生动,境界优美,意趣横生。
  诗无达诂,所评只是个人见解,不当处,请大家指正。

五、声律启蒙之八齐

○八齐
  
  岩对岫,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星拱北,月流西,汉露对汤霓。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上子规啼。
 
  云对雨,水对泥,白璧对玄圭。献瓜对投李,禁鼓对征鼙。徐稚榻,鲁班梯,凤翥对鸾栖,有官清似水,无客醉如泥。截发惟闻侃母,断机只有乐羊妻。秋望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
 
  熊对虎,象对犀,霹雳对虹霓。杜鹃对孔雀,桂岭对梅溪。萧史凤,宋宗鸡,远近对高低。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公子追欢,闲骤玉骢游绮陌;佳人倦绣,闷欹珊枕掩香闺。


作业:
  1,背诵:声律启蒙之八齐
  2,仔细研读诗词鉴赏、创作的八字标准之一四,体会写事诗当从何入手,怎样使诗味厚、有事趣。
  3,作绝句一首(五、七言皆可):
诗题:写事
用韵:平水韵八齐虞,新韵八寒。
体裁:古绝律绝都可,诗题后一定要注明古绝或律绝,否则一律按律绝评点。
要求:语句流畅,诗意一气贯注。

作业请在此帖后跟帖,鼓励在唐风宋韵发主帖交流。

  附平水韵八齐韵部表:
  [八齐]齐蛴脐黎犁梨黧妻萋凄堤低氐诋题提荑缔折篦鸡稽兮奚嵇蹊倪霓西栖犀嘶撕梯鼙批挤迷泥溪圭闺睽奎携畦骊鹂儿

  附中华新韵之八寒韵韵部表:
  八寒an ian uan van

  阴平
  安氨唵桉庵谙鹌鞍盦扳班颁斑攽般搬瘢癍参骖餐觇搀幨襜川穿汆撺镩蹿丹担单眈酖耽囡郸聃襌儋殚瘅箪端帆番蕃幡藩翻干(又去声)甘杆玕肝柑竿疳尴关观(又去声)纶官冠矜(又文韵阴平)倌棺疲瘝鳏顸酣憨鼾欢 獾 刊看勘龛堪戡宽髋番潘攀三叁毵山芟杉删衫姗珊栅舢扇跚煽潸澶闩拴栓酸坍贪摊滩瘫湍弯剜塆湾蜿豌糌簪占沾毡旃粘詹谵瞻专砖颛钻(又去声)躜 先边砭萹笾编煸蝙鳊鞭参(又文韵阴平)掂傎蹎癫滇颠巅尖奸歼坚间肩艰监兼菅笺渐油犍湔缄蒹煎缣鹣鞯捐涓娟鹃镌蠲拈蔫扁偏篇犏翩千仟阡芊插迁佥钎牵铅悭谦签愆骞搴褰圈悛弮棬天添仙纤籼掀 跹锨鲜暹骞轩宣谖萱揎喧暄儇 咽恹殷胭烟焉崦阉阏奄淹腌湮鄢燕鸢眢鸳冤渊

  阳平
  寒残蚕惭单馋谗禅孱缠蝉廛僝潺澶蟾 躔传船遄椽攒凡矾烦墦蕃攀璠燔繁(又波韵阳平)蘩汗邯含函晗涵韩还(又开韵阳平)环桓圜 缳鬟兰岚拦栏婪阑蓝谰澜褴篮斓襕峦娈孪挛鸾脔銮蛮谩蔓馒瞒螨鳗鬘男南难楠爿胖(又阳韵去声)般盘 磐蹒皤然燃髯坛昙谈弹(又去声)覃谭痰潭檀团抟咱刃纨完玩顽 奁连怜帘莲涟联裢鲢廉濂镰鬑眠绵棉年黏粘便(又去声)骄胼蹁钤前虔钱钳乾掮潜黔权全佺诠荃泉辁拳铨痊恮筌蜷鬈颧田佃畋恬銛钿甜湉填阗闲贤弦咸涎娴衔舷嫌玄悬旋漩璇延蜒严言芫妍岩炎沿铅研盐阎筵颜檐元园员(又文韵阳平)沅垣爰湲袁原圆鼋援媛(又去声)缘猿源羱辕橼 俺揞坂板版蝂舨惨产划谄铲阐冁舛喘
  胆亶黕疸掸短反返杆秆赶敢感橄擀完馆琯筦管罕喊缓坎侃砍槛顑款窾览揽缆榄懒卵满赧腩暖冉苒染阮软朊伞散馓闪陕掺忐坦袒毯疃宛莞挽娩菀晚脘惋婉绾皖碗拶攒趱斩飐盏展崭辗转纂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园诗社第十一讲

本讲共五个内容.

一、 中国诗歌发展概述之六 

  宋词之一:北宋词   作者 蓝少成 陈振寰

  宋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又一高峰。由于宋初经济的繁荣和都市的发达以及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影响,词在北宋就兴盛起来了。
  北宋著名的词家有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东坡、周邦彦等人。
  晏殊、晏几道的词,以写贵族生活为主,题材比较狭窄,内容比较单薄,但艺术成就较高,他们以写小词见长,常表现出一种凄迷动人的意境,属于婉约派词人。欧阳修的词风与他们接近,但感情较为真切,形象新鲜活泼,有一种清丽、委婉的风格。
  范仲淹、王安石的词已开始突破婉约派的词风题材有所扩大。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伙来风景异)描写边塞生活,情调虽较悲凉,但反映了边防战士的心情;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写得刚劲有力,已不同于晏、欧的词风。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从他开始,宋词词风有了初步的转变,题材也扩大了。他把城市平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都带入了词中,开拓了词的境界。由于他生活在下层,注意学习民歌,把民歌流行的曲牌定型为词调,运用并发展了慢词(长调),使词容纳更丰富的内容。柳词善于铺叙,层次分明:语言通俗生动,而且能够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就是他的代表作。
  苏轼是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广泛地学习了前代诗人的长处,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苏轼的诗词题材更为广阔,风格也更多样,但总的来说,他的风格是豪放的。苏词不光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的执着和追求,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风格豪迈、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鲜明特色。他的一些作品能冲破格律限制,自由挥洒,使作品形式更好地为表达主题服务。苏词对后世作家有很大的影响,他那种豪放雄健的风格,直接影响到南宋的爱国词人张孝祥、辛弃疾等人。
  秦观和周邦彦的风格大体相似,属于婉约派。周邦彦善于音律,他整理过各种曲调,创制了许多新词,丰富了词的格律形式,在宋词发展史上是有一定的贡献的。
南宋词人著名的有李清照、张孝祥、陆游、辛弃疾、姜夔等人。
  李清照是中国杰出的女词人。她虽然属于婉约派词人,但其笔调并一柔弱,特别是后期的词,抒发了宋室南渡后的国破家亡之感,如〈武陵春〉〈声声慢〉等。感情真挚细腻。她在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在词的构思、意境以及炼字琢句方面,都不愿随俗,表现了较多的独创性。

二、 词律
  
第一、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 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 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 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 )小令;(2 )中调;(3 )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 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 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 (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 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 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 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 ,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 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 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 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 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 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 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 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 )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 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 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 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 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 谱的代号罢了。

三、部份有关韵的名词解说 作者:钱明锵

  一):分韵——诗友相约赋诗,举定数字为韵,互相分拈,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叫分韵。白居易有“素壁联吟分韵句”之句。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为宜。
  二):和韵——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也。《珊瑚鉤诗话》云:“前人未尝和韵,自元白为二浙观察,往来置邮筒相唱和,始依韵,多至千言,篇章甚富”。吴乔答万季埜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敺而自縶手足也。蓋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尝曰:‘今人只解作韵,谁会作诗’此言可畏”。我们当细细体会。
  三):次韵——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 及次第也。陆放翁云:“古人有唱有和,有杂擬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全”。严羽《沧浪诗话》云:“和韵最害人诗,古人唱酬不次韵,此风始于元、白、皮、陆,李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即同韵,亦在一韵中,不必句句次韵也。自元白创始,而皮陆倡和,又加甚焉。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中有欲言,不能通达矣。近代专以此见长,名曰‘和韵’,实则趁韵。宜血脈横互,句联意断也,有志之士,当不囿于俗”。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则不如不作。
  四):用韵——用韵者,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
  五):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
  六):相韵——审察用作韵脚的字。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诗必相韵,故拈险俗生涩之韵及限韵、步韵,可无作也。”这个论点,学者多尊崇之。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下引用毛氏的话后说:“昏昏长夜,得此豁然。”清陈仅《竹林答问》:“韵不佳,不如且止。寇莱公(準)赋《池上柳》,四押‘青’字不倒,遂止不作。夫赋柳押‘青’韵似不甚难,而古人矜慎若是,此其所以不可及也。善乎毛稚黄(先舒)之言曰:……作诗岂不贵于选韵哉?”
  七):掷韵——每句换韵,弃掷前韵而不用;或每两句一韵,其意转换,即掷去原韵,而别安韵,随转随换,所以叫做“掷韵”。《文镜秘府论》天卷“八种韵”:“掷韵者,诗云:‘不知羞,不敢留。但好去,莫相虑。孤客惊,百愁生。饭蔬箪食不乐道,忘饥陋巷不疲。’此之谓也。”

四、意境是诗的生命 作者:钱明锵

如何写出有真意境的诗:

  第一,要性情真。诗贵性情。诗人应该是性情中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袁枚也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他又说:“凡作诗者,各有身分,亦各有心胸”。重要的是能“贴切此人此事”。叶燮在《说诗卒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他又在《原诗》中说:“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才辨以出”。苏东坡品格高尚,胸襟阔大,才能抒豪情,发狂歌,写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千古不朽的咏唱;李后主深怀亡国之痛才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饱和血泪之词;当代诗人熊鉴,虽饱经忧患,但鲠直之性未改,所以他的诗始终是“九死难忘说人话,一生偏好作雷呜”。是狮作狮吼,是虫作虫吟,杜鹃啼血、秋雁哀鸣,各具真性情。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意境的真诗。
  第二,要态度真。忠实地、真诚地对待种种人、景、物、事,才能写出真境界。王国维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写诗要求:“神形兼备,而不是机械摹写”。他对诗词创作提出“三不”: 一“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二“不使隶事之句”;三“不用粉饰之字”。写诗如果矫揉做作、扭怩作态、空腔虚套、空喊口号,那就无法达到自然、纯净、深厚、完美的艺术意境。
第三,要观察感受真,诗人的审美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意境的必要条件。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善于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影象和情趣,这是诗人的本领。
  王国维说:“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 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寥寥10个字,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它的好处正是写出人人眼中之景,是人人之所欲言而不能言,而诗人即只用10个字就把它描绘出来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诗人感受真、观察细之故也。
  第四,要认真炼意,不仅要炼“深”意,而且要炼“新”意。
  炼意,其实是炼意境,也即人们习惯称之为“锤炼”“苦吟”。因为“意境”当它以萌芽状态出现在作者心目中时,多半即已具备了某种“意”与“境”交融的雏形。这种雏形多数较为平熟,往往不够清晰、鲜明、深刻、完整,要把它写成诗,还需要加以提炼、开拓、深化,用恰当的词句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这种“意境”雏形偶然萌发过程,人们习称为“妙语”、“灵感”。而意境的提炼、开拓、深化过程,这就是“锤炼”、“苦吟”。由“灵感”而“苦吟”,由“苦吟”而得“妙语”,这就是炼意境。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闹”字,一个“弄”字,则意境全出矣!
  另外炼意不仅要深、而且要新。叶燮在《原诗》中说:“凡有诗,谓之新诗,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人云亦云,陈词滥调,有意等于无意,有境等于无境,还有什么味道?章润瑞先生举例说:“第一个用花比女人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女人是庸才;第三人用花比女人是蠢才”。我曾写过两首诗:一首是《蒲圻赤壁怀古》“嵯峨赤壁耸江浔,千古兴亡感慨深,若欠东风焚一炬,二乔另抱合欢衾”。这实际是化用杜牧“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无多大新意。而另一首《霸王潭怀古》“莫道英雄力拔山,临危无术护红颜。何堪梦断江东路,夕照霸王潭水寒”。这首诗我认为比较有新意、寄意也比较深远。
总之,意境是诗的生命,要写出有真意境的好诗,不但必须品格高尚、襟怀阔大、感情纯真,而且要认真观察、刻苦锤炼、刻意创新。

五、声律启蒙之九佳

○九佳
  
  河对海,汉对淮,赤岸对朱崖。鹭飞对鱼跃,宝钿对金钩。鱼圉圉,鸟喈喈,草履对芒鞋。古贤尝笃厚,时辈喜诙谐。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缓抚琴弦,像流莺而并语;斜排筝柱。类过雁之相挨。
 
  丰对俭,等对差,布袄对荆钗。雁行对鱼阵,榆塞对兰崖。桃荠女,采莲娃,菊径对苔阶。诗成对六义备,乐奏八音谐。造律吏哀秦法酷,知音人说郑声哇。天欲飞霜,塞上有鸿行已过;云将作雨,庭前多蚁阵先排。
 
  城对市,巷对街,破屋对空阶。桃枝对桂叶,砌蚓对墙蜗。梅可望,橘堪怀,季路对高柴。花藏沽酒市,竹映读书斋。马首不容孤竹扣,车轮终阳埋。朝宰锦衣,贵束乌犀之带;宫人宝髻,宜簪白燕之钗。


作业:

1,背诵:声律启蒙之九佳
2,写《长相思》一首:

附词牌:见《白香词谱》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9: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实在忙不过来,诗社讲课到此暂停。待闲时现继续。
寒版重排版后,漂亮多了。辛苦了~~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07:33 , Processed in 0.50911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