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2|回复: 13

塞北猎苍狼——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23: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帝国自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后,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十年里始终面临着匈奴的威胁,但是国家还需要积累实力,便一直隐忍不发。经过六十多年的修养生息,尤其是文帝、景帝在位的四十年里,帝国日益发展富强起来,父子两位皇帝的统治被古往今来的史学家极为推崇,称之为“文景之治”。太史公司马迁衷心的称颂这是继大周王朝“成康之治”后最伟大的盛世,成康时代是见于历史记载和诗人歌颂的理想世界,“文景之治”却是汉人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司马迁如此评价,可见作为汉人为此感到自豪与光荣。实际上,这确实是中国历史进入统一时代第一值得歌颂的历史盛世。文景盛世给汉帝国后来对匈奴的反击战以及开拓四方形势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果没有文景之治,就没有后来伟大的汉帝国,这正是辉煌的开始。

  武帝即位,时机已经成熟,下诏书:“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向屡次进犯帝国边境的匈奴发起反击已经势在必行,这一战就是一百年。

  匈奴对汉帝国北部边疆的侵略随时随地的都在进行着,两方面的和亲,帝国对匈奴的大量馈赠示好,不但没有能满足这些野蛮人的贪欲,相反更加刺激了他们对帝国巨大财富的觊觎之心。帝国上下已经对匈奴这毫无信用、反复无常的卑劣行径感到无比的厌烦,明确无疑这是一群不可以用道义来约束的野蛮部落。但是帝国的执政集团中仍然进行了对匈奴是否继续和亲的讨论。朝廷中的论调明显分为两种,支持和亲者认为匈奴难以降伏,还是继续以前的和亲策略;而主张用兵的大臣则尖锐的指出和亲只会向匈奴示弱,助长敌人嚣张的气焰,会对帝国提出更多的无礼要求,对他们的宽容忍让绝不能再继续下去,并且事实证明匈奴的存在对帝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将要策划汉帝国针对匈奴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大臣王恢提出了一个极其诱人的方案,打动了武帝,于是他置很多大臣的反对于不顾,支持王恢准备对匈奴发动一次可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这一年是武帝即位的第八年,即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马邑之谋”是历史上对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命名。因为事件的发生地就在马邑——帝国边疆的一座城镇。此次行动的计划是这么安排的:由马邑当地的豪强聂壹到匈奴假意投奔,以城中的财物作为诱饵引匈奴单于前来,而在这里已经有帝国的大军布下罗网,只要这些强盗进入埋伏,便一举歼灭之。这个计划考虑的十分周全,它充分利用匈奴贪婪的特点以财物为诱饵引他们自投罗网,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务求全歼,可以避免帝国军队远赴塞外寻找敌人再进行战斗而造成的很多人力、物力上的浪费。这个计划也几乎就成功了。

   聂壹取得了匈奴的信任,单于好像嗅到了帝国财富诱人的气息,决定这一次亲自率领匈奴的精壮前去大为洗掠一番,这是部落中的惯例,每逢大的抢掠行动,单于作为这个流寇集团的最高首脑是要亲自指挥并且参与的。组织一次有规模的侵略对匈奴来说轻而易举,每个匈奴壮丁平时游荡在大漠,放牧射猎,酋长一声令下,骑上马拿起弓箭就可踏上激动人心的掠夺之旅。长久以来,他们早已经习惯了,烧杀抢掠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十万匈奴骑士一路呼啸,心中怀着能满载而归的渴望,逼近了马邑。

  王恢自信这是完美无缺的谋划,武帝在长安也密切关注着马邑的动静。三十万帝国军士早已待命,等待着给匈奴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战略,是一举毙敌死命的布局,帝国君臣的雄心在第一次针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展露无遗。类似的计谋在战国时期有过李牧成功的先例,但是很可惜,有经验的单于发现一个导致本次行动流产的疑点。数不清多少次的抢掠侵袭培养了匈奴敏锐的观察力,单于的经验告诉他将会有危险在前面,他看到在马邑郊野上遍布了牛羊牲畜,却没有看到一个放牧的人!帝国不愿意把哪怕是一个平民作为诱饵而造成牺牲。于是匈奴人谨慎的攻占了马邑城附近的一个常驻前哨阵地,俘虏了一名下级军官,讯问之下,获知了汉军的意图。单于立时惊恐万状,马上回撤,侥幸逃离了危险地带。单于满心感激这名使他脱险的俘虏,并送给这人一个“天王”的称号,意思是躲过了这次会使他遭受灭顶之灾的大难,是天意。

  一次本该成功的战役如此收场,令武帝感到难以对开始就反对出兵的大臣们交代,最后王恢只好无奈的自尽,承担了罪责。反击匈奴的第一次行动就这样流产,但这没有令武帝灰心,远望避开雷霆一击而逃窜的苍狼,而更加积极的规划对匈奴施以沉重打击的战略部署。

  自此匈奴恼羞成怒,对帝国边境的侵略比以前更为频繁。而帝国也一改过去数十年的和亲政策,决心对匈奴的来犯施以重击,并且主动向匈奴盘踞的地区发动攻势。在东方世界,最大的强盗集团和最大的文明国家之间将要爆发一次影响世界的大决战。

  卫青就是在这个转折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配合武帝一起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壮歌。卫青出身贫贱,因为姐姐卫子夫被武帝钟情,才得以接近皇帝。武帝慧眼识珠,认定他是一个足以帮帝国成就大事的人才。帝国有着浓厚的尚武之风,卫青更是精于骑射,而且为人宽厚容众,有将帅之才,于是武帝任命他为将领,给他提供了显示身手的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马邑之谋后的第四年——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帝国对匈奴发起本次大决战的第一次主动出击。此次行动有四路汉军,每路有一万名骑士,卫青就率领其中一路。最终互有胜负,因为没有过主动出击匈奴的经验,又是深入敌境,地理不便,汉军损失远大于匈奴。飞将军李广就是这次被俘虏而又凭借过人的胆识勇武才得以逃脱,而另一路公孙敖将军损失七千人马。唯独卫青杀到匈奴的一个据点“龙城”,又斩获七百匈奴首级而归。虽然总体得不偿失,但这是几十年以来汉帝国对匈奴第一次主动的军事行动,并且取得了局部的胜利,这是开始扭转汉匈形势强弱的一个标志。

  帝国的边境军队屡次对抗匈奴,已经有很多对敌作战的经验,这次出击又增加了主动攻击的历练,为下一次行动做了很好的热身准备。

  卫青就驻扎在边境,根据这一次的成败研究总结对匈奴的作战的特点,再度出兵。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卫青率领三万骑出雁门,另一将军李息出击代郡,自上次开始汉军就采用如此的策略,每次出击匈奴都是分路进剿,互相配合,吸引分散敌人的兵力,以避免孤军深入的危险。此次进军颇为顺利,汉军一路兵锋甚劲,斩获数千首级。这一次仍然具有试探练兵的性质,所以有所斩获就得胜回师,没有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这次丰富了作战经验,并且取得了优势的胜利,战果远强于上次。雄才大略的武帝和用兵有功的卫青很快就酝酿出下一步的作战部署。这两次都是出塞主动击敌,是对匈奴侵略的回应反击,而下一次是要解除匈奴对汉帝国首都长安的直接威胁,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朔方是秦始皇设立的一个郡,位于黄河河套地区,后来群雄逐鹿中原之时,被匈奴乘机夺取。匈奴的前锋势力距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轻装骑兵一日一夜就可以跑完全程,这始终是帝国的一个心腹大患,每次匈奴在这里发动侵略,烽火相望一直达到不远的长安,京城都要为之戒严。于是在对匈奴初步的胜利之后,很快地如何解除京师困境就提上了朝堂会议的日程,最后决定还是以卫青为主力。到此时,可以看出帝国君臣的战略构想一开始就是很明确的,这是一个大布局。很明显,前两次的出击既是练兵,回应敌人的侵扰,更是为这次收复河南(指黄河河套地区)做的准备,因为河南匈奴实际是凸入汉帝国的一部势力,在河套东北的汉边境处于河套的后方,此前两次出塞扫荡了这里的匈奴势力,为这次解决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做了前期的准备。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由云中出塞,一路率军西行,一下切断河南匈奴的后路,包抄攻击,将陷于困境的以白羊王、楼烦王为首的河南匈奴势力驱逐出去,一举收复河南。汉帝国占据了河套地区,移民十万,筑朔方城。曾经威胁长安的地区如今成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连续三年,卫青率领汉军三次出塞转战匈奴之中,打得干脆利落、酣畅淋漓。至此,汉对匈奴取得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兵法中这句名言已经道破用兵之机。经过文景之治后,汉帝国经济大为发展,国家财政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充盈,对匈奴作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骑兵也建设的十分强大。而相对于匈奴盲目的侵略骚扰,帝国有着整体的战略部署,每个阶段的军事行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而且正当帝国兴盛,有着一位富有冒险精神、勇于开拓进取、有统御之才的元首,在他统治下的国家人才辈出,不仅有着象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名将,还有文学史上的“两司马”,在此时期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巨著名篇。帝国雄厚的综合实力是远强于匈奴的,这是文明国家和野蛮部落之间的较量,匈奴与汉不在同一个级别。

  但是匈奴的军事实力是足够强大的,就是富有冒险精神、兵马骁勇的汉帝国也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还有汉匈不能比较的是战争对两者不同的意义、各自为战争付出的代价。匈奴作为一个流窜于塞北大漠的野蛮部落,生产极其落后,要靠互相兼并、抢掠、侵略,获取文明世界的财富来补充他们的需要。通过战争,对文明的侵略能获取他们自己不能产出而又迫切需求的物资。每次侵略,所抢得的战利品可归各自所有,所以,人人好战,人人利战,因为战争是他们致富的手段,是不懂得建设文明的野蛮部落发展的必须。汉帝国则与此相反,对匈奴发动战争,从财物上考量实际就是得不偿失。为了每一次军事行动,都要拿出大量的黄金作为军费,这对帝国的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势必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匈奴发动战争是为了抢掠,帝国的出击是为了解除匈奴侵略的威胁,为了保卫文明成果,为了国家的安全。匈奴可以在战争中致富,而帝国要为战争支付巨额军费,这就是野蛮和文明的区别。汉初期,之所以忍让匈奴的进逼,就是因为战争破坏了经济生产,人民生活还不能恢复,而财政没有力量支持对外作战。即便到了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作战而引发对财政的消极影响也会日益显现,甚至日后成为被人指责的??为了保卫文明家园还要为此牺牲相当多的财富来对付强盗入侵,承担的压力比不事生产的匈奴远为巨大,这就是汉帝国综合实力虽然远超匈奴却仍然要长期与之周旋的原因。而匈奴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的,在无法抵抗汉军的打击时候,放弃一无所有、对汉帝国几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大片荒原,远远的流窜,广阔的西北大陆总可以有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的回旋余地更大。直到几百年后,在东方受到打压而远窜到西方的匈奴部落还在欧洲掀起一阵狂澜,影响了西方世界的进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匈奴对汉军接二连三的军事打击愤恨交加,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一时之间,在帝国边疆的各个主要郡城都遭到匈奴的侵略,匈奴右贤王企图夺回河南,不断袭扰朔方。边城烽火相连。汉军自夺据河南之后,为了集中精力修筑朔方城,缮治秦时故塞,没有继续用兵。直到三年后(公元前124年),前沿基地初具形势,面对匈奴疯狂反扑,针对以右贤王为主的漠南匈奴制定了超过以前的更大规模的军事计划。仍由卫青主力三万骑出高阙塞外进击,一路疾行,势如风雷,猛扑右贤王王庭。右贤王根本没想到汉军竟然能深入数百里攻击自己的老巢,正在饮酒作乐,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和一名爱妾几百精骑仓惶逃遁。这次纵深打击,出奇制胜,取得极大成功,俘虏匈奴男女万五千人,牲畜数十万之多。右贤王虽然逃走,被他抛弃下的部属中有十几个小王却被擒拿束缚。汉帝国开国以来,对匈奴没有取得过如此辉煌的战果,武帝大喜,在卫青回师的路上便派使者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给了他这个帝国中无比尊荣的称号,也是执掌兵权的最高军职。帝国朝野上下在卫青屡战屡捷的成功面前对武帝有知人之明才感到服气。

  帝国不给匈奴喘息的机会,第二年(公元前123年)春天以大将军卫青为首,李广等几名作战经验丰富的名将为辅出大军十万由定襄北击匈奴,斩首有数千级而还。仅仅一个月后,原班人马再次深入扫荡匈奴,斩首万级。但这次汉军也遭遇不利,苏建、赵信二将军遇上单于的主力部队,众寡不敌,损失三千骑,赵信原本是胡人,归降帝国后,封为翕侯,作战不利,又回归匈奴为单于重用。此次作战虽然得大于失,但毕竟不够圆满。而令人振奋的是帝国的传奇人物——青年将军霍去病开始崭露头角。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这是他第二次随大军出征,就是在大军有所不利的同时,霍去病独自率领精选的八百骑士奋进搏击,远离大军几百里,竟进入匈奴深处,杀死单于伯父,捕获单于叔父,八百骑士刀箭起处,斩敌首二千余级。给匈奴极为震惊的意外打击。武帝大喜,称霍去病为军锋之冠,封他为“冠军侯”。从军之中还有一人曾身负武帝寄予的重大使命出使万里之外的西域,中途被匈奴拘禁十三年,矢志不渝,历尽艰险终于回国。由于在匈奴中长久,熟悉大漠之中的路径水草,为大军指导方向、寻觅水草,人马得以免于饥渴,被武帝封为“博望侯”,这个人叫张骞。

  两年之中,三次出塞,将漠南匈奴的有生力量狠狠扫荡,加上朔方城的兴建,北部边防形势十分有利。于是帝国君臣的视线循着匈奴的踪迹转向了西方,这是历史上还没有中原帝国大军涉足记载的地区,而匈奴在此的存在使得帝国有足够的理由要对这几乎是未知的领域展开行动。武帝刚即位的时候,喜欢换上便装和少数骑士微服射猎,喜欢亲自搏击熊、野猪一类的猛兽。对匈奴的作战似乎更加刺激——虽然这是与国家安危存亡相关的重大举措,但是想象着被称为苍狼的匈奴与帝国刀剑搏击抗衡、在箭弩之下挣扎嗥叫,看到这些侵略弱小、贪婪凶暴的强盗被强大的帝国军队扫荡打击,武帝无疑也能体会到像以前猎兽一样的快感。此时帝国西部还有匈奴在肆虐,冠军侯的力量也还没有得到适当的施展。帝国仍然对这些随时横暴的匈奴感到头痛,就让冠军侯来一次与狼共舞吧。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独率一万精锐骑兵向西方进发。霍去病每次出兵都要仔细精选勇敢善战的骑士,他的部下是帝国的精兵,而冠军侯本人精于骑射,极有胆略,喋血狼穴,视为平常,这样的将军率领这样的军队每次出击对匈奴都无异于晴天霹雳,也许就在他们商议何时对帝国边境来一次侵略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冠军侯正微笑着注视着眼前的猎物。这一次,霍去病向西深入焉支山千里,沿途经历五个匈奴王的领地,和匈奴短兵接战,恶战皋兰山下,汉军损失过半,可见力战不易,但战果辉煌,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俘虏浑邪王子、收获休屠王祭天大典时用的金人,甚至差点捕得单于的儿子。

  同年夏,霍去病与其他三位将军约为两路再次扫荡西部匈奴,冠军侯转战祁连山,战果更甚,获匈奴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斩首三万二千级,随行的将领赵破奴、程不识也各有收获。霍去病行军击敌经常是与少数最精壮的骑士自为先锋,领先于大军,寻觅敌踪,遇敌就短兵恶战,为军士表率,所向无敌。

  匈奴在帝国军队沉重的击杀、冠军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恐怖之下,越来越胆战心惊、灰心丧气。单于对浑邪王、休屠王在西部的接连大败又难以容忍,于是二王商议归降汉帝国。匈奴王率领号称十万的部落人众投降是一件从没有过的大事,武帝并不能确信,还是由霍去病率兵前迎二王,以防有诈。匈奴远远的望见霍去病带兵前来,不由自主的产生恐惧,休屠王和很多匈奴兵骚动起来,不愿投降。大概是因为浑邪王子在长安作俘虏,浑邪王态度比较坚决,于是杀了想要变卦的休屠王,而霍去病也已经望见匈奴骚乱,当机立断,率精兵突入匈奴阵中,与浑邪王相见,击杀反叛的八千匈奴,控制住大局。护卫着四万匈奴的大队凯旋长安。这是继收复朔方之后又一次阶段性的重大胜利。自此帝国西部不复存在匈奴的威胁,帝国往西列置张掖、武威、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修筑障塞,移民实边。六十万吏卒屯田河西,势力直抵西域东边,而且隔绝了匈奴与南山羌人的交通,孤立了匈奴,帝国形势大为拓张。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此帝国北边、西边的匈奴威胁基本消除,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朔方一带,共分五个属国,分别设置属国都尉统领监督。来自匈奴的威胁减轻,于是将西北边郡的常驻军兵减少一半,减轻帝国百姓的负担。

  单于茫然无措,翕候赵信出谋划策也只是以为汉兵再厉害也不能出塞太远,将匈奴大部躲在漠北可以保证不受汉军的袭击。武帝和帝国将军们开会计议,对匈奴的弱智感到可笑,认为正好借机行事,就利用匈奴自以为无事,偏偏汉兵就是要深入,直捣匈奴单于龙庭。

  犁庭扫穴之征(公元前119年),自然是由帝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卫青、霍去病两人率领,仍然分两路深入,而且集合了李广、赵破奴、路博德、公孙贺等众多杰出的将军。将士人人奋勇争先,都希望再这史无前例的决战中立下不世的功勋。以至于李广因为没有被安排和单于相对战的位置而感到气愤,自己恨然说道:我自从结发以来,和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几十年来愿望就是要与单于相对大战一场。也从侧面说明汉军斗志高昂,这是一支求战之兵。最终大任还是落在武帝最欣赏的冠军侯身上,他率领精兵深入大漠两千余里,转战匈奴腹地,斩首七万多级。而最终遇见单于主力的是卫青,他出塞千里,正好看到单于已经摆好阵势在此,卫青冷静的下令军中以武刚车环列为营,同时派出五千精骑与单于交锋,匈奴也派出万骑接战。战斗进行之中,卫青又令汉军分为左右两翼此时单于。单于见汉兵强盛,心中不安,到傍晚时分,偷偷骑上健壮的骡子在数百名匈奴勇士的保护之下从汉军最薄弱处突围逃走。卫青察觉之后,急命轻骑追击出二百多里,最终没有赶上,被单于侥幸脱去。卫青只好继续清剿匈奴余众,前后斩首万九千级,一直杀到赵信城,在这个基地有匈奴积攒的粮食,汉军就此修整一日,将城里剩余的粮食焚烧,从容回师。而霍去病在匈奴中也是如入无人之境,封狼居胥,禅姑衍,临瀚海,耀武扬威而还。匈奴虽然未灭也大无生气了。此次杀敌近十万,单于丧胆,多少天匈奴都找不到逃窜的不知去向的单于。

  长达十余年的汉匈大战,汉军九次主动深入穷剿已经显示出来,匈奴在汉帝国有效的军事打击之下回应乏力,被汉军完全控制住住了局面,以至于全面落败。匈奴也并非在冒顿之后就衰落下去,至少在武帝大胜以前始终保持着强盛的态势,匈奴的衰落完全是在汉帝国持续不断的军事打击之下造成的。此后匈奴虽然长期与汉帝国为敌,但其回应远不如汉军给它的打击为重,不可一世的匈奴最终会被汉帝国所降伏。自此以后,幕南没有匈奴的王庭存在,匈奴也远没有过去猖狂。匈奴躲在幕北寒苦之地不敢对帝国再有更多的非分之想。汉武帝对匈奴发动的决战最终取得了圆满的胜利,所作的战略设想全部成功实现,汉与匈奴的交往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汉帝国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对匈奴实施的深入打击获得空前的成功,但连续作战也使得帝国耗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在进入大漠和匈奴作战时因为战斗和水土不服损失了大量的马匹,而马是对匈奴这样一个善于骑射的部落作战所必需的头等战略资源。犁庭扫穴的第三年霍去病就英年早逝,使帝国失去了对匈奴作战最得力的一位将军,所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再对匈奴采取行动。匈奴也胆怯心虚不敢象以往那样侵犯汉的边境,在长城一线进入了暂时的平静。武帝对霍去病的去世深为痛惜,将冠军侯墓筑成祁连山的形状,以昭示曾经对武帝说过“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赫赫武功。

  在汉帝国的北面有匈奴,在南面还有着南越、东越两个割据千里的地方政权,虽然对汉称臣,却经常有二心,和汉抗衡。此时武帝已经将最强的敌人击败,自然不能容许两越的不轨。因为南方水路畅通,所以任命了伏波将军和楼船将军征讨南越。从海上夹击闽越,任命了横海将军,出师讨伐。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席卷两越,设置郡县,统归汉的疆域。

  匈奴在汉征讨南越的时候趁机和西羌偷越河西,互相交通使者,商议一起侵犯帝国西北边疆,西羌十万人反叛,帝国很快发兵平定。而匈奴在汉军与南越、西羌两处作战的时候,乘机攻入五原郡,杀死五原太守。鉴于这次失利,在接下来的闽越之战,武帝命公孙贺、赵破奴两将军出北部边塞二千里,寻觅敌踪,准备南北两处作战。匈奴却没有和汉正面作战的勇气,两位将军在十几年前匈奴还十分活跃的草原上竟然没有看见匈奴一个。

  武帝见两越已经平定,而匈奴仍在蠢蠢欲动。下诏书:南越、东殴都已经成为帝国的郡县,而西北戎狄还不时骚动,没有宁靖,我要亲自率领十二部将军,巡西北边陲,振大汉威武。武帝出长城,来到帝国建造的单于台,北藐匈奴,麾下十八万铁骑,旌旗横展千里。派使者郭吉赴匈奴宣达汉帝国强音,单于不知如何回应,因此不情愿接见汉使。郭吉态度谦卑的对接待使者的匈奴人美言,这才见到单于。等进入穹庐,郭吉便一反前态,昂首高声对单于说:如今南越王的头颅已经高悬在长安,单于如果有勇气与汉一战,皇帝陛下亲自带兵已经等待单于前往,如果没有这个胆量,单于还是赶紧南面臣服于大汉,又何苦远居在这寒冷荒凉、水草不丰的地方受罪呢?单于听完恼羞成怒,终究不敢应战,杀死使自己受辱、引进郭吉的匈奴人泄愤了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匈奴心中因为汉兵的残酷扫荡而留下阴影,部落中歌唱: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确,二十余年来武帝对匈奴深入穷追,匈奴不能抵抗帝国铁骑的风雷之击,疲于奔命,母马怀上马驹因为奔逃而常常堕胎,对匈奴仅有畜牧生产大受影响而日益穷困。匈奴不敢明目张胆的靠近汉边疆,但还没有就此崩溃,全伙躲在漠北休息人马,练习骑射,仍然准备对汉帝国反扑。同时在经济上不得不对汉有依赖,便又开始派使者到长安谦卑的请求再次恢复和亲。长安也密切关注匈奴的动静,命王乌等人为使者也几次到漠北了解情况。

  就在双方使者往来的同时,帝国继续用兵,一举荡平朝鲜,因为朝鲜收容从帝国叛逃的罪人,所以被灭为帝国的东北郡县。帝国在河西隔绝了匈奴与西羌的往来后,继续向西通使西域,和大夏、月氏、乌孙友好,尤其是嫁公主到乌孙,在受匈奴控制的西域开始有力的竞争。而且边塞继续向北部拓展,逐渐蚕食匈奴的领域。汉的四方形势全面扩张,匈奴面对如此境况,却不敢对汉说一句不满的话。只是继续争取和亲。在单于和汉使杨信谈到和亲的问题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和亲的同时汉要馈赠大量的粮食、布匹这个惯例,而杨信坚持如果想继续和亲,要有单于的儿子到长安作人质。见汉使王乌时,匈奴也极力显示友好,只是因为和亲能给匈奴带来已经不能通过侵略得到的财物。为此单于竟然还许诺到长安面见武帝,二人结为兄弟,以此向汉使表示诚心。武帝得到这个消息,认为与这个失败的对手如果能以和平来代替对抗,也是可以传为佳话的,大概也想亲眼见一见这个虽然被汉击败却曾经纵横大漠的群狼之首。于是在长安为单于建造住处。但匈奴始终不肯派质子,单于也不入汉,没有做到帝国的要求,自然和亲不成。匈奴就像野兽一样忍受不了血腥的刺激一样终究忍受不住帝国富饶物产的诱惑,又开始偷偷的潜行到帝国边塞进行袭击抢掠。帝国派赵破奴将军等屯兵边塞防备,匈奴并没有多大的便宜。匈奴无奈,为了躲避有可能的军事打击,大部人马日益向西北方向迁徙。

  在这一阶段,除了匈奴一次偷袭得手双方并没有大的接触战,汉保持着自瀚海之征后的全面优势,同时又吞并南方两越,东北朝鲜,并在西南夷的部落群中设置了郡县,四面形势都对汉极为有利,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张骞十几年历险回朝之后,长安开始了解更远的西方世界。与城郭诸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不断密切,既进一步孤立了匈奴,又在不经意间打通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丝绸之路。

  就在武帝即位之初,就早已把对匈奴的战略部署展开。根据匈奴降者所说,月氏在祁连山被匈奴击败而向西逃避到大夏,两个部落之间有着深仇大恨。武帝认为可以联合月氏夹击匈奴,于是招募勇士出使月氏。应募的是张骞,和一百多名随从踏上前途未卜之路,一去就是十三年。他们出发的时候向西方行进的千里之路完全被匈奴占据,河西走廊要在十几年以后才会开通。张骞等人不幸地失陷了。单于对他们冷笑,我如果派使者到南越汉能同意么。一行人被拘留,张骞还在胡中娶妻生子,但始终没有丢失汉使者节杖。十余年后才找到机会逃脱,张骞不忘使命,继续西进,进入西域后,一路上见闻大开,在距汉几千里之外发现了一个完全没有见过的新世界,风土人情都与中原不同,了解到很多当地的情况。同时张骞等人每到一地,作为汉使者,也向各国宣扬大汉的富强,令城郭诸国开始对汉帝国发生兴趣。到了大宛,宛王更为张骞配备向导和翻译助他们抵达月氏。而月氏王居留在大夏,和平安乐,早已不想去找匈奴复仇。张骞在这里驻留了一年多,始终不能得到月氏的明确答复。但在这段时间里,张骞有幸比其他中原人早早了解到有关西域以及更西方的世界。最后,汉使们只好归国,西域之路几千里走来无事,到了匈奴领地又遭扣押,可见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流被匈奴严重的妨碍。一年后,单于死,匈奴大乱,张骞等人才又得以冒险逃出,终于回到长安。探险队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的只有张骞和他的胡人仆从堂邑甘父,还有张骞的匈奴妻子。虽然最初的使命没有完成,但却带回西域大量第一手的信息,为两个地域的互相了解沟通做了很多工作。张骞回来后参加了对匈奴的作战,由于十几年飘泊的经历,熟悉胡中的地理水草之处,为大军顺利行军立下功劳,被封为名副其实的“博望侯”。

  张骞向武帝详细地介绍了西域的形势风土,一位志在四方的君主,一位万里历险的好汉,一个讲得翔实动听,一个听得仔细入神。张骞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建议改与乌孙王联姻友好,对匈奴西方的势力必将是一个极大的削弱,并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此举成功好比“段匈奴右臂”。武帝批准,并命张骞再次出使乌孙。此时匈奴远远遁逃,使团很顺利的抵达乌孙。而当时乌孙国内正好是祖孙三代各有势力,老王不便独自与张骞结盟,更重要的是匈奴的强大就在近前,而西域对汉帝国还缺乏了解。张骞又没有成功,为了更广泛的宣传汉帝国的声威,他派部属为副使出使月氏、大宛、康居、安息、身毒等多个国家。不久,张骞带同乌孙使者回国,乌孙使者亲眼见到帝国是如此广大富强,才对他的描述深信不疑。其他副使和各国使节也陆续来到长安,西域各国自此与汉开始了频繁的交流往来。而张骞作为凿空西域的第一人,为此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以后凡出使外国的汉使多称作是“博望侯”,因为张骞为人诚信,得到蛮夷的信任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使到西域还经常得不到礼遇,这个时期,西域与帝国交通只是对汉的财富物产感兴趣,还没有领教过汉帝国的军事力量,因此畏惧匈奴而轻视汉使。武帝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形,命赵破奴将军出击车师国,赵破奴率领七百轻装骑兵抵达楼兰,轻易的就将楼兰王俘虏。又接着攻破车师,对西域的第一次用兵开始了。

  匈奴对汉与西域的来往看在眼里,恨在心头。于是威胁乌孙,乌孙惧怕匈奴,忙派使者到长安讲明情形,献上乌孙的千匹良马,并请求汉公主联姻。武帝应允,于是,第一位嫁往西域的宗室公主远赴乌孙。之后匈奴也送来部落女子联姻,乌孙对世界上两个超级强权哪个也不敢得罪,同时收留下来。乌孙献来的马比中原马匹品质更加优良,马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自然得到帝国的重视。武帝十分赞赏乌孙良马,称之为“天马”。就在稍后,出使西域的汉使回来,说道大宛还有更好的良马,叫作“汗血”,是大宛的宝马。如果能将汗血宝马引进到中原,无疑可以改善中国马匹的品质。武帝听了很是高兴,命壮士车令为使者前往大宛求汗血宝马。车令献出帝国准备的金马和财物道明来意,却遭到宛王的拒绝。因为在此时,汉与西域交通已有一段时间,匈奴是对西域最有威胁势力。汉使到西域的待遇还不如匈奴使者,经常得不到诸国的资助,匈奴也经常袭击帝国使团,造成不小的伤亡。大宛考虑汉未必能够出兵对西域施加影响,而汗血是宝马,不愿意献出。车令知悉,当场大怒,击毁金马,叱责大宛君臣而去。宛王气愤车令如此轻视大宛,竟然让郁成王半路截杀汉使,却没有想到由此引来杀身之祸。武帝大怒,马上为此准备征讨大宛,此行由新近得宠的将军李广利率领,武帝封他为贰师将军,表示必欲到大宛首都贰师城取得汗血马。

  就在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的这一年,匈奴中因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马畜产受到很大的损害,新单于又任性妄为,匈奴左大都尉与长安联络密谋杀单于归降于汉。武帝便命将军公孙敖在塞外筑受降城接应。后来觉得还不够妥当,再命浞野侯赵破奴帅二万骑兵深入两千里接应,但单于发觉都尉的阴谋将他杀死,又出动匈奴主力八万骑兵围攻汉军。赵破奴且战且退,杀敌数千,仍然不能突出重围,在离营寻找水源的时候被匈奴生擒,汉军随之覆没。贰师将军在西域进展也很不顺利,所过诸国没有肯帮助汉军的,又被郁成王击败,灰心退兵至玉门关。武帝大怒,命使者拦在玉门,下令有敢进入玉门关一步者杀无赦,李广利只好驻扎关外待命。此前阶段汉帝国与匈奴使者往来,并着手开通西域,在这一年,因为两个预料之外的事件又开始用兵西北,进入武帝时期第三个阶段,但这一年作为此阶段的开始,出师不利,两路汉军几乎都全军覆没。

  汉虽然在匈奴失利,却无损于大局,命徐自为将军出五原塞外五百里,远至于千里,修筑城障亭候,进一步蚕食进逼匈奴。而匈奴借着全歼浞野侯军的声势,在西北也对汉发动了一波全面的攻势,这次突然袭击给汉造成万人以上的损失,任文将军发救兵,很快又收复了失陷的军事据点。汉匈之间的互相攻击,虽各有胜负,而汉军是越战越强,匈奴虽然时而袭击得手,并不能避免整体形势日渐萎缩的命运。

  帝国在西北两路的远征军遭到失败,召开朝议大会,很多大臣认为为了几匹马兴师动众,不太值得,不如专心对付匈奴。武帝认为既然已经出兵,就要打出个结果来,否则大宛等西域国家会更加轻视帝国。为此征发天下,集合了六万人的军队,还由贰师将军率领,再次伐宛。远征军人数、装备物资比上一次更多,伐宛路上所过的小国见状无不惊恐,不敢再抗拒,纷纷开城犒劳汉军,但是长途跋涉,仍然十分艰苦,抵达大宛时,汉军只剩下三万人。大宛并没有能力抵挡汉军新的攻势,退守贰师城,被汉军包围。为了免使大宛遭受灭国之祸,大宛的贵人杀死宛王,把大宛的好马奉献出来,任意让汉军挑选。而上次大败汉军的郁成王自然也是汉军复仇的对象,将军上官桀一直追郁成王到更西面的康居,康居不敢救援大宛,见汉军大胜,交出郁成王,上官桀明令四名骑士押送,上邽骑士赵弟怕半路出事,斩了郁成王的人头返回大??受到敬畏。诸国都主动的向长安交付质子,以求得帝国的信任。武帝也得到了一心向往的汗血宝马,称之为“天马”,改称乌孙马为“西极”。而马匹的改良在军事上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汉军凯旋玉门关的时候,匈奴曾经想截杀汉军,但终究没有胆量出击,便知会处于汉军进入西域必经之路上的楼兰,以后拦截汉朝使者。驻扎在玉门关的将军任文得到消息,汇报武帝。武帝诏书,捉楼兰王到长安,我要当面质问。任文得命便俘虏了楼兰王。在长安,楼兰王拜见武帝,很诚恳的说道,向楼兰这样的小国夹在汉匈两个大国中间,倾向于哪一方都会遭到另一方的攻击,如果不对两方面都保持一定的友好,楼兰难以安定。武帝很欣赏楼兰王的直率坦白,便予以释放,同时告诉他也要替汉侦察匈奴的动静。匈奴得知,对楼兰失去了信任。楼兰王的话实际上代表了西域诸国的处境,汉匈都有能力对他们施加致命的攻击,但是汉帝国逐渐地淡化了匈奴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帝国在西域树立权威之后,不断寻找敌人的目光又落在了匈奴,武帝下诏书表示灭胡的决心:“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此时匈奴又有新单于继位,单于唯恐汉军的打击,放出言语“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匈奴的气焰一落千丈,而汉放眼四方,无敢抗衡。匈奴归还以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人,随同派使者到长安贡献。武帝对匈奴的屈服感到比较满意,对改过自新持嘉许的态度。便派使者苏武、张胜、常惠等人前往匈奴中抚慰单于,而匈奴仍然像以前一样,所谓和亲求好不过是野兽的狡猾伎俩,并非真能在改变贪婪嗜血的本性。单于的态度也令汉使不满。苏武还留在匈奴的时候,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以前投降匈奴的一些人早有预谋杀单于归汉,正好使团来到匈奴,其中的虞常认识使团中的张胜,说明此事,张胜没有告知苏武,擅自同意。但由于有人告密而泄漏,苏武这时才被张胜告知,认为必定会遭到匈奴的羞辱,两次自杀都被拦住救治。单于和卫律威逼利诱,杀了虞常,想要施展阴谋手段的张胜反而畏惧投降。苏武却始终刚直不屈,在穹庐之中面对单于道:“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匈奴是一个崇尚暴力的野蛮部落,对文明不屑一顾,对强者却有敬畏之心。单于很欣赏苏武的胆识,很希望他能归降,便没有加害。将苏武放逐到寒冷荒凉的北海之地放牧羊群。苏武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抱持使节,始终不屈。苏武失陷这一年,浞野侯赵破奴从匈奴中脱身而归。

  汉匈之间再次兵戎相见。由受封为海西侯的李广利首先率领三万骑出击酒泉,攻击右贤王,斩首万级。匈奴再次动用主力,汉军由于日益深入,将士们将出入匈奴腹地已经看作是很平常的事,勇敢善战的汉兵被包围。小将赵充国率领百余名勇士为前锋,激战杀开血路,才得以解围。李广利向武帝引荐赵充国,武帝亲自接见,目睹充国身上数十处创伤,赞叹褒奖他的勇敢。

  帝国老将公孙敖、路博德接着出塞北扫荡匈奴,匈奴不敢硬抗,远远躲避,汉军没有收获。武帝再次指挥布置,令李陵为前锋,深入侦察匈奴,寻觅敌踪,以便作战。这个任务是由李陵自己和武帝争取而来。在李广利出击酒泉之时,武帝有意让李陵为大军护送粮草物资。李陵不同意,认为自己部下都是精勇善战的好汉,应该直接与匈奴主力战斗。此时帝国因为发兵众多,马匹紧张,李陵的部队开始没有在预算之内,但是李陵当即表示愿率领这五千步兵脚踏单于庭。武帝早就喜爱李陵有他祖父飞将军李广之风范,对他的豪言壮语表示赞赏,便命老将路博德为李陵的后援。当时汉军将领都将鏖战沙场,斩首立功视作是身为军人的光荣,类似于后援之类的任务令他们感到羞愧。按照原定计划,李陵深入匈奴侦察敌情,如果没有发现便返回前沿基地受降城休养部队。一路上李陵尽职尽责,图画匈奴山川地形,命麾下骑士陈步乐回报长安,武帝对李陵深得士卒爱戴,即将完成此次任务十分满意,为帝国又将诞生一位优秀的青年名将感到高兴。但李陵不幸遭遇了匈奴主力,由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围攻汉军。汉军毫无惧色,李陵指挥将士用强弓劲弩有组织的射杀扑上的敌人,匈奴兵齐刷刷的成片倒地,汉军的弩箭如同狂风骤雨,令匈奴人无法面对,纷纷后退,五千勇士在李陵的率领下趁势追杀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斩杀了几千人。单于大惊之下,发令召集左右方面的匈奴兵八万骑合力围攻,要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歼汉军。面对十万多凶猛的敌人,李陵率领汉军开始有秩序的撤退,且战且行,又斩首匈奴三千。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塞北猎苍狼——汉帝国反击匈奴之大战[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广阔的大漠之上两军厮杀是极其残酷的,没有复杂的地形掩护,两方相遇,只有硬碰硬的厮杀,是施展不出什么利用地利的计谋的。此时考验的就是双发的战斗力,汉军显然不利,只是步兵,进退速度远不如骑兵,而且只有五千人,匈奴集合了大漠上主力骑兵,人数是汉军的二十倍还要多。但就是这样的两只军队,人多势众的一方占尽优势,却不如人数少的一方战力更强。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汉帝国尚武之风浓厚,文人学士都练习击剑骑射,帝国奖励军功,更是倡导了风气,汉人的勇敢武力是经过以前历次大战检验的。重要的是汉帝国是当时的发达国家,科技先进,武器装备精良,尤其以强弩利箭最具有威力,是帝国以外任何军队无法相比的。而且帝国重视军事理论的继承研究,武帝还曾经亲自对骠骑将军霍去病推荐过孙、吴兵法。所以,李陵之所以能够以少击众是有着现实的基础的。汉军一直撤到离边境不远的地带,匈奴被杀已经超过一万人,而李陵部下仍有三千多人。单于彻底对匈奴人失去信心,而且怀疑前面有埋伏,打算就此罢手回去。左右首领沮丧的认为,单于亲自率领主力拿一支汉军小部队没有办法,还怎么再命令属下作战,还是再坚持往前追击几十里再回去为好。此时如果有哪怕是少量援军出现,也会扭转战局,而一代军事奇才李陵日后同好朋友霍光一定会创造更辉煌的战果。援军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叛徒管敢,因为在汉军中被一名校尉侮辱,而跑到匈奴告密。单于听说汉军没有后援,如同打了一支强心剂,精神大振。四面急攻,汉军由于连日恶战,弩箭全部耗尽,勇士仍然能战,却没有了武器,根本无法突围了。李陵长叹,命部众分散突围,最后逃回边塞的还有四百多人。李陵是匈奴的目标,同行的韩延年战死后,他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投降,一是死战或者自尽。李陵最终投降,也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猜测和遗憾。后来他到北海与苏武饮酒时曾说过,这么做是因为还想给汉帝国做点事,或者是一个意外之功。而司马迁在朝会中极力为李陵辩解,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武帝也仍然对李陵怀有希望,派将军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接李陵,但没有成功。而公孙敖又错误的报告说因为李陵的计谋而使汉军无功而返,武帝愤怒之余,族灭了李陵一家,后来才收到准确情报是个叫李续的,而非李陵。李陵一怒之下派人刺杀了李续,但是也再没有机会回归汉朝。很长时间之后,武帝还在后悔李陵因为没有援兵而导致失败。直到霍光执政的时候,还派人请李陵归汉。但他早已经心灰意冷,送苏武归汉,自己则留在匈奴永远的成为了或是或非的悲剧人物。

  帝国很快又组织了一次规模巨大的远征。李广利率骑兵三万、步兵六万仍然作为主力,参加的还有其他几位老将路博德、韩说等人,公孙敖就是在这次行动中奉命深入迎接李陵。汉军总兵力达二十万之众,目的是远出塞外歼灭匈奴主力。匈奴得知,忙将人马后撤千里之外的余吾水北岸,而单于亲率主力部队十万在余吾水南岸准备迎战。贰师将军赶到,单于避汉军不战,趁着汉军后撤的时候,匈奴才从后面追击。汉军与单于接连作战十多天退回,汉军没有什么收获。

  匈奴留苏武、围贰师、破李陵,军事上取得了有限的战果,又耐不住躁动的贪心,东起上谷,西至酒泉,挥舞爪牙对帝国边境袭击侵略一番,给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武帝在第三阶段里对西域的攻略能够得志,但是对匈奴却接连不利,但这些失利还不够达到影响汉军斗志动摇讨伐匈奴决心的程度,相反更激起了汉对匈奴更强烈的征服欲望,只有实力不是太差的对手才更令汉帝国感兴趣。于是再次命贰师、御史大夫商丘成、重合侯马通各率数万人出击。匈奴故伎重施,仍然不敢正面相抗,放弃南面千里之地远远后退到腹地。商丘成没有寻到匈奴战踪迹,后撤之时匈奴才又从后追来,却也没有占到便宜。马通扫荡到天山,匈奴也不敢作战。同时武帝担心马通深入回师之时有可能遭到与匈奴关系密切的车师国伏击,就先命从匈奴归降,现在被汉封为开陵侯的成娩率领楼兰等六国兵大破车师。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的一路汉军战斗最为激烈。匈奴派出一支精兵拦挡汉军,被汉军击破后,贰师乘胜追击,长驱直入杀到范夫人城,匈奴四处奔走,没有敢于抵抗的。就在此时,贰师在长安与丞相计谋扶立昌邑王为太子的阴谋被告发,丞相刘屈髦被斩。贰师大为惊恐,于是想继续狠打匈奴立下大功,希望以此能使武帝减轻自己的罪责,便迅猛作战,匈奴伤亡惨重。如此冒险令麾下将士感到不安,军中又听说长安中的事故,不知道贰师会将汉军引向何方。单于也知道汉军疲倦,出奇兵打败汉军,李广利最终还是选择投降。不久之后,被卫律嫉妒受到重视而遭陷害,临死前悔恨怒道:我死必灭匈奴。

  从浞野侯败在匈奴之后,匈奴对汉边境侵袭几次,汉军也对匈奴发动几次大规模军事打击,都没能取得很大的战果,倒是损兵折将。匈奴虽然始终不敢和汉军正面抗衡,却在汉军不断的打击下变得更加狡猾一些,这几次取胜都是在汉军十分深入、将吏不和或是人数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取得的,并非匈奴战斗能力强过汉军,汉军自卫青、霍去病去世后缺乏精英统帅也是一个因素。武帝也为此下诏书求非常之人,期盼非常之人能立下非常之功。中后期主要将军如浞野侯赵破奴、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有老将如路博德、韩说、公孙敖等人,都是战功赫赫的名将,但无人能与卫霍二人所向无敌、屡立奇功相比。而最引人注目的军事奇才李陵却得到令人叹息的结局。汉帝国在西域很是成功,影响力日益加深。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武帝征伐四方的几十年,是获得极其辉煌的战果的。唯有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持续了而且在此后还要继续相当长的时间。自从瀚海之征后,帝国边境遭受匈奴的侵掠大为减少,相??动的疆域,长驱直入或是纵横千里,转战鹰击,令匈奴畏惧逃窜,经常是汉军所向,难见敌人踪迹。

  几十年的征战令帝国声威大振的同时,也给帝国带来很大的负担,其实武帝已经将各方面的矛盾处理的相当出色,所以汉帝国总体上能始终保持着发展的势头。武帝也意识到频繁的征战已经使帝国感到了劳倦,当有大臣提出在西域轮台这个地方派军士屯田备战的建议,他亲自下令停止了针对匈奴的对外战争。并说到如今的国家大事是禁止随意给人民加派赋税,要大力发展农业,以促进帝国经济的发展。又推广农学专家赵过的农业技术,为此后二千年中国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先进的基础。

  武帝不久之后去世,这位威武大帝给继承者留下的是一个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武帝虽然去世,但是汉帝国和匈奴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武帝的小儿子刘弗陵继承了帝位,而实际上主持朝政的是大将军霍光,他被委以托孤重任,武帝甚至拿出周公背着成王的画像,希望霍光象周公那样辅佐弗陵皇帝,对他寄予厚望。霍光也确实始终恪尽职守,汉帝国在武帝之后的发展开拓霍光有重大贡献。

  昭帝刚刚登基不久,匈奴就先发制人,对汉帝国发动一次袭击,残杀边民,抢掠财物,攻入朔方郡企图对经历变故的帝国造成影响,帝国为了在新帝登基之初稳定人心,委派与霍光一起执政的左将军上官桀前往北边巡查匈奴动静,防备侵略。帝国君臣都认识到虽然经过汉军几十年的深入穷追,仍然没有彻底根除匈奴时时来犯的隐患,需要重新对匈奴采取有力的行动。不久之后,便组织善战的射手到朔方前沿驻扎,征发以前参加过屯田的将士到张掖屯田备战。

  此时匈奴因为现任单于去世后,部落中对继承人的问题上各有私心,上演了几次阴谋。最终,由单于的最不得人心的幼子继承,使部落中的各大酋长离心离德,其中很有势力的左贤王、右谷蠡王不肯再听单于调遣,也不再往匈奴中央的龙城参加会议,匈奴在经过汉军沉重打击和内部分裂下日益衰弱。新单于母子是用阴谋手段成功继承部落最高领导权的,知道很多人不服,也惧怕汉军趁此对匈奴下手。自从卫霍二将军犁庭扫穴之后,匈奴对汉军从天而降、大加杀伐的能力毫不怀疑。开始对汉频频表示友好,并且归还了在匈奴十九年的苏武和其它几位誓死不降的汉使,苏武回到长安之后,得到帝国上下极高的赞誉,他的高尚气节是大汉的光荣。后来,汉宣帝思念帝国中期的功臣,在长安麒麟阁将尤其功勋卓著的好汉图像悬挂瞻仰,以此表示对帝国功臣的敬意。麒麟阁功臣一共十一人,其中就有苏武。

  汉匈之间还不会有长期的和平,就在归还汉使后不久,双方刚开始有一丝有友好气氛的时候,匈奴就组织二万骑兵突袭帝国边境,想要打汉军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反被警觉性高、战斗力强的汉军打得落花流水,被杀九千人,侵略首领殴脱王被俘获。匈奴惊动,唯恐汉军乘胜深入,再次将大部人马向更加西北的地方迁徙。此时匈奴已经没有了对抗汉帝国的能力,而帝国在边境修建的烽火台、城墙堡垒坚固便利,尤其是前沿对匈奴的侦察日益精确,一有异常,通过烽火相传很快就能通知给后方,训练有素的战士很快就能进入战斗状态,匈奴过去小入小利、大入大利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匈奴通过袭击抢掠来获取生活物资的手段对强悍的帝国已经失效,再次露出假惺惺的善意,对待汉使礼节更加优待,希望能迷惑帝国,从和亲中获取侵略无法得到的利益。帝国对匈奴不厌其烦、阳奉阴违的把戏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考虑到需要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所以并没有马上对匈奴采取行动,而是将计就计和匈奴周旋于外交场合。匈奴也是一方面示好,一方面备战,派出一支部队在边境防备汉军,同时在后撤必经的余吾水上搭建浮桥,做好随时逃窜的准备。

  压抑不住贪心的匈奴在经过犁汙王对河西酒泉、张掖仔细探察之后,认为两郡汉军兵力不多,可以夺取。但是匈奴中已经有人不愿再相信这样冒失地骚扰是件明智可行的事,于是便有人叛逃到汉帝国归降,帝国由此得知匈奴打算,便通知边境自行准备。犁汙王率领四千骑兵试探进攻,张掖太守发兵迎击,匈奴得以逃脱的只有几百人,犁汙王自己也被属国义渠王部下的骑士射死,再次被汉军完胜。

  就在当年冬天,汉军的一次主动出击更令匈奴胆寒,从此再也不敢出兵侵略汉境。匈奴在冒顿之时,东西扩张,将曾经强大一时的东胡集团击溃,吞并了东胡的领域。东胡余种逃窜到东部边缘地区的两座山叫做乌桓、鲜卑。以这里为根据继续发展,但是要受匈奴的制约,每年要贡献出大量牲畜物产,如果有不及时、贡献不足,匈奴便掳掠东胡人口加以惩戒。乌桓、鲜卑本是东胡的残余部落,与匈奴互有仇恨,又被匈奴野蛮统治剥削了许多年,积怨甚深。在汉军不断的打击下,匈奴势力大不如前,在武帝时期,就将匈奴在东胡方面的统治瓦解。汉帝国又将乌桓、鲜卑部落大部迁移到汉的东北边境,设置护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和鲜卑,同时防止两部和匈奴互相交通。虽然汉帝国将两部从匈奴的野蛮统治之下解脱出来,却趁帝国注意力集中在匈奴的时候反叛帝国,侵扰边境。还对匈奴报复,将匈奴一个单于的坟墓挖掘泄愤。匈奴对帝国不敢轻举妄动,对乌桓还没有放在眼里,于是出二万骑兵报复乌桓,被帝国知悉。霍光召集将领计议,准备对匈奴拦腰痛击。老将赵充国认为蛮夷自相残杀对帝国有利,不必出兵。但是霍光认边境之外也是汉帝国势力辐射的范围,并不能允许匈奴轻动,而且匈奴在本朝几次侵犯边塞,应该给它们一次教训。将军范明友赞同,认为可以出兵。便任命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出辽东塞外半路截杀匈奴。结果,匈奴先到一步,已经击败乌桓回师本部,范明友和霍光有了默契,认为汉军不能没有任何收获就空手回国,于是兵锋转向乌桓,乌桓战败之余,又被汉军袭击,被歼灭六千部众,三个称王的酋长被汉军杀死。当匈奴得知汉军本意是截杀自己的时候,不由得感到恐惧,如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汉军阻击,保证不被全歼是很困难的,从此以后再也不敢随意出兵。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之后,帝国收到情报,楼兰王去世。而匈奴抢先将楼兰在匈奴中的质子安归送到楼兰扶立为王。匈奴全线失利,无法与帝国争衡,唯独西域因为距汉远而匈奴近,匈奴又在此经营数十年,有相当的基础能与帝国抗衡,此后汉匈之间主要的斗争就是在西域展开。汉听说新王已立,便诏命新王来长安面见皇帝接受训导。楼兰地处汉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是中原通向西方的第一大分道港,要负责提供向导、饮食资助帝国使团,常为此感到辛苦,对帝国不够亲近。匈奴又幕后活动,促使楼兰为匈奴担当间谍,并指使楼兰屡次截杀汉使。安归弟弟屠耆心中向汉,投靠长安,将内幕讲明。霍光感到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恰好此时有曾经出使过西域的傅介子献策,提议刺杀不服帝国的楼兰王,以此威慑诸国。傅介子获准后出使楼兰,楼兰王本来不想接见,于是傅介子便宣言此行目的是要赏赐西域诸国。安归贪心帝国财物,怕失去赏赐,于是迎接使团,并摆下酒宴款待,正当酒醉之时,傅介子左右的杀手刺杀了他。傅介子手持楼兰王的人头道:天子让我诛杀楼兰王,立王弟屠耆为王,你们敢轻举妄动,汉兵至此,楼兰必有灭顶之灾。楼兰慑服,傅介子顺利复命长安,将曾经对帝国怀有二心的楼兰王安归的人头高悬示众。接着帝国丞相率领百官送屠耆出长安赶赴楼兰为王,屠耆心有忧虑,因为安归的儿子还在,也许会找他报仇,于是申请帝国派汉兵到楼兰屯田,以壮声势。帝国于是为他派遣一名司马率领四十名将士到楼兰伊循城给屠耆助威。汉帝国的楼兰攻略成功实现,保证了帝国与西域交通的顺畅。

  不久昭帝去世,这十几年里,由大将军霍光执政,君臣之间始终无所猜忌,霍光能够全力尽忠汉帝国。经济发展,人民富足,中原无事,匈奴有过几次侵略,反倒弄得自己狼狈不堪,汉军的一次有规模的出击加深了匈奴对汉军的恐惧,不敢再出兵侵犯帝国边境,对楼兰的经营保障了中西交流的顺畅,汉帝国之威望影响更加深远。

  匈奴对帝国日益畏惧,至于到了不敢出兵的地步。帝国全方位拓展,尤其对西域更是咄咄逼人地竞争,令匈奴无法忍受最后一块势力范围被帝国控制。乌孙虽然地处边远,由于与帝国联姻,与汉帝国的关系比其他国家更显紧密,自从第一位远嫁乌孙的帝国宗室公主刘细君去世之后,又一位公主刘解忧嫁到乌孙已经有数年了。匈奴首先对乌孙施加压力,狂妄的提出要乌孙把汉公主献给匈奴,并且联合车师对乌孙发起攻势,乌孙早已对匈奴的野蛮强权感到痛恨,加上又有帝国为后盾,面对匈奴的攻势,自然不肯屈服。但乌孙没有单独抵抗匈奴的实力,于是由解忧公主向帝国求救。帝国还没来得及出兵,正好赶上昭帝去世,接着又有霍光废立之事,因此耽搁了一段时间。来自民间的宣帝即位之后,朝廷便决定马上对匈奴发起攻击。正是秋高马肥的时节,田广明、范明友、韩增、赵充国、田顺五位将军由长安率领帝国战士出发,向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全面进攻,此次出兵,充分显示了帝国武力的强大,总计十六万铁骑,定下长驱深入二千里、寻觅敌人有生力量加以歼灭的作战计划。此前光禄大夫常惠已经抵达乌孙,统辖西域同盟军准备在西方攻击匈奴一侧呼应汉军。匈奴得知汉军大出,全伙逃窜,五位将军难见敌踪,以至于深入将近两千里后,祁连将军仅取得斩首十九级的战绩,前将军最多也不过七百级。汉军面对失去丧胆逃窜的匈奴,只好怏怏而回。而同时常惠率领乌孙兵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辉煌战果。乌孙五万战士趁匈奴无备,突然从匈奴西方杀入,前后斩杀大小酋长以下四万人,虏获牲畜数十万头。常惠此举立下大功,回朝复命被封为侯爵后,宣帝再派他到乌孙颁发嘉奖、赏赐诸国。以前,龟玆曾杀汉校尉,常惠乘大破匈奴的兵威,再次来到西域后,征调西域诸国几万兵马,公开宣布要围攻龟玆。先派使者到龟玆声讨杀害汉使的罪责,龟玆恐惧屈服,献上反汉大臣的人头,这才免去灭国之祸。汉帝国在西域至此树立了极大的权威。匈奴遭到惨败之后,怀恨报复了一次乌孙,所得不多。此时又赶上严寒大雪,人马牲畜大批死亡,临近的各个其它部落都不再受匈奴约束,联合起来趁火打劫。帝国也出兵响应,但考虑到大部队会打草惊蛇,怕匈奴不战而逃,仅派出千人小分队前去扫荡,俘获了数千匈奴人。

  帝国并非穷兵黩武,见匈奴几乎对边境不再有什么严重的威胁,将边塞之??疯狂的匈奴可笑地想要趁机侵犯,但三名匈奴骑士抢先投降汉军告密。汉军加以防备,匈奴如若前来,又是一次汉军立功的机会。匈奴心虚退走,多少年来,以抢掠作为重要生存手段的匈奴在汉军强大的压力之下很难再能通过抢掠补充满足生活需要,遭遇了一次大饥荒,贫弱的匈奴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西域的争夺仍在继续,这里是匈奴最后希望能获取财物的地区。汉虽然进入西域时间不如匈奴长久,但是却很快在西域掌握了主动权,张骞建议与乌孙联姻,双方结为友好,李广利征伐大宛,诸国恐惧服从,赵破奴、任文、傅介子前后轻取楼兰王,确保道路畅通,常惠护军乌孙,声震龟玆,一系列的成功使帝国在西域的威望如日中天。而且有一点很明显,在海西侯李广利伐宛之后,汉军便没有从长安大举进入西域展开军事的行动。自此以后,虽然仍是以驻扎在西域的汉军为骨干,但每次战役,帝国都是直接在西域征调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帝国驻军的诸国兵马作为协从,有时候充当主力,这足以说明帝国已经成为西域诸国的权威。但帝国在此的影响并非完全来自西域对汉军强大的敬畏,还有帝国丰富的物产,先进的技术,发达的文明都令西域为之向往,都希望能与帝国往来,以此带动本国的发展和进步。而匈奴在西域只是令人讨厌的强盗,他们施加给西域的只是种种苛捐杂税,不利于诸国的生产生活,所以,匈奴被毫不可惜的抛弃。匈奴却不甘愿抛弃富庶的西域,还在坚持与汉军做困兽之斗。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23: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车师国同楼兰一样,是帝国进入西域的门户,楼兰被汉帝国完全控制,匈奴就在车师反复制造事端,企图隔绝汉与西域的交流。匈奴曾仿效汉军在车师驻扎下四千人马号称屯田,后来五将军出师之时全部惊恐逃去。车师自然恢复和汉帝国的交往,匈奴对此不满,要求车师将太子送来当人质,太子被迫逃到焉耆避祸,车师立新太子乌贵,乌贵为王后,便与匈奴亲近,截杀汉使。会稽人郑吉在渠犁屯田,对叛逆的车师规划征讨方略,征集各国兵万人及屯田汉士一千五百人攻打车师,车师王无法抗拒,向郑吉请降。匈奴救兵未到,就被郑吉的部队在半路吓退。汉军由车师返回屯田之处,车师王见汉军离去,恐怕匈奴报复,要逃到乌孙,被郑吉护送到长安。匈奴再立车师新王,新王惧怕汉军,也不敢在原来的国土上立足,将人民迁徙而去。郑吉便命屯田吏士三百人驻扎车师,占据这个要害之地。

  汉帝国与西域交流日益频繁。刘解忧公主在西域受到各国尊崇,公主的女儿已经是龟玆王的夫人,龟玆王和夫人在公元前65年不远万里朝见汉帝,密切了双方的友好关系,同时他也是第一位主动到长安进行友好访问的西域国王。解忧公主还有一个儿子,名叫万年,现在长安。万年在西域时,很受到莎车国王的喜爱,正好国王去世没有继承人,臣民上书申请帝国的外孙、乌孙国王和解忧公主的儿子万年来做国王,希望以此表示忠心。帝国于是派使者护送万年去莎车为王,但不幸的是万年养尊处优,为人蛮横暴躁,令莎车国大失所望,由此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莎车国已故国王的弟弟呼屠征杀了万年和汉使者自立为王,正逢此时,匈奴出兵前往车师攻打,虽然在郑吉部下屯田汉士的抗击之下,没能得手,但也给西域造成一定震动。呼屠征造谣,虚张声势,妄言匈奴已经控制了西域北部地区,而莎车又出兵向南部诸国施加压力,想要逼迫诸国与莎车结盟抗汉。一时间,形势对帝国很是不利,而此时郑吉还在北部防备匈奴,对莎车的动向无法掌握。恰好帝国使者冯奉世等人出使西域,冯奉世受到帝国重臣韩增的举荐出使西域,使命是将造访长安的大宛等国的客人护送到楼兰伊循城。正好赶上这场动乱,感到事态严重,与助手严昌商议,果断地决定以帝国的使节号令诸国一起大破莎车,只要有人倡议,诸国便很快聚拢到帝国一方,很快集合了一万五千诸国兵马。莎车没料到厄运会来得如此之快,作战大败,呼屠征的首级也被送到长安示众去了。冯奉世威震西域,继续前行到大宛,宛王给予格外的尊敬,并献上宝马象龙。冯奉世回报长安,天子大悦,众人都认为应该大加封赏,却因为名儒萧望之认为这是矫制违命,如若封赏,使者效仿此举在外国生事是大大的不利,由于这一番迂腐之论而作罢。但此举对稳定西域局势,为后来全面控制西域做了很好的准备,冯奉世后来也成为一朝名臣。

  车师土地肥沃,汉军在这里屯田积谷,经营建设,令匈奴感到不安,频繁地侵袭。朝廷里也在讨论,认为应该再次出兵,令匈奴不敢侵略西域。匈奴在饥荒穷困又无从掠夺的局面下,生活难以为继,单于亲自率领匈奴大部约十万人试图靠近帝国边境试图抢掠收获。又被帝国提前获知,单于又大病,不久死去。围绕着单于之位匈奴部落中又进行了一番明争暗斗,最后右贤王由于和先单于阏氏的密切关系而得以继任为单于。匈奴在西域的首领历来是日逐王,现在的日逐王和新单于原来就互有嫌隙。长期以来,帝国在西域的成功已经使得日逐王在西域的影响日渐式微。新单于是有可能以此降罪,日逐王心中不安,派人通知郑吉,明确表示愿意归降帝国。郑吉于是调发诸国五万人马迎接,日逐王一部一万多人归降,少数不愿服从的被郑吉派人追杀,日逐王被送往长安封为归德侯。这是一件震惊西域的大事,从此西域不再有匈奴酋长的势力,汉帝国树立了绝对的权威。郑吉被任命为首任西域都护,职责在于安平西域,可以协调的采用外交手段,难以调和的就军事征讨。

  匈奴在外部形势上萎缩,内部也发生大乱。新单于登位靠的是阴谋手段,众部已经不服,他又任意杀戮不服从的酋王,使得人人自危。于是东部匈奴共同扶立逃到东部的先单于之子为单于,号称呼韩邪单于。匈奴内战,呼韩邪取得胜利,新单于自杀。呼韩邪又想对西方匈奴酋长下手,令战端再起,西部又立了一位屠耆单于,这次呼韩邪被屠耆打败逃走。接着屠耆单于部下诸王争权夺利,局面失控,其中有三个酋长分裂出去,自立为单于,分别是呼掲单于、车犁单于、乌籍单于,至此,匈奴中分裂成五个单于并立。不久屠耆打败乌籍和车犁,使得乌籍、车犁和呼掲合并在一起,三部共同尊奉车犁单于以对抗屠耆单于。但屠耆勇武善战,东面防备呼韩邪,西面又再次打败车犁单于,暂时取得内战中的优势。不久,呼韩邪发动突然袭击,屠耆率人马来会战,结果大败自杀,车犁单于也向呼韩邪投降。连续不断的内战令匈奴一片混乱,于是,很多失败者和对匈奴失去信心的匈奴人成部落的归降汉帝国,以至于呼韩邪暂时胜利之后,部下才不过几万人,匈奴的衰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到此还没有结束,屠耆单于的弟弟在西边又自立为闰振单于,而呼韩邪的哥哥在东边号称郅支单于,内战又是一触即发。稍后,闰振单于攻击郅支,反而被吞并。郅支乘胜打下单于庭,呼韩邪兵败逃往接近汉帝国边境的南部地区,匈奴至此分裂为南北两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0:28 , Processed in 0.07901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