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6|回复: 0

长沙岁月 何立伟(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9 16: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长沙人,在吃的口味上是极其顽固不化的。即使走遍天涯海角,到头来他还是会思念一小碟剁辣椒,思念几片臭豆腐干,思念肥肥的薰腊肉、金黄的火焙鱼……

  2000年,我在北京办一份刊物,每到星期天,一觉醒来,我就会按捺不住,邀了同是长沙人的同事开车出去寻湘菜馆,最大的奢望,也不过是吃上一碗米粉。不过汤一定要是骨头熬的,粉一定要是手工切的,而且一定一定,还要佐上一小碟亲爱的剁辣椒!那可是天大的福气呵!

  从这样的生活细节上考察,你不难看出长沙人的某种性格特征:朝好处说是坚守,朝坏处说是固执。

  长沙人待客是非常热情的。过去是请到家里头,现在是拖到饭铺里。来大碗的肉,来大碗的鱼,仿佛所来的不是客,是梁山上的李逵与鲁提辖。

  长沙人也是非常里手的。“里手”是长沙方言,意为内行。于是长沙人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地上的事情全知道。一个外地人和长沙人聊起天来,会发现长沙人对任何事情都要发表一堆相互矛盾而且说过之后迅速忘记的见解,脸上还挂满了自信的笑容。

  但长沙人也是火辣辣的,掏肠子掏肺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旧时有人把长沙人叫做“长沙骡子”,意思是长沙人为人做事都有一股骡子样的倔劲犟劲霸蛮劲,不撞南墙死不回头。这都是长沙人可笑的地方,也都是长沙人可爱的地方。

  全世界都有长沙人,长沙人在全世界都坚持着自己的可笑和可爱。

  长沙有一段花鼓戏,全中国的人都知道唱,就是《刘海戏金蟾》里的段子:

  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海哥哥你是我的夫罗,

  走罗嗬,行罗嗬,

  走罗嗬,行罗嗬……

  热闹、欢快、情高声亢,这就是长沙人的花鼓戏,也正是长沙人的性格脾气。

  长沙还有一首民歌,也是唱得全世界都知道的:

  浏阳河,

  弯过了几道弯,

  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什么村,

  出了个什么人世界把名扬嘛伊呀伊子哟……

  这是长沙人歌颂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一首歌。长沙人对曾在长沙求学奋斗、从事革命、并牺牲了自己至亲的毛泽东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并为他骄傲和自豪。长沙人怀念所有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的人。

我是一个喜欢四处走动的人。这么些年来,我总是从长沙往外面跑,怀着结实的心跳,张着好奇的眼睛。我在很多的地方都居住过。我喜欢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和感受不同的人群。我被许多城市的不同于长沙的新鲜生活所吸引。这个时候,我会在对比之中觉得长沙人的生活格局尽管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论到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毕竟多少有些老旧。它太重于消费而疏于生产,太重于享乐而疏于创造,太重于市井快活而疏于精神聚敛。也许,现在的长沙人和他们的前人如共和国缔造者中的长沙藉的领袖们相比要缺少一点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气魄和开天辟地的精神。长沙人的文化传统在新世纪里尚未爆发出强烈耀眼的生命光焰和创新潜能。它似乎尚在沉睡之中。好多回从首都机场下飞机,经过机场高速路,看见英特尔公司巨幅芯片户外广告:“给世界一颗奔腾的心”,我就默默祝福:在一个迎接光辉未来的崭新世纪里,愿所有的长沙人,都有一颗奔腾的心!愿长沙人在生活的一切领域,都轰轰烈烈奔腾起来!

  也许,我是拿太高的标准在要求生养我的这座千年的古城。事实上,一个离开故乡很久的人,会发现长沙变得十分陌生而又新鲜。去年,我的一位于1994年移民去美国德克萨斯的朋友奔母丧回到长沙。我带他去造访故交旧友,结果发现一大半的人根本找不到。原因就是这些朋友的住地均已拆迁。眼前之景,全是新建的阔路高楼。莫说是他会迷失,就是我也每每脚下有路识不得。这些年,长沙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长沙甚至成了长沙人自己的迷宫。

  我念小学时班上有许多同学住在浏城桥和桥下的铁路旁,那时我们常常在桥下的同学家里做作业。火车从门外经过,震得门窗都兴奋地响动。做完作业我们一窝蜂跑到桥上来买东西吃。桥上有许多的小摊小贩,摆着龙脂猪血、红烧猪脚、麻油捆鸡、摆着炸得香喷喷的糖油粑粑和红薯粑粑。还有无其数的炒蚕豆、炒川豆、大红袍和兰花豆……现在,一切都没有了,包括古老的浏城桥和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明晃而弯曲地伸向遥远童话的铁路,包括那些小摊小贩和他们的永远馋人的小吃,包括昔日那些同学的闭着眼睛都能穿进飞出的家门,包括火车经过之后停泊在门前的久久不飘散的烟云……

  现在,这里成了长沙横贯南北的芙蓉路。现在,这里四处是写字楼、商场、超市、高档住宅楼以及酒店。当我在写作第一部中篇小说《苍狗》的时候,我提到了这条路。但那时,它还仅仅只是一个规划,一个梦,一个未来。但如今,生活的现实热流已在其上滚滚流淌了。

  我为此兴奋,也为此惘然。但我也始终明白一个道理,这就是古人在诗里面吟叹过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我在任何地方都随遇而安。我喜欢新鲜又陌生的生活。这是因为我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广泛生活阅历和丰厚人生经验的人。然而,不管怎样,我在外面呆久了,都会特别想念长沙,想念我的亲人和朋友。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地交界的地方,湘江河的东岸上,有一座山叫昭山。相传因周昭王南征至此而得其名。

  我小的时候,在摇蒲扇歇凉的街坊邻居老人口里听说,长沙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最后总是会回到故乡。原因就是有一个昭山矗在那里。“昭”同招手的“招”。于是昭山向每一个游子招手,像一位深情呼唤的慈母。谁又能拒绝慈母的呼唤呢?所以,我总是回到长沙。这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怀乡病。长沙的生活氛围,长沙的衣食住行,长沙的山水洲城,其实是我身心依存的所在。

  一条鱼,不管能游多么远,最终会选择一口塘来栖身。我想,无论我的生活半径有多大,我的圆心始终仍是我的故土长沙。我相信,像我这样的长沙人,必定是非常非常之多的。恋恋长沙的又岂止是长沙人,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抱定了以死殉国的决心之后,留给世人的绝笔之辞也都是《怀沙》。怀沙者,怀念长沙也。当然,怀念的,还有先人,还有故国故土。这位即使放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最伟大的诗人的屈子,其生命的最后足迹也留在了长沙一带。公元前278年初夏,他自沉于长沙东北的汨罗江,实现了《怀沙》中的“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的终极理想。

  在长沙,我有许多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层面,来自不同的生存领域。他们可能是生活的成功者,也可能是生活的失意者,但他们大多是一些非常有趣的人。我从他们身上总是能感受到一些我自身所没有的东西。

  郭晓鸣,1964年下放在湘东南偏僻山区江永的老知青。顽固的艺术痴迷者。他的外公曾是孙中山的侍卫副官,也是有名的“文夕大火”时的长沙市市长。他在天心古阁旁边开了一家“知青酒楼”,像梁山上的卢俊义一样,在酒楼里接待过全国各地的知青朋友。他还成立了一个“湖南老知青艺术团”,三天两头在酒楼里排练节目,到各个地方演出,并拿了一堆奖品回来。他的酒楼并不赚钱,但他仍然以自己的财力支撑着,并以开这样的酒楼为荣。他在一群年过半百的昔日知青的蹦蹦跳跳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和精神温暖。我经常坐在他的酒楼里,看他和他的战友们排练节目。我有时候十分感慨,觉得一个人只要有某种精神信念,他是永远不会老去的。

  罗奇,长沙最传统的商业街中山路上的“四维商场”的老板。白天睡觉,半夜里呼朋引友,在他的家里或是他随时想起的任何一个地方喝酒聊天。喜欢读书,喜欢豪饮,千金散尽,广交朋友。是一个极为爽气率性之人。且又极富正义感与同情心,见人有难,必解囊相助。在他身上,你能感受到长沙人性格中豪放慷慨、肝胆相照的一个面。

  陈广生,我现在的街坊。曾当过知青,返城后夫妻二人无正式职业,带着一双儿女,拖过板车,卖过黄泥,挑过土方,开过锯字社、饭铺、粉店、甚至干过疏通下水道和屋顶防漏之类杂七杂八十来种养家糊口的活计,靠着一步一步挣扎奋斗,现在在我所居住的红旗小区开了一家小超市,成了我们这条街上非常殷实的人家。这个仅念过初小的花白了头发的人,几年前忽然一天找到我家来,居然要拜我为师,圆他从小有过的要当一个作家的痴梦。后来,他果然出了两本书,还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他白天忙生意,晚上读书写作。没事时,坐在店堂前,拿把胡琴当街拉出《赛马》和《喜洋洋》来。这个能吃苦的人,这个能把一切梦想变为现实的人,这个乐天向上深藏着狡黠和智慧的人,成了我的好朋友。假如我有什么苦恼,就坐到他的店里来,听他拉拉二胡,冲天打几个哈哈,心情立即就要多云转晴了。

  我有一些文章,就是写的这些朋友,这些命运不一,性格不一,但统统有趣有味的长沙人。我在外面跑来跑去的时候,与其说有时是想家,还不如说是想念这些朋友。我的生活是不能缺少这些朋友的友谊和温暖的。

1986年,我曾到属于长沙的浏阳大围山乡挂职体验生活。浏阳是世界著名的花炮之乡。这里的农家,做起烟花炮竹来,个个都是能工巧匠。浏阳也是一个充满了传奇故事的革命老区。近现代出过许多了不起的志士仁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谭嗣同、焦达峰、陈作新、田波扬、潘心源、李白、胡耀邦、王震、王首道、李贞、李志民、宋任穷、杨勇、唐亮……他们都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革命者。他们用自己一生的生命推动着中国革命翻天覆地的历史进程。我在这里生活的时候,这里还非常贫瘠。那时我到县城里去,县城还十分破旧萧条。印象里在县城的街上吃饭,冷清的饭铺门前几条瘦狗走来走去,仿佛丈量着寂寞和孤零。几个月之前我和作家王跃文到这里参加文化局举办的一个活动,十多年不见,浏阳变得完全陌生了。当我在商业步行街漫步的时候,当我看到那些世界著名的商品广告闪烁在大大小小的商店门前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

  浏阳现在有了自己的烟花节。浏阳的烟花在全世界燃放,璀璨着五洲四海的夜空和节日。去年,在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中国股市,忽然冒出了一家令人瞩目并受到市场资金热烈追捧的新兴的上市公司,她的股票名称异常响亮:浏阳花炮。以做花炮而上市的公司,其行业概念在全世界都罕有,她真的如一只奇异的花炮一样,从浏阳升起,绚烂地绽放在中国股市的上空了。

  我没有时间到我曾挂职的大围山乡去看看,但我听说那里已建设成了名头越来越响亮的旅游渡假区,并如同张家界一样,被列入国家森林公园。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沉睡的资源已被开发,革命老区在新世纪里要改变昔日落后穷困的模样了。也许,这才是对那些志士仁人和革命先辈的最好的告慰吧。

  1997年,我也曾在长沙的友谊商业集团挂副总经理职体验生活,为时一年。我的办公室在东塘友谊商城的四楼。我经常和老总胡子敬以及一些部门经理一起出差,参加各种各样的商品订货会。一晃,几年过去,我在友谊集团挂职的时候它属下只有两个卖场,年营业额也才七八个亿,而现在,它成了湖南省最大的商业集团。它不断地并购、扩张、改制、发展,如今拥有了八个大型卖场,经营场地规模扩展到了13万平方米,年销售达22个亿。它已改名为友谊阿波罗商业集团,光荣地跻身于中国500强企业。我每次经过它的商场和超市,看到人气旺盛,生意兴隆,一种与己有关的豪迈感便油然而生。

  两处挂职体验生活的地方一城一乡,如今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这让我感到极为欣慰。长沙,这座古老的城市,当然也有这样那样的落后和庸俗,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和问题,但是毫无疑问,它是随着这个时代阔步前行了。它不能和北京上海那样的大都市比,但它作为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城市,完全可以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闪烁自己既古老又年轻的独特的魅力和光芒。

  我父母的家就在黄兴路最南端的南门口。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带着妻儿去看我父母。从前从南门口朝北至司门口,是旧长沙最繁华的商业一条街。老字号的布店、绸料店、米店、酱园、鞋帽店、南货店、海鲜铺、五金店等等排满了街道两旁,人潮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唱一首“莲花闹”:

  南门口,南门口,

  前面汽车压死狗,

  后边又喊抓扒手……

  足见旧时的南门口,除了热闹,还有混乱与不安。而司门口呢,“马日事变”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就被国民党屠杀在这里。这里是闹市,1927年3月28日,曾在长沙领导过工人运动的中共湘鄂赣特委书记郭亮,被国民党凶残杀害,并将其头颅悬于司门口示众,以吓唬长沙的老百姓。我小的时候,从大人口中听说过许多关于郭亮烈士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郭亮带兵抓郭亮”。说的是他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和机智。他是我们长沙望城人,也是不少长沙老人心目中的传奇英雄。

  我父母于去年搬迁了。因为他们的家正在政府旧城改造的规划红线内。政府将从南门口到司门口的旧商业街进行重新扩建,现在这里成了一条宽敞的、像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一样的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商业步行街。也成了长沙商业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我父母都是老长沙。父亲还在省立一中也就是我的母校长沙市一中读书时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长沙是和平解放的。其中地下党做了大量的工作,功不可没。我父亲在1949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天,在《新湖南报》上发表了他的意气风发的新诗《国旗颂》,真诚而热烈地讴歌五星红旗和解放了的晴朗的天空。他从来没跟我提起过这件事。我是在读大学时有一回在图书馆查旧报刊时偶尔发现的。他当过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长沙晚报社的党委书记,在他离休之前,他做的工作就是为长沙市编撰市志。他也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这是我父亲摄于1948年8月的一张旧照片。蓝布学生装的胸前别着的便是省立一中的校徽。那一年他才17岁,正在念高中二年级。半年之后,父亲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在此之前,他当过学生进步组织“移风社”的社长。是当时学生运动中的骨干份子。有意味的是那时年轻的父亲眼睛已经近视,但拍照的时候却没戴眼镜,目光深沉而有神。他为什么不戴眼镜呢?

  正如照片右上角的题字,这张旧照摄于1965年国庆。当时我是浏正街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两个妹妹也都在浏正街小学念书。大妹低我一年级,小妹低我两年级。我父亲不在照片中。因他当时正在衡阳搞社教,是社教工作队的队长,忙得连国庆假期都回不了家。所以这是一张少了一位家庭主角的不完全版的“全家福”。我母亲留着那个时代女干部们都时兴的短发,脸上也展现了反映那个时代精神的笑容。她当时在市政府里管理档案和文件收发。喜欢唱“麦苗儿青来菜花黄,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还喜欢唱“马儿呀你慢些跑哎慢些跑……”而我是少先队的小队长。因此相比两个妹妹我脸上的骄傲显而易见。

  我记得我们母子四人在长沙的云芳照相馆照完这张照片后,去了坡子街上著名的火宫殿。这是毛泽东回家乡时最爱吃臭豆腐干的百年老店。那年头,有臭豆腐干吃,有红烧猪脚吃,有八宝饭和猪油烧卖吃,乃是莫大的幸福。1965年的国庆,我们母子四人就享受了这莫大的幸福。时隔八个月,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从天而降。这张照片上的所有的笑容全都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莫大的幸福成了漫长岁月里偶尔闪现的一星回忆。

  在南门口生活了三十年,我父母终于搬家了。有几分眷顾,有几分依恋,但最终是有几分坦然,几分欣慰。他们一生搬过好多回家了。然而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长沙。只要在长沙,什么地方都是好。他们有他们的亲人、同事、朋友、加上我父亲喜欢下围棋还有许多棋友,他们更有他们对逝水流年的回忆和对子孙后代的期望,他们过得平和而充实,健康又快乐。

  而我也快要搬家了。日光流连,我也算是上了一点年纪了。人上了一点年纪,会经常产生回忆。在我的回忆中,最多的是古城长沙的人与事。我想我会用一支笔来好好记录这些人与事,记录我们这座城市的呼吸和心跳,记录它的历史的风云和现实的波澜。作为一个本土的作家,这都是义不容辞的事情。我要把长沙的岁月留在方块汉字里,留在纸上,让后人更多更感性地了解自己的生息之地。麓山巍峨,湘水北去,星移斗转,岁月奔流。我想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一粒时空中的尘埃,但是我的长沙却永远不会微不足道,她历千年而不衰,并将越来越年轻,也越来越辉煌。对于她,我内心深处,永远地,只有祝福。

  现在中国城市和城市之间,我觉得其实都是互相在抄袭,你从南走到北走一趟会发现,城市的个性、城市这种有文化特色的建筑语言正在逐渐消失。它的个性、它的文化、它的传统、它的一目了然的城市特定的氛围正在消失。

  如果用一种声音来概括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长沙就是花鼓戏的声音,花鼓戏是非常热闹的,它的主要乐器是唢呐和锣鼓,所以唢呐一吹乌哩哇啦,锣鼓一敲叮叮咣咣,它代表长沙人性格中的这种热闹,这种火辣,这种干什么事一窝蜂。全都在这种声音里面,我觉得有一种很明显的体现。这座城市就这么一种声音,音乐家谭盾到长沙来采风,有一个记者问:长沙什么声音你感兴趣,他就是说弹丝浪的声音,弹丝浪是长沙的土话,就是死了人以后,摆个灵堂,晚上就在那吹拉弹唱,好像为死者驱赶寂寞,生者赶个热闹,这种声音非常能代表长沙给我的印象,我走到世界各地,听到这个热闹声音,我就能想到长沙。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长沙的话,在五颜六色的里面可能找不到非常确切的这么一种颜色,它是水的颜色,水按说是无色的,但是生活中的各种颜色,它又能投射到水的里面,折射出各种颜色。我觉得水就是长沙人的颜色。就像孔子说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说水有一种代表岁月的流动感和沧桑感。我觉得水是无色的,但是它也是有色的。

  我小的时候,夏天老人们、小孩们都是把竹床架到街上,当街摇着蒲扇,睡一通宵,老人们就会说很多的故事,从老人的口中,就听到这么一个故事:说长沙人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最终会回到长沙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长沙的南边和株洲湘潭交界的地方,也在湘江河的东岸,有一座山叫韶山,相传就是周召王南巡的时候到过这里,所以这个山就叫韶山,但是这个“韶”中有个“召”字,从声音上、字形上和字义上都有招手的“招”的意思。“招山”就是招手的山。湖南长沙有一座山,就像慈母一样地向游子在招手,这个人不管走多么远,最终是要回到长沙来的,这就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在竹床上听老人这么说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6-11 04:07 , Processed in 0.10465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