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5|回复: 0

[原创]《三国演义》段段掰——第四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6 08: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1、董袁第一轮较劲,高下立判
  袁绍还真是个没脑子的人,丁原在时他按兵不动,现在丁原垮了,他老先生一个人跳出来对抗董卓了,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估计御前相争之时,站在一边的曹操王允等人都只能心里哀叹:我们何大将军帐下怎么有这种蠢才……
  不过蠢人也还是有蠢福的,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袁绍早就料到董卓不敢杀自己,所以故作姿态招摇而去呢?”——我们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一方面袁绍本就是头猪,二来当时的情形,只要李儒稍有迟缓,吕布就会和袁绍交手,可能袁绍的剑是比董卓的要锋利些,但在吕布面前恐怕只能是当场横死。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董卓,这个胖子非常不简单。就在袁绍事件中,尽管被袁绍顶得当场下不了台,但董卓并没有妄自专断,他不断咨询谋臣的意见。李儒、周毖、伍琼,这些人的意见都被董卓一一采纳,不仅如此,董卓还没忘了丢给太傅袁隗一句“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袁绍这一跑,董卓这一饶,搞得他叔叔都里外不是人了,被董卓就势来了个恩威并施,那还能怎么样,支持董卓废帝呗!
  我们在后来的章节中也可以看到,董卓拜袁绍为渤海太守的举动依然是相当明智的。袁绍势大,名望也大,但关键是,袁绍他是一个草包,让这种人做大并来所谓的“领导敌人对抗自己”无疑是没有什么危险的。我们可以想见,将来各方军阀联手攻击董卓的时候,如果盟主不是袁绍,而换成了曹操、孙坚、刘表或是别的什么人,董卓会有那么好过么?——我们国家的一部样板戏《沙家浜》中,阿庆嫂为什么对胡传魁吹捧恭维样样俱到?就是因为这个草包当权比刁德一做大对自己要有利得多。
  因此我个人认为,董卓是不是暴君我搞不清,反正他不会是个昏君。

2、李儒表策
  废帝这一事件,可以说在东汉末年是一个很重大的事情。这个里面有很多的细节值得我们玩味。
  首先很多人都问,董卓力量那么雄厚,为什么不自己称帝?
  其实董卓力量雄厚是一个表象,我们认识他的力量,多半是从他的残暴中来理解,但残暴不代表实力。董卓在丁原事件中,以最快速度劝降吕布,而没有继续展开大规模战斗,是因为董卓力量不大,如果接到何进密令的其他诸侯都陆续进京,那么局面将无法控制,此外真的开打董卓不一定是丁原对手;再者,后来的袁绍联军攻打董卓失败,也只是说明联军涣散,让人误以为董卓已经具备荡平四海之力。
  所以董卓还没有修炼到那个火候,他自己不会急着称帝,为了一个虚名而成众矢之的,愚蠢至极。
  反而,通过“废立”一举多得:既有了擅权的功业,又可以借此清洗朝廷排除异己。
  现在我们来看看李儒的废立表策:
  文章脉络清晰,对董卓的意图也是直言不讳。表策分三个部分,其一,“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说现在这个小皇帝啊,你当得不合格,主要问题在你自己天资不够,威仪不够,反应迟钝;其二,“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说现在的以何太后为首的掌权派们,你们得交权出来了;其三,“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大家都看好,新皇帝是我立的,名正言顺,要反对想送死的,趁早,现在就来,等到以后再有人反对我,那就是反对天子,是欺君灭门、天下人神共弃的大罪。
  这个章法相当清楚明白:废旧帝以立威,废太后以洗牌,立新君以揽权。

3-5、按部就班
  废立表策宣读之后,在文中重点叙述了三件事情:
  其一,杀丁管。
  尚书可不是什么小官,董卓这个人是相当有分寸的,脑袋一点儿都不糊涂。在李儒的表策宣读之前,群臣可以七嘴八舌,可以吵个天翻地覆,我董卓甚至不惜和你们刀兵相见争个不共戴天。争完之后,你们爱服便服,爱走便走,像袁绍我甚至可以送他一个渤海太守。但是现在,表策已宣,我要立威了,我现在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背景,跳出来一个我就要弄死一个,否则我在新皇帝面前如何交待?哦,你连几个反对派都没摆平,你就来拥立我当皇帝?
  其二,拜相国。
  自古以来,明目张胆的晋升“权臣”有三种封号是经常要争取的:相国、大将军、公爵。这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司马懿篡政的时候,抢的就是曹爽的兵权,我就是要你的大司马印,为什么呢?因为曹魏政权稳定,中央最大的财富就是对军队的掌握以及一支强有力的禁卫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搞政变要抢的就是“大将军”。而曹操稳坐江北时,最热切争夺的封号就是公爵“魏王”,为什么呢?因为国家当时没有军队,军队都是自己的,政权也都是自己的,这个时候事业稳定人又上了岁数,作为权臣最急着做的就是把家业光明正大的传下去,所以这个时候抢公爵。第三种情况,也是政变之初,但和司马懿那个时候不同,这种情况下国家暗弱,没有什么军队,地方豪强割据,那么这个时候,需要抢的就是“政”、是“名”,所以曹操初年、董卓初年都是如此,抢“相国”。
  其三,用蔡邕。
  谋臣其实就是君主的谋略供应商,他们提供众多的策划构想,供君主选择。所以应该是臣下来“谋”,君主来“断”,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配合。像袁绍那样的“好谋无断”就是延误战机,而像唐太宗搞的那个“房谋杜断”,把谋断都交给臣下其实也不对,长此以往君权必然架空。在东汉末年,君臣谋断分工明细配合最默契的,只有两个人:董卓、孙权。曹刘二人谈不上,曹操和孔明一样集谋断于一身,结果孔明累死了,曹操也焦虑得脑中风,刘备嘛,他不是自己就“熟读兵法”吗?他还需要分工?
  这里扯远了,回到话题,李儒提出一个谋——推荐蔡邕,要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董卓呢,当机立断,你这个谋略不错,立刻开始执行,派人去请蔡邕,蔡邕不来,立即加大执行力——你不来?你不来我就灭了你的族!于是蔡邕来了,那么这个谋略还没有进行完整,怎么办?继续强化执行力——壹个月内三次晋升蔡邕,拜为侍中。
  东汉末年各路军阀,试问有哪个团队的执行力能够达到这种效率?
  
6-7、白色恐怖
  很多人问我白色恐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说其实很好理解,你像恐怖分子搞什么绑架暗杀,那个叫做黑色恐怖,因为他事先躲在暗处,你搞不清楚他什么时候冒出来。而什么人体炸弹,自杀飞机的,现在有了新派说法叫红色恐怖。至于白色恐怖嘛,那就是光明正大的恐怖,在宪法上注明“你只要敢说明朝比清朝好,朝廷明天就把你们全村男女老幼统统杀光”,这种自上而下通过达到“恐怖”程度的专政行为强化统治力的方法就叫做白色恐怖。这东西不光是魏忠贤、雍正皇帝和盖世太保会玩,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在苏联叫做大清洗,在中国叫做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
  毛主席曾经说过,党内允许有公开的反对派,不允许有暗藏的反对派。这可以说是白色恐怖手法的经典教义——先说明,任何政治手段都是为了统治目的,今天我这里的评论不涉及个人品德的褒贬,“白色恐怖”也应当视作中性词看待。
  是的,董卓杀掉丁管,也只是除去了公开的反对派,公开的反对派好对付,或者打,如丁管,或者拉,如袁绍。那么暗藏的反对派呢?就要把他们弄出来,先把他们公开化再说。所以,李儒兴高采烈地揪着个由头去弄死弘农王、何太后、唐妃。是一着两用,一来断了那些复辟主义的念想,二来逼得这些人狗急跳墙,反正这个时候我也不把长安城当家,老子能抢就抢,能杀就杀,能嫖就嫖,将来我的国都肯定要搬的——曹操不也是先把天子搬到许昌去的么。我就看谁耐得住,反正我不吃亏,尽情风流快活便是,你们这些反对派就在这个时候给我蹦跶吧,老子一网打尽之后,再宣布你们为乱党,日后再把这些奸淫掳掠的罪行嫁统统祸给你们,反正史官怎么写还不是我说了算!
  越骑校尉伍孚,就是这样着了道。
  不过这里我要多句嘴,这个越骑校尉伍孚可是一名堂堂的武将啊,你还是内批小铠,藏短刀,他董卓又不是洪金宝,你居然在吕布不在场的情况下让董卓“两手抠住”——你这个“越骑校尉”究竟是自己浴血拼杀在战场上立功换来的还是花钱买来的?

8-10、隔行如隔山
  其实曹操一开始登场的时候,是一个策划人,虽然身为校尉,但在何进帐下其实是个谋士,专门搞谋略的,他并不是一个执行人。很多东西说说容易,身体力行,又何其难!
  曹操向王允献计刺杀董卓,这只是一个战术策划,但同时,曹操心血来潮竟然要亲自执行,这就有些冲动了,要知道隔行如隔山,到了董卓面前,很多现实问题是根本在事前无法预料的。比如说:动起手来打不打得赢董卓?董卓会不会挨刀前发现曹操抽刀?董卓被杀的时候会不会大声叫唤?吕布在什么位置,自己怎样安全撤离现场?……
  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又一个的细节问题层出不穷,当细节累积到一起,就不再是细节,它直接影响你的执行成败!更何况,曹操你凭着的那一腔热血一时冲动的热度能够维持到什么时候,等真正见到董卓的时候你还能否继续维持心态稳定?想想吧,饱经沧桑的陈辅见到宇文拓的时候也是拼了老命才强压住心头的颤栗,跟何况你年纪轻轻的小曹?
  曹操行刺失败了,但是,“孟德献刀”对曹操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这件事情对曹操的教育意义影响到了他后来的整个人生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我曹操从今天开始只做策划,不做执行,在执行上我将尽量“用人”而不是“用我”,因此,曹魏逐渐呈现出人才涌动,文武奇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象,这跟曹操把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下放给手下人的做法,是分不开的。

11-14、整部书第一个争议焦点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到底是气势恢宏可圈可点,还是狼心狗肺不得好死,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这人虽然没上年纪,但最不好吵架,所以嘛,我只论心态,不谈公道是非。
  这种心态我们称之为“二元认识论”——这种心态把人类社会简单划分成两块:本我、非我。就像曹操所言,这个社会上,只有两个个体——“我”,和“除我以外的天下人”。
  这种心态很多见,人生处世,时不时地就会冒出这种心态来。我小的时候曾经有次回到家,看见我邻居家的大叔把住宅园区的门卫无缘无故的一顿痛骂,之后一问原来是邻居大叔那天在单位被领导无故批评,所以要发泄,理由是:别人能让我受委屈,我岂委屈不得别人?
  这就是二元认识论,他只把社会划分成“我”和“别人”,他从来不去思考这个“别人”也要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是一种懒惰的情绪化思维。
  这种心态是要不得的,有的时候闹闹情绪耍耍性子倒也没什么,长久这样是害人害己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有形形色色的缺点和短处或者说是阴暗面,二元认识论把人类社会简单的划分为本我和非我,它就会把所有的“天下人”都集中的想象成“一个人”,于是天下人的所有缺点、短处、阴暗面就都集中到一个点上来了。
  在这样一种认识论的操纵下,“我”最为紧张的最关注的就只有一件事情——“别人会怎么害我”,董承一伙儿刺杀曹操,曹操就认为天下人都要刺杀自己,连内侍官给自己盖被子都要被杀掉,拒绝别人靠近自己。因为关羽是敌方阵营在对抗自己,所以华佗给关羽治过伤那也是敌方阵营,他要打开我的脑袋肯定是要杀我。——这种心态从来不去思考一个内侍官或者华佗杀你曹操有没有必要,他们这样做划不划得来。他们从来不这样思考,所以他们见到什么事情见到什么人,总是先从坏处想,多疑,多虑,忧郁一生。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且不论此话正确与否,我们看到,这句话从头至尾就提了一个“负”,所以我说这样的人缺乏一种感恩的心,所以他会活得很累,要担心这个人负他,要担心那个人负他,到了最后,实际上是自己负自己,何苦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0:34 , Processed in 0.14991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