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3|回复: 2

关于 sit 项目    有高级教师来我校讲座了  &nbs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2 13: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11月20日下午 在逸夫楼有一场由学校教务处举办的讲座 内容是关于学生创新项目的
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玉教授来讲她的故事

刘玉教授可是牛人啊!真的。
关心SIT的人可以去听哦,如果是SIT协会的人,教务处特地安排了座位,大家不要错过机会哦。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3: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潜能在实践中尽情释放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学生的科研之路
 
  “Dian”的寓意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来源于点点滴滴。对于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来说,他们正在破茧而出,期待迎接新的飞翔。
  这是一支仅有5年历史的学生科研团队,团队中本科生约占80%。
  开始时,他们自称是全校课外科技活动的一朵“野花”,如今已经获得学校的大力扶持和资助,被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团队成员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权威、核心期刊或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1篇,以本科生为核心骨干申请的发明专利有6项,累计获得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已超过300万元。
  2006年,Dian团队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资助对象之一,团队有11个项目得到教育部的批准立项。
  一边上课学习,一边真刀真枪搞科研
  Dian团队创建人、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教授刘玉回忆起团队创建时的情景非常感慨。2001年年底,刘玉面向全校招聘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研究,3名应聘的本科生圆满完成了她布置的课题任务,并编写出2万多行的软件代码。这使她感到,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可小视,他们缺的只是机会和环境。
  2002年3月,刘玉在网上组建科研论坛“Dian”,以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技术讨论。随后,这个团队由网络走向现实,在一个个实际科研项目中,学生的创新潜能被激发出来。团队的第一个项目“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密方法研究”,总经费仅3.5万元,却培养了三代队员,申报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一篇权威期刊论文。
  Dian团队的项目主要来自于社会上的公司、企业,这些项目大多是小资金、短期限,很适合本科生做。还有些项目是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为背景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的创新基金项目,团队以此开展项目制的研究性学习。
  加入Dian团队之前,电信系学生雷诚参加过学生创新基地的活动,自认为基础不错,但是进入团队后,一接触到真实的项目,他马上感觉到巨大的压力。用雷诚的话说,做砸了不是被老师批评两句就完了的,客户上门委托,有明确要求,要在市场中经过产品化检验过程后项目才能最终结题,项目研究是“真刀真枪”的。他一边上课,一边学习技术、调试电路板,还要和公司沟通,忙得不亦乐乎。“没有单纯的理论灌输,一切的一切都从实际应用出发,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我真正学到了一些东西。”雷诚坦言。
  在Dian团队申请的11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前沿性的占到50%。“如果没有真实项目的牵引,很难提出这么多研究课题,就算提出来了也未必能完成好。”刘玉说。
  随着项目的推进,Dian团队一点点地成长起来。团队的校外项目经费从创建之初的0.9万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10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50万元。
  项目研究需要很强的因材施教能力与精力投入,一位导师的知识、精力毕竟不够,因此,Dian团队采用开放式的导师制。学生们通过E-mail、QQ或MSN、论坛、电话等手段向全世界同行请教,他们自豪地说,他们的技术导师遍布全世界,他们“请教全世界”。随着团队声望和有Dian团队经历的校友不断增加,团队的导师资源更成为源头活水,呈马太效应放大。
  Dian团队已成为学生求职和深造的品牌。目前团队孵化出站的优秀队员超过100名,分别就职于微软、朗讯、IBM、华为等大型企业,或者进入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名校深造。
一些大型公司企业甚至提前预定Dian团队成员毕业后去工作。
  学生管学生,本科生也能做科研主角
  Dian团队首批队员熊祖彪,2003年年仅19岁时被“委任”为一个难度很大的嵌入式开发项目的组长,面对一大批比他年龄大不少的组员,他很长时间都找不到当“头儿”的感觉。“开始时没有经验,总觉得缺乏底气,刘玉老师多次鼓励我,有时候晚上很晚从实验室一直陪我走到宿舍,一路都在开导我,教我一些管理的方法。”熊祖彪回忆说。
  做完第一个项目后,他被派到北京参与一家通讯公司的项目,依然担任组长,经过前期培训、制订计划、整体流程控制等多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他慢慢有了自信。熊祖彪说,从北京回来后,感觉到自己视野更加开阔,组织管理能力飞速提高,对项目的整体把握能力明显提升。2004年,年仅20岁的熊祖彪担任了100人团队的技术总监。
  Dian团队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早期加入团队有过系统训练的本科生往往是未经Dian团队训练的研究生们的技术领导、项目组长。因为Dian团队实行的是以学生管学生,按照队员的水平和成就编为不同级别的队员,完全打破论资排辈,每位学生都通过预备队员、二线队员、一线队员到项目组长再到管理者的递进方式来孵化成才。当发现知识不够用时,项目组长就组织技术“读书班”,大家分别消化不同资料,然后互相“上课”,每位队员都是主讲教师,从而实现“自己教育自己”。
  “学生都有潜力,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多承担技术支持,进行分工合作,我主要负责做好后勤和思想工作。”刘玉用幽默的话语形象地阐明了Dian团队中导师所起的作用。“本科生当主力,学生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他们感受科研过程,提高科研素质,形成敢于质疑、仔细观察、团队协同的能力。”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系副主任杨晓非说,“以往的科研活动,学生更多是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去进行,他们本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受到抑制。如果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去主动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尽管不一定会产生创新思维的效果,但它会大大增加学生今后获得创新成果的机会。”
  “团队的这种运作机制使我的研究经历迅速丰富,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更注重细节,厚积才能薄发。”刚从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了欧洲量子信息青年科学家会议归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大四学生李玥如是说,他撰写的论文在会上得到了外国专家的认可。
  大二时就加入了Dian团队的李玥,从一名懵懵懂懂对科研有点兴趣的学生成长为团队量子组的组长,从旁听科研例会、参与学术交流到撰写项目申请书、组织团队攻关、撰写论文并发表等,他的成长是Dian团队成员成长的一个缩影。
  从“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渗透
  Dian团队初期的自由探索、起步时的经费困难是不言而喻的,逐渐成功并引起注意后,学校积极支持,致力于将其从体制外纳入体制内,以推动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该校本科教育的要素。
  学校教务处处长许晓东说,要推广Dian团队的做法,并逐步将这种“第二课堂”的项目制研究性学习渗透到“第一课堂”之中,突破以讲授为主,按学科逻辑组织教学内容的封闭式教学体系,确立教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三者辩证关系的教学新模式。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按照问题、项目的需求,设置综合性课程,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在总结该团队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刘玉等申报的湖北省教学改革基金项目“基于项目的信息大类专业教育试点班组建”获准立项,2006年8月,该校悄然推出了一个20人左右的本科生班---“种子班”,该班每年从全校信息类刚完成二年级学业的本科学生中遴选,其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单列,其中5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以培养学生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种子班”的成员大部分来自Dian团队,也有部分非团队成员,这些人必须经过Dian团队的项目考核,合格者才能加入“种子班”。
  目前,“种子班”已有两届学生近40人。大四学生李玮玮是首届“种子班”成员,她对“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冲突深有感触。大二加入Dian团队时,她一边要完成专业规定的学分,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团队的项目训练,“两者兼顾的结果是不能全身心投入科研训练中,训练效果并不是很好。”李玮玮如是说。
  成为“种子班”成员后,李玮玮发现,学校给他们单独设课,有专门的授课教室,配备专职教师。教室还有一批计算机,学生可以一边听老师讲,一边做实验设计。在考试中,项目表现和特色课程占到75%,考核方式灵活,强调真实项目的牵引。李玮玮高兴地说,做项目也可以拿学分了,我现在特别充实,学习思考也更加深入了。目前她已经被保送到中科院计算所硕博连读。
  “如果说,过去Dian团队的发展还存在着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等一些制约因素的话,那么‘种子班’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团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冲突与摩擦。”刘玉说,“‘种子班’要使动手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让他们真正成为兼具技术力和领导力的精英之才。”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8日第1版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3: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非常欢迎北校区的人来哦
我们SIT协会的人会争取弄一辆校车来接送北校区的会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6-6 16:53 , Processed in 0.18738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