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0|回复: 21

歷史小說《敦煌传》(連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8 19: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故事在我心里憋了太久,我必须要把它写出来。但是我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叙述它,什么样的色调,什么样的笔法,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我总是找不到一个恰倒好处的表达方式。但是故事还是故事,它已经压在我心里1000多年,如同那层厚厚的尘灰沙砾。

  从敦煌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前生后世。冥冥中总有一些奇怪的东西在萦绕着我,就如我的去敦煌,虽然我给出自己一切说法,自圆其说,但总有一些背景无法说得透彻。

  妓女、官兵、墨客、僧侣、官宦、帝王、乞丐、刺客,以及药石、美酒、菊花和月,还有趿拉着鞋子走路的隐士高人。在那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年代中,是否有我的影子存留?开放的社会,纵容的一具具身躯,信仰被高度神圣化,灵魂飘舞得满天都是,就像是传说里的飞天。

  我要写的不是历史,也不是传说,只是最凡俗的故事。

  请随着我,一起拉开那层厚厚的幕布。

  (我不知道一年时间内能不能写完这个故事,也不知道每天能写几百字,我也怀疑对于这样庞大的历史故事以我粗浅的修为能否把握得住!本想再稍微酝酿一下再开始,可是这些日子以来,每天晚上做梦都会被扔进这个故事中,在里面乱撞——压得我太难受,逼迫着我动笔。希望我能坚持下去,也希望朋友们能随着我一起走进那个神秘遥远的时空。)

黑刀
2004年10月29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清宫道观的王道士又如往常一样出去化缘,只有杨河清一个人在清理莫高窟的沙石。这是王道士交给杨河清的任务,在不必出去布道募化的日子,王道士会和杨河清一起清理佛洞。清理洞窟中的积沙已经成为王道士和杨河清的日常生活。

  杨河清是敦煌县的一个贫士,赋闲在家无事可做,恰好三年前王道士云游到此,需要一个文案,便毛遂自荐,成为了王道士的帮手。太清宫道观离敦煌县有五十里的路程,所以杨河清平时就住在观里,冬春时节抄写道经以供发售,夏秋间,朝山进香者络绎而至,王道士就命杨河清在佛洞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代写醮章,兼收布施,登记入帐,这样的日子过得倒也悠闲。

  王道士道号法真,本名王圆箓,但是没人叫他的道号或者本名,人们都是叫他王道士。王道士是湖北麻城人,出生在陕西,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再加上连年灾荒,只好出外谋生。光绪初年,二十岁出头的王圆箓在肃州(注:今酒泉)巡防营做了一名兵勇,当兵只是为了有口饭吃有件衣服穿,王圆箓并不喜欢当兵。当时的朝廷腐朽无能,内忧外患,大清朝的皇帝听说又是个小孩子,国家的大事小事都是老太后一个人说了算,可是这些又关王圆箓什么事呢?别的当兵的私下谈论朝廷里的事的时候,王圆箓偶尔会顺耳听一下,但是他从来不插嘴,这些不是他所关心的,而且他觉得当兵越来越没有滋味。

  王圆箓笃信道教,他认识的字不多,可是一本《太玄经》却成为他每日必读的经典。外面世界的任何巨变对王圆箓来讲都是可有可无,可是这本《太玄经》却是时时揣在口袋里,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读,虽然读得结结巴巴,却也滋味无穷。“玄者,天玄也、地玄也、人玄也。天浑行无穹不可见也,地不可形也,人心不可测也。故玄,深广远大矣。”玄者,含宇宙,容天地,判阴阳,明纵横,别贤愚,知祸福,玄以九九为数,故有八十一首。大千世界都围绕了一个“玄”字,大约这个“玄”字和太上老君的“道”是一个道理吧,所有的万事万物,潮起潮落,月圆月缺,统统归结为“玄”,所谓“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每每读来,王圆箓总能会心微笑,忘记一切世俗琐事。

  后来,王圆箓索性离军,奉了道教,受戒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专心致志地思索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能、微妙无比、变幻莫测、虚无飘渺、难以捉摸的“玄”。并且离开肃州,远游新疆。

  二十年后,王道士离开新疆,一路云游,在光绪二十三年的某一日,来到了敦煌莫高窟。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大而盛者曰敦煌。

  敦煌自汉至清初亦作燉煌,新莽时一度改称敦德。“敦煌”一词的由来,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在向汉武帝介绍大月氏的时候第一次提及,是当时居住在当地的民族对本地区所取名字的音译。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率大军击败河西匈奴,河西走廊归入中原王朝版图,汉廷在河西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区隶属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廷置敦煌郡。东汉元初七年(120年),汉廷置护西域副校尉,治所设在敦煌。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五个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敦煌镇改为瓜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唐廷改瓜州为西沙州,州治设在敦煌。唐贞观七年(633年),改西沙州为沙州。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下令在敦煌设沙州卫。正统十一年(1446年),甘肃镇将任礼率兵至沙州,将沙州卫属下民众全部强行迁入关内,沙州卫遂废。成化十五年(1479年),明廷又在沙州故城置罕东左卫。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在敦煌设沙州所,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采纳川陕总督岳钟琪的建议,升沙州所为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改沙州卫为敦煌县。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而莫高窟之所以叫莫高窟,长久以来有几个说法。其一,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周围是沙漠(实际为戈壁),其地形比敦煌绿洲高近百米,百姓们又称之为千佛山。古汉语中沙漠的漠与莫高窟的莫可以通用,所以在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便叫漠高窟,后来演变成为莫高窟。其二,在古代敦煌,鸣沙山又称为漠高山,山下有漠高乡。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属漠高乡所管辖,因此,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其三,在大泉河谷最早开窟的是乐僔和尚,后来的弟子相继也开凿了石窟,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乐僔在此地首开的石窟,以后就叫莫高窟,这是人们是为了纪念乐僔开创首窟之功。

  王道士自然更相信最后一种说法,他坚定地认为莫高窟的名字就是在纪念乐僔,开凿佛窟,这是无尚的功德。王道士平生最敬佩两个人,乐僔和玄奘。虽然他是道家子弟,却对这两位和尚充满敬佩之情,一位是发愿修建了莫高窟,一位是不远万里只身赴天竺求取真经,每每念及这二人,王道士脸上都会露出无比虔诚的神情。

  此时的王道士已经年近五十,岁月的刻刀在他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的皱纹。长年西北大漠的生涯,使王道士越发显得瘦小枯干,皮肤也被吹得黝黑,穿在身上的肥大的道袍走起路来也是一甩一甩,显得很滑稽。而因为风沙的缘故,他的一双眼睛习惯了眯缝起来,看起来有些狡黠,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仙风道骨,倒显得猥琐不堪,但是实际上王道士却是一个十分正派的人。因为他心中装着信仰,他更自认为别人怎么看待他都是无所谓,他自己心底无私天地宽就好。

  当王道士到达敦煌的时候,已是黄昏,登上三危山,看着虽被风沙遮掩却依旧巍峨神圣的佛窟,王道士竟像个孩子一般哭了起来,开始只是嘤嘤地哭,既而号啕大哭起来,边哭边感叹:“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王道士哭了一会,用肥大的袖子擦了擦脸上的眼泪,一口气跑下了山,又甩着袖子一口气跑到莫高窟前,长跪地上!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敦煌莫高窟,身为出家人的王道士有一种天生的敬仰,对于开凿莫高窟的乐僔和尚的事迹了解得虽然不多,可是王道士相信这是一位得道高僧,并且对其开凿石窟这一壮举推崇备至。此时的莫高窟已经荒废了几百年,不少石窟已被风沙掩埋,虽如此,这位虔诚的出家人仍然被埋藏在风沙中的这份辉煌所震撼。

  跪在地上的王道士突然脑子里灵光一现,冒出了一个念头:留下来,并且让这个地方重现往日的辉煌!这么一想,王道士竟无比激动起来,虔诚而庄严地对着石窟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沙土,又把手掌上的沙土扑落干净,笑了。

  这时候夕阳已西下,王道士来到离莫高窟不远处的一所破败的寺庙,解下简单的行李,简单收拾了一下,决定在这里住下来。可是他是一个道士,住在和尚庙里总不是件妥当的事情,所以他打算给这个破败的寺庙取个名字,“太清宫”三个字从他的脑海里冒了出来,“太清”二字取自道教典籍《太清经》。王道士从行李里边掏出干粮,就着水囊里的水吃了几口,一边吃一边琢磨该如何修整这片佛窟。

  天亮的时候,王道士迈出他的太清宫,又回到莫高窟前。在窟前站了好久,他的表情是坚定的,早晨的天气有点凉,但他没有在意,仍是伫立。他伏下身,抓起一把埋住石窟的沙石,扬了出去。他已经想清楚该怎么做了,整理了一下肥大的道袍,转身离开莫高窟,朝敦煌县城走去。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庚子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极重要的一个年份,山东、直隶闹义和团,义和拳的大师兄们“扶清灭洋”,和清军一起围攻了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营救使馆人员并占领了大清国的国都,光绪皇帝和慈禧老太后仓惶西逃。这些都是政治上的大事,我们不去重点谈论,偏偏在大西北的敦煌也出了一件事,而且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的文化发展,甚至足以让全世界为之震惊!这件事就不偏不倚发生在了王道士的身上。

  偌大的莫高窟只有王道士和杨河清两个人。他们先是把太清宫打扫干净,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两个人的工作就是清理石窟。当时,坍塌的物什堆满了地面,几乎堵住了通往洞窟的通道,其余的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流沙,洞窟也几乎全部被流沙覆盖。身体孱弱的王道士把全部心思和热情都放在了这项繁重的事业当中,力图使莫高窟恢复他心目中的往昔辉煌。想来,虔诚的王道士已经完全把自己的命运融到了莫高窟的历史之中!

  为了修复莫高窟,王道士甩着他肥大的道袍袖子,一遍一遍地前往四处化缘,每募得一分一银的钱财,都要杨河清登记在册,一笔一笔,记得异常仔细。除了最基本的日常开支,全部善款一律用来修缮殿堂,绝不允许有分毫的私心。不但敦煌县的居民为这位善良的道士所感动,连杨河清也觉得这位道士是一位十足的好人,一个道家的弟子,能为了佛教圣地千佛洞的修复付出全部心血,用呕心沥血形容都不为过,这样的人如何让人不大加敬佩!

  自从毛遂自荐成为王道士的帮手,转眼杨河清已经在莫高窟待了三年时光。这一天,王道士如往常一样出去化缘,杨河清一个人在清理莫高窟的沙石。即便王道士不在的时候,杨河清也不会偷懒,西北民风虽然刁悍,但是的人都实在,不懂得偷奸耍滑。

  干活干得累了,杨河清就坐在刚清理过的洞窟里点上一袋旱烟。一边抽着烟,杨河清一边回想这三年来的时光,看着被清理出来的大殿,虽然干的活有些累,可是他觉得值得,通过他的手,能把这么一座辉煌的佛家圣地清理出来,这是多么积德的一件事情!他也为王道士感到有点心酸,本来身体就不够强壮,还要干这么重的体力活儿,还要来回走上上百里的路程去化缘,只是为了更好的修缮佛洞,多不易啊!要是能有一大笔钱,多雇一些帮手来帮着做,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情形了,肯定能让这莫高窟重现往日的辉煌。可是,又能去哪儿找那么多钱呢?就算有香客偶尔供奉一些,王道士出去化缘再化来一些,这些钱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这么想着,一袋烟就抽完了。这时候天也快黑了,王道士还没回来。孟夏夕阳下的莫高窟显得有些苍凉,有些悲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过些诗书的杨河清感叹着大自然的造化。他不知道,就在这一天,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的这一天,在莫高窟,将发生多大的一件事。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完了烟,杨河清转身到洞窟的北壁磕烟袋锅。奇怪的是,烟袋锅敲在石壁上发出的不是清脆的“当当”声,却发出“咚咚”的声音,而且有回音。杨河清十分纳闷,“难道墙壁里面是空的不成?难道这个佛洞里面还有夹层?”杨河清又用烟袋锅用力敲了两下,墙壁上竟然裂出一条缝。用手掰了一下裂缝,墙皮竟被掰下来一块,难道这墙壁之内竟然还有空间?杨河清越发惊诧,却也有些胆怯,他不知道这空间之内存有什么东西。事体重大,他不敢再继续探究下去,还是等王道士回来跟他商量过再做决定。

  王道士回来的时候已是将近午夜时分。把褡裢放在桌上,掌上灯,把疲惫的身体放在床上,长吁一口气。走了一天的路,身体乏得很,正想和衣睡去,杨河清敲门进来。

  “这么晚了杨先生为什么还没有睡?”王道士有些纳闷。

  “道长,我今天在清理佛洞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杨河清小心翼翼地对王道士讲。

  “什么秘密?”

  杨河清就把他黄昏时分发现秘室的事情对王道士讲了。王道士一听,也不乏了,也不困了,一骨碌从床上坐了起来,“走,看看去!”说着趿上鞋子就往外走。

  在朝佛洞走的时候,王道士心想:“我在这里三年了,从来不知道佛洞之内还有秘室。如果果真有秘室,里面会藏着什么东西呢?金银财宝?还是千古的秘密?会不会是玄奘法师留给我的神喻?”

  王道士不是一个贪财之人,他之所以第一个反应就是“金银财宝”,当属再正常不过的猜测,古往今来的传说当中,有多少秘室或地窖里面埋藏了太多的财富,何况如果有了钱,就可以不必每天如此辛苦去化缘,就可以拿出一笔钱来好好把这莫高窟修缮一番。就算不是什么金银财宝,哪怕是一些可以换钱的东西也好,也会对清理佛洞有所帮助。可是王道士之所以会想到是玄奘法师留下的“神喻”,则跟他的信仰有关,前面提过,虽然王圆箓是一名道士,可是他对前往印度求取真经的玄奘法师敬重得无以复加,《西游记》的故事他也读过,虽然是神话故事,但是从中也能了解到玄奘法师一路上的千辛万苦。“如果真是玄奘法师留下来的神喻,我定将按照法师的教诲去做。我就算再辛苦上几倍,也要将这千年的圣境修缮妥当,还莫高窟一个辉煌!”王道士一边走一边想一边暗暗决定,心情也变得无比激动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河清把王道士引到他发现秘室的洞窟,走进洞窟,杨河清点上一根蜡烛,把那面不一样的石壁指给王道士看。杨河清确信那里有一个秘室,王道士心里也感觉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心脏一下一下砰砰跳了起来,变得很激动。烛光有些昏黄,烛火有些跳跃,杨河清用右手护住了火苗。走近石壁,蜡烛的火苗啪啪地跳着,洞外的风虽然刮不进洞内,风的声音却能吹进耳朵里,站在墙壁上金刚瞪着浑圆的眼睛,手中的金刚杵仿佛随时会砸将下来,那一瞬,石窟里的气氛变得很诡异。

  王道士站在石壁前冷静了一会,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发现心还是跳得厉害。他只觉得此时此地,他被一种极大的神秘感所笼罩,就算他极力想让自己恢复到往常的平静,但他始终无法摆脱开那种仿佛来自神明的喻示。

  “是这里吗?”王道士被自己嘶哑的嗓音吓了一跳。

  “就是这儿。”杨河清赶忙接茬,“道长你看,这儿有一个裂缝,里面乌漆麻黑,肯定是一个秘室。”

  “嗯。”王道士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倒要看看这里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杨先生——”王道士回头叫杨河清。

  “在呢,道长。”

  “我们把它挖开吧。”

  “是。”

  杨河清把蜡烛递给王道士,转身取过一把锄头,朝手心吐了两口唾沫,搓了搓手,举起锄头就要朝裂缝刨去。

  “等一下!”王道士拦住了杨河清。

  整个洞窟只有一只蜡烛闪着幽幽的光,墙壁上如凶神恶煞一般的金刚越发显得狰狞可怖,王道士突如其来的一声喊直吓得杨河清打了一个激灵。本来杨河清的锄头已经举了起来,被王道士这么一喊,竟举着锄头愣在了那里。

  过了好一会儿,杨河清才从刚才的惊恐中平复下来,慢慢把锄头放下,转身看着王道士。王道士什么都没说,只是把蜡烛又递给了杨河清。杨河清更加诧异,他搞不懂这位他平时敬重的道长此时想做些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道士正了正自己的道袍,退后一步,双膝跪地,朝着石壁庄严地叩了三个头,心中默默祷告。站起身,接过杨河清手里的蜡烛,说:“好了,锄开吧。”

  杨河清一锄头锄下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顿时石窟内尘土飞扬。巨大的响声吓得王道士一惊,蜡烛掉在地上,顿时石窟内漆黑一片。

  “道长,你没事吧?”

  “我没事。”

  杨河清从怀里取出火石,打着火,把蜡烛从地上摸起来,点燃。王道士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冷汗,“看看,怎么样了。”

  两个人凑上前去,只见那石壁被锄开一个大洞,杨河清把蜡烛又递给王道士,举起锄头又刨了几下,把洞弄得开阔一些,扔下锄头,接过王道士手中的蜡烛,把头探进洞口,不由得被里面的情形惊呆。“道,道长……”

  “里面是什么?”王道士一面急急忙忙地问一面也凑了上来。借着摇曳的烛火,只见这是一个凿在岩石里的秘室,约一人来高,一丈见方,里面密密麻麻堆满了各种经卷、印本、画幡、铜佛。

  王道士把蜡烛交给杨河清,让他站在洞口,一个人跳了进去。他生怕不小心把蜡油滴到经卷上,万一不小心点着了经卷,他将成为一个千古罪人。藏经洞内很狭窄,一束束经卷一层一层地一直堆洞顶,显得散乱无章,其余的空间也仅能勉强容得下一两个人,连活动的空间都没有。

  “无量天尊!阿弥陀佛!”眼前的情境惹得王道士高呼法号,把道教和佛教的两位老祖都呼喊了出来。显然他被眼前这神秘的“藏经洞”完全惊呆了,他不知道这究竟是何年何月埋藏于此的宝贝,也不知道究竟是谁把这些宝贝藏在此处。但是王道士隐隐约约感到他将担负起多大的责任,他甚至有一种感觉,认为这是上苍假他之手挖出这些稀世珍宝,并给它们一个妥善的安置。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道士已经完全忘记了白天的疲惫,现在的他已经全然被兴奋包围。爬出洞口,脸上泛着光彩,一句话都没有说。既然王道士什么都不说,杨河清也不知道该怎么问,两个人就这么相对无言。

  过了好一会,王道士才抬起头,冲他的忠实助手说了一句:“你先回去睡吧,我一个人在这儿守一会儿就行了。”杨河清是信任王道士的,虽然心里装了无数个疑虑和谜团,他还是按照王道士的吩咐先回去了。

  蜡烛点完了,王道士就这么在漆黑里静默,他在想该如何处置这些藏经。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这批藏经的年代,也不知道是谁把这些经书藏在了这个洞里,可是王道士坚决相信这批宝贝由他发现是天意,这是上苍或者佛祖的旨意与安排。他又想,这件事情该不该被别人知道,如果被别人知道了会不会对这批虽非金银财宝的宝贝造成伤害,还是该把它们重新封存起来?左一个念头右一个念头,就这样在他的脑袋里撞来撞去,就这样一直坐到了大天亮,王道士还是没能想到一个该怎么处理这批无主无价的珍宝的恰当办法。

  坐了大半夜,王道士感觉很饿了,想回去给自己煮一锅小米粥,就着咸菜条美美吃上一顿,也许吃饱了之后就能想出一个比较圆满的处理方法了。

  “既然这批经文是我发现的,我就要妥善保管好它们。只是不知道这批宝贝究竟会让我流芳千古,还是会让我遗臭万年啊!”王道士下了郑重的决心,同时也隐隐感到一些忧虑。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忧虑,也许是他想得太多了,这个单纯的出家人做什么事情从来不会耍什么手段,但是农民出身的王圆箓又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他不想因为一时的不当心而给别人留下话柄,更不想别人会因此看不起他。下完决心之后他心里开阔了许多,于是从地上站了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沙土,才发现已经在这里坐得太久,屁股和大腿都已经麻木。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县城里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在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上有一爿中药铺,中药铺门前的空场上围着密密麻麻的一群人,瘦小的王道士站在人群的中央。

  “这是佛祖显灵,要不为什么这么多稀世的经卷要让我王道士发现?佛祖考验了我三年,三年前贫道来到了敦煌,就一直清理修缮莫高窟,坚持不辍,佛祖见我虔诚,就把藏经洞交给了我。佛祖这么做的意图是要我告诉大伙儿,千佛洞是真佛之地,但是它荒废了太久,所以佛祖就把无数卷的真经显示给我们看。咱们敦煌百姓,自古以来就尊佛敬佛,现如今佛祖显圣了,我们不该任千佛洞破败下去,凡是我佛的弟子都应当为千佛洞的重建辉煌出一份力。”说完上面一段话,王道士自己先在心里乐了:我明明是三清弟子,如今却为如来佛祖效力,岂不是有点荒诞?又转念一想:不管那么多旁支末节,眼下只要能把莫高窟修缮好,管他是奉道还是崇佛?想到这儿,王道士的表情又庄严起来。

  “贫道在清理佛窟的时候,忽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仿佛天崩地裂一般,不知道敦煌的百姓,在场的各位施主有没有人听到?”见没人答茬,王道士继续说:“那响声实在把贫道吓了一跳,响声过后,贫道就看见石壁上裂开一个大洞,贫道同杨河清用锄头把墙壁锄开,再看时,不由得大惊失色。”说到这儿,王道士故意顿了一顿,环视一下四周,见大伙儿正伸着脖子等着听,又继续说:“原来墙里面竟然是一个石洞,里面堆了满满一窟的敦煌遗书,贫道估计最少要有几万册之多,全是我们不曾见过的古旧经文,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说不定要有一千年之久。估计有人会认为贫道扯谎,可是敦煌县不少人都了解贫道的为人,贫道不是一个会撒谎的人,说实话贫道也觉得这件事情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想当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时候,他的大徒弟,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之后从石头里蹦了出来,当然这是神话故事,可它能够流传这么多年,一定多少有它的根据。本来贫道也是只当传说来听,可是经过昨天晚上贫道发现藏经洞这件事,贫道认为冥冥之中定有一个神秘的力量在主导着我们生活的一举一动,那么这个神秘的力量不是来自佛祖又来自谁呢?贫道就想,这一定是佛祖想让贫道来告诉大伙儿,对千佛洞我们不该再坐视不管,应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让诸佛重现金身,让墙上的古画再发光彩。”

  围观的老百姓听王道士这么说,都深感玄妙,都想跟王道士前去看一眼这个神秘的藏经洞。王道士看出了大伙儿的心思,赶忙表态:“如果哪位不相信贫道刚才说的话,请随同贫道去千佛洞走一遭,看看藏经洞是不是被贫道挖了出来,里面是不是有数不清的宝贝经书。”

  听王道士这么说,刚才还有些半信半疑的人纷纷相信了王道士的说法,并嚷嚷着要跟去莫高窟看一眼,这里面有的人是真心向佛,有的人则是反正无所事事去看看热闹也好。于是虔诚的佛门信徒和好事的无聊百姓纷纷随了王道士前往。王道士甩着肥大的道袍走在前面,带着几十号敦煌县的百姓,在茫茫戈壁中穿行,那一幕实在有些壮观。

  人们到莫高窟一见,果真如王道士所言,虽然他们并没听到“仿佛天崩地裂一般的轰隆一声巨响”,但因为有满室的惊文做证,却也都相信了王道士的观点。于是回去之后纷纷广位传播,信佛的人认为正如王道士所说是佛祖显灵,无所事事的人们回去之后更是添油加醋,把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故事说得神乎其神,一个个仿佛亲眼所见一般,由不得闻者不信。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发现了藏经洞,自从有了王道士神乎其神的发现藏经洞的故事,前来上香拜佛还愿的善男信女开始多了起来,有的是敦煌县的,也有不少人是附近其他地方的,有的人甚至走上几天几夜来到千佛洞。王道士自然高兴起来,因为来的人多了,香资供奉也就多了,而且自从发现藏经洞之后,王道士再出去化缘,也就比从前容易了许多。因为人们知道这位风尘仆仆的道长就是发现藏经洞的王道士,所以都想亲耳听王道士讲一遍发现藏经洞的故事,王道士也乐意讲,每讲一遍都好像是享受了一件极曼妙的事情一样,而且在不断讲述的过程中王道士更是把他的故事发展得更趋完善,更便于传播。没过多久,王道士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藏经洞里藏着数万册千年古经的事迹便在西北地区流传开来。

  上香的人多了,太清宫里的事务也多了起来,接待香客、登记帐册、修缮石窟,还要出去化缘,单凭王道士和杨河清两个人的力气实在有限,而且现在已经不像从前那么资金紧张,王道士就想再找个人来道观帮忙。杨河清说他有个远房表弟叫小三儿,人品好,又聪明,虽然不认识字,可是会画画,谁家盖了新房,常帮着乡里在房梁上画些风景啊人物啊作为装饰。王道士本来就信任杨河清,平时称呼他为“杨先生”,既是他的推荐,又听了他的介绍,就同意约来见一见,就让杨河清转告了他表弟。见过之后,王道士对这个小伙子很满意,于是小三儿就跟他远房表哥一起留在了太清宫。

  王道士之所以留下小三子,一是让他帮忙处理道观里的日常事务,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想要他修补墙上的古画。长年累月的风沙已经把外面墙上的画吹得痕迹淡薄,那些飞天,那些菩萨,早已经看不清楚当年的神韵,王道士先找了一些不大重要的画让小三子试着补了补颜料,看过之后他觉得很满意,于是就放手让小三子去做了。看着日渐一新的莫高窟,王道士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常常看着看着就眯缝着他那双小眼睛笑出声来。

  现在的王道士很少再去想玄啊,道啊,佛啊,他认为其实这些东西都是飘渺的,不可捉摸的,他的目的越来越明确,就是修缮和清理千佛洞,这个神圣的使命已经在这三年之内融到了他的血液和骨髓,并深深地镌刻在了他的脑海。对王道士来讲,这世界上再没有一件事情能比修缮和清理千佛洞更为重要,如果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他牵肠挂肚,那么,也就是藏经洞里的那些宝贝经书了。

  这些日子王道士常想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些经书,单凭他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不能给这些藏在石窟里几乎已经上千年的宝贝经书一个完美的归宿,他必须要想出一个最妥善的方式把它们保护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9: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道士几乎每天都要去藏经洞待一会儿,他认为这里面一定藏着什么秘密,这个秘密等着他去发现,但是他又清楚地知道,这个秘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现,所以他要仔细寻觅和思考。

  藏经洞的空间并不大,但是里面密密麻麻堆满了各种经文,有的是汉文,有的却是不知道哪种语言的文字。除了经书,里面还有不少别的东西,譬如画幡、铜佛,墙面上还画了菩萨捧物出行的图画,菩萨体态匀称,生动优美,大小跟真人差不多。不过像这样的图画别的洞里也有,王道士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稀奇,真正让他觉得有些不一样的是镶嵌在西墙上的那块三尺见方的黑色大理石碑。王道士曾经仔细读过刻在石碑上的那篇碑铭,可是他学问实在有限,只能大概读懂石碑上写的是唐大中五年,沙州富户张仪潮聚结汉、回、龙关等各民族民众举兵起义收复敦煌的事迹。他大概算了一下,如果这块石碑的篆刻年代就是修建藏经洞的年代,那么这个藏经洞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他不由得感叹造化弄人,一千年的时光轮回,这些经卷竟然分毫无伤地保存到了现在,而且被他王道士发现,这个发现更坚定了他要妥善处理这些经卷的决心。

  这些经卷之所以经过一千年的岁月依然保持完好,是因为自从它们被藏进来之后就不曾受到过任何翻动破坏,而且藏经洞开凿在岩石里,三面都是厚实的岩体,只有一面是砖墙,又被封堵得严严实实,再抹上泥巴、涂上油彩,加上敦煌本就地处茫茫戈壁,气候干燥,即使有一丁点儿潮湿空气,也与藏经洞完全隔离。更何况石窟又被风沙掩埋了好几百年,藏经洞里基本上就是恒温,在这样一个几乎天造地设的环境里保存经卷,简直是一件无懈可击的妥善之举。

  现在的王道士已经有了很清楚的思路,他想挑选一些他认为比较有价值的经文拿给官府,这么宝贵的东西应该由官府派人来处理,而且说不定官府认可了这些经文的价值,就会出资来修缮千佛洞,如果真能促成这件事情,当算是莫大的功德。这么决定下来之后,王道士跟杨河清交代了几句道观里的事务,揣上了两卷经文就奔向敦煌县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1 11:36 , Processed in 0.07669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