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4|回复: 25

失落的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0 19: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天上选修课时,和一个台湾同学同座。她看了我的笔记,说:“我觉得你们写字很怪。”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大能看懂简体字,因为有很多不一样。看的时候要想着才知道那是什么字,所以很少看简体字的书。

回来以后查了资料才知道她也不是无病呻吟。“1956年1月底,中国大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5月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如果再用繁体字就算错字别字了。简化字总表共有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也就是说,完全新造出了2238个新字。”

那麽这个造字比例有多大呢?目前大陆规定常用字为2500字,次常用字是1000字,合为3500字,加上各行各业使用的专业词汇,《通用字表》中共有7000字,也就是说掌握了7000字就能阅读所有专业的普通书籍。七千的两千,当然有些字不在这七千以内,但我们可以大致描述性地说明这个造字比例是很大的,难怪没学过简化字的人很难认识现在大陆的汉字。

听了她的话,我心里一直怅怅的。同是中国人,文字却成了阻断我们联系的纽带。刚才又看了小荷的那篇《是谁破坏了中国的文化》。更是怅然。
简体字的改革是对是错,这不仅是文化现象,更是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在这里我实在不敢妄言。只是我们失落的文字,和我们失落了的文化何尝没有联系呢。



希望看到大家更多的关于简体字与繁体字的看法
发表于 2004-12-20 20: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繁體字,從自己做起,雖然有些字我也不認識:P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12-20 20: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4-12-20 20: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我不同意妳的觀點,但誓死捍衛妳說話地權利
发表于 2004-12-20 20: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說國民黨當初也發佈過一些簡化字,如“双”字.後來沒有完成就退去台灣 .後來共產黨又繼續簡化,國民黨看到共產黨簡化,自己就不簡化了.
发表于 2004-12-20 2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個中國」須自文字始
王敬之
【動向】2002年3月號

五十年代中期,國務院以行政命令,硬把簡體字作為一體推行,從此出現兩種漢字印刷體的訛字太多,中華文化在繁簡之間陷入不必要的大混亂。

文字上的「兩個中國」
中共一個勁兒地嚷嚷「一個中國」,可是它自己早在文字上實實在在造成了兩個中國。引起我這個感想的,是如下一個現實情況。

幾年前,大陸某個官方機構在美國辦了一份報紙。成立之初,讀者寥寥。緣於編輯努力,報紙內容充實,能滿足讀者「知」的權利,同時也注意到格調和趣味性,尤其是使用了正規漢字編排,遂逐漸打開了銷路。但這只能算是開始擺脫弱勢而已。殊不料它竟迫不及待地志得意滿起來,忽然一下子改為簡體字編排了。這一改,銷路升勢戛然而止,顯而易見,簡體字編排不為大眾認同。

估計它無非出於兩點心態:第一,如今此地新移民中來自中國大陸的比數日益增多,用簡體字可以吸引這批讀者;第二,報紙的局面已經打開了,何妨放正招牌,把大陸官辦的身份曉示於眾。然而,此念差矣,大錯特錯。

首先,並不是所有大陸的讀者都認同簡體字,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牛鬼蛇神反動罪行包含著反對簡體字,想當年筆者也算榮幸得以忝列其一。其實,筆者自始至終並不絕對反對簡體字,那麼多的漢字的簡筆寫法盛行已千百年之久,不言而喻,為了書寫的便捷,簡筆自適時適事。但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千百年來的炎黃子孫,日常書寫儘管簡,印刷文字總還是穩定的正經八板,不容混亂。所以筆者反對的絕不是手寫簡字,而是把簡筆字硬性規定為正式的一體。質而言之,反對出於一己慕秦之私念,誤以為始皇有統一文字之功,咱老子也要媲美一番,遂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公佈若干簡體字。造成混亂則有之,節省時間卻未必。

書寫簡字與印成正字無干

筆者在中國大陸幹了幾十年編輯這一行,對簡體字是熟悉的。來到自由世界後,閱讀華文書報時,凡是正體編排的閱讀起來省時省力,凡是簡體編排的費時較多。先還以為只是由於個人愛好和個人習慣,後來逐漸發現箇中奧秘,這還是上述這份報紙給予的啟發。前此幾年它排版一直採用正體字(亦即所謂的繁體字),但在編排方面存在個老大難的問題,那就是訛字太多,訛誤都很離譜,例如「不可以道裡計」「裡程若干」「從寬髮落」「恭喜髮財」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自從該報改用簡體字排版後,此類訛誤皆消失。可以推知那些訛誤都是電腦造成的:電腦只管忠實地兩體對換,你既按鍵要正體字,它就將文稿中的「里」一律變成「裡」,「發」一律換成「髮」。電腦沒錯,操作技師也沒錯,錯的是體制。簡字本身也沒錯,上文已言之,古今寫字的人總圖省事,千百年來約定俗成了無數簡筆字,便利書寫而已,但於印刷無關。所以,隨意書寫的簡字與印成的正字兩無干礙。

中華文化載體的混亂

如此並行不悖了千年之久後,硬把簡字作為一體強力推行,妄圖取正體而代之,遂使中華文化的載體陷入大混亂。尤其在電腦發達的今天,簡筆根本毫無意義,因為字隨鍵出,筆劃多寡對於舉手之勞一無差別,可是在辨讀成文時那個所謂「簡體」者確比正體費事,需要閱讀者腦子裡多轉一個彎。

那個淺薄無聊而又橫蠻的「簡體字表」造成的混亂已夠多,是該到收拾的時候了。對今天真有誠\意於「一個中國」的政治家來說,當務之急應主動廢除那拼湊出來強令全民一體奉行的簡體字方案,以此作為「一個中國」的切入點。但並不需要令行禁止,宜聽任萬民有書寫簡體或拒寫簡體的自由,要緊的是恢復漢字印刷讀物的整齊一致,結束目前這種不必要的人為的混亂,結束這造成世界上存在兩種漢字印刷體的亂象。夫唯如此,不僅中華文化幸甚,炎黃子孫幸甚,而到頭來最大得益者還是「一個中國」。

不知當今大陸有哪位主政者具此膽識?能拿出勇氣和魄力來行此大刀闊斧改革的,只須首先認清一個歷史事實:任何文字改革及物質建設之類的「豐功偉業」,若有乖民心民意,非但不能構成自己的歷史豐碑,而且會成為自己頭上的絞索,甚至是歷史恥辱柱上的巨釘!
发表于 2004-12-20 20: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羅寧:關於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一點思考 (轉貼)
羅寧


中國自1956年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二十多年來一意孤行地推廣簡化字, 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次簡化方案。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府很快就意識到文字改革應該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終于於1986年廢止了第二套方案。然而第一套簡化方案在1986年經修正後公布了《簡化字總表》,繼續推行。近年來學界對於簡化字的缺點和弊端也有一些討論,但還很少有建議廢除簡化字,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倡議(本文在有的地方將繁體字稱為正體字,到不是因爲臺灣這樣稱呼,而是爲了表述的方便)。我在這裡提出這一問題,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將這一話題深入討論下去,也許能夠對中國的文化建設產生一些積極的作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觀點。我讚成恢復使用繁體字。文字改革(現在好像不怎麽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務:推行簡化字、普通話和拼音方案。對於推廣普通話和拼音方案,我大體上是讚成的,但不同意漢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這在學界已取得共識。拼音作爲識字讀音的輔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優越性,也便於國際交流,但還需要做小的修正。本文對於普通話和拼音問題不予討論。
我想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闡述我的觀點——恢復使用繁體字。


一、簡化字的弊端。
(一)、簡化方案中以一字合併多字易引發歧義。
在簡化字方案中,由於將很多意義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關的兩個字或多個字合併為一個字,閲讀時容易產生歧義。比如,餘余、雲云、後后、里裏、松鬆、谷穀、斗鬥、几幾、徵征、曲麯、豐丰、表錶、衝沖、葉叶、種种、盡儘、發髮、歷曆、鍾鐘、干幹乾、復覆複、雕凋彫等。雖然有時候我們也能根據上下文來確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幾個字形以減少文字上的歧義,我認爲是值得的。當然,很多不必要的纍增字、異體字確實應該規範和合併,如群和羣、裏和裡,為和爲,曆和暦、卻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亞和亜、回和囬囘、舉和擧、迴逥廻廽等等。但這項工作應十分地小心謹慎,以免再出現上面提到的那類問題。合併異體字、纍增字只是爲了今天印刷和書寫上的規範明晰,減少不必要的繁複(簡化字方案最初也有這個考慮,但結果很不理想,合併過多反而引起歧義)。但在古籍整理時必須保留其字形原貌(但類似“說説”、“戸戶户”、“没沒”、“俞兪”、“吳吴”這樣的字形當然應該統一。字形统一也是文字整理規範的重要内容)。簡化漢字和字形不統一都使得電腦檢索成爲問題。比如在簡體字文本中,檢索“說”字不會有結果,而必須用“说”字來檢索,而繁體文本中,可能檢索“説”字沒有而得檢索“說”字。如果在簡體文本中,本來只想檢索“雲”字,但檢索結果云字也大量參雜其間,需要人工再進行區分,增加了工作量。這些都是計算機漢字處理技術中出現的新問題,我們在文字整理工作中必須注意。


(二)、推行簡化字後增加了成本,帶來極大的浪費。
八十年代以前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簡化字差不多可以一統天下,只有少數古籍使用繁體字。但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由於港澳臺以及海外漢學界仍然使用繁體字,一些中國大陸出版的書籍還需要再出版一個繁體本面向海外,而引進的一些繁體字書籍又須改印為簡體字。這時候開始感到問題存在。第二套簡化方案的廢止正是在開放之後。現在香港、澳門迴歸祖國以後,大陸與港、澳地區的交往更趨頻繁,信件、公文、合同、章程等文書都增加了處理難度。請想想,《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該印成什麽字體呢?還是兩種字體各印一套?另外,最近十年來網絡興起,網站紛紛出現,但很多網站不僅制作簡體網頁,還需制作繁體網頁。我們只要看過一些網站就知道這一點,如CHINA中華網。這些都已經造成而且正在繼續造成極大的浪費。大陸和臺灣本來是同文同種,但現在卻搞成不同文,其過錯在於我們自己。就大陸來説,由於事實上不能完全廢除繁體字,簡化字和繁體字同時使用,大的字庫中既要包括簡化字又要包括繁體字,於是字庫大大增加其字數。如GBK中既有国又有國字,既有钟字又有鍾鐘二字。不僅GBK如此,GB2312-80也增加了字。由於餘字在1986年的《簡化字總表》中取得了合法地位,GB2312根據類推的方法造出了馀字,這樣在GBK中便有了餘余馀三個字。簡化字帶來的電腦操作上的弊端還不止這些。很多做過文字處理的人常會遇到簡體字轉化為繁體字的問題,由於一個簡化字有時對應多個繁體字,加上軟件設計上的缺陷,把云一概轉為雲,余一概轉為餘,里一概轉為裡的事情屢見不鮮,令人哭笑不得。繁體字轉換為簡體字雖然沒有上述問題,但一些僻字因爲不能識別而變為空格也經常發生。像東方快車、Word2000都有類似的缺點。此外,GB2312中也包含了後、於、锺等不在《簡化字總表》中的字,繁體本的後字轉為簡體仍然作後字而不是后。不知道算是折中和進步還是自亂其例?如果沒有兩套文字系統,就不會有這些轉換帶來的煩惱了。


(三)、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割裂傳統文化。
簡化字最主要的缺點就是破壞漢字的字形結構,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弊端。歷史上漢字的字形也屢經變化。如漢字由小篆變為隸書再楷化,其間字形都有較大變化,但這些比起簡化字來説已經算是較小的了。歷史上人爲地進行文字改革,較大的只有兩次——秦始皇時期和共產黨執政時期。但秦始皇是爲了統一戰國時期各國不同的字形,以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共產黨將文字簡化主要則是出於一廂情願的想法,即將漢字筆劃簡省後便於學習和使用,而忽略了漢字文化的傳統,這其中也包括漢字造字和字形構成的基本規律。很多漢字在簡化時沒有考慮字形,常常僅是將其視為一個符號。這樣做的結果就使的一些字不再適用於六書的規律。比如鷄字左邊原本表聲,簡化為鸡字,左邊的“又”完全是一個符號,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說“又”就等於奚,但同樣這個“又”,放在漢字里寫作汉,在歡字作欢,在僅字作仅,在鳳字作凤,在鄧字作邓,在戲字作戏,在樹字作树,在對字作对,在轟字作轰。再比如乂,在趙字中等於肖,在風字、岡字、區字、網字鹵字中又是什麽呢?“文”字在這(这)字中表示言,在劉(刘)字中又是什麽呢?團字中專是聲符,簡化成团,方框裏的“才”是什麽意思呢?很多按照草書筆意原則簡化的字都存在這問題。如長(长)、書(书)、專 (专)、楊(杨)、東(东)、車(车)等字。至於一些新造字如灭(滅)、丛(叢)、导(導)、卫(衛)等更是不知所云。
有人說簡化字寫起來方便,一些港臺人也樂於使用,而且新加坡還採用了簡化字呢!但是請仔細想想,簡化字中仍有很多字的筆劃太複雜,如果完全按照書寫簡便的原則,我們還可以將很多字繼續簡化下去,也就會更進一步地破壞漢字的結構、脫離漢字的歷史。1977年的第二套簡化字方案也正是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出臺的,結果呢?雪寫作彐(這和電寫作电,雲寫作云,有什麽分別?——我們現在只是因爲看慣了第一套簡化字纔不覺其怪)信寫作伩,餐寫作歺,煤寫作火乚,稻寫作禾刀,展寫作尸下加一橫,圓寫作元,蛋寫作旦,“元旦”二字則不知所謂。這樣還能算是漢字嗎?還需指出的是,簡化字對筆劃的精簡並不如想像那樣多。根據對掃盲2000字繁簡不同書寫的統計,筆劃減少僅12.5%。要知道這2000字很多都有簡化寫法,如果以GB2312-80(《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來統計,筆劃減少的比例還將大大降低。
破壞漢字結構還引出部首歸類的問題。漢字是音意文字,字體結構中往往包含構了聲和意符。現在的簡化字因爲破壞了很多漢字的結構,也就使得多漢字不倫不類,一些簡化符號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如上文所說的“又”、“乂”等。傳、摶、轉、團字原來都是同一聲符“專”,現在卻變成传、抟、转、团,團字和其他字之間在也看不出有什麽聯繫。更爲荒唐的是愛字寫成爱,連心都沒有了還怎麽去愛?雖然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但愛由心生總不錯啊?愛原屬心部,現在竟然屬爪部!聲字原屬耳部,声現屬士部,真不知道聲和士有什麽關係?鳳字當然應屬鳥部,現在凤屬几部。這些都很難讓人能理解和接受。
漢字簡化的另一弊端是產生了一批形近字,讀寫上容易出錯。漢字原本就有一些形近字,如己已巳等。但簡化字更增加了形近字的數量,如厂广、泸沪、远运、从丛、汇江、仑仓、厉历、义乂、风凤、归旧、设没、划剗等等。這增加了排印和閲讀上出錯的幾率。
不管當初搞文字改革的那些人想到過沒有,簡化漢字的實際後果就是讓現代中國人遠離我們的傳統。五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中國人已經習慣了簡體字,而看不慣繁體字,會寫的就更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就是這樣被人爲地隔開了。我們常常責備青年人不注重學習傳統文化,他們看到繁體排印的古書就自然產生生疏隔膜的感覺,怎麽可能去學習呢?一些優秀的古典著作也有簡化字排印本,他們仍然不會用心去讀,究其原因也與我們的語文教育有關。我們建國以來太過忽視文言文教育(過去反傳統,批判“封建糟粕”,那就不用説了。)如今終于嚐到了惡果。幸好,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而且正在改變。


(四)、簡化字給兩岸三地交流以及國際交流帶來不便,更加破壞了漢字文化圈的統一性。
現在港澳臺三地仍然使用正體字,漢外華人讀寫也以繁體字為主,歐美、日本、韓國等地區的漢學界,在用漢字書寫時,也大多是繁體字。日本漢字雖然也有一些簡化,但多數更接近繁體字的字形。韓國初中學生學習900個漢字,高中文科學生再學700個漢字,也是以繁體字為準。這樣一些群體經過簡單學習和適應,雖然也能認得簡化字,但與大陸人士在交流時也有很多不便之處。中國大陸的人如果到了港臺地區生活工作,則須學會繁體字的認和寫。反之,港臺地區的人到了大陸也須學習認和寫簡體字,不過要比前者容易一些。一個海外留學生到大陸學習,如果要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或是去港臺地區生活工作,也須再學習繁體字。這實際上是加重了外國人學習漢字的負擔,很不利於向世界推廣漢語。
再説漢字字形統一的問題,也是漢字文化圈的統一問題。我國的近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都有很悠久的借用漢字的歷史。日本現在仍使用一些漢字,1981年公布的 《常用漢字表》有1945個漢字,小學生要學996個漢字。韓國也能見到漢字使用,尤其在一些商標上面,如我們熟悉的“現代”、“朝鮮日報”等。韓國的初中生要學習900個漢字,高中文科生再學700個漢字。而漢字在這些國家最大的使用是,他們的很多古籍都用漢字印刷,當然都是繁體字。這些國家的人要了解自己的歷史以及傳統則必須學習漢字,而且必須是繁體字,否則學了簡化字之後還是得學繁體字,才能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現在日本漢字中也有一些簡化,但不如中國大陸多,也不太一樣。漢字也由於歷史上的異體字以及寫法差異等問題,本來就有字形混亂的問題。整理合併異體字和規範統一字形纔是現在的當務之急,這也就是學界正在討論的漢字統一問題,我很難想像用簡化字去取代它們的漢字,也很難想像用簡化字去取代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繁體字。難道將來兩岸統一了,還是實行兩套文字嗎?
簡體字當然也有一些優點,我以爲主要是寫起來快一些,還有電腦的分辨率較高,屏幕上看起來清楚一些(電腦技術將來也會解決這些問題的)。但是比起上述的諸多弊端來説,這些優點確實微不足道。



二、恢復正體字,很多擔心是不必要的。
(一)、有人說,恢復使用繁體字會讓中國人變成文盲,現行的語文教育成果化為烏有。其實並非如此。
恢復繁體字只涉及讀寫問題,不涉及聽説問題。這裡先說讀的問題,也就是閲讀、認字的問題。儘管現行語文教育實行的是簡化字教學,但事實上多數人能夠認識大部分繁體字。很多人是通過看VCD(包括錄像和DVD等影視作品)認識繁體字的。港臺以及多數盜版的歐美電影,字幕都是繁體字。此外,一些從港臺引進或走私的電視節目、小説(如武俠、言情等)、動漫也都是繁體字。除了部分繁體字印刷的古籍和專業著作外,書法作品、古玩字畫、名勝古跡、老字號的商標店招等也常常使用繁體字。在歌單、廣告、海報、遊戲等載體上,繁體字也是隨處可見。在這樣一個事實上的簡繁混用的文字環境中,多數人原本已經能認識繁體字了。當然,多數的人並不習慣閲讀繁體字書籍(其中部分原因是不習慣豎排。我讚成普通新書用橫排,古籍及部分專業書籍仍用豎排。)更不習慣寫,甚至不會寫。解決的辦法是,在正式出版物中規範地使用正體字,但允許在非正式的環境中(如私人書信、筆記等)繼續使用簡體字。1935年民國政府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共324個俗體簡化字(次年廢止),1980年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邉游瘑T會之標準行書研究委員會出版了《標準行書範本》,其中也有一些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但為或官方承認),可以參考這些經驗。我也同意在不產生歧義的情況下,通過專家研究論證後,用一些筆劃較簡的異體字取代較繁的異體字。另外,隨著電腦的普及,在有些地方打字替代了寫字,也使得書寫不再成爲問題。


(二)、還有人說,繁體字結構複雜、筆劃多,小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困難。這也不正確。
小學生的記憶力十分強,繁體字並不增加其學習難度。這是有實驗證明的,由港臺的教育事實也可知道這一點。更何況很多基本的字並不存在繁簡問題,如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口手等等。繁體字在學習上的難度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大。而且繁體字字形更符合漢字的造字規律,老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講解其字形來幫助記憶。像上面提到的那些破壞字形結構的簡化字難道更有利於教學嗎?總之,採用繁體字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至少不如想像那樣嚴重。雖然正體字教學對於學生不是問題,但對我們的教師隊伍卻提出了要求。不止是語文老師必須會認會寫,其他科目的老師也要求在書寫漢字使用繁體字。這就意味著絕大部分教師需要自修或培訓。這是我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幸好,學習繁體字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困難的是糾正多年以來形成的習慣。尤其是語文老師,決不允許在教學中使用簡化字。


(三)、簡化字是必然趨勢嗎?
有人說,歷史上漢字字數不斷增加,一些字產生了簡化寫法,正是因爲大家在私下書寫時爲了簡便而不斷產生俗體字或手寫體字,不斷生造新字和纍增字。其實暗自裏大家都有對簡化字的要求。所以就算是恢復了正體字,但將來還會往著簡化的方向發展。這説法也不對。歷史上漢字增加和部分漢字的筆劃簡化,確實有上述的原因,但還有語言變化以及方言、外來語等方面的原因。而且歷史上的漢字演變,除了簡化的趨勢外,也有繁化的趨勢。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在原字上增加意符聲符。比如然變為燃,莫變為暮,梁變為樑,取變為娶。這也就是很多異體字、區別字、纍增字出現的原因。單就不規範的俗體字、簡體字來説,在現代社會可以避免其繼續產生。古代社會由於信息傳播不夠發達,出版物的用字也常常不統一,寫書的人遇到自己不會或不清楚的字常常任意而為。現在社會有極其發達的信息交流,有全國統一的語文教學體系,有權威的語言文字委員會來規範文字寫法,再加上傳播媒體(包括語文教材、出版物、影視等)用字規範統一,人們便不會像過去那樣任意寫字。現在有些不規範的寫法如伩(信)、氿(酒)、付(副)等,很多是第二批簡化字留下的後遺症。而且,也不能說民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俗體寫法,我們的文字就要亦步亦趨地變化。很多新俗字的產生有極大的隨意性,也很少科學性,像韮字寫成艸頭下加九字,工字爲了寫起來好看中間一豎要彎一下,我們爲什麽總要根據它來制定統一規範的文字標準呢?因此認爲簡化字是必然趨勢,恢復繁體字將回潮的説法是站不住腳的。



三、近五十年來簡體字印刷的書籍會作廢嗎?
中國推行簡化字近五十年,其間印刷的書籍報紙很多(原來即以繁體字排印的書籍不在討論之列),是不是恢復繁體字它們就變成廢紙了呢。不是。必須承認,在簡體字印刷的書籍中確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比如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三聯書店的“新知文庫”、“學術文庫”,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海外漢學研究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世界宗教與文化叢書”等等。這一類的好書將來不得不重新排印成繁體字。這是我們必須付出的又一重大代價。但好在其數量不多。如果將圖書分爲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類,在八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人文、社科類書籍中,因爲受當時意識形態的影響,多數沒有重印的必要,只有作爲歷史研究資料的價值。而且事實上八十年代以前出版業並不發達。(但如果不儘早恢復正體字,將來這一代價會越來越大!)至於自然科學,包括理工農醫等方面的書籍,因爲學科本身不斷發展,很多書原本就需要不斷更新。比如哈工大的《理論理學》教材,西北工大的《機械原理》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現在使用的都是第五版,在下一次修訂排印時改為繁體字並不增加成本多少。自然科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它的很多書籍隨著時間流逝便逐漸喪失其價值(這一點恰恰和人文書籍相反),看看這十多年來的計算機書就知道此言不虛。當然計算機領域發展日新月異,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應該說以上的判斷大體上是不錯的,即自然科學領域過去出版的大部分書不須重印,也就不存在浪費的問題。


四、恢復正體字會引起混亂嗎?
中國現在實際上是簡繁混用,早已出現了混亂狀況。1956年至1964年之間出版的一些書籍,很多只採用了第一次簡化方案第一部分的230個簡化字,如国学献会对价汉庄术历义阶齐广关与东等字,書如《中國思想通史》、《詩學》、《歐里庇得斯悲劇集》等,在今天看來也可以説是簡繁混用。今天很多使用繁體字的地方,又常常出現錯字。比如街上隨處可見的“發廊”、“美發”的招牌,廣告上也常有“某某花園距某地3公裏”的説法,中華網繁體版的“農曆”寫成了“農歷”,天台山、天台宗也常被一些質量不高的繁體排印的書印作天臺。而一些較規範負責的簡體書在印古人名號時,又常常用繁體字,如穀梁、徐稺、楊(杨)脩、魏徵、高適、劉(刘)知幾等等。在一些工具書以及涉及古代的書籍裡,繁簡混用的情況更爲常見。如最權威的《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字頭以繁體為準,但内容則繁簡混用。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詩經詞典》和《簡明古漢語詞典》都是不錯的工具書,但僅字頭用繁體,内容用簡體。由於繁體字無法取消,這種混用狀況還會持續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實行了不到五十年的簡化字方案廢止,恢復正體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消除文字上的混亂。
毫無疑問,恢復使用正體字,在一段時期内將在社會上引起文字書寫的混亂。這主要是因爲大部分人不會書寫繁體字,尤其是對於里裏、松鬆、谷穀、斗鬥、几幾、徵征、盡儘、發髮、歷曆、鍾鐘等字不知道怎樣使用,因爲在一般人熟悉的簡體字中這些字本來是沒有區別的。解決的辦法是,在恢復正體字之前,除了在媒體上廣泛宣傳之外,要對很多文字工作者,如出版人員、記者、編輯、秘書以及教師等進行培訓。而出版社也須出版一些有鍼對性的小冊子,以教育大眾正確地書寫正體字,報紙、電視上也應開闢專欄,幫助大屑m正書寫習慣和常見錯誤。大學中文系尤其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保證中文系本科生能夠準確無誤地書寫正體字,畢業後充實到社會上的文字工作部門,逐漸掃除書寫中的錯誤,最終結束這種混亂狀態。對於這樣一種混亂,不必估計過高,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正體字,並且堅信將來混亂期結束以後,我們將有一個良好規範的文字環境,再也不會有簡化字帶來的種種弊端以及簡繁混用帶來的諸多煩惱。


五、餘論。
有人說簡化字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對他進行修訂不更好嗎?我也曾考慮過這一方案。可是不行。首先,修訂後的新字必定帶來新的混亂,比如假設大家深以爲憾的後、雲、裏、徵(征)等字恢復了,就會讓很多人不適應,和前面所說的“對於里裏、松鬆、谷穀、斗鬥、几幾、徵征、盡儘、發髮、歷曆、鍾鐘等字不知道怎樣使用”一樣。很多人也不習慣恢復了的字。就好比現在本來已恢復餘(馀)字,但很多人在書寫時、很多書在排印時仍不與“余”字做區分。如果是修改現有簡化字字形,寫法筆劃有所調整,則勢必產生更多的混亂。其次,與其讓人們學會正確書寫一些恢復使用的字和新的字形,不如去學原來的正體字,兩者的難易程度也很接近。總之,僅對現有簡化字進行調整,並不能徹底結束繁簡混用的狀態,反而會引起新的混亂,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爲了解決目前的文字使用的混亂狀態,爲了方便國際交流和將來的兩岸統一以及漢字字形統一,爲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復興,只有恢復使用正體字纔是唯一出路。[/color]
发表于 2004-12-20 20: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對中國簡體字的看法簡說
作者:春秋茶室

文字對一個民族與國家來說是文化傳承的延續,以中國來說雖然歷代有文字的變革但千年來仍以楷書為基準字型,也就是俗稱的繁體字楷書,簡體字是由草書演變而來的字體,文字可不是像變魔術般憑空忽然的變出來。

中國文字有一個特徵,那就是持續性與藝術性,並包含深奧的哲學意念,一千年前的古文到現在我們都能看的懂,文字所要表達的象形、行聲、表意等我們都能了解,中國文字能夠在整句中隨意變換一個字,所要表達的意念就會完全不一樣,相當神奇微妙。

而這些只有繁體字型才能正確的表達中國文字的精義,也就是說繁體字是代表中華文化的正統傳承。繁體字之工廠的廠是有內有東西相當充實,而簡體字"工厂"的"厂"內容空洞乏味,這種例子相當多,朋友們可以自行體會。

文化大革命是現在想要復興漢族文明的朋友的罪魁禍首,更是中華文明在中國毀滅掉的罪人,因為某種原因不敢談就不要明講但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談,這樣就可以讓年輕人知道正確的漢族歷史價值觀,如簡體字及繁體字的真正涵義對漢民族來講其實關係重大,但痛又不敢說,遮遮掩掩的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教育就是這樣被扭曲掉了。文化大革命推行的簡體字我看就算是現在的年輕人也看不懂,要真的讓那些文字變成中國現用的文體這才叫做漢人空前絕後的悲哀,文化都連根拔除了,還好只進行了10年,而中國現用的文字多以第一次簡體版本為主還算萬幸,但這樣中華文化已經喪失了原有的精神,有如簡體字總是少了那麼一點,這一點就是不一樣。當然這是就事論事,再多說就帖子沉淪了。就算想要用繁體字也是不可能,原因就不說了,現實就是現實,明白就好。

這是給漢網的朋友們真心的建議,要想復興漢族文明必先從會書寫繁體字開始,這才是漢文明的基礎根基,你會寫就會讀也能真正的明白祖先在說些甚麼,有人說我使用簡體字及書寫方式也能讀懂古文,呵呵,說笑了,這是習慣的問題以及思考層面的問題,有如現代指揮家在詮釋古代交響樂章能使交響樂團演奏出不同的風格與樂風,但絕不會是原汁原味。研磨咖啡是極品的享受,香純濃郁散發出獨特的滋味,但卻必須花時間與工夫在挑選烘培煮的繁複程序,卻只得一小杯的滿足感。在此與君共勉。
发表于 2004-12-20 20: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在小学选读繁体字

南方周末    2004-03-11 15:56:19
  □茅于轼
 
  从1950年代末推广简体字以来,应该说,大大地节约了书写的时间和劳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两种字体在阅读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别,看繁体字和看简体字是一样的。但是在书写上差别很大。
  然而,当前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扩大之后,书写的机会减少了,简体字的优点就不明显了。因为不论简体字繁体字都是按一下按钮,完全没有区别,而简体字的不足却越来越暴露出来。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和历史的大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非常丰富。它们全都是用繁体字保留下来的。近40年内地虽然在将文献的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和所保留的全部文献比起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由于新一代青年人不识繁体字,阅读古文献很困难,就不愿意接近它们,结果使得中国伟大的古文化和广大人们相隔离。
  相比之下,台湾的青年人了解古文化的程度就比大陆青年人的强,因为台湾的青年人不存在这种困难。这样下去再过几十年这个差别很可能会越来越大,最后大陆上或许只有专门研究古文化的人才懂得这些繁体字所记载的文化,其他人士都变成了不懂传统文化的“现代人”。
  全世界讲汉语的人超过讲其他语言的人,包括英语。只不过中国人穷,虽然人多,但势不众。结果计算机语言绝大部分都用英语。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地起变化。随着中国人逐渐变富,使用计算机的人在迅速增加。照这样下去,再有三十年,全世界用计算机的人中可能中国人占了多数,那时候通用的计算机语言也会从英语改为汉语。如果繁体字和简体字仍然交叉混合使用,会妨碍计算机语言的中文化。世界上还有几千万华侨,他们中用繁体字的人占多数。他们的方便也应该被注意到。
  由于海峡两岸分别使用简体字和繁体字,文化交流便受到障碍。大陆出版的书不能直接在台湾等地出售,台湾出版的书也不能在大陆出售。要想出版都要先改版,造成很大的浪费。如果文字统一,可以节约大量改版成本。
  因此,我建议在小学校中可以选读繁体字,让两种文字平行使用。经过更长的一段时间,考验出孰优孰劣,再作定论。对这个建议还希望文字专家做一番研究,列陈利弊得失,作更周到的思考。                   
发表于 2004-12-21 22: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些繁体字贴,好昏.还是简体字好啊
发表于 2004-12-21 22: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体字可能是导致了不少问题,但是重新回到繁体字是更大的问题
文字凝结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哪里是这么容易改来改去的?
而且仅仅以繁体古籍和港台使用繁体为理由也说不通。古籍毕竟不是束缚现代人的理由,而港台多少人?大陆又有多少人?为了三千多万人的方便导致十三亿人的不便,这个成本效益如何计算?
发表于 2004-12-21 22: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 13亿,除去不识字的,不能写字的,看不见的。。。。大陆还有很多使用繁体字的人,比如中老年人啊,(现在不是中国有老龄化趋势吗?:)还有海外华人也用繁体字~~~总之,繁体字是正统: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2-20 13:54 , Processed in 0.22780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