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7|回复: 0

“圣诞经济”让传统节日汗颜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5 19: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方的一些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渐成“气候”。这个“气候”的重要特征就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于是,连经济学家也不得不对“洋节”刮目相看了。

  
虽然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把圣诞节当作“自己的节日”,但京城各大商店、宾馆却使尽浑身解数,争抢“圣诞”这一巨大商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豪华奢侈的高档消费活动未必适合目前的中国国情,但是“圣诞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12月24日《大河报》)

  西方的节日不仅在中国扎根,而且变成一种经济现象。相比之下,反而让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有些“汗颜”??这些“土生土长”的传统节日中,除春节对促进消费有重大贡献外,可以冠以“春节经济”的称号外,谁可曾听说过有“清明经济”、“七夕经济”、“中秋经济”、“重阳经济”以及“鬼节经济”的?“洋节”对中国经济贡献率的不断增多,“土节”对本土经济贡献率的徘徊不前甚至下降,此间的反差,不仅仅是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经济现象。于是笔者在想,与其一味孤立地呼吁振兴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不如从经济学的角度着手探讨。说不定,边缘研究能够形成一个治疗传统节日萎靡不振的新“偏方”呢。

  振兴传统节日,不能不思考“圣诞经济”之类的“洋节经济”,为何能在异国他乡把这块“蛋糕”做大,以及做大之后意味着什么?后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洋节经济”繁荣的背后,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扩大,本土文化的相对萎缩。关键在于回答第一个问题。笔者以为,圣诞节也好,情人节也罢,包括父亲节、感恩节等名目繁多的一批洋节日,不仅人情味浓厚,容易给人一种认同感(或者说共鸣),关键在于庆祝这些节日的主力军是年轻人。按说我们的七夕节也是标准的年轻人的节日,为什么就红火不起来呢?我想,七夕节从古至今就是女孩的专利,把男性排除在门外的一个节日,怎么能让这个“土节日”有“阳刚之气”?重阳节是老年人的事情,好像和年轻人干系不大;中秋节是虽然实力雄厚,怎奈一张月饼早已被商家赋予了太多的腐败色彩,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让许多人对之望而却步。至于包括清明在内的一些“鬼节”,城市居民连烧纸的自由都不多,怎么让它拉动经济增长呢?

  “圣诞经济”的形成,除了圣诞把年轻人的兴趣给极大调动起来以外,商家的积极参与也功不可没。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商家对一个节日的兴盛与否,敏感性甚至高于文化人。举个例子,每年进入12月份,只要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包括县城)逛逛,就不难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圣诞气息”,商家为迎接这个“洋节日”,不惜宣传、不惜投资、不惜挖空心思去搞创意。一句话,把年轻人吸引进“圣诞经济圈”,每年成了众多商家不遗余力追求的最后一块诱人的赚钱“蛋糕”。由此能否这样说:振兴我们的传统节日,商家比文化界的责任更大?只有把商家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提高上去,只有商家率先绞尽脑汁为迎接传统节日造声势、做铺垫,才有可能引导更多的人们同步关注传统节日。只有大家都来关注、都来庆祝,弘扬传统节日才不至于只体现在口头上。

  传统节日眼红“圣诞经济”不是办法,关键还在如何学习借鉴人家的成功经验上。(作者:刘海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7:08 , Processed in 0.20043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